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 学生很好奇也很需要"教育"
1、性教育 学生很好奇也很需要"教育"
性教育师资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胡珍从来不愁自己的课没学生。“性科学与性健康”在成都大学开课,选课人数
1、性教育 学生很好奇也很需要"教育"
性教育师资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胡珍从来不愁自己的课没学生。“性科学与性健康”在成都大学开课,选课人数达到了300人的上限。对于性教育,大学生很好奇也很需要“教育”.
什么是性?同学为啥不回答?
:哎呀,就是觉得好奇嘛!"被问到为什么选这门课,一名女生红着脸低声说。
成都某大学六教二楼阶梯教室坐满了掩着嘴笑的学生。其中大部分为男生,占到总人数的8成。胡珍一点也不意外。:大多数是猎奇来的。"她表示,接下来,自己会给学生讲解大量有关性的科学知识和概念,消除认知盲区。
:你们觉得,什么是性?"站在讲台的胡珍不动声色地问了一句。学生们像听到什么超级笑话一样,哄笑成一片,却没人接话。胡珍也不急,她后来告诉学生,10年前,她在另一所学校开这门课时,问题一出,所有学生都把脑袋低下了,过了好久,才有男生羞羞答答地说::性就是做那个!"
性是繁衍,是呼唤,还是个传说
胡珍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如果愿意,也可以上讲台来写。话一出,一群学生急吼吼地冲上讲台,拿起粉笔,写下了各式各样的答案,文学型如:云雨":心灵的呼唤",大胆型如:性欲":性爱",中规中矩型如:生理需求":繁衍",搞怪型如:传说":神话"。
胡珍一个一个进行点评。在点评到:生活"时,她停下了,问学生::外国人把性看作是一件事情,经常说,我们做了爱;而中国人则说,我们过性生活。过生活和做事情,同学们觉得哪个含义更广、更好?"
学生们的观点不一。胡珍点了点头::大家对性的想法不一样,说明性是受人的心理因素影响的。"她总结说,性其实是以人类繁衍为基础,受特定的社会关系影响和人的心理因素支配的两性行为。
澡堂淋浴得淋病?大学生闹笑话
话题到这里,现场气氛一下严肃起来。通过胡珍的讲述,学生们开始发现,不懂性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胡珍说,曾经有名大学生在听完她的课后找到她,支支吾吾半天,才说出自己的性生理好像发育不全。一问之下,才发现,男生原来是单侧睾丸。赶紧叫他去医院检查,医生遗憾地说,男生都21岁了,来不及补救了。:如果他的父母懂得性,那么在他1~3岁的时候是来得及补救的。"
她还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完课后,一名男生哭丧着脸找到她说::胡老师,我得了淋病。"胡珍问,你有过性生活?男生说没有。再追问,男生说,他在公共澡堂洗过澡,淋浴。
淋浴就得淋病?胡珍被男生的想法弄得哭笑不得。男生就给她讲自己的症状,比如脱皮、瘙痒、流脓,:网上讲的就是淋病"。胡珍也是建议他先去医院。下一次上课,男生满面春风地来了::胡老师,弄错了,我那个是湿疹!"
讲到这里,胡珍意味深长地问,:大家觉得,这名男生为什么不愿意去医院,而跑到网上病急乱投医?":害羞呗!"学生回答。:对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万恶淫为首,很多人在观念上有了误区,一和这个沾边,就藏着捂住,最后吃亏受罪的还是自己。"
2、天下一览: 美国孩子的"吃饭教育"
美国孩子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都在学校吃午饭,孩子怎么吃,丢掉多少,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说吃哪样,就吃哪样,说不吃哪样,就不吃哪样。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美国父母尽管也知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离桌。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如果明明没有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美国孩子从小懂得,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不想吃就说不想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也知道父母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孝心"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学做人,学处世。做什么样的人呢?做孝敬父母的人,做诚实正直的人,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其中教孩子孝敬父母是最主要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孝悌者,为人之本也。”孝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
四二一综合溺爱症”引发的思考
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父母却在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四二一综合溺爱症”。一是指一个独生子女,二是指爸爸、妈妈,四是指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独生子女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对他(她)百般疼爱、千般关心、万般呵护,使孩子不自觉地养成娇惯、任性、懒惰、自私的不良习惯。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不敬、不孝,怎么会爱朋友、爱同学、爱老师,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呢?
