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与社会(幼儿的社会)
幼儿的社会
一、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幼儿的正常交往。
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交往实践中得到锻炼。如:刚入幼儿园的宝贝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表现为孤僻、胆小、不合群。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为宝贝提供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以消除宝贝的不安心理,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时老师可以请大年龄班的幼儿到班里为小朋友表演节目、讲故事、交朋友,跟他们做游戏,在和哥哥姐姐交往中,慢慢使幼儿解除孤独、害怕的情绪,使他们感受到友爱、欢乐,同时,学会交往。
这样,会使大年龄班的幼儿懂得了交往中必须有责任心、互助心。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给宝贝充分的游戏活动的时间,因为游戏和活动是幼儿进行交往、学习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特别是角色游戏,幼儿在交往中必须敢讲话、爱讲话,消除羞涩、胆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个性。如:通过角色游戏可以使幼儿学会不同的交往方式,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应有意识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培养幼儿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言语交往水平
1、语言交往行为取决于语言交往能力的高低。幼儿语言交往行为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高低。言语交往能力不仅与交往双方对同一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程度有关,而且还涉及到语言交往的内外环境中的诸多因素。
2、重视培养幼儿对交往内容做组织能力。言语交往还受双方性别、兴趣、相互关系、交往动机、愿望等因素影响,由于幼儿的自我中心语言较多,社会性语言发展较弱,并且极容易随客观环境的改变而转变话题。
所以我们重视培养幼儿对同一话题的坚持能力和对有关交往内容做组织能力。同时,丰富幼儿的各方面知识、经验使他们用更多的语言交流更多的信息。如:经常向幼儿提出更多的问题,启发幼儿的思考,较快反映等。教师努力给幼儿提供与不同的人的机会,使幼儿能根据交往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容易在交往双方产生共鸣的语言形式,让幼儿在交往中尝试成功与失败,从而能学到有关的技能。
三、教给幼儿社会交往的技能,增强幼儿交往的自信
幼儿需要交往,哪怕是一个内向、孤独的宝贝也需要交往,愿意交往,然而仅仅拥有一个美好的交往愿望也不一定能使交往成功。这就涉及到有关交往技能的问题,如小班幼儿的思想单纯,在进行主动交往时没有交往策略,因此,常常使交往受挫。这样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在某种行为刚刚发生时,就可组织幼儿讨论,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能。
幼儿只有具备很强的自信心,才能很好地同他人进行交往。如何才能使幼儿具有社会交往的自信心,是成人必须教给幼儿的社会交往的技能。幼儿的社会交往,包括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和幼儿与成年人的交往,幼儿与成人的交往比较容易,成人主要要教给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技能。
首先,要教给幼儿友好地与同伴交谈,交谈的语调要柔和,能耐心倾听别人的谈话;
其次,要让幼儿更多的注意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不是总看到别人的缺点,拿别人的缺点来取笑别人;
再次,要理解同伴的兴趣和爱好,既能服从别人的兴趣但又不盲目地听从别人。例如: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教师可以教幼儿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如何玩,在游戏中既能积极地提出建议,又能尊重别人的意见,不强迫别人接受或服从自己的意见;
最后要教给幼儿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有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能平等地与他人交往,愉快地与同伴合作等。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发展起来的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主要有情境性、模仿性、从他性以及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1、情境性
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2、模仿性
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及其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重复(再现)。模仿性是幼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幼儿经常学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样子,说
别人相似的话,或者再现别人做过的行为、动作。
3、从他性
从他性在幼儿道德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是绝对的,来自于外在的权威,不能不服从,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成人。同时,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
4、道德情感由不稳定向持久、稳定发展
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在与成人、同伴交往使他们道德感指向的事物或对象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由近及远,由较直接到较间接,由具体、个别的行为到一些比较概括、比较抽象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道德情感也不断丰富起来。由于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的变化,特别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使幼儿情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发展到持久和稳定
幼儿的社会性
一、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
0-3岁需要给足孩子爱和关心,尤其是宝宝8个月前,迅速回应宝宝的需求,给足爱和关心,避免情绪化、爱哭闹的状况发生。
二、帮助孩子发展社会能力
0到3岁的孩子社会能力,是他与父母家人合作的能力,这是他日后全部社会能力的基础。
8到14个月间,宝宝开始出现几种重要的社会能力:合作能力、获得帮助的能力、寻求别人赞赏的能力;人际关系上,开始依赖某人或者抗拒某人。这一时期大人发现孩子的需求,都要马上做出切合孩子的回应,让他感到满足。
