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幼儿教育做得更好,法国的感性幼儿教育
1、如何让幼儿教育做得更好
  让幼儿自主  自主的氛围容易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自主意味着给予幼儿宽松的环境,使幼儿感到在幼儿园像在家里一样
1、如何让幼儿教育做得更好
让幼儿自主
自主的氛围容易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自主意味着给予幼儿宽松的环境,使幼儿感到在幼儿园像在家里一样,东西摆放在哪里幼儿都能知道,生活和户外活动能和同伴轻声交流,他们知道自己是可以自主的,幼儿就会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如果这时老师在旁边喊叫,幼儿就会紧张,怕做错事。教师越是相信幼儿,他们就越放松、越容易形成自律,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一旁观察幼儿。另外,幼儿自己有能力,也不用教师不停地提醒,如果教师不断地说,幼儿只能围着教师的话转,久而久之就幼儿不会自己去思考了。
反思成人不合理的期望
在幼儿园里常常出现一个现象:教师在不断强调与提醒规则,而幼儿却在不断地违反规则。这是由于幼儿还不懂规则吗?不,大部分的中大班幼儿己经了解规则,甚至是那些调皮的孩子也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幼儿违规很多时候是由于成人不合理的期望造成的,喜欢到处走动是年幼的儿童的天
性,当成人要求幼儿安静地坐着且保持较长时间的安静、要求幼儿无所事事地等待,就会引发纪律问题。此外,当幼儿参与为较大年龄的孩子设计的学习活动时,也会引发这些问题。再如,吃饭不许说话这个规则老师每天都在提醒,每顿饭都在重申,可是没有一天是安静的。说明教师推行的某些己制定的规则,幼儿并不能接受它,或者说不适合幼儿,可以把规则改为允许小声说话,但不许大声喧哗。如果是由于环境、或教师制定不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常规导致幼儿违规时,解决的办法就是改变成人的期望,而不是总试图去改变孩子。
认识与满足幼儿的需要
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例如生理、情感、学习等,当幼儿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例如哭闹、攻击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反抗等,因此,教师应了解幼儿有哪些需求,当幼儿展现出行为问题时,思考是否是因为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
幼儿的生理需要表现为,例如到处走动的需要,幼儿的身体活动会激发对大脑神经通路的发展至关重要的髓鞘化过程,同时促进认知发展。此外,运动对男孩的学习和减轻情绪压力尤为重要。男孩在幼儿园总爱打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园的活动和玩具缺乏挑战性,导致他们精力无处发泄,从而表现出好动坐不住、静不下来和爱和同伴打闹的现象。因此,满足幼儿走动、运动等的生理需要是改善幼儿不良行为的方式之一。
幼儿的情感发展需要表现为,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幼儿期的发展任务为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愧,如果儿童自己做主的机会够多,那么他们就会表现出更加地合作,班级内攻击性行为也就会减少。此外,幼儿还有受关注和接纳的需要,有的幼儿受到的关注较少,会通过用消极的方式来引起注意;不被接纳的幼儿容易表现出适应不良、哭闹、攻击行为等。再者,幼儿有拥有权利的需要,表现为成人和儿童如果有太多地由外力控制自己行为的体验,那么他们的权利需要就得不到满足,这会让他们变得霸道,总想控制别人,或者让他们经常感到沮丧和愤怒。
从认知途径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的规则意识是指幼儿对为什么环境中必须存在规则,规则有什么内容,规则有哪些作用以及怎样执行规则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43所以,教师应首先着眼于使幼儿知道任何集体活动都是有规则的;其次让幼儿了解参加活动的人都必须遵守规则,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再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学会怎样商定活动规则,并按规则开展活动。
因此,教师应从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容出发,抓住日常活动中的教育契机,创设问题式情境,引发幼儿的思考,让幼儿学会承担自己的所作所为,真正理解这种行为或者为什么要这么做,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利用游戏引发幼儿对规则的理解
含有一定规则的游戏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理解,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去中心化"、理解规则的意义、学会合作与公平地竞争。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来引导幼儿对规则的思考和讨论,来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学前时期的儿童总是喜欢以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来思考问题,不能转换视角来看待周围事物,在讨论中,幼儿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可能不同,对别人的观点可以提出疑问或更改意见,达到:去中心化"的目的,从而能够理解规则。例如,在游戏前讨论娃娃家应该有几个角色,小、中班的幼儿由老师组织讨论和总结游戏规则,大班幼儿可以自行讨论,最后得出如果人数满了大家就自动去别的区角玩,避免同伴的冲突和老师的强制干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法国的感性幼儿教育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刚过1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法国家长很善于通过对话使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地去做。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意味着他们把孩子当作是一个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能力
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的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们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情况,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惜辛苦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有创意性的感性教育
法国被称作是热爱艺术的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都是围绕着感性教育,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指导上,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儿园全部课程的80%以上都和美术教育有关。不仅如此,在一般人的家庭里,比起其他的玩具更多的是手工制作用的材料。为了使孩子们随手就可以画画,墙上贴有很多可以绘画的纸张或者是在家里到处都是绘画用的工具。法国的孩子们对建筑物或者是对音乐和美术的认识相比起其他国家的孩子更早熟,他们看见一幅画,就能谈到其配色、素材、明暗、构图等等,能够说出对画的感想。
法国的幼儿园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意性,他们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这样的原则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他们让孩子把所读到的画出来。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只是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这就是他们进行的感性教育。在这其中父母的作用是,比孩子先走一步,在前面拉一把,再站在孩子的后面推一把。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幼儿教育的误区:减负
提起减负,人们很少会把如此沉重的话题与幼儿园的小朋友联系在一起。但是,透过所谓的“素质教育”和一个个“好儿童”、“好孩子”的光环,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现在的幼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已走进一个误区,天真无邪的幼儿也背上了过于沉重的包袱。
妈妈,不要拉着我们去“赶场”
6月3日下午4点,济南市某文化宫门前,等待孩子的家长神态各异。记者与一位送女儿来学电子琴的母亲谈了起来。除了电子琴,她还为5岁的孩子报了另外三个辅导班,每周二晚学舞蹈、周四晚学英语、周六的上午学画画,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记者与这位姓常的女士有这样一番对话。
——让孩子学这么多东西,孩子累不累呀?
