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保姆知识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感想

2024-01-23 16:20:38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一、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感想
二期课改如同清新自然的风吹绿了教育的田野,为孩子带来更深远、广阔的天空。二期课改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

一、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感想

二期课改如同清新自然的风吹绿了教育的田野,为孩子带来更深远、广阔的天空。二期课改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注重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同时,二期课改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能更好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我认真学习了《上海市学前教育指导纲要解读》。虽然领悟地不够深刻,但还是感想颇深。通过仔细阅读《解读》,使我更为具体、深刻、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充分体现出对幼儿权利的尊重,对每个幼儿个性、能力、学习特点的尊重,然而要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内在需要,就必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自由地、愉快地展现自己。在以往的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往往偏重于为幼儿铺设一条求知、学艺的道路而忽视幼儿还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最终只会贻害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顺应幼儿的性情,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多一份童心,就多一份对幼儿的内在需求的理解和对幼儿情绪波动的把握。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的我们正在不断转变自身的角色、地位,明确自身的真正作用,在自我角色转变的同时又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他们的角色转变。首先教师应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观察者: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观察。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捕捉着孩子稍纵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从而确立起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例如:有一次早锻炼时,几个孩子跑到了水池边看起了金鱼来,并招呼自己的同伴一起过来看。一个,两个,一会儿工夫就围了一群孩子,我也凑过去听孩子们饶有兴趣地交谈,有的孩子说自己家里也养了好多金鱼,还向我建议:“我们教室里也养金鱼,好吗?”“好啊。”于是我就召集大家一起讨论养金鱼需要什么东西、怎么养等问题,孩子们的需要在教师的及时调整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倾听、观察孩子还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即孩子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其次教师还要成为幼儿的促进者、支持者。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使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

同时,幼儿的生成与教师的回应也成了新时期教育的新主题。《课程指南》中指出: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主要方式。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应加强“预设”与“生成”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在我们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更多的是教师预设的活动。对幼儿生成的活动则觉得很难以把握。通过《课程指南》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它们都共同指向教育目标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预设”和“生成”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因此,我们除了要把握好预设的活动,更多的是要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要仔细地观察、分析幼儿,即时捕捉孩子们中间的热点问题,研读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纲要》精神:“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才真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发现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有教育价值的东西。满足孩子们探索的需要,提升生成活动的质量,使教师和幼儿都成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本学期初开展的《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新学期刚刚来到,好多孩子都带来了糖果、新年礼物和红红的中国结,由此我们向孩子抛出了许多问题:怎么会有那么多好吃、好玩的?哪里来的?小朋友们各有说法,有的说:去阿姨家做客,阿姨送的;有的说:新年里爷爷奶奶给买的;有的说: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送的…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新年的话题,我们又追加了问题:新年又可以叫什么节?外国人过春节吗?中国还有哪些节日?根据孩子们活动的热点所在,我们安排了收集、谈话、亲子制作展示、美术设计等一系列的活动,让课程追随儿童的发展。

课改,带给我们很多新理念,提供我们诸多新思路,同样也促使我们进行新的思考,在解读、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将贯彻《纲要》精神,遵循《解读》的原则更好地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

二、难忘的一课中3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第一次出现:

表达了这位老师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次出现:作者走进教室跟师生读这句话。从大家的认真态度可看出大家多有爱国情感。

第三次出现:作者看到中国伟人画像后激动地说出这句话。这里表达师生们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与自己祖国的炽热的感情.

三、为什么要提高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

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有效的集体教学却关系甚广,如:教学的环节设计、教师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师执行教案的能力等等。近年来,关注“师幼互动”俨然成为教师评价集体教学过程有效性的一个热点话题。 那么,怎样的师幼互动是有效的?具体的表现如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关系”。《教师成长手册》中也提出相应的要求:解读幼儿表现、形成认知碰撞、巩固和挑战幼儿当前的理解。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清晰“师幼互动”的实质,即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建构新型的师幼关系,形成交互影响,不断产生“思维共振”,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如何实现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一、有效组织,情景介入 良好的师幼关系能拉近师幼的距离,使教与学有效连结,使幼儿能够充分学习与发展,因此,吸引幼儿的有时不是教学活动的内容,而是教师本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充分运用语言、语调、表情,采用抑扬顿挫,妙趣横生的语言,配以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目光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的环境小班主题活动“我爱妈妈”开展期间,我发现孩子们经常学着妈妈的样子,拿着娃娃家中的包走来走去,并且普遍对妈妈包中的物品非常感兴趣,另外,因为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妈妈爱自己的情感认识浮于表面,没有得到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我结合主题开展,尝试开展教学活动“妈妈的包”,以妈妈的包为载体,帮助孩子建立包中物品与妈妈的爱的情感联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妈妈的爱。首先我通过让孩子和妈妈制作调查表,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加强了解包的外形、功能、特点,为活动奠定认知基础。其次,让幼儿征得妈妈的同意后收集妈妈的包,在教学过程中分享妈妈包中的秘密,“妈妈为什么要把宝宝的照片放在钱包里呢?”、“猜猜包里还会有什么?妈妈包里为什么要放宝宝的衣服、零食呢?” 了解包中物品蕴含的深意,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接着,再让孩子们想一想平时妈妈这么关心我们,那我们可以为妈妈在包中准备些什么东西呢?使幼儿在角色转换中,进一步了解妈妈的需求,体验关心妈妈的情感。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创设激励式的语言引导情境,让孩子们亲身调查、交流、体验,帮助孩子运用经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实现情感内化。而在师生互动中,我充分运用支持肯定的策略,给予孩子自主发现,表达表现的机会,使活动具有浓浓的情感气息。

