给孩子明确的“性角色”定位,新发现:孩子性格刚出生就能定位
1、给孩子明确的“性角色”定位
是什么导致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行为差别?生理创造了雄性与雌性。社会造就了男性与女性。经历了复杂但环环相扣的生物过程,大部分的胚胎
1、给孩子明确的“性角色”定位
是什么导致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行为差别?
生理创造了雄性与雌性。社会造就了男性与女性。
经历了复杂但环环相扣的生物过程,大部分的胚胎都会成为健康的男婴或女婴,这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一项奇迹。
医生看到新生儿时说:“是男孩!”或“是女孩!”这种看似简单的声明,却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极深的影响。
首先,守候在手术室门外的家属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或欢呼雀跃或垂头丧气,或者说:“好!好!男女都一样。”表达了人们对胎儿性别的期待。不仅仅父母需要确定孩子的性别,其他人在祝贺一个新婴儿诞生前,通常会先询问性别,“是男?是女?”之后决定我们的通用贺词:“祝贺!祝贺!生儿子好!将来有出息,老来享福吧!……别忘了请客!”或者:“一样!一样!生女儿好!女儿是娘的贴身小棉袄!……”
人们的这些观念和意识将从心理、社会、文化教养以及其他方面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俗话说:“爹妈给的!”父母是婴儿性别确认的第一位角色,我们对婴儿的不同反应将在孩子的性别发展中扮演主要的角色。
我们会因孩子的性别来确定他(她)的衣服颜色、式样;来决定喂养的方式———更加注重蛋白的摄入(希望他结实强健),还是注重水果和维生素(希望她美丽动人);来决定教养模式———学音乐、舞蹈,还是学拳道,来进行与之玩耍的程序———经常抛高,还是温柔备至;以及夸奖的内容———英俊还是清秀……
首先身为父母的,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偏向与孩子性别相反的性别。另外,周围的人尤其是不知孩子真实性别的人,这种偏向就会越加严重。因此,我们应在孩子的生命之初,给予明确的角色定位:是男!还是女!
一个人性别的形成,既有其自身发育的过程,也存在相互影响。每一种性别都能因为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而发生性别发育和形成障碍,出现相应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异常。如:基因性别不能与生理性别不吻合,也就是说“性生殖腺”分泌的雄性激素不够量,结果,两套生殖腺同时发育,将出现生殖器官畸形或性功能障碍。如两性畸形,即所谓“阴阳人”,同时俱备两套生殖器,只是两套都不很完善。如果家长发现了孩子性器官发育上不正常,应及时就诊。
现实中,有个别的男孩(女孩)偏偏认为或希望自己是女孩(男孩)。这种错认自己性身份的现象称为性别同一性障碍。一旦出现这种倾向,应引起家长的高度注意,并在必要时请教精神科医生。
这种被自己及他人认为“我是女人”或“我是男人”的前奏曲就是性别角色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性别认同期”,大约在孩子18个月至3岁之间建立。当然这并不表示小孩已经完全了解了男性及女性的全部意义。
要确定一个人的性别角色,可以从所有他或她所说、所做的事来分析。这种分析的基础就是社会上看待男性或女性所应有的服饰、发型、兴趣、职业等等的外在现象。当然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不应该限制小男孩或小女孩只能在他(她)性别基础的特定方向上发展。现代教育的特点也是让无论男孩或女孩得到全面发展,他(她)们所受的教育中已经没有什么职业是禁止男人或是禁止女人的。
但是从性别认同的角度来讲,让儿童在生命之初清楚地知道两性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幼儿在探索他(她)身处的世界时,也包括对性别差异的探索,有许多女孩曾尝试着像男孩那样站着小便,屡试失败后才发现了男女生殖器的不同。
应该让孩子知道女性有外阴及阴道,而且将来乳房会发育;而男性则有阴茎及阴囊。每个人都该以她或他自己的性器官为荣。他们还应该知道,男孩将来长大会成为拥有射精及生育能力的男人;而女孩长大后,则会成为有月经、能怀孕及授乳的女人。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无论男孩或女孩子———都能了解他们长大后会有生育能力,而在开始有性活动时,对自己的行为必须有责任感。
从出生到3岁之间的小孩会形成男或女的性别身份。“我是男孩”或“我是女孩”的观念会在这个时期确定,而且在往后的生活中很少再改变。这种内在的心理观念是任由生物及环境因素形成的,而且是基于孩子如何被看待以及他们对于别人的反应如何回应而形成的。
父亲和母亲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性别认同。医学研究者证明:双性家庭是培养孩子性别意识的最好环境。因为,父母作为两种性别在一个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性别角色,他(她)的举止、言行告诉孩子男人和女人最基本的概念。同时,由于父亲和母亲对于孩子(男孩或女孩)有共同的喜爱,却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如父亲常常冷落自己的儿子,却对女儿倍加呵护;母亲很注意女儿的穿戴,比较而言对儿子则更加注意营养和身体状况)。幼儿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在与周围其他幼儿的比较中,逐渐地确立了自己的性别角色,并用自己的行为(为了获得称赞)展示自己的性别特点。
男人各有各的特点,女人各有各的风采,他(她)们教育出了各种各样的男孩和女孩,构成了如此丰富的人类社会,也形成了如此璀璨的人类文化。因此性别的教育,只要顺其自然,辅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就可以了,不必刻意追求某种方式。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新发现:孩子性格刚出生就能定位
如果大人盯着新生儿的眼睛看,那么他也可能会盯着你的眼睛看,但是婴儿能盯着你的眼睛看多久呢?相同的道理,你也可以拿一个小玩具或者其他小东西,放在新生儿的面前,看看你的小宝宝能盯着一个物体看多久。这个小测试其实是在测验新生儿的注意力,父母们可以来试试,你的宝宝能够集中注意力多长时间呢?
