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家政常识

方岩是哪里人(方岩怎么样)

2023-07-07 01:24:06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1. 方岩是哪里人老九门拍摄地1——浙江横店居中大量的戏份是在横店影城—明清民居博览城完成的,比如轻轻水上漂的二月红家深宅大院、被小帅哥张副官烧了的裘德考的日本商会…

1. 方岩是哪里人

老九门拍摄地1——浙江横店

居中大量的戏份是在横店影城—明清民居博览城完成的,比如轻轻水上漂的二月红家深宅大院、被小帅哥张副官烧了的裘德考的日本商会……

演员: “小绵羊”张艺兴

角色: 二月红

地点: 广州街

演员: 陈伟霆

角色: 张启山

地点: 民国街

拍摄: 红府

地点: 七星街

七星街是剧中红府的主要拍摄地,制景可谓花了大心思,为了体现二月红的人物性格,特将红府风格定格为低调中的奢华,尽显阔气!店影视城,是集影视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场景而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被美国《好莱坞》杂志称为"中国好莱坞"。

在这样赏心悦目的拍摄现场,

难怪两大主演可以这样谈笑风生~

九门拍摄地2——街头镇寒明岩景区

八爷骑毛驴、张大佛爷外景耍帅的地方叫街头镇,老九门》第二集中,张大佛爷带着副官和八爷就踏上了探险之旅,此时的外景就来到了街头镇。

街头镇位于天台县西部,镇域面积142.5平方公里,是建镇1500多年的浙东古镇。该镇东邻平桥镇,南连龙溪乡,西接磐安县,北界平桥镇和尚湖镇,62省道大科线穿境而过,交通便捷。镇区属丘陵地带,境内拥有寒山湖、九遮山、寒明岩等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唐代诗僧寒山子在此隐居70多年,是和合文化的发祥地、亚父范增的隐居地、胡则文化的传播地、白垩纪晚期恐龙骨、蛋化石的发现地。

老九门拍摄地3——永康石鼓寮影视城

这里是《老九门》里神秘的矿山的拍摄地

永康石鼓寮影视城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方岩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始建于2002年。石鼓寮景区是一个山清水秀、石怪峰奇、极具田园风光的景区,在群山环抱中有一湖绿水、静影沉璧、微波不惊。看,那石鼓、石钟、石笋、石桃向人们展示着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石鼓寮自然环境优美,宋石天民等尝读书其中,有宋东莱书院故址。今民营企业家胡关妙建有影视城,已拍摄电影、电视剧多部,由此声名远扬。

2. 方岩怎么样

永康有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方岩),三个市级风景区(白云风景区、飞龙山风景区、石城坑风景区)。其中,方岩风景区在1997年被评为“浙江十佳美景乐园”,2003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方岩景区被建设部列为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2004年初,又被评为浙江十大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景区。方岩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永康市,是植根于丹霞地貌的山水奇葩。全区包括方岩山、五峰、南岩、石鼓寮、灵山湖、刘英烈士陵园、五指岩、太平湖等八大景区,总面积达92平方公里。 

3. 方岩是谁

山体平地拔起,四面如削,直耸云天,峻险非凡,远望如城堡方山,故名方岩,山高384米。

方岩山位于永康市城东25公里处,以山岩奇特,风景秀丽而闻名遐迩,素有“人间仙境”之称。

方岩山是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先后入选 国家重点旅游旅游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浙江十佳美景乐园。

4. 方岩个人资料

答:暑的谐音字有数,所以暑谐音成语有:数不胜数。

成语名称:数不胜数。

发音:shǔ bù shèng shǔ

释义:

数:计算;胜:尽。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扩展资料:

出处:

《方岩记静》:“类似这样的奇迹灵异,还数不胜数,所以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绝,而尤以春秋为盛。”

例句:

这本书鲁鱼亥豕的例子数不胜数。

近义:

不计其数多如牛毛

反义:

屈指可数寥寥无几

5. 方岩父亲

以下为正文

◆胡适曾赞《金华丛书》“多么了不起”

◆永康胡凤丹、胡宗懋父子为编撰《金华丛书》倾尽家产、耗尽心力

◆耗资数百万元,历时7年余,成书200册,2014年我市编撰完成《重修金华丛书》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脉是灵魂,是国家精神和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自从文字产生以来,各种学说、思想及历史得以记录、留存、传播,思想、学术、历史可以通过文字永久、准确、完整地传播下去。

金华人文荟萃,文脉悠长。从《金华丛书》到《续金华丛书》到《重修金华丛书》,一场百年接力,传承千年文化,延续八婺文脉。

胡适曾赞:“《金华丛书》多么了不起”

1946年3月初的一天,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应邀到哥伦比亚大学演讲。当天晚上,“何氏三杰”之一、史学泰斗何炳棣和胡适共进晚餐,就坐在胡适的左边。