——能不累吗?别说孩子,就是我们大人也有点受不了,我和她爸爸轮流陪着孩子,晚上的课,她爸爸负责,周末由我陪着。
——少学两门不行吗?孩子多可怜!
——(用一种很奇怪的眼光打量记者)孩子小,可塑性强,多学一点儿是一点儿。
——你们给孩子报那么多班,孩子都喜欢学吗?
——有的还行,有的不喜欢。像今天的电子琴,她不是很愿学,每次来都要做一番斗争。
孩子该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但有多少孩子这样被他们的父母拉着,转战于一个个的辅导班,在懵懂无知的年龄就无奈地站在激烈竞争的跑道上。
6月5日上午,记者在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采访,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有七八位家长打电话询问各种培训班报名事宜,其中有3位,孩子都不满6岁。该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快到下一期培训班报名的时间了,每天来咨询的家长非常多,他们几乎有一个同样的要求,向中心的工作人员咨询报哪个班好,希望能多给推荐几个班。工作人员每天要说几十遍这样的话:“你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看看孩子真正喜欢什么,没有必要什么都学……”
据报载,有关单位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等地有八成以上的孩子“学艺”忙,其中5岁前就开始学艺的孩子占到87·1%,出于孩子自愿学习的只占到三成多一点。
如果说孩子们的负担一部分来自家庭,那么让孩子们接受初步教育的幼儿园,能不能给孩子们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呢?
老师,我们乖得很辛苦
6月5日、6日两天,记者以孩子家长的身份暗访了省城的几家幼儿园,结果发现以小学生甚至成人的标准来规范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已成了幼儿园的一个通病。在一家艺术幼儿园,一位负责招生的同志介绍,因为现在外面的天气太热,他们一天只在早上8点至9点间,让孩子们出来玩一个小时,其余时间除了午休,不论大小班都像小学生一样在教室内上课,每节40分钟。记者从墙上抄下了一个班的课程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上下午安排4次课,珠心算、键盘练习、美术、舞蹈、常识、歌唱等将课程表塞得满满的。
推开幼儿园教室的门,看见的不是天真烂漫的孩子,而是一个个规规矩矩坐在凳子上的“小大人”,他们一个个乖巧的眼神,不是令人欣喜,而是让人心痛。采访中,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为了能得到老师手中的小红花,在一次晚饭的时候,每一次老师问谁还加饭他都举手,结果,小红花得到了,人也撑坏了,回到家全吐了,结结实实病了两天。
怎样才能得到小红花?问一些大班的孩子以及一些小学生,他们的回答出奇地一致:听老师话、不调皮、表现好等等。孩子们的回答表现出不应有的成熟。
小红花变成了“紧箍咒”,小孩子从进园的第一天起,就被告知不能在教室里跑、不许大声说话、不准玩自带的玩具,如此等等。在评好孩子、发小红花等激励下,大部分孩子学会了努力控制自己,不说老师不愿听的话,不做老师不让做的事,每天在“应该怎样”、“不准怎样”的灌输下,孩子们在幼儿园已很难找到作为小孩子的感觉了。
家庭、幼儿园以这样的“爱”来对待孩子们,我们的社会又给了他们些什么?
