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和宝宝心灵交流,从胎教就开始培育宝宝的心灵
1、生活中和宝宝心灵交流
年轻妈妈初为人母的心情是喜忧并存,喜的是宝宝的降临带来了家庭的欢乐与幸福,忧的是自己没有育儿经验,不知怎样养育这幼小的生命。不用担忧,宝
1、生活中和宝宝心灵交流
年轻妈妈初为人母的心情是喜忧并存,喜的是宝宝的降临带来了家庭的欢乐与幸福,忧的是自己没有育儿经验,不知怎样养育这幼小的生命。不用担忧,宝宝并不了解你是一个育婴新手,他也不是无能的被动的小生命。他从出生之日起就具有主动探索的潜在能力,他会用哭声表达他的需要,吃饱喝足了他会满意地微笑,所以说他已具备了与你交往的能力。 只要你有爱心和信心,终将成为育儿老手,新宝宝终将成为健康、聪明、活泼的好孩子。
宝宝期待新妈妈为他做什么?
初生婴儿无法独立生活,他必须依赖父母的生活照顾,尤其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养成良好的性格。那么,宝宝期待妈妈为他做些什么?
供给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母乳及营养食物;
保证充足的睡眠——身体及大脑的休息;
帮助处理大小便,保持清洁——身体的卫生保健;
开发智能吸取感官经验——脑需要的“精神食物”;
防止伤害避免危险——安全的环境。
怎样在生活照顾中和你的宝宝进行心灵交流?
母乳喂养是你和宝宝心灵交往的开端。新生儿来到人间,在母亲的搂抱与爱抚中立即感受到母爱与安全,增进母婴之间的情感。新生儿的皮肤感觉出现最早而且非常灵敏,当他投入母亲的怀抱,接触到母亲肌肤的温柔时,宝宝获得的不仅是舒适的柔软和气息,他会把母亲当成他的整个世界。从此,他每时每刻都盼望母乳的喂哺,来满足他生理的需要,同时渴望着母亲的搂抱来满足他的“皮肤饥饿”和“情感饥饿”。
和你的宝宝面对面地交流,这是宝宝最初的人际交流
母亲的柔情细语、逗乐声能引起宝宝的听觉反应。母亲微笑的脸能吸引宝宝视觉集中。母亲面对面和他讲话,张嘴闭嘴多次重复的动作会诱引婴儿模仿张口动嘴的兴趣。心理学家称这种动作为“共鸣动作”。据研究证实:新生儿出生后仅20小时就能诱发他跟着母亲做伸吐舌头的动作。这种杰出的能力显示出母子间的精神联系。因此,母亲不要认为喂奶或喂食仅是使婴儿消除饥饿,重要的是婴儿在与母亲的交往中获得观看、倾听、触摸的机会,产生良好的情绪,启迪模仿能力,发展感知觉,学习与他人交往。
处理婴儿大小便及清洁卫生是母子心灵交往的好机会。婴儿不能自理大小便,需要一天数十次地为他换尿布。清洗臀部、洗澡、换衣等生活照顾,也要接触宝宝的身体。湿尿布使他感到“难过”,干净尿布使他感到“舒适”。多次更换尿布感受到的经验使宝宝学会了尿湿了就以哭来表示要求,换好后对着母亲微笑,手舞足蹈表示满足。母亲可在换尿布的过程中对婴儿说,“宝宝张开两腿,换尿布”,每次换尿布都重复,以建立条件反射。婴儿受到语言和动作的刺激,到了4-5个月时会自动配合换尿布,能自己翘起两腿,抬高臀部,等待母亲为他换尿布,这是母亲与婴儿交往获得的回报。同样,洗手洗脸、洗澡等其他生活照顾中进行母子心灵交往也会产生很好效果,使婴儿身体得到了锻炼,增强了活动能力,促使感知觉灵敏,情绪愉快。
“玩”是母子心灵交往最好的形式。婴儿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母亲应随着婴儿智力发育的需求,适时地供给大脑丰富的“精神食物”,各种促进脑细胞生长的刺激,使大脑能“吃饱”“吃好”,并能消化吸收。从最初认识自己的手脚、奶瓶到其他用品、玩具等,从认识母亲父亲及家人,到感知身边环境中的人和事,开始他人生最初的人际交往。
婴儿年幼无知,随时随地都需要母亲的保护以防受到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对婴儿的照顾不可粗心大意。
育儿是富有“生命意义的动作”需要母亲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学习、去研究,用母爱去灌溉婴儿的心田。对婴儿来说,母亲是他最亲爱的保护者、教养者和带路人,婴儿每时每刻都期待着与母亲心灵交往。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从胎教就开始培育宝宝的心灵
这里所说的胎教是:培育心灵",而非灌输知识。培育孩子的心灵是胎儿时期最为重要的事情。
知识教育是目前为止主要的教育方式,这是左脑教育。所谓左脑教育是教授知识,开发大脑功能,使其变得聪明。现在的教育几乎全部都是左脑教育,大大忽略了心灵教育,因此,必须要将心灵教育作为更重要的事情来考虑。
培育心灵应该从胎儿时期开始。母亲要注意在怀孕期间所吃的食物,保持心态平稳,要与胎儿说话,和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培养出:亲子一体感"。这就是胎教。
母亲若是能在怀孕时就开始将爱传达给孩子,将有助于孩子右脑的开发,能培育出素质优秀的宝宝。
