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恐吓:不端行为的邀请函,恐吓孩子的弊端莫轻视

2022-07-24 17:09:01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恐吓:不端行为的邀请函

对于孩子来说,恐吓会刺激他们重复做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当孩子被告知:“如果你再做这件事……”时,他听不到“如果你”这三个字,他听到的只是

1、恐吓:不端行为的邀请函

对于孩子来说,恐吓会刺激他们重复做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当孩子被告知:“如果你再做这件事……”时,他听不到“如果你”这三个字,他听到的只是“再做这件事”。有时他会把这句话理解为:妈妈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她会失望的。这样的警告——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很合理——不但无用,而且后果更糟糕。

孩子肯定会再犯那些让人讨厌的行为。警告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如果他有一点点自尊的话,他就会再次违纪,以此向别人展示他不惧怕任何挑战。

奥利弗五岁,不停地向起居室的窗户玻璃上扔球,多次警告依然无效。最后他的父亲说:“如果你再把球扔到窗户上,我会把你打得眼冒金星,我保证。”一分钟之后,一阵玻璃碎裂的声音告诉奥利弗的父亲他警告的后果:球最后一次扔在了玻璃上。在这一系列的威胁、保证以及不端行为之后,后果很容易想像。下面的事件正好相反,处理不端行为时并没有诉诸威胁,让我们看看效果如何。

七岁的彼得用玩具枪向他的弟弟射击。他的妈妈说:“不要朝弟弟射击,要朝靶子射击。”彼得再一次向他的弟弟射击,他的妈妈把枪拿走,对彼得说:“人不是用来射击的。”

彼得的妈妈觉得为了保护婴孩,她做了自己必须做的,同时又能够支持她对可接受行为的标准,她的儿子在自己没有受到伤害的前提下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后果。

妈妈暗示的选择很明显:要么朝靶子射击,要么没得枪玩。在这起事件中,他的妈妈避免了通常父母们会犯的错误,她没有走那条很显然会失败的路:“彼得,停下来!除了朝你弟弟射击,你就想不出更好的玩法了吗?你不是有一个更好一点的靶子吗?如果你再这么做,你听着,你再做一次,你就再也见不到这支枪了!”除非孩子很温顺,否则,对于这样的警告,他的回答是重复被禁止的事情。接下来的场景就无需再描述了,任何一个父母都能很容易想像得到。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恐吓孩子的弊端莫轻视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年幼,就习惯采用恐吓的手段来制止孩子的各种调皮捣乱行径。一般而言,恐吓非常适用于两岁左右的孩子。恐吓确实是个让孩子变“好”的“好”方法。作为父母,在恐吓孩子的时候很少会考虑恐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坏处。

1.恐吓孩子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障碍

两岁左右的孩子因为生活经历过少、判断能力也极其的弱,也更加不会知道外面究竟有多少事物会对他们造成伤害。一旦孩子开始调皮捣乱或者不听话时,父母最好采取循循善诱的教导,因为恐吓手段很容易让孩子心生恐惧感,长期发展下去,心理障碍就会出现,极大的影响了智力发育。更有甚者,某些经常被恐吓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很容易就出现了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的情况。

2.恐吓孩子会让孩子缺乏独立性

恐吓孩子后,有些孩子会开始害怕接触家人以外的其他人甚至是害怕接受新事物,也不敢独自参加任何活动,凡是都希望家人陪着,独立性完全丧失。对他们来说,一切不熟悉的都是不安全的,要让他们自己融入其中难上加难。

3.父母该如何保护孩子

父母恐吓孩子最终目的是保护孩子,可方法选择错误,那么父母该如何保护孩子。

a.把一切简单化并坦诚面对

如果孩子做了一件错事,又没有跟父母说实话,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进行各种恐吓逼着孩子说出实情。如果这件错事没有任何利益损失,父母完全可以忽略。不过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件错事如果严重的话会带来哪些后果并让孩子日后注意安全。告诉孩子这些就可以了。把一切都简单化并坦诚的面对,孩子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b.不要过度给孩子灌输外界事物的可怕