入座前,胡适问何炳棣的背景。何炳棣说,自己原籍浙江金华,生在天津,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胡适立即谈到金华南宋时人文之盛:“试看现存的《金华丛书》多么了不起。”这在何炳棣先生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中有确切记载。

《金华丛书》究竟有多了不起

金华地处浙中,江山秀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小邹鲁”之称。吕祖谦、陈亮、王柏、许谦、朱丹溪、宋濂、李渔、张作楠……一大批饮誉学界的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先后从金华这片土地走出,其著述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不仅在省内,即便在全国也首屈一指。

随着历史的推移,大部分著作逐渐散佚,甚至湮没。幸运的是,历史上的金华士人,不仅以著书立说为命,还有自觉搜集整理乡贤文献的传统。其代表作就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永康胡凤丹、胡宗懋父子所编的《金华丛书》和《续金华丛书》。

清同治年间,永康人胡凤丹决心汇编金华先贤留下的作品,并从《四库存目》中录出金华籍名人遗著书目165种。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胡凤丹只找到存书67种,他“精心校订,十载寒窗”,按经、史、子、集四部编纂刻印成《金华丛书》,共340册。之后,胡凤丹之子胡宗懋继承其未竟之业,辑刻乡先贤著作共58种,修成《续金华丛书》,共120册。两部书合计收录著作112种,460册,约4600万字。

《金华丛书》囊括了《东莱集》《东莱左氏博议》《金华先民传》《金华征献略》《金华正学编》《金华文统》《金华贤达传》等反映古时金华地区情况的著作,也收录了《十七史详节》《东汉精华》《唐鉴》《议史摘要》《西汉年纪》(吕祖谦著)等众多金华名人的著作。

《金华丛书》的问世开一代编纂地方性丛书之先河。清代著名藏书家傅增湘说,自从有了《金华丛书》,“嗣是杭州则有丁氏《武林往哲遗著》《掌故丛编》,嘉兴则有孙氏《槜李遗书》,湖州则有《陆氏丛书》,绍兴则有徐氏《先正遗书》,温州则有孙氏《永嘉遗书》,江宁则有傅氏《金陵丛刻》,常州则有盛氏《先哲遗书》,皆踵金华而起”。而这些地方性丛书,无论规模、社会影响都无法与《金华丛书》相比。

据浙师大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重修金华丛书》主编之一黄灵庚说,胡凤丹父子对地方文献的专注和贡献,史上罕见。《金华丛书》为浙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南宋至元初的金华婺学著作得以保存和流传,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金华丛书》。

《金华丛书》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学术价值,短短百年间先后翻印了四次,还流传于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国家。黄灵庚教授说,《重修金华丛书》对所收每种书的版本、真伪都进行了谨慎的审定,并撰写了提要,包括作者祖籍、履历、生卒以及版本流传情况,介绍了书的基本内容、文献价值以及优缺点。所以,丛书不仅是全备的金华文献,还是可信的文献。

百年接力,重修《金华丛书》

时隔100多年,金华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决心重修《金华丛书》。这是一场百年接力,也是对八婺文脉的千年传承。

从2007年开始酝酿,到2008年6月正式启动,我市有关部门和文史专家历时7年余,耗资数百万元,《重修金华丛书》成书200册,2014年4月16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正式发行。其中收录图书文献877种,约64万页,数亿文字,堆起来有3层楼高。

一部皇皇巨著,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这也是金华有史以来最完整、最有价值的文献。《重修金华丛书》的出版,是金华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这套丛书是金华人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

重修之初定下的那个规矩,也隐藏着未来的目标:百年以前,金华先贤开启汇刊丛书的先河;百年之后的这一代,续辑了第三编;但愿再过100年,下一代金华人在“续修”的基础上拓展,续辑第四编;再过100年,续辑第五编……

由此,金华文脉可以代代相承。 (悠悠)

胡凤丹胡宗懋父子

倾一生之力,修万世之书

胡凤丹和《金华丛书》

自幼聪慧孝顺,入仕后为官有道,交游广阔

清道光三年(1823),胡凤丹出生于金华府永康县,其位于金华府之西。据考证,胡氏出于高阳之后,以陈胡公为得姓始祖。远祖胡则为宋代名臣,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卒后由好友范仲淹作墓志铭,钦葬杭州龙井源狮峰山麓。因曾在方岩僧舍读书,明太祖朱元璋封之为显应正惠忠佑福德齐天帝。

胡凤丹的父亲胡仁楷乐善好施,受人赞扬。他天性孝友,尤好培养士气,还捐助了一所义塾“培文书院”,捐田亩为延师课士之用。由此可见,胡氏家族为世代读书经商的殷富之家。胡仁楷夫妇育有七子一女,凤丹排行第四。

胡凤丹从4岁开始就跟着祖父学识字,并学习四书,勤于诵读。7岁进入私塾,师从名儒张西潭先生学习韵语。10岁开始学习写文章,并尝试着写诗赋。祖父对凤丹的学习要求极为严格。在祖父的严格督促下,胡凤丹在12岁时参加童子试,成绩名列前茅。成年后,胡凤丹对祖父母十分孝顺,成家后仍跟着祖父母居住。

