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患猩红热的相关防治措施,猩红热如何预防
1、小儿患猩红热的相关防治措施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多见于3~7岁儿童。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少数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发热多为38~39℃
1、小儿患猩红热的相关防治措施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多见于3~7岁儿童。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少数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发热多为38~39℃,重症达40℃,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最初见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24小时遍及全身,皮疹呈弥漫性红色似寒冷时引起的鸡皮疙瘩,皮疹约在1周末消退,可见大片脱皮,重症可引起脓毒败血症导致休克死亡。
治疗: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如青霉素过敏,可换用红霉素,用药时间7~10天,对重症病例用量宜大,采用静脉给药。迅速消灭细菌,控制疾病发展,同时对症退热。
预防:目前无对猩红热的免疫疫苗,被动免疫制剂也无意义。预防应重在控制疾病的传播,对猩红热患儿应隔离至病情控制,皮疹消退,鼻咽部细菌培养阴性。与猩红热患儿有密切接触者应观察,一旦发生有感染征象,立即肌肉注射青霉素3~4天。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猩红热如何预防
目前猩红热由于没有自动免疫制剂,预防着重于控制感染的散播。控制感染的散播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1、管理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隔离6~7天,有人主张用青霉素治疗2天,可使95%左右的患者咽试子培养阴转,届时即可出院,当儿童机构或新兵单位发现病人后,应予检疫至最后一个病人发病满1周为止,咽试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3、保护易感者:对儿童机构,部队或其它有必要的人群,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如用苄星青霉素(penicillin g benzathine),儿童60~90万μ,成人120万μ,可保护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克或周效碘胺(sulfadoxinum)每周0.5克。
3、猩红热是什么
猩红热为又称第二病,由a属(乙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疹退后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脱皮持续2~4周,严重者可有暂时性脱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猩红热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是冬春之季发病最多,主要通过患者的口、鼻分泌物来传播的。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本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潜伏期为2至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因此,对小儿要尤为注意防范猩红热的产生。
4、猩红热有哪些症状
猩红热在起病时会出现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可分为: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1、前驱期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
2、出疹期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
3、恢复期
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严重者可有暂时性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