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幼儿分离焦虑有哪些症状表现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2022-07-17 15:03:01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幼儿分离焦虑有哪些症状表现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幼儿分离焦虑更多指的是幼儿在与最亲近的人分开时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并且表现出抗拒分离的情况。在照顾宝宝

1、幼儿分离焦虑有哪些症状表现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幼儿分离焦虑更多指的是幼儿在与最亲近的人分开时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并且表现出抗拒分离的情况。

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想必很多宝妈们都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那就是当宝宝要与妈妈分开的时候或者分开后,宝宝就会表现出大哭大闹,怎么哄都无济于事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分离焦虑,或者确切地说这是婴幼儿分离焦虑。

据研究,幼儿分离焦虑是可以分成不同阶段的。

1、反抗阶段

在这个阶段,宝宝会表现出哭闹不止,甚至会踢打他人的情况。

2、失望阶段

在这个阶段,宝宝的哭闹会减少,但是在表情上会表现出冷淡的情绪状态,并且不愿意搭理他人。

3、超脱阶段

在这个阶段,宝宝对于分离而产生的排斥感会变少,也愿意在没有亲人的状态下玩耍或者进食。但是在看见爸爸妈妈的时候还是会表现出伤心的状态。

其实宝宝出现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不止以上那些,更具体的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生理上的变化

在亲人或者熟悉的人离开宝宝的时候,宝宝会出现拒绝上床睡觉、睡觉做噩梦,亦或是出现头疼、恶心、胃疼等的情况。此外,在身体抵抗力较低的时候,还会出现感冒、发烧的情况。

所以幼儿分离焦虑虽然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是爸爸妈妈还是需要引起重视。

2、情绪上的变化

在情绪变化上,宝宝可能会表现出以下的一些症状。

孤独与迟钝:在这个时候,宝宝会通过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与其它宝宝交流的情况,亦或者是宝宝会表现出少说话、反应迟钝、失神的情况。

恐惧和胆怯:这个症状具体会表现在宝宝害怕黑,亦或是害怕生人,或者害怕其他小朋友的靠近。

固执和韧性:这方面宝宝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哭闹、打滚、拒绝吃饭等行为来表示自身的不满意。

暴怒:对于某些宝宝而言,她们甚至会表现出扔东西、咬人等的激烈反应。

顽固性习惯:这里主要是指宝宝会由于精神紧张而出现下意识吮吸手指、咬手指等的行为。一旦这些行为形成了,宝宝就会很难改掉。

其实这种幼儿分离焦虑大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的身上,尽管它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宝宝表现出一些较为不良的情绪状态,亦或是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就需要及时地进行干预。如果爸爸妈妈都没有引起重视的话,宝宝极有可能会留下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宝宝可能会由于太过哭闹而出现窒息的情况;又比如宝宝可能会留下暴力倾向的习惯等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宝宝以后的成长发育都是极为不利的,并且也很难改正过来。

不过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不能太过指责,而应该积极引导。

2、幼儿园分离焦虑

就要到新生入园的时间了,这是小宝宝第一次离开家,来到集体中生活。但是小宝宝的反应却让爸爸妈妈措手不及。有的小朋友抱着妈妈的脖子不肯松手,怎么劝都不让走;有的小朋友明明出门的时候还是开开心心的,回家后就再也不肯去幼儿园了;还有的宝宝虽然乖乖上学,但是整天都闷闷不乐,到了晚上还常常做噩梦。看着宝宝满脸的泪痕,爸爸妈妈真是心疼。

其实宝宝在刚入园的时候产生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正常的。这是宝宝第一次离开温暖的家,去接触陌生的环境,认识陌生的老师和小伙伴,还要学着照顾自己,真正开始独立起来。那么怎样才能缓解幼儿园分离焦虑,让宝宝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呢?

1、让宝宝在心理上提前做好准备。宝宝对爸爸妈妈会产生很强烈的依恋感,要让他们一下子离开熟悉的人,会使其依恋感受阻,产生分离焦虑症,从而引发不安全感。爸爸妈妈可以在正式上学之前带着宝宝去幼儿园转一转,熟悉一下新的环境。

2、在家里分隔出一个独立空间,让宝宝每天能有一定的时间独自玩耍、看书等等。宝宝的视野里没有大人的关注,可以培养独立能力,也能减轻对成人的依恋感。

3、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期待感,认为在幼儿园中老师是一个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相信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在幼儿园中快乐地学会本领的。

4、爸妈还可以培养宝宝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上厕所、吃饭等;生活习惯,如午睡等,帮助宝宝增加入园后的心理自信。

5、爸妈要调整好心态,给宝宝以积极的暗示。当宝宝对爸妈产生依恋和依赖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很多爸妈往往心软、动摇。须知,宝宝虽小,对爸妈的情感、心态却是十分敏感的,当宝宝察觉到爸妈的动摇心态时,会强化他不愿上幼儿园的想法。所以爸妈应把握好心态,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送宝宝进幼儿园,并对宝宝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鼓励,例如:“今天你只是到幼儿园门口时才哭了一次,真棒”、“你是笑着和妈妈说再见的,好乖”等。