通常,孩子在出生之后所获得的和母亲的:亲子一体感"是智力发展的条件。孩子能够来到这个未知的世界,正是因为有和母亲的这种一体感与安全感。
在胎儿时期已经获得:亲子一体感"的孩子,在出生之后也能感到安稳,不会任性哭泣,也不会夜啼不止。因为从在腹中时他们就是在能接收父母说的话的条件下而慢慢发育的,所以出生之后也会成长为一个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非常好的孩子。这让育儿变成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孩子真的会很乖顺地听话。
然而,若是母亲在怀孕时认为培养孩子是在孩子出生之后才开始,那么生出来的孩子很有可能会一直不停地哭泣,不管是妈妈说的话还是爸爸说的话,都不会去听,这就增加了培养的难度了。
若是孩子一直带着在母亲腹中时就没有被满足的心情出生,就会很爱哭。爱哭的孩子和经常夜啼的孩子都是因为心中充满了悲伤。
如果母亲未曾与胎儿进行心灵沟通、一直没有和他们说过话,那么将来孩子就很有可能不会与父母进行沟通,会一直怀着寂寞的心,经常悲伤地哭泣。然而,父母却不知道孩子为何哭泣,这就使育儿过程缺少心灵的沟通。
相反,因胎教而心灵充实的孩子很少会哭,心情很平和,不论对谁都很和善,即便离开母亲一段时间也能有安全感地待着,不论是去爷爷(姥爷)那里还是去奶奶(姥姥)那里,都能很痛快地过去。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轻易哭。所以培养起来很轻松。
希望大家能重新认识胎教这件事。不过需要提醒一下,请不要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灌输知识的胎教,心灵上的沟通才是最重要的。若是能做到的话,将会培养出接受能力很强、不论学什么都能学好的孩子。而且,培养出的孩子对于父母说的话,也能乖顺地听进去。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宝宝的心灵嘴巧是可以训练
世界上没有比语言更神奇的东西了,仅仅是微徽振动一下喉舌.便能起到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作用,从而扩大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婴幼儿在会说话以前,能用多种方式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意愿,如啼哭、微笑、偎依、纠缠和皱眉、噘嘴等。一般从9~10个月开始婴儿已具有语言的能力,从此大脑便进入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从心理学上讲,嘴巧指善于语言表达,心灵即是思维敏捷。人们通过语言进行思维活动,语言的存在又依赖于思维,所以,心灵与嘴巧密切相关。对要幼儿所傲的智力测验表明,智力发育好的孩子,言语发展也较快。这在我国-超常儿童”的调查中,也得到证实,他们说话开始的月龄都较早。由此可见,语言发育可以预示小儿将来的智力,因此,对孩子语言的训练应尽早进行。
父母是要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语言学习得好坏关键在于父母。只要及时让孩子从多听、多看、多用手触摸和多说等方面进行协调训练,婴幼儿的话言就能获得迅速发展。
一、多听
婴儿听觉发达,擅长用两耳辨别发自各个方向和不同人的声音,出生仅3~4天的新生儿就能分辨出自己母亲的呼唤声。因此,从新生儿开始,家长就可以为孩子创造一种咿呀学语的环境,多听大人讲话,听不同的响声,听低婉优美的音乐。尤其是母亲,不论是哺乳还是给孩子洗澡或换衣服、尿布等,都要用亲切的声音对他讲述你所做的一切,融洽母子间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一句话、一个单词反复刺激大脑,孩子很快就能学会,若坚持训练可使孩子耳聪目明,口齿伶俐。
二、多看
婴儿从2个月开始,就能协调地将两眼注视物体片刻,并能追随其转动c3个月时,由于条件反射的多次强化,在看见母亲的脸时就有喜悦的神情,6个月时就能分辨颜色和认识物体。因此,从6个月起便可教孩子识物和区别颜色,1周岁左右教他认画。由画引出字,最好与形象的实物相结合,如看见小猫,认“猫”的图画,记“猫”字,这样,就将实物、图画、字联系起来,使孩子接受词的固定意义。积累多了,孩子就具备了识字能力,由具体到抽象,由实物到文字。在游戏中学会语言是要幼儿教育的钥匙,但要注意适量,要多次反复,每次不要超过15分钟。
三、多触摸
新生儿期触觉就很灵敏,如奶头放在嘴边就会吸吮,手掌、脚掌以及颜面的皮肤也较敏感。让小儿用手抚摸母体、触及实物以及冷热都会作出反应,如报以微笑、摆头、摇头或皱眉、丢弃等。10个月的要儿大脑发育已较成熟,在其触摸物体的同时教以名称,如匙、碗、床、门、五颜六色的纸片和积木,然后有意识地让他多摸多说。触觉接受的刺激越多;感受越灵敏,反应也就越快,小儿认识实物的能力就会不断加强,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的发育。