胡凤丹23岁时,以古学取佾生(指考秀才虽未入闱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又称“半个秀才”)第一。次年,复以古学游庠(明清时,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为生员,称为“游庠”)送入杭州诂经精舍(是清代嘉庆时期著名书院。当时全省最高学府)肄业。然而,他10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名落孙山。

咸丰五年(1855),胡凤丹奉母命入京城谋官,捐了个光禄寺署正的小官。不久就以办事干练、仗义疏财被荐为兵部员外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派主管外城办事处,因尽忠职守,深得上级赏识,被保升为知府,随后又升任道员,相当于今天的地厅级干部。胡凤丹仕途得意之际,不幸母亲病逝,胡凤丹循规于同治二年(1863)秋回乡为母亲守制。

三年守制期满,同治五年(1866年)春,胡凤丹整装出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结识了不少社会名流、文人雅士,如何白英、陈心泉、彭渔帆、张鹿仙、唐薇阶、丁心斋等人,互相唱和,相与往来。他自己描写这段生活是“旧雨新知,相见恨晚,披肝沥胆,到处逢人”。

这段难得的游历生活不仅令胡凤丹身心愉悦,更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为之后的出版刻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免同乡先辈著作失传,辑刻《金华丛书》

同治六年(1867),洋务大臣李鸿章之兄、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李瀚章听说胡凤丹酷喜藏书,就邀请他创办湖北崇文书局。胡凤丹不辱使命,以振兴文教的宗旨刊刻了十三经、正史及百子全书等,共有237种。刻书质量不仅得到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曾国藩、张之洞的褒奖,而且被海内视为善本。

胡凤丹向来以故乡人文荟萃感到自豪,特别是清朝时编四库全书,被采录的就有自唐以来165种。由于太平天国的战火所及,“先哲遗书,散佚略尽”。为不使同乡先辈著作就此失传,也为使故乡的后生学子有书可读,胡凤丹有了刊刻金华地方文献的打算。他决心搜散辑佚,尽毕生之力把地域文献丰厚的同乡先辈著作萃为一编,以传之百世万代。因此,从主持崇文书局起,他就留意搜求故乡的先哲遗籍。

当时,胡凤丹在崇文书局的同事兼朋友王柏心曾对他说:“求正学,刊遗书,而不首登乡国之先贤,可乎?君婺人,开婺州理学者,东莱吕先生也,其文集犹有存焉者邪?”朋友的鼓励,更坚定了他刊刻金华地方文献的信念,他把自己辑刻的这套乡邦文献称为《金华丛书》,并把自己的书局号为“退补斋”, 以取“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同时,这也是他的藏书之处。

主管湖北崇文书局期间,胡凤丹以其出色的才能,公私兼顾,既很好地主持了书局正常的出版工作,又在私人刊刻方面取得极大成就。胡凤丹首先从自己珍藏的书籍中拿书刊刻,然后开始搜书刻印。

搜集文献的过程困难重重,一方面要校刻手头已收集到的书,另一方面又要广泛发动,多方搜求,对于那些仅存书目而原书散失的,则呼吁海内藏书家能贡献出来以备刊刻,使之成为完整的书得以流传。尽管他深知任务之艰巨,所要付出的艰辛和精力绝非常人所能想象,而他却义无反顾。有时为求一善本费尽周折,为考证一个问题殚精竭虑,为探讨学术上的问题,他常常对年轻同行不耻下问,虚心请教。胡凤丹与钱唐丁申、丁丙兄弟的交往就非常频繁,他曾在《嘉善堂藏书目序》中写道:“凤丹与丁氏昆仲交垂三十年,于书有同嗜,往岁官鄂刊《金华丛书》,商校文字,邮筒不绝于道。”

刊刻《金华丛书》时,胡凤丹采用了已为历代所认可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将搜集到的历代金华籍人的著作编了一个目录,名为《金华丛书总目》。为使条理清楚,四类中的每一类内部又按照朝代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为便于读者对所收书目的更深层次的了解,胡凤丹又参照《四库提要》的写法,撰写了八卷《金华丛书书目提要》,也称《金华文萃书目提要》。

对收入《金华丛书》的先贤著作,胡凤丹不仅有自己的透彻理解,为方便后人学习,还专门撰写序言,或对内容进行扼要点评,或对作者简要介绍,或对版本来源及学术价值进行阐述,对读者起到直接引领作用。

胡凤丹刻书时间从同治七年(1868)到光绪三年(1877)。其间,胡凤丹于光绪元年(1875),升任湖北督粮道。白天忙于公务,晚上则抄书、校书、写序言,常常熬到深更半夜,书童和仆人都靠着屏风睡着了,他还在奋笔疾书,直到黎明才去睡觉。每夜亲手抄写的书稿,叠在桌上有近二尺高。

