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分娩镇痛比较:硬膜外阻滞PK蛛网膜下腔阻滞

2022-06-26 16:51:00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分娩镇痛比较:硬膜外阻滞PK蛛网膜下腔阻滞

  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法,都属于椎管内阻滞法,在产妇分娩镇痛中,都是常用的方法。  1.操作技

1、分娩镇痛比较:硬膜外阻滞PK蛛网膜下腔阻滞

  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法,都属于椎管内阻滞法,在产妇分娩镇痛中,都是常用的方法。

  1.操作技术方面

  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比蛛网膜下腔阻滞拥有更好的持续性,可适合不同产程长短的镇痛需要;还可灵活满足剖宫产、器械助产和会阴伤口侧切及缝合的麻醉需要,甚至继续满足术后镇痛的需要。

  2.血压方面

  硬膜外阻滞时血压降低出现缓慢,低血压的程度也远较蛛网膜下腔阻滞为轻,几乎无穿刺后头痛发生。

  3.剂量与镇痛起效时间的关系

  硬膜外隙首次给药剂量是蛛网膜下腔剂量的10倍,有可能出现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但镇痛起效时间较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镇痛平面出现晚,如蛛网膜下腔注药起效时间为3~5min,而硬膜外隙注药的镇痛起效时间为10~20min。

  4.效果方面

  硬膜外镇痛效果不如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确切,如果硬膜外导管出血,或导管打折弯曲会影响镇痛效果,并有产妇自身解剖关系的因素和麻醉科医师掌握穿刺技术水平的因素,仍可造成3%的硬膜外镇痛的失败率。

  所以,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采用哪种方法,还是要看产妇适合哪种以及产妇的意愿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蛛网膜囊肿的分类

蛛网膜囊肿多发于婴幼儿,因此也是新生儿父母较为关心的一种疾病,其分类可分为三种。

1、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为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尚不全清楚,有以下推测:①本症发生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有小块蛛网膜落入蛛网膜下腔内发展而成。即囊肿位于蛛网膜内,镜下可见蛛网膜在囊肿四周分裂为两层,外层组成囊肿表面部份,内层组成囊底,在软脑膜与囊底之间仍有一蛛网膜下腔。②还有人认为在胚胎发育时,由于脉络丛的搏动,对脑脊液起泵作用,可将神经组织周围疏松的髓周网分开,形成蛛网膜下腔,如早期脑脊液流向反常,则可在髓周网内形成囊肿。③因本症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囊肿内有异位脉络丛、大脑镰局部缺失以及眶板、颞叶及颈内动脉缺失等,均证实本症发生基本原因为脑发育不全所致。蛛网膜囊肿不断增大的原因目前亦无统一意见,可能是:①囊肿壁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自此孔不断流入囊内,小孔起活瓣作用,因颅底动脉搏动,使囊肿逐渐增大。亦可能某种因素致小孔堵塞而引起颅内压增高。②囊内有异位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不能吸收所致。③有的病例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囊液中蛋白增高,囊内、外渗透压差异引起囊肿逐渐增大。④囊内或囊壁上静脉出血,使囊腔迅速增大。

2、感染后蛛网膜囊肿

脑膜炎后因蛛网膜局部粘连而形成囊肿,囊内充满脑脊液。大多为多发性。多见于儿童。常见于视交叉池、基底池、小脑延髓池、环池等处。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3、损伤后蛛网膜囊肿

软脑膜囊肿。其发生机制为损伤造成颅骨线形骨折,伴硬脑膜撕裂缺损,其下方蛛网膜下腔有出血或蛛网膜周围边缘处粘连,引起局部脑脊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蛛网膜突至硬脑膜裂口及骨折线内,在脑搏动不断冲击下渐形成囊肿,使骨折边缘不断扩大,称为生长性骨折。囊肿可突于头皮下,同时亦可压迫下方的脑皮层。囊内充满清亮液体,周围有疤痕组织。如外伤时软脑膜破损,则脑组织亦可疝入骨折处,并有同侧脑室扩大,甚至形成脑穿通畸形。本症多见于婴幼儿。

3、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针灸方法有哪些

  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针灸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毫针疗法;处方如下,主穴:风府、风池、百会、合谷、太冲。随症配穴:恶心呕吐加内关、足三里;昏迷不省人事加十宣放血;痰多加肺俞、丰隆;抽搐加大椎。操作:主穴每次必取,配穴随症选用,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手法以捻转提插结合,施以中刺激,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留针15~20分钟,期间可间歇行针2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其次就是头针疗法;处方:头针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言语2区(均取健侧)。操作:患者平卧或侧卧,常规消毒后,持针与头皮呈300角,沿头皮快速推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每次捻转2分钟,200次/分,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在采用针灸的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要注意以下注意事项:由于再出血一般在4周内多见,所以绝对卧床至少4周,不要过早下床活动,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及过分用力咳嗽和情绪激动,并要保持大便通畅,否则有导致再出血的危险。

  此外,针灸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据国内文献报道,主要用毫针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及眼针疗法,其有效率均达80~85%以上。并提出及早应用针灸治疗该病,能促使脑细胞的早期恢复,多数通过采用上法治疗,使患者很少留下后遗症。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关于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

  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是将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结合在一起的新技术,采用在同一椎间隙进行的针过针穿刺方法。1981年brownridge首先引入于剖宫产手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1996年10月引入此技术,主要广泛应用于妇科开腹手术的麻醉、剖宫产的麻醉、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等部位的麻醉。自开始应用至今已完成csea技术20000余例,进入21世纪以来已成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第二位的主要麻醉方法,仅次于第一位的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

  1.csea技术在产科麻醉方面的优势。

  单纯腰麻的优点具有起效快,阻滞效果好并具有良好的肌肉松弛作用,非常适宜产科下腹部手术的麻醉。但是,同时,其缺点为低血压(仰卧综合征)发生率高、麻醉平面不易控制、术后头痛,且阻滞时间有一定限制。

  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优点为:低血压(仰卧综合征)发生率低、麻醉平面易控制,并可延续镇痛时间,还可提供硬膜外术后镇痛。但是,缺点是:10%~25%骶部神经阻滞不全、起效慢、肌松效果不满意。

  而csea取其各自优点,使麻醉更安全,但又不增加并发症。可以阻滞会阴部神经,且增加阻滞平面;提高了麻醉的成功率及麻醉质量,使麻醉医师根据手术和术后镇痛的需要灵活选择阻滞深度、阻滞区域和麻醉及镇痛时间。可以说,csea技术开辟了产科镇痛的新时代。

  2.csea在产科镇痛方面的优势。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于2001年8月开始,将csea技术应用于分娩镇痛这一新兴的镇痛领域,共计为近1500例产妇实施了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的分娩镇痛技术,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

  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镇痛是标准硬膜外镇痛的一种有用的替代疗法,可用于分娩早期和晚期。起效迅速,镇痛完善,安全性高,用药量少,对胎儿影响小,灵活性强,产程过程中可允许产妇行走,对于经产妇或初产妇宫口大于8cm者,蛛网膜下腔注药可迅速缓解分娩活跃期的疼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