叔叔阿姨,我们不想成为道具
今年“六一”节期间,在各种幼儿园、礼堂、广场,时时可见顶着炎炎烈日、紧张而又费力地表演节目的孩子。这样的场面不仅儿童节有,在其他的节日庆典、文艺晚会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吃力的身影。为了出席的领导、为了幼儿园的成绩、为了老师甚至为了家长的面子,孩子们将准备了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节目拿出来,木偶般机械地做着动作,又有多少人真正问过孩子们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看这样的演出,孩子们表演得很累,看的人心里也很累。如果在优美的音乐中,让孩子们随心所欲,或唱或跳,自由发挥,难道不比这种整齐划一的动作更美、更符合孩子们的天性吗?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家长反映,这些演出已成为对家长和孩子们的一种“考验”。家住舜玉小区的张女士说,今年春天,她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为了参加区里组织的一次活动,让孩子们排练了一场环保时装表演。因为平时爱唱爱跳,女儿被定为主力“演员”,每天在幼儿园里练习不说,回到家里还要让爸爸妈妈当教练和陪练。接受记者采访的李先生则另有一番苦恼,因为女儿比较胖,几乎所有像样点的演出都没有她的份,每逢过节或平时排练节目,女儿就不愿去幼儿园。李先生不解地问,幼儿园的活动、演出不过是孩子们所做的另一种形式的游戏,有必要挑肥拣瘦,搞得像演员演出、比赛一样吗?
专家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时期是影响他们性格和品质的重要阶段。是否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我们的家长、老师、社会都是爱孩子的,怎样做才能给孩子们一个真正幸福的童年,这的确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城市幼儿教育的误区
幼儿时期是决定个体性格形成的主要阶段,在以后的社会化过程中,除非经历重大变故,个人的性格一般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而个人的性格和品质决定其行为方式以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所以,注重对幼儿的性格培养,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性格培养的情况。
教条的约束
在家庭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式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孩子受着过多教条的约束,总是接受一些“不许怎样”和“应该怎样”的信息。儿童时期,是个人开始接触外界,对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同时培养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时期。过分地压抑儿童活动,容易使他们产生保守心理、怀疑心理和不稳定感。有关中国民族性的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内向型心理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特色相关。传统中国人是内向型的,缺乏扩展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过早、过多的智力开发
早期教育表现为过早和过多的智力开发。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应该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但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过早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耍、好动的天性,强迫孩子安静地接受教育,容易造成孩子的压抑心理。事实上,未到接受智力教育的时候,强迫孩子接受教育,违背了社会化的一般进程,教育效果亦不见佳。有些父母则埋怨孩子不聪明,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
逼迫+迁就
观察发现,幼儿教育在家庭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给孩子背上各种各样的包袱,使他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另一种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家庭中出现爱怎么闹就怎么闹的小皇帝、小公主。但是,两个极端相结合的现象同样普遍地存在:在智力学习、价值行动上给孩子背包袱,在生活上过于迁就孩子。这样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叹息“培养孩子真不容易”!殊不知,自己在教育思路上存在着问题。
幼儿园也存在问题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同样存在着缺陷。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讲,幼儿园并不是快乐的天地,只是接受管制的地方。幼儿园的老师除了讲讲故事、偶尔做一两次游戏外,就是让他们静坐。许多父母发现,孩子有不想去幼儿园的想法,并且从幼儿园回来后变“淘气”了。幼儿园的理想情况不是这样的,是让孩子们的游戏,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在动态中接受教育,取得发展。在这里有必要提出,应该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在今天独生子女增多、社会运转加速的情况下,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儿童在群体中接受教育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没有玩伴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孩子在幼儿园前,难以找到合适的同龄伙伴,这也是目前幼儿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儿童需要玩耍,但他找不到合适的玩耍伙伴,只能跟大人、电视、玩具为伍。研究表明:儿童对玩具破坏性培强,不仅有孩子天生好奇的原因,同时也是缺乏玩耍对象的表现。与大人为伍,使孩子缺少独立性;看太多的电视,对儿童的视力和思维都有影响。因此,广大父母应该注意为孩子寻找合适的玩耍伙伴,并注意年龄相当的孩子。由于社会化进程阶段不一样,找年龄过小的作为伙伴,将延缓自己孩子的发展。这也是一胎政策前,许多双子或多子家庭以大带小方式的缺陷。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幼儿教育毅力
预测孩子将来是否能成才,毅力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父母在生活中必须重视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坚定信心:鼓励孩子,告诉他“他很棒”、“他一定能行”,这会使孩子不惧所面临到的困难,挫折,并以积极方式去克服。因此,要有毅力,一定要培养信心。
2、强烈愿望:愿望是行动的出发点,一切活动都发源于愿望。因此,顽强的毅力是与强烈的愿望联系在一起的。要成功,必须先有强烈的成功愿望,这样行动才会产生极大的毅力。
3、目标明确: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目标,指明行动的方向。
4、积极行动:鼓励孩子看准目标后就要付之以行动——“多走一步,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因此,不停地行动,才是达成愿望的最佳选择。
5、克服消极心理:万事开头难,每一次新的尝试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鼓励他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始终保持一定的自信心和对成功的渴望,这样才能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毅力实现目标。
对毅力的培养,特别要注意习惯的培养。一旦良好习惯成为孩子潜意识中的东西,那么,一切将出乎于心,出乎于自然,不会因为对目标的坚持不懈,而需要特别坚强的意志。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