目前存世的《金华丛书》刻本分经、史、子、集四部,即经部15种,史部11种,子部13种,集部28种,共67种。线装成340册,分29函布装。刻印精审,号称善本。

光绪三年(1877),胡凤丹辞官归家,定居金华。仍以搜辑校刻地方文献为己任,以未能萃金华文献为一编而遗憾。病危时,他已口不能言,平时最寄厚望的儿子宗懋跪在他跟前问他还有什么心愿时,他只是用手再三指着书桌上未来得及整理的高高书堆,直到宗懋“泣血受命”,才欣慰地合上双眼。

光绪十六年(1890)农历九月廿五,胡凤丹病逝于金华,终年68岁。

胡宗懋和《续金华丛书》

年少聪慧,“泣血受命”,看淡官场投身实业

胡宗懋(1867—1939),字砚山,号季樵,生于湖北武汉黄家衖,为胡凤丹侧室魏夫人所生。兄弟五人,宗懋排行第四,刚出生时患耳病,彻夜号哭。当时父胡凤丹在湖北为官,管理全省厘局及崇文书局之事务。4岁时,胡宗懋跟随当时名儒钱季芗孝廉学习,有神童之誉。

11岁时,胡凤丹辞官回家,宗懋随父亲买舟沿大江东下,“月夜过黄州,登赤壁,揽石钟金焦诸胜,虽在总角,亦知江山之乐胜尘市什倍。”回金华后,因自家建有藏书楼“十三万卷楼”,宗懋常常一下课就钻进书房看书,以致忘记吃饭和睡觉。

20岁,胡宗懋参加县府院考试,三次均冠军。同年娶妻黄氏,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新婚之夜,他写闺约近千言,被传为佳话。宗懋受父亲影响,也喜欢搜集故乡的先哲遗著。光绪十六年,胡凤丹去世,弥留之际,“以手指箧上遗书者再”。胡宗懋“泣血受命”,以父亲未竟之事业为己任。

光绪二十年(1894),兄弟分家,因家道衰落不得不变卖家产,包括其父生前花大量心血搜购的各种书籍。宗懋原希望由自己独力承担债务,而让父亲留下的书籍得以保存,但意见未被采纳,最后仅留下故乡先哲典籍,其余都卖给了书商。宗懋心痛不已,难以释怀,夫人担心他抑郁成病,劝他出门散心。于是,胡宗懋在夫人的陪同下来到杭州,下榻吴山之文昌阁,心中暗暗立下誓言:有朝一日得志,第一件事就是刊刻故乡先哲的遗著,完成父亲未竟事业;第二件事就是搜购各种善本古籍,以恢复家中藏书量。

为生计所迫,胡宗懋就任奉化县教谕胶庠(相当于县学校长)。业余时间,致力于整理其父生前所辑刻书籍。光绪二十一年(1895),终于把其父生前花费大量心血陆续辑刻的《金华丛书》(又名《金华文萃》)结集出版。

稍后,胡宗懋又奉命调任扬州保甲总巡江甘团练管带,“无日不在蜀岗梅岭间所事”。其恩师汤寿潜先生(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实业家,辛亥革命后的浙江首任都督,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交通总长、浙江铁路公司经理)获知后,专程赴扬州探视鼓励,临行时又向胡宗懋要了照片,回京城后积极奔走,为他办妥再次参加科举考试报名的一应事宜,并说服他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再次参加乡试。1904年,科举即停。或许是冥冥中的巧合,胡宗懋考中第三十七名,名次和十年前的三十六名只差一位,时间上却相差了整整十年。考中举人后,胡宗懋得以知县分发江苏转官直隶,擢直隶州知州。

虽然胡宗懋很想在官场上有所作为,让自己的才华能为世所用,但不久就对现实感到失望,稍后受上海阜丰公司之邀前往任职。阜丰公司为当时著名的民族企业,是中国自主创办最早的面粉制作公司,创办人孙多森、孙多鑫兄弟为著名实业家(其外祖父李瀚章和胡宗懋之父胡凤丹是故交)。此后胡宗懋跟随孙氏兄弟走上了实业救国之道,先后就任于上海阜丰公司、直隶全省工艺总局提调、北洋滦州官矿公司经理、直隶劝业导署总务科科长兼矿务、邮传两科科长、中国银行总行秘书长、中国银行副行长、河南中国银行行长等职,其业绩受到北洋政府的嘉奖。

排除万难,胡宗懋辑刻《续金华丛书》

虽公务繁忙,胡宗懋却从未忘记父亲的临终所托,时刻不忘对故乡先哲遗著的搜集整理,有时为购入一善本不计所出。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家中藏书又日渐丰富。

1919年,因一直欣赏他才干的顶头上司和好友孙多森积劳成疾去世。宗懋遂辞去公职,定居天津,专心致志完成父亲的遗命。他潜心钻研先哲典籍,搜集金华地方文献作为《续金华丛书》的资料。