三、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智力发展
父母应该大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
四、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能力
孩子的语言学习在6-8个月正式开始,但父母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和宝宝多说话。和父母对话多的孩子,不但能更好地掌握语言,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其他方面,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中班幼儿指南社会发展目标是:
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学会简单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同时敢于承认错误,有初步的责任感。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掌握初步的交往技能,懂得谦让。努力尝试克服困难,具有乐观向上的性格和诚实、勇敢、守信的品质。感知少数民族和异国风土人情爱祖国、爱家乡,知道祖国的首都。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有初步集体荣誉感。爱护公物和环境,有收拾物品的习惯。
社会领域
1、初步学会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愿意接纳他人,会分享、轮流、谦让;
2、学习关爱并尊敬父母、长辈和老师,愿意关爱弱小者,有爱心和同情心;
3、学习自觉遵守生活常规和游戏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4、愿意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和集体服务劳动,初步培养爱劳动的习惯;
5、关心社区生活,主动与人交往,愿意了解社区生活。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一)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幼儿自身应有的需要和权利。1998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公约指出生存与发展是儿童的基本权利。
《规程》中的第六条也体现了对幼儿发展权利和保护的重视。
(二)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指幼儿体、智、德、美等几大方面都发展。由于体、智、德、美这几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们彼此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因此,幼儿园课程要能推动幼儿的这几方面都发展,要进行整体设计。
(三)幼儿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应是幼儿的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
幼儿的发展除了身体的、认知的、语言的发展,也应有社会性的、情感的、交往的和道德的等方面的发展。
(四)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指通过教育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五)幼儿全面发展应是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过程。
教师设计的活动应符合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充分地活动、主动地活动,力求使幼儿的活动性贯穿于活动发起、进行和结束的全过程中,使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且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六)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紧密关联的。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时代的召唤和社会的需要,我们的幼儿教育应顺应社会的需要,在幼儿教育现有目标基础上渗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幼儿的社会情感
1、身体发展的特点。 中班幼儿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减慢,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阶段。4岁时身高约为出生时得两倍,体重约为出生时的五倍。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幼儿活动。 2、心理发展的特点。 认知活动表现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认知活动中思维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性思维过度,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联想思维。他们的意志力逐渐加强,行动有了初步的目的性、组织性,能在集体生活中较好地遵守规则,能完成一些简单任务。 自动结伴交往能力发展,健康情感发展迅速。儿童之间经常发生争吵和打闹,通过解决发生的矛盾,孩子们逐渐学会了游戏的规则和交往的方法。
幼儿的社会交往
第一:幼儿礼仪,比如幼儿礼仪园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研究、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与研究、家庭礼仪教育的培养与研究、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与研究等等。
第二:幼儿品格,比如幼儿品格园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研究,如何培养幼儿自信心的研究,如何培养幼儿责任感的研究,如何培养孩子诚信品格的研究,家长良好品格对幼儿影响的研究等等。
第三:幼儿素质,比如培养幼儿学习主动性的研究,培养幼儿创造潜能的研究,美育对幼儿人格形成培养的研究,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研究,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与幼儿能力发展的研究等等。
幼儿的社会发展是经过什么实现的
1、生物学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 2、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的自然结构、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等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传统文化跟现实文化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包括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校风、教师、同伴交往等因素。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换句话说,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