1.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更活泼
最近的一项研究,科学家们随即抽取了了80个新生儿,这些新生儿都是刚出生1到4天。研究人员讲一个小铃铛放在新生儿的眼前,然后观察跟踪他们的目光,记录新生儿目光集中的时间。三年之后,研究人员又联系了这80名儿童的父母,发送了一份问卷,问卷上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孩子现在的性格情况和日常的表现。通过父母填好的调查文卷,调查人员发现那些不能够盯着一个静止的物体太长时间的新生儿,在三岁之后性格会更加的活泼,同样生活中也会更好动,更调皮。
根据这项研究,儿童专家发现了一个新的方向,来预测孩子以后的性格和表现情况。新生儿之间视觉注意力集中的差异,可以初步预测婴儿三岁之后的性格和行为。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婴儿刚出生时,眼睛不能太行时间的集中于一个物体,那么他长大一点后,性格会比其他小孩子更加活泼外向,他可能不是个安静内向的孩子,而是会比较好动,不能长时间坐着,注意力也会不集中。
2.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没有毅力
这项研究还发现,眼睛不能长时间盯着一个物体的新生儿,三岁以后对事物的感兴趣程度也比较低。父母反应刚出生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长大后学东西的时候经常三心两意,三分钟热度,不能把一件事情坚持做下去。他们虽然会对很多事情感兴趣,但是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3.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
新生儿的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是一种先天的问题,科学家推侧这可能跟子宫内的生存环境有关。当然这种行为也会受到人为何后天环境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给孩子制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先天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会慢慢有好转的。
儿童科学家指出,很多先天性的非身体缺陷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比如说这里提到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孩子在三岁左右可以通过家长的教育有所转变,所以父母也不要过于担心。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支持孩子理想 也要定位实际
孩子对自己抱持着怎样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行动、观念。当孩子大声说出自己的理想时,不是不好,这当然好,至少他们有想法、有信心,问题在于,仅仅停留在:说"的阶段,于事无补。所谓理想,不会因为喊大声而实现。
避免孩子掉入陷阱
有时,父母不难听到孩子一厢情愿的想法。比如::我不需要学习,以后我可以靠检测视频游戏为生。"或者:我长大会成为摇滚明星,请女佣照顾我,所以我不用学怎么洗衣服。"
虚假的自我认知,糟糕的一厢情愿的想法都太容易滑进孩子的小脑袋瓜里。作为父母,同时身为成年人,有足够的资源与方式帮助孩子避免掉入类似于这样的陷阱。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如何帮助他们寻找到更具有创造性,以及宽容心的思考方式呢?