在搜集宋代金华先贤郑刚中的作品时,因郑刚中所著《周易窥余》在各种有关藏书文献典籍中均很少见到,只有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四库全书》本中收录。到京师图书馆去抄录一定要先购券,购券需用重金作押,时间又有限制。宗懋从住处到城北京师图书馆来回有10多公里,数九寒天,他冒着大风雪出门,怀揣干粮徒步前往,为节省时间,午饭用干粮充饥。有时来不及带干粮,为多抄书就忍饥挨饿。

胡宗懋在《续金华丛书》序言中说:“自从含泪接受父亲临终前的遗命,一刻也不敢忘记。即使为生计所迫奔走大江南北,身边也始终带着书,以备查考,不敢有丝毫松懈。” 为早日完成父亲遗愿,他节衣缩食,安步当车,终日奔波在各种书店和书铺间。他说自己碰到三大难题:一是故乡的先哲遗书大多被同乡后辈收藏,自己背井离乡搜集不易,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先贤的善本,往往价格超过瑰宝,无力承受;二是盛世刊刻丛书,大多广借善本,参互考订;而自己生逢乱世,珍本古籍大都流散,无处可觅;三是要使刊刻之书流传后世,且经得起检验,必须请学者探讨校雠,而自己一介书生,交往不多,与人商讨,又苦于缺乏经济实力。继承父业,谈何容易。

然而,所有的难题都成了动力,历时十年,胡宗懋完成辑刻乡先贤著作经、史、子、集共58种,于民国十三年(1924)成书120册,名为《续金华丛书》,补《金华丛书》之未备,终于完成父亲的遗愿,不仅给故乡金华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更为浙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胡宗懋的《续金华丛书》,不但增补了《金华丛书》里列有书目却未找到传本的大量书籍,还搜罗到不少《金华丛书》中连书目都没有的书。与此同时,他在学术上又自觉地继承其父严谨的校刻之风,被时人高度赞扬肯定。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近代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先生为《续金华丛书》作序,对胡宗懋的人品学识,刻书过程的严谨,丛书的作用规模、地位等均作了极高的评价。

稍后,胡宗懋又出资刊补了因岁久而残缺的《金华丛书》版片,将之与《续金华丛书》的版本一起赠给浙江图书馆以广流传。当时政府要给他一等特奖,宗懋谢绝了。值得一提的是,胡宗懋在完成《续金华丛书》后,又辑刻了二十四卷的《金华经籍志》,记述了从三国至明末的金华先贤著作,在古籍的传承和目录学的发展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此外,胡宗懋还辑刻了自撰文集《梦选楼文抄》、诗集《梦选楼诗抄》及大量的学术著作,为保护传承地方文献作出了不朽贡献。

6. 方岩资料

《再过把瘾》里一天清晨,方言到杜梅工作的医院远远地看了看杜梅,无声地走了,把房产证与存折留给了杜梅,到这时,杜梅才知道方言的病情。

7. 方岩在哪个城市

《仙剑奇侠传三》拍摄取景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影视城、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方岩景、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仙谷风景区、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象山影视城。