小贴士:

1、接受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通过温暖而富有感情 的互动表达对每个幼儿的接受。

2、处理好影响幼儿主动性的各种因素,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幼互动,并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3、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必须借助于有效的媒介,如语言、行为、态度或肢体语言,以及使用目光接触、表情、手势等非语言行为与幼儿沟通。

二、有效调控,层层追问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会根据活动预设进行提问,但是在活动中完全按预设好的问题实施却不一定起到好的效果。所以组织教学活动,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预设的问题,而提问的适切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品质的高低。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巧问和追问引导幼儿针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有效调控教学现场。 在去年我在大班主题“我是中国人”中,执教了集体教学活动《残奥在你我心中》中,我通过剪辑录像“轮椅篮球”,让幼儿在观看中,体会残疾人从事体育运动的艰辛,体会他们每一次成功的来之不易。在观看中,我听到有两个小朋友在看到运动员轮椅摔倒,被压在椅子下面,挣扎了几次好不容易才把轮子翻正的情形时,青青对边上的乐乐说:“ 运动员叔叔这样肯定很疼吧?”乐乐一该往日的调皮,脸色凝重地说:“肯定是这样!”,我灵机一动,即刻抛弃了原先的教案,而是通过询问孩子,“谁想来试试看?”在一名幼儿的主动请缨下,用布条扎住该幼儿的脚,使他不能脚上发力,再模仿轮椅打翻的情景,让幼儿尝试体会残疾人运动员翻到了爬起来的困难,再通过让每个幼儿模仿轮椅篮球运动员坐在椅子上向篮筐投球,让幼儿加强体会成功的艰辛和不易,最后再提问:“残疾人生活已经很困难了,为什么这些残疾人不在家里让家人照顾,还要做运动员呢?”在做做、议议中,加强感受、学习残疾人不怕困难、战胜自我的精神,凸显活动的情感目标。

小贴士:

1、倾听是巧问的前提,教师善于倾听幼儿,包括倾听幼儿的妙想, 倾听幼儿的童心,倾听幼儿的错误,倾听弱势幼儿的声音等。

2、现场的巧问要抓取即时的素材,抓住幼儿的“最近发展 区”,多用激励、接纳的语言增进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行为,有效引导幼儿的比较与思考。

3、充分有效地运用“追问”,展现幼儿的思维过程,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真迹”,这样既能了解幼儿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所在,使幼儿的思维状态由此得到启动。 捕捉细节重在一个准字,教师通过“追问”将某一幼儿的想法呈现在大家面前,不仅使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思维过程,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发现他人问题、同伴互相质疑等师幼、生生互动的环境。活动中,教师“追问”得当,是进行有效师幼互动的关键。过程中,教师必须思考“追问”的适宜、适时和适度,以提 升“追问”的质量。

三、价值判断,积极回应 有位学者说过:“追求个性化是生命成长的本然回归,每个人的个性都趋于一个模式,这美好的世界便走向死寂,每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将索然无味。”要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享受生命化的教学,让每个幼儿都快乐成长,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判断力,随情境变迁调整,依现场实际而改变的临场回应能力。

(一)加强幼儿的回应预设,促进有 效回应 教师要明确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既要备教材、教法,更要备幼儿的目标要求,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幼儿的不同层次水平,预设相应的回应内容,教师的预设必须留有空间,凸显幼儿的个性化教育。 在儿歌活动《别担心》中,我以图式调查表为依据,了解到每个幼儿上小学担心的内容,并以此为出发点,预设幼儿的问题和回答,得出因人而异的回应内容,如:“上学迟到真难为情,可千万不能迟到啊!” “考试成绩差多没面子呀,回到家可能爸爸妈妈还会因此生气。” “老师的问题我不会,这可怎么办?” “没有朋友一个人多孤单呀!”“上课时打瞌睡精神差,根本没办法听老师讲课了。”“鞋带松了没法系,万一摔跤怎么办?”------在活动中,这些回应预设又继续转化,为教师预设不同儿歌内容提供了方向指导。充分的回应预设,使教师的儿歌指导在集体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为教师达成活动的目标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 因教学过程的变化、动态和生成,不断地加强回应预设,充分使幼儿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等在活动中得以展现,体现教育的因人施教原则,回应才能在动态推进中展现出诗意的精彩。

(二)掌握回应的多种方法,促进有效回应 有效的回应,必须落实到教师脚踏实地的与幼儿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怎样聆听幼儿的声音?怎样与幼儿交流?怎样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提出质疑和挑战?总结梳理回应的方法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互动模式,为我们建构新型的师幼互动关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活动场景一:中班学习活动《小熊的烦恼》中,教师做小熊,幼儿做小鸟和蝴蝶,体验根据小熊的需求主动给予关心与帮助,给小熊带来快乐,我运用角色体验策略,在角色扮演中,帮助孩子迁移运用习得的经验,进一步感受与理解主动关爱的行为对被关爱者产生的影响,推进幼儿关爱方法的掌握,加强情感的体验。 活动场景二:大班活动《爱是什么》中,在说到妈妈平时是怎么爱孩子的时候,幼儿回答说:我觉得妈妈是爱我的,很开心。老师马上追问推进,“什麽事情让你开心?”,孩子进一步回忆以往妈妈的种种爱的行为,“妈妈会买东西给我吃。”“妈妈陪我看动物表演。”“我摔跤的时候,妈妈会把我扶起来。”这时老师又使用了接话表述策略,“快乐就像------”“温暖就像------”给幼儿一个坡度预设,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被爱的感觉,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表达,更加强了孩子对爱的美好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