支持孩子梦想的同时也要联系实际
父母支持孩子的梦想固然重要,但同样需要他们能够肩负起家庭的责任与目标。打个比方,成为nba的篮球明星,不可能发生在一个只知道躺在家里沙发上做大梦的孩子身上。研究、规则、实施,是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如果孩子的念头仍停留在没有行动就能实现梦想,那么无疑是完全虚假的自我觉知。
同样的方式,如同家里的青少年说::下学期我能做得更好",父母自己提到:如果饮食正确,我能成功减肥"。一厢情愿的想法,就是如此简单,如此得:轻易实现"在任何一个时刻。
孩子:有想法,没行动",家长需要这么做
1、在计划之上模拟现实。如果你的女儿对穿衣、打扮深有心得,别指望这样她就能成为奥斯卡影后。帮助孩子将想象的时间用来学习、培训,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充实内在的真实技能。
2、如果孩子的成绩下滑,有必要为他安排额外的具体辅导与帮助。无论是在孩子放学后为他报名辅导班、还是请私教、或者放学后继续留在校园里,父母需要为他构建具体的学习空间,投入时间。这才是处理问题时,:看得见"的方式。
3、研究、调查、分析。如果发现孩子体重增加,并且考虑控制的话,不要只是说:我要吃健康的食物"、:我不吃高脂肪的美味食物了",诸如此类。而是帮助孩子区分出什么是高脂肪食物,而同时,哪些食物属于健康饮食,并且有计划得摄入。而不是抱着一厢情愿的空想发表感慨。
4、讨论目标结果-包括消极的、积极的。
综上不难发现,父母引导孩子真实得活在当下十分重要,在这一刻,真实得认识自己。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给孩子准确的性别定位
◎案例
我是一位父亲,我5岁的女儿非常活泼,喜欢运动量大的活动,平时爱和男孩玩,喜欢穿男孩的衣服、戴男孩的帽子,家里一大堆男孩子喜欢玩的玩具,比如汽车、枪等。她很淘气,有时会和好朋友把班上搞得乱七八糟,午睡也不老实,总是很兴奋地和其他小朋友打闹。
平时老师对我女儿说得多一些,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女孩子,天天这么疯,没有女孩子的文静劲儿。”我该不该对她着重培养一下女孩应具备的特有性格?不知道这样会不会压抑了她的天性和快乐,从而不能很好发挥自己独特的创造性?不知专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北京李少峰
◎分析
这位家长提出的问题,涉及到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的确,社会对于男女的性别角色有一定的界定。说起男性,通常人们会联想到:坚强、勇敢、主动、支配、有力等字眼;谈起女性,人们会联想到温柔、轻盈、亲切、可爱、文静、被动等特征,于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幼儿期,往往有意无意地按照社会共识的性别角色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应该说,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从提供的信息看,这位女孩自身的发展状况非常正常,没有出现性别倒错等行为问题,而且,这个孩子非常活跃,发展的潜在能量很大,如果继续科学的养育方法,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
让我们来看一下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人们对待男孩女孩的传统看法和误区,以及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父母的影响
孩子在2、3岁左右起,先从家庭中了解有关男女的概念,并因受到父母及其他亲密成人的鼓励而更加具有性别角色的倾向性,比如:“这是男孩该做的”、“这是女孩该做的”、“男孩应该玩汽车,女孩应该玩娃娃”,一般家庭都鼓励女儿学母亲,儿子学父亲,男孩常因竞争性、独立性行为而受到夸奖;女孩则常在“喂”娃娃、“做饭”的游戏中显得与性别非常和谐。
对于男孩,当他打针或摔倒感到疼痛要哭时,父母和其他人会在旁边打气:“男子汉不能掉眼泪,勇敢点!”而有的女孩子声音很粗、较为沙哑时,父母就很担心,甚至花很多的钱为孩子看“病”,就是担心孩子不具有充分的女性特征,显得不够可爱。
对这样的镜头我们并不陌生:一个手里拿着吃的东西的小女孩,不知怎么搞的摔倒在地,她静静地趴着,手里还举着吃的,也不哭闹,等着妈妈来扶,妈妈说“哎哟宝贝,你这又是怎么搞的”说完,赶紧过去把孩子抱起来,掸掉孩子身上的土。
而父亲在这点上就做得很好,尤其对于男孩,父亲会默不做声看着他自己爬起来,或者大声说:“勇敢点,自己起来!”
◎老师的影响
当今,老师还普遍存在着传统观念:男孩应有更强的独立性,女孩则应富于同情心、温顺。如果女孩子整天踢球、爬树,和男孩子泡在一起,老师会有一种感觉:“这哪里像个女孩?!”