电视剧在2008年8月10日于浙江横店影视城开机,2008年12月10于唐人馆杀青

8. 方岩年龄

  温岭名人:徐似道、蔡镐、丁希亮、虞似良、王居安、郑大惠、戴、戴良齐、黄然、林昉、潘伯修、潘从善、盛贞一、林原缙、谢省、林克贤、林霄、叶良佩、林贵兆、李超、葛浩、王朝请、赵景芳、陈维新、周世隆、季廷梁、林蓝、黄治、冯芳、范鼎三、胡夤、李大六、李小六、李小亨、林光法、叶蒸云、林光宗、林兴友、屈茞、屈 蕙、王宝玉、梁云龙、金嗣献、林啸秋、蔡宗黄、何广、毛济美、郑振埙、杨吉人、陈馥卿、陈洪法、周尚文、释式海、林林、颜怀信、释崇能、叶遇春、江浩、林通、朱光、郑训、沈峰、应梅笙、金养泉、胡大猷、谢小梅、阮尚傅、应守照、唐正顺、夏灵森、林子石、蔡诵芬、张一苇、林公际、五绍舜、叶铭湘、方干民、张继顺、卢鸣治、潘巨寿、孙士荣、包稚颐、吴慎因、陈洪道、金秉理、金沿诜、王行健、林大文、管容德、吴玉良、江澹、黄建墉,共92人、89篇。   徐似道字渊子,号竹隐,宋黄岩上珙(今温峤镇上珙村)人,乾道二年(1166)进士,官至秘书少监,终朝散大夫、提点江西刑狱,以廉洁有才干闻名于时。任江西提刑时,有感于验尸无据可依,以致奸吏指轻作重,以有为无,造成许多冤狱,遂著《检验尸格》,规定检验官验尸,应于伤损处当众唱喝伤痕,众无异词后,再记录在案,作判案凭据。此验尸规则经朝廷颁行。工诗词,著《竹隐集》11卷。   蔡镐(1143~1191)字正之,宋白山(今白山乡)人。淳熙二年(1175)武榜进士,为盐城武学教谕,迁武学博士。朱熹驻节台州,建议修筑黄岩河闸,荐蔡与林鼐主持其事。遂合理规划,建筑六闸,修理三闸,皆坚固耐用。后人立祠纪念他的功绩。   丁希亮(1146~1192)字少詹,号梅岩,宋温岭(今温峤镇)人。少年羡慕豪杰,喜作惊人之举。31岁始奋志读书,受业于永嘉叶适。卒业后,寻师访儒,与朱熹常有诗文往来。好游名山大川,随感随录,成《梅岩文集》数十卷。   虞似良字仲房,号横溪真逸,又号宝莲山人,宋横溪(今大吕乡横溪村)人,祖籍余杭。淳熙年间(1174~1189)为兵部郎官,终成都府路运判官。工诗,擅篆隶。家藏汉刻数千本。所书大至数尺,小至蝇头,无不精妙,世所传《阴符经碑》、《小桃源碑》、《洗耳碑》皆出其手。著《篆隶韵书》4卷。   王居安(约 1168~1230)初名居敬,字简卿,因避嫌改名,并改字资道,宋黄岩县方岩乡(今温岭县大溪镇)人。20岁中进士,官至右司谏。因反对投降派史弥远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两次被罢官回乡。嘉定十五年(1222)复出,一度代理工部侍郎。理宗时官龙图阁直学士,转大中大夫,死后追封少保。作文明白晓畅,诗尤旷达,有《方岩集》 10卷传世。   郑大惠字子东(一说柬子),号谷口,宋泽库(今泽国镇)人,一说黄岩建山人。经学造诣极深,诗文清绝可爱。一生眈于山水歌诗之乐,不愿做官。时人以唐诗名句“乾坤有肖气,散入诗人脾”形容其人格诗风。著《饭牛集》。撰庆善寺钟铭文,此钟现藏海门烈士陵园钟楼。   戴字景明,号东野,复古从孙。嘉定十二年(1219)进士,授赣州法曹参军。工吟咏,自谓“余不暇他问,独未能忘情于吟”。诗格自然清新,无刻画之痕。有《东野农歌集》5卷传世。   戴良齐字彦肃,宋泉溪(今城关镇)人。嘉熙二年(1238)进士,官至秘书少监。景定初,提出“君臣共忧天下”的主张。精性理之学,力辨汉儒注经之误。著《中说辨妄》、《通鉴前纪》、《曾子遗书》、《论语外书》、《孔子年谱、世谱》、《七十子说》、《泉溪文集》。侄孙戴亨,字子元,亦能经学。   黄然字弥薪,宋洞黄(今岙环镇照谷村)人。孔昭之祖。体魄健壮,记忆练武,讲义气,常愤于靖康之耻,恨不能亲手杀敌,以报效国家。时阇婆国(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海寇经常窜扰沿海,即自告奋勇担任警戒。某夜,海寇偷袭,只身隐阵杀敌,寇为之胆寒。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25岁。   林昉字仲昉,号晓庵,元半岭(今石桥头镇境内)人,宋末中举。元至元间(1271~1294)荐任国史检阅。从《易经》研究天象,又重视记载农事。《震雷月食》、《乳柑记》二文为人称道。著有《丹邱川镇》、《半山文集》、《田间书》。   潘伯修(1314~1356)字省中,元淋头(今淋川镇)人,一说黄岩大沣人。工诗文,旁通天文地理律历之学。三次名冠省试。因会试失意,遂隐居著述,授徒乡里。元末动乱,诗文多忧时之作。方国珍兵起,江浙参政朵儿只班统兵至台,欲尽屠沿海居民,潘率父老至军前力争得免。传为方国珍所杀。遗著《江槛集》1卷,收入《元诗选》。   潘从善字择可,元泉溪人。至正九年(1349)进士,历任承直郎、同知制诰兼国史编修、福建儒学提举。工古诗文,善小楷书,名重士林。有《松溪集》。   盛负一元三坑(今凤城乡山坑村)人,出身诗礼之家,年轻守寡,家道衰微,含辛茹苦赡养老人,抚育子女,以指蘸渍麻水代笔墨,教子女认字。工诗,常以“冰肌瘦骨绝尘埃”的梅花自比,有《梅花诗》百首盛传于时。   林原缙(1329~1404)字居恒,明北山(今城关镇北山村)人,性倜傥不羁,逍遥诗酒,不求仕进。永乐二年(1404)正月,与同里王崧、翁晟、邱镡、邱海、何及、何愚、狄景常、程完九人,于花山结梅花吟社,时号“花山九老”。因年龄最高,被推为社长。有《居恒稿》2卷。   谢省(1420~1493)字世修,号愚得,晚号台南逸老。谢铎叔父,景泰五年(1454)进士。成化五年(1469)出任宝庆(今湖南省邵阳市)知府。在任上将堂食钱(知府伙食津贴)充为公用,向上司条陈百姓忧患十四事,继废淫祠,改办社学,教民妇纺织,鼓励农事。54岁辞官回乡,讲学方岩书院。闲居好登高赋诗,生平博览群书,著《行礼或问》、《杜诗注解》、《逸老堂净稿》。   林克贤(1431~1485)原名垄,字克贤,以字行,更字一中,号抑斋。鹗从弟,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刑部主事,转员外郎,以“尽心狱事,无顾忌,亦不为苛刻”著称。升福建按察使佥事,力振风纪,当面指责巡按御史营私舞弊。政事之余,好学不倦,广涉诸子百家以及唐宋诗章。著《抑斋稿》。   林霄字克冲,鹗从弟。成化十三年(1477)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后升刑部给事中,奉使暹罗,册封其国王。抵达暹罗王城,因接见礼仪不合规格,不肯屈节宣诏,暹罗国王故意薄待之,迫其屈从,遂愤懑成疾而死。宪宗赞道:“仗节不屈于蛮邦,结愤竟归于冥漠。”   叶良佩字敬之,号海峰,明镜川(今江洋乡)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南京型部主事,撰《刑法论》两篇。后隐居家乡,专意著述。自称少年攻文学词章之学,壮年治经世济民之学,晚年专养心修身之学,学凡三变,而更接近于道,著《嘉靖太平县志》、《周易义丛》、《天文便览》、《地理粹言》、《韵语类编》、《海峰堂前稿》等。   林贵兆字道行,号白峰,明团浦(今箬横)人。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选任江西都昌知县,以正直廉洁得誉。时赋役繁重,不满于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叹道:“我岂能为若作鹰犬耶!”为官九个月,即解印归里,著书讲道,以德感化乡人,门生尊为文贞先后。年82岁卒。著《正志稿》、《知我轩近说》。   李超字升霄,号天衢,明松门人。自幼习武,世袭指挥职。总督胡宗宪委以抗倭重任,曾单骑持枪矛直突倭营,左右击杀,倭惊溃,以刚勇名闻全军。官至京城护军都督。   葛浩明松门人,嘉靖二十七年(1548)袭世职指挥同知,协助戚继光抗倭,受命筹建水师。吊棚(今钓浜)一战,率水师大败倭寇,追至远洋,生擒酋长。奉调福建抗倭,继又调广东平乱,以军功升广西柳庆副总兵。   王朝请字畴九,明双瑞(今属温峤镇)人,世代为医,善治痘疹,内、儿、妇科亦有较深造诣,授太医院吏目,手录治麻疹验方,汇为《王槐堂秘书》。清光绪年间(1875~1908),莞渭蔡理人搜集王氏遗方,辑《王氏麻书》刊行于世。   赵景芳 字孟麟,明成历间(1573~1620)围棋高手。敏而无失,有如神助,人称神奕手。