“孝心”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孝敬父母包括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情、敬爱之心、侍奉供养之行。但对幼小的孩子“孝心”的教育必须根据其年龄特点,以下几种基本教育方法可供参考:
1.身教重于言教
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母亲的脚下,为母亲洗起了脚。广告画面定格在这儿,广告语说:“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啊,孝心就是这样学会的,就是这样传递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样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一颗孝心、懂得爱,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2.学会感恩
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感恩源于良心、良知、良能,这是孝心的亲情基础。然而,感恩这种情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必须通过教育。做家长的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体会父母也同样需要孩子的关心和爱。因此父母不妨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一天的情况:起床、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上班等,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如何关心孩子,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样心疼,怎样整夜地不睡觉护理孩子……细节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如为妈妈梳梳头,给爸爸捶捶背等等。
3.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平时教育孩子要关心父母的健康,要帮父母分担忧愁,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当孩子不会时,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当孩子“父母养育了我,我应当为他们多做事”的观念逐渐形成时,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也是当代孩子最缺乏的。因为他们平时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没有学会关心和感激。家长千万不要这样想:孩子还年幼,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什么也不用干,而是要转变观念: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常言道:“3岁看大,8岁看老”。因为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长大了也是难以改变的。
培养子女的孝道,得从小抓起。
4.制定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长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规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为规范。我提出“五要五不要”供家长参考。“五要”是要了解父母,要亲近父母,要关心父母,要尊重父母,要体贴父母。“五不要”是:不要影响父母工作与休息,不要惹父母生气,不要顶撞父母,不要独占独享,不要攀比享受。配合“五要五不要”还有几条具体要求:①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③我当一天家长;④单独走一次亲戚;⑤我和爸爸(妈妈)共上一天班。
5.亲子互动
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共同做游戏,共同搞活动:亲子共读一篇文章。如:孝心无价;亲子共唱一首歌。如:《一封家书》、《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等;亲子共诵一首诗词。如:《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等;在亲子互动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养成孝敬长辈的好品德。
6.家校配合
家长可主动与学校配合,请老师给学生出家庭调查问卷,要求学生以“父母习惯知多少”为题回家访问父母。
参考题目如下:①父母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②父母一天都作了哪些工作,工作多少时间,劳动强度如何,平均获得多少劳动报酬。③父母回家都做了哪些家务,花了多少时间?④父母为子女做了哪些事情,花费多少时间?⑤你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吗?⑥你是否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是否体谅父母?⑦你平常对父母采取什么态度?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一个与父母沟通,孝敬父母的方案。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学生的学生的情绪教育
青少年正值人生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急剧变迁,经济高度成长,而青少年价值观也正面临社会影响而改变。但家庭功能式微,学校也未能因应大环境的需要,提供青少年适当的教育与协助。
学生在学校的行为反应了其心理的状态及冲突,学校是预防社会问题的最佳环境,因此让学生在学校上课时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学生在教室内的一切学习与生活状态,举凡思考模式的形成、人际关系的进行及性格发展的养成、行为与习惯的表现,甚至生理的健康情形都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上衍生。因此有偏羞行为、适应欠佳的学生,大多在行为与情绪上都能找出因果与关连性,一般来说,教室里出现的学生问题大致分类有:
1.高智商低成就:没有学习动机、凡事被动。
2.偏差行为:说谎、偷窃、有攻击性、没有纪律观念、生活习惯懒散。
3.人际关系欠佳:不擅做适当的表达,缺乏沟通技巧。
4.没有责任感:倚赖、诿过、自私、易怒、遇事逃避。
不论其个性是对外发泄、内向退缩或自我防御型,总能在任何一间教室里找出不同类型的样本人物,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现在的老师不比往昔,除了认知、技能课程的指导外,情意、态度甚至人生观的辅导更为首要。每天面对着来自不同文化、家庭教育背景的学生,老师的个人行为风格、情绪能力都成了学生的活教材。
(一)没有学习动机
对于学生的学习情绪,一般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在行为表现上常是不写作业、写字潦草、上课不专心甚至逃学逃家,这些学习成就低的学生,往往是因长期被父母、老师忽略,自己又缺乏自制能力,为了一时课业的困扰,或者受坏朋友的影响,造成学业成绩低落,连带也在班级社交活动中处于劣势,久而久之由沮丧而自暴自弃,影响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每个人都希望受到父母、老师的肯定与鼓励,温暧的关怀带给学生高昂的情绪;冷漠、忽略则使孩子处于灰暗,不安的情绪促使其失去学习的动机。
(二)偏差行为
学生会产生说谎、欺骗等等的偏差行为,初时只是为逃避惩罚,不敢面对事实责任,或者为了一时满足需求而采取不当的手段,如偷窃、利诱、恐吓同学,这些行为若不及时纠正,就会渐渐成了习惯被学生视为合情合理,若问学生为何会有这些行为,他会理直气壮的替自己辨解。这些行为都与父母、老师的管教、辅导方式有关。如何在团体生活中,同理他人的感受,化解同侪之间的争执与冲突,摆脱被情绪的操控,提升自己在班级的被认同地位,其实比任何智育课程都重要。
(三)人际关系欠佳
近几年来因为生育率的大幅降低,独生子女相当多,教育成了他们学习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的最佳场所。但因为儿童们缺乏理性的应对与舒解技巧,难以控制的行为造成社交关系的障碍,一个长期被排斥的学生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缺乏信心。最让人担心的是:本来是因为情绪失控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因为人际关系不好,再引发更多的焦虑、忿怒与烦恼,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对无助的孩子来说,情绪的课程学习是多么重要。
(四)没有责任感
责任感与荣誉心对健康情绪的重要性,教室内出现脱序的现象都出自没有责任感、荣誉心的学生,他们对各种活动非但不主动参与,没有正面的合作与贡献,反倒是破坏、制造纷争。这样的学生处在众人责备多于赞美、惩罚、羞辱充满一身的低落情绪中,其心理与情绪是很难获得正常发展的。
唯有自我肯定、悦纳自己才能活出期待。有强烈的责任感,做人处事才能受到高评价,有崇高的荣誉心才能有正向积极的勇气与智慧解决人生的难题。
如何由认知出发,进而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协调,让我们的学生能在教室里发展出成熟、健康、快乐的情绪智商是老师必须接触的课程,老师在认识情绪智商的重要性,觉察出学生行为与情绪之间存在的因果互动关系后,应主动、积极接受这方面的信息,参加相关的研习,并且针对班级学生的次级文化、班级气氛随机设计活动,带领学生在每一则事件中学习了解别人,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懂得解决问题。
在实施学生的情绪教育上,要早愈早愈好,适时给予学生安全感的满足、温暖的支持、快乐的性格培育,让学生由团体生活体会、验证、强化其所认知的道理。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快乐的生活。他在将来的人生中,要具有社会适应力,要有挫折容忍力,要能克制人性的弱点,发展出自我激励与自律、自爱的能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