有关幼儿教师的性别倾向的研究发现,一般女老师喜欢男孩子,说他们诚实、聪明、勇于探索新事物。而喜欢女孩子的老师惟一的理由是“她们听话又漂亮,不会有行为问题。”
老师的态度、行为和期望,常常容易导致他们对男女儿童的不同对待。还有人研究了幼儿园老师,在与男女幼儿交往时间隔的距离。当靠近老师时,男女幼儿得到老师同样多的注意;而当离老师较远时,老师注意男孩子较多。
老师的这种行为无形中鼓励了女孩子保持与老师的接近,因为这样可以得到老师更多的点头赞成、帮忙和眼光接触等。男孩子在较远处仍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注意,于是支持了他们的探索和独立活动。
◎同伴的影响
当幼儿进入集体教育环境之后,随着同伴在孩子生活中地位的增强,同伴的强化和惩罚对孩子的影响也渐趋重要。
当幼儿从事与性别相适宜的活动时,即使有其他孩子干预,他也不会停止这项好玩的事情,但如果孩子从事与性别不适宜的活动时,同伴的惩罚如讥笑则能使其迅速中止该项活动。其实,儿童已具有了性别角色的基本概念,而同伴的线索则仅仅起到提醒的作用。
◎电视的影响
电视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视不断地向幼儿呈现符合一定社会传统标准的男女典范形象,渐渐地影响幼儿形成对典型性别的知觉并接受它。
◎生理的影响
一些生理学家认为,性激素影响大脑对男女性别行为的引发和控制,比如母亲在怀孕期间曾注射雄性激素以避免流产,则可能使她的女儿具有更多的男性行为特征:喜欢户外运动;将来愿意选择事业而对婚姻和浪漫的生活不感兴趣。
有些天生女性化的男孩,体内细胞不能充分利用雄性激素,他们需要大量的刺激,才能引发与自身性别相同的活动。但这种情况在幼儿期间不能做定论,因为幼儿期间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巩固性别角色的概念。
◎两个原则
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既不能不重视性别角色的培养,给孩子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困扰;也不能因过于重视性别角色,压抑孩子的天性,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如果女孩子的外表和行为太男性化,上学后,还不太懂得尊重人的小学同学就会叫她“男人婆”,如果男孩子的头发留得又顺又长,面部秀气,又很脆弱,就会有淘气的孩子喊他“阴阳人”。
这些外号给孩子的心理压力之大是父母难以想象的,他们的能力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同时,许多方面的发展是男女共通的,如接触柔软的娃娃和小动物玩具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和柔情,玩汽车、积木等器械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而大量的身体活动更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同样重要。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儿子要常和爸爸在一起,女儿要多和妈妈在一起。事实上,异性父母对儿女的影响同样重要。
孩子要向父母学习同性别的归属,异性的优势。还要从父亲身上学会体贴和细腻,从母亲身上学到坚韧和勇敢;孩子还要发展对异性的亲密感,为今后的婚姻恋爱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些始终喜欢和异性在一起的孩子,长大会与异性相处得很融洽,其家庭生活将会充实而快乐。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父母如何定位好保姆的角色
保姆与宝宝朝夕相处,对宝宝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为保姆拟定属于她的位置、制定行为规范,是每个家庭都需要做的事情。
父母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才能找一个合适的保姆?
卓琳:说起保姆,我有一个感受,我奉劝现在的年轻的父母,自己要带孩子。当然请保姆是最好的,可以解脱父母的一些压力,给保姆设定好需要做什么、不干什么,吃什么、不吃什么,就ok了。至于真的指望着保姆会弹钢琴、会英语、口音发音准不准、说相声包袱尺寸小不小,这跟保姆都挨不着,要求太高、太细。我要说极端话,你找一个都不够的,一家要找十个是最好的,有负责语言的,有负责卫生的,负责出门打伞的.十个都不够的,五十个可能正好,你看你怎么想,去怎么做。
郭佳兰:我觉得管孩子之前先把保姆给管好了,你要给她定很多规矩,给她灌输一些道理,如你对孩子怎么样去培养吃喝拉撒等等,你对小孩教育的态度,如几点看书什么之类的,给保姆立好了规矩的话,我想她自然会明白她应该做的是什么。以从保姆本身来说,我觉保姆的本质一定要善良,心态一定要好,摆正自己就是一个保姆,其次她要服从父母的一些想法。
谢宏总结:我认为父母如果要给孩子找保姆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应该也是非常合适的,因为现在的父母都是有工作的,忙不过来。据我了解,保姆做家务是比较合理的定位,带孩子恐怕现在整个专业的阶层还都没形成,当然,这是我认为,当然不排除个别的现象。然后父母想好以后,还要去看看自己真正的需求,怎么样适合,比如卫生习惯、性格,当然我认为最重要一点,做保姆一定要有爱心,要有比较好的亲和力,然后实在一点比较好。另外可能要关注一下她的角色定位,有些阿姨太有爱心是要出问题的,比如想代替妈妈去爱这个孩子。所以你要把角色定位好,跟她立好规矩,进行一些行为规范,与保姆做一些约法三章,诸如卫生、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