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而幼儿园,正是孩子的第一个社
孩子在婴儿期就会有社交的愿望,2岁以后与小伙伴一起玩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即便孩子可能会害羞、抗拒不知所措,但交友的渴望和需求是非常敏感的。
而幼儿园,正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交场所,萌发并且延伸友谊的第一个环境。那么,在这个家长无法深触的环境里,如何帮助孩子交到朋友呢?有几个方面,给各位家长一些建议。
先做好自己
首先,交朋友的第一原则,一定是“做好自己”。
孩子会因为期待和小朋友相聚,一起玩,而真正渴望去幼儿园,也会因为和小朋友合不来,没有交到自己的朋友而不愿意去幼儿园。家长不妨多和幼儿园老师,和孩子沟通,了解背后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孩子自身的问题,那么就先帮助孩子克服这些问题。
家长要尽量在孩子上幼儿园前教会孩子自主如厕,自己吃饭等生活技能,避免孩子因为“尿裤子”这种事被小朋友嘲笑,而产生自卑,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心理。另外,家长要教会孩子合理分享,使用礼貌用语等,一个懂礼貌,懂分享的孩子,自然会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喜爱。
制造幼儿园以外的社交机会
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动,家长很难观察和干预,那么不妨帮孩子制造一些幼儿园外的社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周末聚会”。
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沟通,或者向幼儿园老师了解,孩子和哪些小朋友的互动最多,在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邀请这些小朋友的家长周末的时候带孩子一起出去玩,做一些园外的户外小集体活动。因为有爸爸妈妈在场,孩子在与小朋友的相处会更容易放得开,家长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孩子们在相处中的行为、性格和喜好,鼓励孩子积极社交,在孩子遇到社交困难的时候给予指点、帮助。
经过几次家庭单位的周末聚会后,家长也能够观察到自己的孩子和哪个小朋友更合得来,不妨再进行一些一对一的聚会。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玩儿,帮助孩子促进一份更深层、更特殊的友情。
教会孩子一些社交技巧
即便没有家长在园外的干预,孩子在幼儿园一样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友谊。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帮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更容易破冰。
如果孩子有喜欢接触的小朋友,可以告诉孩子勇敢地去接近对方,比如,吃饭、做游戏的时候坐在小朋友的旁边;把今天画的画,给小朋友看看,来引起对话;玩玩具的时候,邀请小朋友一起玩;带的零食和玩具,分享给小朋友;如果看到小朋友不开心,哭了,可以坐在他的旁边,或者拉着他的手安慰他;当小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去帮助他,或者替他寻求老师的帮助;如果喜欢小朋友的衣服,鞋子,可以告诉小朋友,你觉得他的鞋子很好看,由心地发出赞扬。
主动接近、引起对话、邀请、分享、安慰、帮助、赞扬等,都是社交中非常有效的“破冰技巧”,可以帮助孩子主动去交到朋友,营造自己的小社交圈子。孩子可能从其中任何一种尝试中,便开启了一份友谊。
上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走出家门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园也是绝大多数孩子开始的第一次集体生活,对于年仅几岁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最让家长担心的问题就是和其他小朋友的关系。
想要孩子处理好和其他小朋友的关系,家长需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
1、在孩子入园前半年甚至更早,家长就可以带孩子适当出入一些人多的场所,也就是说在孩子两岁半左右的时候,就可以带着孩子多出门走走,一来可以锻炼孩子胆量,二来也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
2、参加一些亲子活动,让孩子多和同龄的孩子接触,事先习惯习惯。
3、决定上幼儿园之前,可以带着孩子去各个目标幼儿园考察考察,让孩子熟悉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同时也让老师、同学和孩子互相之间有一定的熟悉,看看孩子和老师、同学、幼儿园有没有缘分。这点其实非常重要,相比家长觉得适合的幼儿园,孩子和老师、同学间的缘分明显更加重要,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这几年的集体生活是否过得愉快。
通过上述的准备之后,大多数孩子都能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幼儿园,这就大大降低了孩子入园后出现“水土不服”的风险。
但即便如此,入园后的一些规矩礼节家长还是要教给孩子的,这样才能让孩子和同学们相处得更愉快。
1、让孩子养成记录生活的习惯,这里所谓的记录并不是动笔,而是孩子放学回家后,和家长说一说一天的生活,这样会有助于家长时刻掌握孩子的动态。
2、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如果孩子回家和家长说,今天和某某某吵架了或者发生了冲突,家长第一时间一定不要直接袒护孩子,首先,先安慰孩子,然后询问孩子受没受伤,之后在孩子平静之后,可以简单的你问一问事情的起因经过,之后可以和电话老师沟通一下,如果情况严重第二天可以亲自和老师面谈。
这期间一定要安抚孩子的情绪,并且尽量在孩子面前淡化对事件的看法,更不要因为爱护孩子表现过于愤怒,过于袒护孩子。要知道,幼儿园里即便看起来的结果再严重的争执,其根本原因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家长对此在孩子面前反应过于巨大,很容易给孩子营造不好的心里氛围。
3、家长还要教会孩子如何第一时间应对发生的肢体冲突,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如果孩子被别人动手打了,第一反应应该是大声喝止,如果喝止无效,同学继续动手,那么孩子是可以还击的,同时第一时间向老师寻求帮助。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让爸爸带带孩子,这样有助于养成孩子坚韧的性格,同时也充满勇气。即便发生冲突,至少孩子不会吃亏。
4、除了预防其他孩子的挑衅,家长更要做好自己孩子的教育工作,让孩子不可欺负其他同学,也不能随便动其他同学的东西。
5、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趁孩子生日或者一些特殊的日子以孩子的名义和同学们分享一些零食或者小礼物,这样不仅有助于孩子搞好同学间的关系,也能帮助孩子提升自信力。
总之,除了一些小细节之外,想让孩子和同学见关系融洽说到底还是要家长和家长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搞好关系,这样才能彻底保证孩子与同学间的关系融洽和谐。
(1)对于有攻击性行为而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教师需要教他们如何用及的方式解决冲突,小组讨论、木偶表演,角色扮演等活动和阅读等一些相关的儿童读物,都有利于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2)对于那些害羞和孤僻的儿童,可以引导他们与更小的儿童提前活动,从而增强其交往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2.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1)提供游戏的主题和一些需要的材料;
