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入学造不出神童,功利心“拔”不出小神童
1、超前入学造不出神童
近几年,小学生低龄入学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为了让孩子早上学,不少家长托人情,走“后门”、甚至改户口,将低龄孩子千方百计塞进小学读书。据
1、超前入学造不出神童
近几年,小学生低龄入学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为了让孩子早上学,不少家长托人情,走“后门”、甚至改户口,将低龄孩子千方百计塞进小学读书。据对某市一小学的调查,未满6岁的低龄儿童已占班级人数的15%。那么,低龄儿童时入学堂后究竟怎样呢?能否象家长期望的那样,成为小神童呢?
小玉算得上是低龄儿童中的佼佼者。未满6岁已学完小学一至二年级的算术、语文,不到上学年龄,家长就把她送进了学校。开始小玉学习还算不错,可到后来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尤其是语文造句和算术应用分析题方面,远不及适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成绩逐渐下降。
有关专家认为:孩子提前入学与其思维发展不协调。《学前心理学》将儿童分为先学前期(1-3)岁,学前期(3-5)岁,学龄期(6-12岁)。研究证明,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思维都处于具体阶段,即使是学龄期也只能是抽象思维的萌芽。孩子思维没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强行让其接受暂时无法理解的事物,孩子就可能产生思维障碍,甚至能在孩子思维发展中埋下一个难以逆转的“病灶”。若不及时诊治、排除,将会对孩子今后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超前入学造不出神童。据现代医学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研究表明,学龄前的儿童学习适应虽以记忆和模仿为主,随意性很大,自觉性和刻苦性较小,而且孩子的智力、性格和兴趣爱好有50%-60%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40%-50%受孩子所处的环境和教育状况的影响,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环境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可脱离实际、勉为其难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功利心“拔”不出小神童
3岁半的女娃魏明爽画出了200米国画长卷,这个消息报道后成了津城百姓议论的焦点,特别是一些年轻父母,都希望能有这样优秀的宝宝。记者近日又寻找到一些各有特长的孩子,这些取得让人们羡慕的成绩的优秀宝宝,无一例外地过着“没有压力”的快乐生活。其实,“顺其自然,快乐成长”正是很多优秀宝宝的成长经验。
“体操天才”曹煜晖
锻炼只为不得病
不到两岁的孩子能练体操,这可不是电视里的广告。下个月才满两岁的男孩曹煜晖,单杠就玩得不错,他能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还能做摆腿、扭转等动作,甚至能做单臂垂吊。小家伙在刚刚进行的“健康宝宝大赛”上,以超常的运动能力获得好成绩。这个健康宝宝还能把儿童自行车驾驭得游刃有余,自己荡秋千荡到150度。曹煜晖只有八九个月的时候就能在自己家的门框上表演单杠动作,小家伙的臂力很强,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还进行过一些有意识的训练。不过,对孩子是否要成为一个体操运动员,家长并没有太长远的打算。他的妈妈说:“孩子刚出生时身体不好,让他锻炼只为不得病,至于他是否能从事体育运动,我们没有任何苛求。”
5岁“棋后”陈雨欣 快乐围棋快乐生活
在红桥保育院大班里,5岁女孩陈雨欣平时并不引人注意,也没见她费力地去上各种培训班,可她却在不久前举行的天津市第三届“智慧宝贝”少儿围棋赛上取得同组别女子组第一名,在男女混编组里总成绩也与另两位男孩并列第一。对于她的获奖,父母都没想到,他们说,棋是孩子自己要学的,就想让她长长见识,交些朋友。对于陈雨欣的教育,父母一直都持“喜欢就是硬道理”的态度。小姑娘还喜欢跳舞,妈妈说:“她是个小胖丫头,跳舞很难出成绩的,但只要她喜欢就可以去跳。”现在,父母也没有打算让陈雨欣非得成为一个专业棋手,他们只想通过下棋让孩子有更多与别人交流的机会。所以,不论下棋输与赢,小姑娘总是笑嘻嘻的。
“钢琴才子”李多佳
小琴童压根不考级
4岁的李多佳是和平十一幼中班里的“才子”,因为他不仅琴弹得很好,还见多识广,多才多艺。从3岁起李多佳就开始学弹钢琴,可到现在,他也没有面临其他“琴童”最为苦恼的考级问题,因为家长压根就没有考虑让他考级。他的妈妈说:“我们只希望孩子享受生活,享受快乐。他喜欢弹琴,所以我们让他去学,希望他通过音乐感受世界上美好的东西。我们并不指望他成为什么大师。”所以,李多佳每天练多长时间琴,是不是有考级的能力,家长都不大关心。妈妈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用于陪孩子到处去玩,增长孩子的见识。尽管不少听过李多佳演奏的人都认为他有不错的天分,但妈妈还是只把钢琴当成孩子生活中的一件“玩具”。
他的妈妈说:“我的教育观念就是年幼不立大志,不给孩子任何压力。家长的情绪可以影响孩子,如果你对一件事很紧张,那么孩子也会紧张,紧张之中还谈何乐趣?”
