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心理厌食须高度重视,重视满足幼儿的情感依附心理

2022-04-25 14:09:00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心理厌食须高度重视

导读:心理性厌食症一般不是由疾病引起的,而是一种心理疾病,其病程短则半年,长则3年以上。心理性厌食症多见于16~30岁女性。据科研人员研究,心理厌

1、心理厌食须高度重视

导读:心理性厌食症一般不是由疾病引起的,而是一种心理疾病,其病程短则半年,长则3年以上。心理性厌食症多见于16~30岁女性。据科研人员研究,心理厌食还有一定的生理根据,看看研究人员对此的相关表示吧。

据新华社电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除对自身要求苛刻、沉迷于节食减肥等心理因素外,人体大脑神经回路异常是导致厌食症的重要生理原因。

加州大学研究人员的大脑镜像实验显示,厌食症患者大脑中某部分神经回路不平衡,导致面对食物时,患者一方面饱受饥饿感的煎熬,一方面又因为觉得可能发胖而不敢进餐。这为治疗厌食症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人员表示,厌食症是一种慢性心理障碍性疾病,人们在孩提时期养成的性格,如天生追求完美、焦虑易躁等都会诱发厌食症,青春期的荷尔蒙功能紊乱、家庭及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患上厌食症。

国外资料表明,心理性厌食可导致脑损伤。脑测试中发现,患者反应较慢,对信息的处理和记忆能力差,严重者会变得健忘。由于心理性厌食症治疗起来相当麻烦,因此正处于青春发育或成熟期的女性,如果体重超标想减肥,不要过分控制饮食,更不能采取“饥饿疗法”,如已出现心理性厌食症症状,须高度重视,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重视满足幼儿的情感依附心理

联合国有关组织曾对缺乏父母照顾的婴幼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孩子中有许多人有明显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他们易激动、过敏,睡觉时常会惊醒或者难以自然入睡,体重都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统计数据显示,这样的孩子不但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而且因病死亡的危险也极大。

对儿童,尤其是对婴幼儿来说,情感性依附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孩子需要与父母沟通感情;在探索环境中的陌生东西时,他们需要父母提供安全的保障;他们害怕时,需要来自长者的保护。孩子需要注意他人,也需要为他人所注意。

如果剥夺了儿童依附的基础,即儿童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与保护时,直接的后果就是他们无法应付环境的各种刺激。这种无法适应,就意味着失调,就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育。甚至削弱他们机体的防病能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家长如何重视孩子的心理保健

据日常观察,除牙病、近视眼发病率之外,一般躯体疾病的发病率在小学生中并不高,但患有自私、任性、娇弱、胆怯、虚荣、贪小等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却不少。因此,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的心理保健,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般是指在生活中保持积极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正常的智力,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集体活动中能合作互助,自制力逐步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逐步增强。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该做到:

1.乐于学习。有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勤于提问质疑,能同时学好有兴趣和不感兴趣的知识。

2.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生活中能遵守纪律,合群而不孤独,懂得尊重他人,有合作互助行为。

3.情绪开朗。调整、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不断增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能在家长和教师的开导下,较快地排除不良情绪,趋向稳定。

4.有自信心。遇到困难不自卑、不气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也能争取他人帮助做好事情。

5.言行一致。具有明显的道德信念,并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这种愿望,尤其是远离家长和教师视线时。

6.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个性健康的人才具有的,有较强的进取精神,追求自.己的目标。

这些要求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应该允许有层次的差异,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只是服从教师或家长的要求和权威,而不是完全取决于自觉的行为。

要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并非易事,因此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保健。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应该与他温和地谈话,让他倾诉苦恼,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当他自卑,缺乏自信时,为他寻找失败的原因,创造条件从获得小的成功起步;当孩子出现缺点时,不要首先对他的具体过失和错误作出反应,而要深入了解潜在的原因以真正解决。总之,应该通过有效手段,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重视婴儿的“心理胚胎期”

一个胎儿的生长发育是从肉眼看不见的受精卵开始的,之后逐渐分裂出许多细胞,形成各种器官,发育成人,这在生理上称为“生理胚胎期”。同样,婴幼儿心理的最初发育也是经过吸取外界的信息刺激、积累材料、形成许多感受点,然后才产生心理活动,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胚胎期”。“心理胚胎期”是婴幼儿逐渐从无意识转化成有意识,形成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婴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婴幼儿“心理胚胎期”在0-3岁(包括胎儿期)之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婴幼儿“心理胚胎期”的发育成熟有赖于他们的营养与丰富的社会心理刺激。许多实践表明,社会心理刺激是婴幼儿“心理胚胎期”智能发育的维生素,给婴幼儿提供社会心理刺激应包括:

“戏”的刺激

早期教育最忌讳父母强制灌输食古不化的知识,要针对婴幼儿喜欢玩耍的天性,通过游戏,教给他们知识,如搭积木、玩魔棍、剪纸、插胶粒等婴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这些有趣的活动刺激中,促进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兴奋,还可以增强婴幼儿的实践能力。

“奇”的刺激

好奇心是开发智能的先决条件,可以抓住婴幼儿的这一特点,讲述新奇的故事。有意义的故事情节,能解决他们头中的问号和悬念,使他们学到新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

“动”的刺激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应以充分调动人体基本机能的眼、耳、口、手等训练为目的,耳听、目辨、手动的协调训练,可刺激意识的发达。

言语刺激

婴幼儿时期有待发展言语感知、运动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能力,言语能力一旦发展起来,其智能就会随之发展。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