(2)用多种方式鼓励而儿童参与到游戏中去;
(3)主动参与儿童的游戏,并担任一个角色;
(4)针对目标,略作示范。
3.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
(1)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幼儿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
(2)教师要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
(3)要使得同伴之间互相接纳成为而儿童的一种日常的交往行为,关注对幼儿交往策略的指导。
4.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应当注意引导幼儿,例如说话有礼貌,互帮互助等。对于这些行为,教师不但教给儿童,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亲身示范,以示范榜样。
同伴,在儿童社会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伴,也就是年龄相仿、语言等发展相近的人。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动因,与同伴的良好交往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心理学上著名的恒河猴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英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饲养了一些只有母亲生活在一起、剥夺了同伴交往机会的恒河猴,结果发现,这些只有母亲的猴子形成了异常的社会行为模式。当他们与同龄猴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倾向于回避;当他们不得不接近同伴时,则表现出了很强的攻击性,而且这种反社会倾向一直持续到成年。
后来,哈洛及其同事将恒河猴与其母亲分开抚养,但一直和同伴待在一起。他们发现,这些只有同伴的猴子相互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依恋。
这个事例说明了同伴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同伴关系在某种意义是弥补了他们丧失父母之痛,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使得他们能够顺利成长。
所以,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因素之一。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这个过程使的儿童能够产生归属感。
如果这时候儿童在集体中占有一定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便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些都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着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对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怎样对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与合作;怎样处理个人与小团体的关系等。
这一切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与父母不同,同伴既是平等的,又是铁面无私的。
同伴对儿童的影响,主要通过强化、模仿和同化的机制实现的。同伴榜样在改变儿童行为和态度中具有很大潜力。儿童常模仿同伴的行为并将其同化到自己的行为结构中去。
3、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儿童常从同伴那里获得一些不便或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和信息,他们或许相互交流、或许有着自己的思考。
在同伴集体中,当发生规范冲突时,儿童会考虑到同伴提供的信息和团队规范,会表现出从众行为。
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一定的规范框架。
4、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当儿童面临陌生或恐怖情景时,同伴(一个好朋友)在场可以起到与父母同样的作用,即解除紧张和压抑。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阶段
通常来看,儿童同伴关系发展大致有几个阶段:
※在婴儿期,因为家人的照顾,同伴关系只是在最松散的意义上存在着,这个时期的孩子社会交往非常有限。
※进入幼儿园,儿童与同伴的接触次数增加,他们不再把成人作为唯一的依靠对象。他们开始主动寻找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
※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这个时期的友谊还很不稳定,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性及其邻近性相关系。
※4~9岁,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6~1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童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分享,要互相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这一段时期的友谊具有稳定性,但是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爸爸妈妈们可根据孩子处于哪个阶段,有针对性的找到一些帮孩子建立伙伴关系的方法。
发展良好伙伴关系的几点建议
首先,学会把孩子的爱埋在心里,不溺爱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特殊的一员,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照顾,自己更应该尊敬长辈、孝敬长辈。
其次,教育孩子要尊重别人。教育孩子懂得在交往中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其实是别人尊重自己的基础。
第三、让孩子学会分享。要让孩子明白,好东西大家一起吃才有味道,好玩的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
第四、让孩子学会宽容。告诉孩子别计较别人的无意冒犯。另外,家长还应帮助孩子全面地评价别人,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别老抓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否则是很难与朋友友好相处的。
当然,对处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同伴交往中,产生冲突在所难免,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因为怕孩子间有冲突、被打伤而让孩子远离伙伴,这样的方法并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