外界的事物有很多都是孩子没有经历和见过的。父母不要因此就过度告诉孩子危险或者不和陌生人说话。并不是所有的陌生事物或者新事物都是非常危险的。孩子在遇到危险时,能向陌生人求助的就可以向陌生人求助。

c.给孩子讲规则

父母给孩子讲规则,比如该遵守纪律的时候要遵守纪律,不搭理陌生人的时候就不要搭理陌生人。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学会保护自己。

总之,恐吓孩子的弊端层出不穷,父母一定要科学护孩子!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恐吓孩子常常会适得其反

  常常用讲::一条大汉背着个麻袋,一个可怕的怪物"之类的话,引出令人恐惧的故事来威吓孩子的习惯作法,可能造成严重恶果。

  这种办法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它至今却相当流行。这是值得重视的严重利己主义加懒惰的表现。父母不但无暇去说服教育孩子,甚至都不肯费神回忆一下,他们用来恐吓孩子的那些可怕的东西也曾使自己的童年不快。

  我毫不夸张地说,恫吓孩子与溺爱孩子一样不好,虽然二者的动机不尽相同。我们知道,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正在研究这些课题,以证明儿童恐惧心理所带来的可怕恶果。

  幼小的孩子就常常遭受夜里做噩梦的痛苦,它们的根源很难弄清楚。一般来说,如果没有人去刺激孩子,他是不会产生恐惧感的。恐惧心理的产生与其说是由于话语本身,还不如说是由于这些话说出的声调。:一条大汉背着个麻袋"。这话要是不说得那么神秘,可怕,不是为了制造出小孩子当然想不出的,只是根据讲故事人那紧锁着的眉头,瞪得圆圆的双眼和吓人的声调联想到的,那谁也没见过的人的形象的话,这话本身谁也吓唬不住。这形形色色的故事正是我们小时候夜里不能安眠,净做恶梦的原因。而现在我们的孩子则从阅读描写妖怪和神仙的故事中得到娱乐,因为这些形象是以讽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可是,只注意到孩子有强烈的感受性并且不恐吓他们,这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防备那些为了帮助过分操心和劳累的母亲。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不能打骂恐吓孩子

目前,绝大多数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体罚、恐吓孩子是不好的了。但也有些人依然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他们说,小孩就同小树,总要时常剪剪枝。此话乍听有理,但孩子毕竟不同于小树,他有自己稚嫩的心,有自己的自尊,有着很易受伤害的小小身躯。所以,打骂恐吓虽然可能收到一时之效,但却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后果。

一、 生理上的创伤

有些家长一生气,劈头盖脸地就照孩子打去,打时只顾解气,没轻没重。用手还嫌不足,甚至抓起身边的扫把、树枝、尺子等工具。这些家长常常是心理自制力较差者,故而往往逮哪打哪。孩子认错或有其他人或事分散了他的注意力还好,打几下完事,但如果孩子“犯犟”,则很可能是越打越气,越气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剧就是这么造成的。

大多打孩子的家长要理智一些,他们认为,孩子总归要打,但头打不得,打屁股没事,小屁股肉厚打不坏。事实上,屁股照样是可以“打坏”的——轻者,孩子皮下血肿,神经受损,重则,殃及内脏(如腰部的肾脏等)或由于广泛性出血而引起休克。要知道,孩子的小身体是非常娇嫩的,又怎能够经得起成人的掌心和拳头?

二、心理上的创伤

幼儿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及打骂恐吓,都会使他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里障碍。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比如,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由于惊吓引起的更常见)。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有个3岁的孩子见了奶奶后,紧依着不离开,奶奶问:“怎么了,干吗不让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说:“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捡来的。”奶奶说:“胡说!怎么是捡的?”孩子竟然说:“小红的妈妈不打小红,说她是亲宝宝,妈妈打我,说不要我了。”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3岁前的孩子而言,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说谎行为: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们会渐渐不敢对父母说实话,或者找理由来摆脱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8、仇恨心理: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对父母的依恋性很强,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施暴,孩子渐渐就会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发展为仇恨父母。

打骂恐吓孩子不仅能出现上述不良后果,还不一定能收到“教训”的目的,所以,当父母的要切记,不要打骂孩子。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