9. 方岩是哪里的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每个人关注点和喜好不同,所以不同的景点会有不同的印象。不过,根据我个人的经历和掌握的信息,永康方岩的每个景点都有不同的特色,各自有值得一看的地方。如果要我挑选一个最好玩的景点的话,我会选择金乘岩景区。原因是金乘岩位于永康方岩的最高处,可以欣赏整个景区的美景,并且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同时,在这里可以体验到攀岩的快感,非常刺激有趣。当然,其他景点如瞻岩、明月岩等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也值得一游。总体来说,永康方岩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旅游胜地。

10. 方岩历史

金华是一座有着2200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各个朝代都有大量的人才涌现。如果要问金华历史上哪个朝代出的人才最多,除了现代和当代之外,最厉害的肯定要算宋朝。

为什么说宋朝时期的金华非常厉害?

不查不知道,一查惊一跳!金华在宋朝时期,不只是学术大家众多,还出了十位状元,最厉害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就出了四位。

七位学术大家

(吕祖谦)

吕祖谦(1137—1181),人称“东莱先生”,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他所创立的"婺学",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与朱熹、张栻齐名。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祖籍在金华浦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独树一格,是“宋四家”之一。

(范浚)

范浚(1102-1150),兰溪人,南宋的时候理学盛行,以薛季宣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及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被合称“浙东学派”,它们是南宋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以金华学派的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久。而这三派中,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发浙东学派之先声者的,正是范浚。范浚的理学思想对金华乃至整个浙江理学的影响久远,被称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

(“北山四先生”)

“北山四先生”,也称“金华四先生”,是对宋元时期金华学派的四位著名学者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的统称。这四位先生也是递相传授的师生关系。明代章一阳的《四书正学渊源》概括四人成就为:“孔孟未发奥得朱注而朗于日星,朱注未尽意义又得四先生阐明殆尽。”

两位文武名臣

(胡则像)

胡则是北宋时期的清官,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扬,杭州西湖龙井泉附近的胡公馆便是根据他的传说而建的。是婺州有史以来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文人。1959年8月,毛泽东在开完庐山会议返京途中路过金华,曾对永康县县委书记说过这么一段话:“你们永康不是有块方岩山吗?方岩山上有个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了。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一名清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罢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八个字,是对胡则一生最贴切的评价!