6、引导宝宝和老师交往。由于是很多宝宝围绕几个带班的老师,有的时候,如果宝宝不能够阐述自己的需求,可能会被老师忽视。所以爸妈应教育宝宝学会和老师交往,有什么需求去跟老师说,相信老师就像妈妈一样能够帮助自己,爱自己。

7、当宝宝从幼儿园回到家,爸妈可以问他在幼儿园里都学了写什么,今天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等,了解宝宝的心理感受,及时帮助宝宝消除一些情绪问题。

入园焦虑是每一个宝宝都要经历的,度过了这一阶段,爸妈会发现,宝宝越来越活泼,他已经爱上去幼儿园了。

3、如何对待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从家庭式生活来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确实是对每个孩子的一个考验,不过每个孩子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有的一会儿就融入了这个大集体,而有的幼儿却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充满了恐惧,使幼儿情感遭受到了挫折。面对新入园的幼儿,我们是这样做的:

1、让幼儿顺利渡过入园关,关键是让幼儿接受教师,和教师建立起感情,让他觉得老师是可亲的人,要想和他接近,必须从“家”开始,在这期间教师可以有意地进行家访活动,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一方面也是为了情感上的接近,使幼儿感受到老师也是朋友,也是亲人,老师和幼儿进行有意识地游戏活动,慢慢地他们会欢迎你的加入,对你不再陌生,和你建立良好的感情。

2、用微笑迎接每一个孩子的到来,用微笑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3、在开学初,我们会选择一些会动、会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让幼儿看看,听听,玩玩,转移幼儿的念家情绪,尽量把注意力分配在每个孩子身上,和孩子们说说心里的话,让幼儿感受到对他的爱。

4、通过游戏、故事、儿歌等形式激发幼儿入园的兴趣与愿望,及时表扬鼓励,为幼儿树立典范,对他们的需要给予及时帮助,促使他们喜欢上幼儿园。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分离焦虑症的表现

分离焦虑症可以表现在生理方面与情绪方面。

1、分离焦虑体现在生理变化上,会有哪些症状?

(1)如果宝宝没有熟悉的成年人陪伴,往往都会拒绝上床睡觉。

(2)而且晚上会经常做噩梦。

(3)当亲人离开之后,宝宝会表现出反复的头痛、呕吐、恶心、胃痛等症状。

(4)而且还会导致宝宝的抵抗力下降,常会出现有发烧、感冒、肚子痛等等。

2、分离焦虑体现在情绪变化上,会有哪些症状?

(1)宝宝会出现孤独与迟钝的情况:而像这类的小宝宝常常表现出不合群,对集体活动和游戏统统不感兴趣,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对陌生人表现出的态度就是极其的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

(2)同时,还会出现有恐惧和胆怯:胆小的小朋友会害怕黑暗、害怕空旷、害怕见到陌生人、不敢自己一个人呆在房间里。而且长时间处于恐惧的心理,就容易导致宝宝出现有失眠、梦魇、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

(3)固执与韧性:像这类的宝宝,如果遇到稍有不如意就哭闹、打滚,或者用拒食来表示抵抗。

(4)暴怒:孩子脾气比较暴躁,如果出现不如意的事,就会大哭、大闹、叫喊、扔东西、踢人、咬人、以头碰墙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孩子哭叫一二声或大哭之后,就会出现医学上称为的屏气发作,也就是宝宝会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绀,而且还会出现抽搐等现象,好一会才恢复过来。

5、分离焦虑的表现

学龄前的儿童是出现分离焦虑的主要人群,当宝宝与熟悉的亲人尤其是妈妈分离的时候,会深感不安,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人类的本能。爸爸妈妈要了解分离焦虑的表现,帮助宝宝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分离焦虑体现在生理变化上,会有如下的症状:

(1)没有熟悉的成年人陪伴,往往拒绝上床睡觉。

(2)晚上做噩梦的次数明显增加。

(3)出现反复的头痛、呕吐、恶心、胃痛等症状,在亲人离开时特别严重。

(4)抵抗力下降,常常表现为发烧、感冒、肚子痛等等。

2、分离焦虑体现在情绪变化上,会有如下的症状:

(1)孤独与迟钝:这种类型的小宝宝常常表现出不合群,对集体活动和游戏统统不感兴趣,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对陌生人表现出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的特点。

(2)恐惧和胆怯:与勇敢的孩子相反,胆小的小朋友会有怕黑暗、怕空旷、怕见陌生人、不敢独处一室的情况。长时间处于恐惧心理容易造成失眠、梦魇、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

(3)固执与韧性:孩子表现为对抗的态度,稍有不如意就哭闹、打滚,或者用拒食来表示反抵,坚持自己无理的要求。

(4)暴怒:孩子脾气猛烈,不如意即大哭、大闹、叫喊、扔东西、踢人、咬人、以头碰墙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是孩子哭叫一二声或大哭之后,突然呼吸停止,面色紫绀,随之抽搐或“昏死”过去,好一会才恢复过来,医学上称为屏气发作。

(5)顽固性习惯:表现为吸吮手指、咬指甲和衣襟。本来吮吸动作系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射。但如果随其发展成为一种不良习惯。如吸吮橡皮奶头,将手指放入口中以获得吮奶样满足,久之即可成为顽固性习惯。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