四、多说
10个月的婴儿已有语言能力,说的训练是语言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多听、多看和用手触摸,尽快丰富孩子的词汇,鼓励孩子多说话,能推动智力的发展。家长耍利用一切机会,选择优美准确的词汇与孩子多交谈,并注意语调的柔和、舒绥,鼓励小儿通过说话来表现自己。这样反复地教和练,孩子不仅能学到准确、流利的语言,而且掌握了表达能力。
专家们认为,1~5岁是人的一生中最有语言才能的时期,但一切能力不使用就永远不会发展,错过了这一关键时期,绝对不能获得补偿。印度狼孩卡玛拉于7岁时回到人类社会,到他17岁死去时却始终未能掌握人类的语言就是佐证。小儿语言的发展主要靠与成人和儿童接触中模仿,家长应尽早开始教孩子说话,通过游戏、看图片,讲故事等促进要幼儿的语言发展。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让孩子的心灵在生活中成长
工作以来,我有一个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学生们的知识量在不断增加,知识面在不断拓展,但与之相伴随的是创造力的衰减、欢乐充实的缺失甚至道德水平的下降——许多孩子把创造力用在和学习抗争上,比如作弊手段的层出不穷;他们的欢乐也只有在与学习无关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来。
在课堂上我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当我为他们讲解必学知识的时候,不少孩子明显是在强打着精神听课。但是,当我为他们补充一些课外故事,或者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给大家发表一些属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他们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一点,从课后效果中也明显地体现出来。对于知识点,我反复讲解强调,又通过检查考试等手段不断强化,可总有记不住的——就拿一次考试来说吧,10分的名言背诵,在考前给他们发下去的一份复习资料上都有原题,可得满分的寥寥无几;但是我说过的那些课外的故事,或者我们自己讨论得出的观点,大多数人都能牢牢记住。
有一个班的同学,我给他们介绍了很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他们能复述出来的很少,能落实的更少,但新学年的一次班会上我对他们说的一段话,他们一次就牢牢地记住了::在这个班,我最看重的不是成绩,而是人品,人品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大于成绩的。欲做学问先做人,人才,人才,你连人都做不好谈何成才,所以我希望大家牢牢记住:人品大于成绩。无论你的成绩如何,只要你的人品没问题,你们就都是我的好学生、我的骄傲。"原因很简单,在高中明确地把成绩放在第二位的情况太少了。一个学生的爷爷后来告诉我,他的孙子放学回去以后对他说,见了很多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
话说回来,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怎么会成不了才呢?
一年下来,全校21个普通班里,我们班是唯一一个从倒数第三冲到正数第三的班级。
我想:上面所说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是孩子们心灵的缺失。一个整天懵懵懂懂的人,一个连自己的心都感受不到的人,还能指望什么呢?教育,就我的理解,这个概念本身可以分为两部分解释:教知识和育心灵。我们现在的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过分注重前者而忽略后者。
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沦为了成绩的附庸,其效果如何,还是看考试成绩。我问过很多拿了三好学生奖状的学生,居然不知道三好是哪三好。这种情况使不少学生能感受到成绩提高的喜悦,却感受不到深层的充实,感受不到每一个瞬间的幸福和欢乐。久而久之厌倦之后,轻则厌学逃课顶撞师长,重则走上了犯罪和轻生的道路。而弥补这种缺失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生活。
把生活还给孩子们吧。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