(宗泽像)

宗泽。作为“金华火腿”祖师爷的宗泽,在金华应该是耳熟能详。身为义乌人,宗泽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四大宰相

(叶衡像)

叶衡(1122年—1183年),南宋宰相。叶衡在地方任职期间,爱护百姓,多有政声。后进入朝廷任职,建言屡被采纳,并奉命调控纸币“会子”的使用,为维持南宋初期的经济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除在政治上的成就外,叶衡亦颇有诗才,《全宋诗》录有其诗四首。

范钟,兰溪人。南宋嘉定二年考中进士。南宋嘉定五年时官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封东阳郡公,为官清廉守法,重惜名器,与杜范、李宗勉齐名。

(王淮像)

王淮(1126年—1189年),金华城区人。南宋时候的名相。官至左丞相,封鲁国公。王淮为官四十年,被宋孝宗称为“不党无私,刚直不阿”。他竭力举贤,李焘、朱熹、吕祖谦、辛弃疾、陆游等都曾受其荐举。在枢密院时,他力主抗金,建议“择将、备器、简兵、足食”;批评只知“以和为和”,不知“以和为战”。又注重赈济遭水旱灾害的饥民,奏请宽刑减赋,颇有贤名。

(乔行简像)

乔行简(1156—1241)是浙江东阳人。官至右丞相、左丞相,并被封为鲁国公。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其人忠义自许,乔行简富有智略,善权谋应变,成为当朝皇帝的心腹。

十大文武状元

(何涣像)

何涣,祖籍是金华永康人,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辛丑科进士第一名(状元),祖父名叫何执中,在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任尚书右丞。宋政和二年(1112),与蔡京并任左右丞相。史籍记载何涣“有吏才,知世情,惜人才,宽民力,居富贵而不忘贫贱。”

(陈亮像)

陈亮(1143~1194)人称龙川先生,祖居永康龙窟,是“永康学派”的杰出代表。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状元及第。陈亮提倡“实事实功”,有益于国计民生,并斥责理学家空谈心性,讥讽为“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他还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自称“人中之龙,文中之虎”,“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刘渭,婺州金华人,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状元。刘渭中状元后,授特补承事郎,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

(王龙泽像)

王龙泽(1246~1294),是义乌赤岸青口人。宋咸淳十年甲戌科(1274)考中状元。是南宋最后一位状元。可惜王龙泽生不逢时,满腹经纶无从施展,还没有来得及升转,南宋就灭亡了。元朝成立后,元世祖忽必烈笼络前朝士人和旧臣,王龙泽自是属于被重视之列。经过降元的南宋状元宰相、衢州人留梦炎推荐,得了一个江南行台监察御史的职位。王龙泽擅长书法,工隶书,有少量诗作传世。

厉仲方(1159~1212)是东阳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武举第一人(也就是武状元)。厉仲方的祖先厉文才居住在婺州东州(今东阳),是唐朝的都督刺史。厉文才的四世孙厉玄官至殿中侍御史,厉玄住的地方名叫“御史里”。他的父亲厉邦俊因为厉仲方在朝廷当官而被追赠为武义郎。

周师锐(1182—1231),东阳铁店村(现已划到磐安)人。周师锐南宋嘉定元年(1208)武举进士第一人,敕为状元。周师锐出任地方官时,安贫乐义,不妄取。从岭南回朝,行装不持南方物品,居官律己,凛不可犯。

杜幼节,浙江东阳人。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科武举第一人。自幼聪明绝顶,14 岁时以《春秋》试右庠,被列为优等。考中武状元后,授詃门舍人。当时史丞相卧病在家,很久不理朝政,杜幼节因此发表意见,闻者缩颈。绍定五年(1232)杜幼节又参加礼部举行的文进士科考,按成绩本本可以排进前两名,但是考官嫌他性格太直率,被排在第六。

周梦雷,东阳人。南宋理宗赵昀淳皊四年(1244)甲辰科武举第一人(武状元)。据《东阳市志》记载,周梦雷考中武状元后,官至襄阳刺史。

俞葵,东阳人。南宋理宗赵昀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武举第一人。俞葵考中武状元后,初授詃门舍人,转静江通判。被文天祥看中,文天祥推荐他说:“文气甚高,风范端凝,可占远业”。

俞仲鳌(1235—1292),是东阳市吴宁镇城南人。宋代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武状元,俞仲鳌是景定三年(1262)武状元俞葵的侄子(俞仲鳌系俞葵兄长俞兰长子),叔侄都中了武状元,成为历史上的武举佳话。

精彩推荐
家政厨师招聘(厨房厨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