“形象大使”杨一凡
无师自通舞翩翩
5岁女孩杨一凡是和平十一幼大班的“明星”,因为她在刚刚结束的天津市“形象大使”比赛中得了二等奖,而且她平时就是班里的活跃分子,能唱会跳还会主持,弹琴画画也不在话下。不过,她在比赛中的舞蹈虽然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却并不是培训班里练出来的,而是她自己编的,怪不得评委们说她跳得“不拘程式,清新自然”。杨一凡直到现在也没有去过任何舞蹈培训班,因为家长觉得那样的生活太累了,他们希望女儿愿意怎么跳就怎么跳,怎么高兴就怎么做。 观点·声音
教育过程重于结果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家长认为是培养优秀宝宝。优秀的标准是什么?不少家长的回答是出成绩。家长们对结果看得很重,其实,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让孩子们掌握更多的技能,得到最多的快乐。而现在,很多家长的误区在于为了结果而尽量地减少过程,甚至觉得最好是没有过程。正是家长的急于求成让孩子往往没有得到任何快乐而只有压力。被很多家长报以羡慕眼光的孩子们,他们的成功都在“不经意”之间,他们的家长大多不太注重结果,而愿意让孩子享受过程中的欢乐。正是这种平常心,让孩子充分展示出了自己的能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超前识字、学算术能造神童吗
一份调查显示,3-6岁的孩子七成以上都参加过各种培训班。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众多家长围着孩子的"早教"忙活着,除常规入托入园外,在业余时间不少家长还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于是,孩子在1岁内开始学认字,3岁内开始学外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某地一名3岁半的女孩已识字4000个,成为幼儿园的"特聘教师"。最近,多数家长又总是把教育和学习相提并论。他们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就是教育效果的表现。于是不少幼儿园也都纷纷推出诸如"到小学入学前可让孩子识2000个字"的所谓"特色教育"。问题是超前识字、学算术、外语就真能打造"神童"吗?那些在"早教"路上奔波的家长们,你在教育与快乐中找到平衡了吗?或许你感到孩子已经失去了很多?
“早教”最佳时机是无限接近于零吗?
宜宜妈:我在怀孕时就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早教”书了,令我惊讶的是,在几乎所有的育儿书中,都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尤其是3岁以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的数据可谓令人怵目惊心。杰出的日本儿童教育家木村久一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生下来就在理想的教育条件下培养,儿童可以发展自己智力的100%,但是,如果从5岁开始才进行教育,就算是理想的教育,儿童也只能发展自己智力的80%;若是10岁才开始,则只能发展60%。美国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卢布姆则指出:一个人17岁之前的智力,大约一半是4岁之前完成的,30%完成于4至8岁之间,只有20%在余下的9年内完成。著名教育家井深大的说法更是耸人听闻: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是无限接近于零的时候。
自从打心眼里接受了“早教”理论,各种各样的“早教”方案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床头。现在孩子4岁了,周末两个半天都为孩子安排兴趣班,周六上午上思维班、学说话两个班,周日下午还要学英语,明年还准备学钢琴、游泳、滑轮、画画等,计划一大堆,我感到好累,觉得宝宝也很辛苦。我这样做,到底值不值?
冰冰妈:我的孩子今年5岁了,周六上午去少年宫跳舞,平时每天还参加幼儿园的兴趣班。但看到其他宝宝好像周末至少都学两三样东西,看看周围的孩子都在识字、阅读和上英语口语,感觉我们还是让孩子学得太少了,于是打算再让她去学钢琴。但想想,这么小的孩子周末全泡在少年宫之类的地方实在太辛苦了!自己花的钱是不是值?
文文妈:我们从周五晚上就开始全家出动,先是周五晚上直奔人民广场上英语课;周六好一点,下午在家附近跳舞;周日上午则在家等老师教弹琴,下午又要奔赴浦西上兴趣课,一周下来比上班还要累,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也不知对孩子到底有没有用?不学,又不知到底对孩子是不是负责?
超越年龄阶段的早期训练不妥
“早教”创造了“神童”的传奇,让年轻的父母们趋之若鹜。各种“早教”机构、“早教”方式林林总总,让父母们应接不暇。
科学的“早教”确实能让孩子出类拔萃、优人一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各种“小神童”和“小天才”的成功案例。
正因为一些父母心愿过强,于是便有了“教育越超前越好”一说,早期教育进入家庭就“演变”成了“超早期的行为能力训练”。
任意超越孩子年龄阶段的训练教育已成为目前不少家庭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的教育误区。
父母们在孩子的智力和行为活动能力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时,就急急地进行所谓的“智力开发”,要求孩子做一些“高难度”动作训练:2、3岁时开始教孩子识字、算术;到了4、5岁,小学语文、数学课本就已经摆在了孩子的面前。
3岁前孩子背诗识字都是“徒劳”的
孩子大脑在3岁以前的记忆只是机械记忆,家长常常以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能说会道、会背诗词、会数数而骄傲,其实孩子这时并不理解一个词、一个数字代表的真实含义,只是一种短期的机械记忆,如果不定期重复,就会很快遗忘,而且这种做法并不能增强记忆力,也就是说孩子记住的东西并不比同龄人多。等到上学后,这些所谓的优势就会遗失,他们会重新与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前记的东西都白学了。
急功近利做法埋成长隐患
一项调查还表明,孩子在经受过特殊“早教”以后会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这是因为家长、老师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灌输知识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成年人才有的竞争等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比方说,都在一个班里上课,家长往往告诉孩子要多表现,多与老师亲近,想办法让老师喜欢自己,不要被别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竞争、互相争宠的观念就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造成爱心减弱、心地狭隘。其实,0~3岁的孩子除了早期的智力开发外,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家长不能把孩子某方面的技能来代替“早教”培养,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有了兴趣再培养,不能操之过急
孩子:田英人,1994年出生,现为初中预备班学生。
爱好:喜欢踢足球、画画、学英语、摄影,特别喜欢看书和写作,今年小学毕业,出版了《灿烂童年》一书,文学大师峻青、文怀沙、著名作家赵丽宏等都提笔为他寄语。充满童趣与真挚情感的习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特有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书中还收集了他的绘画、摄影作品。
田妈妈:从小我们并没有刻意地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基本是放任自流。但他爱看书的习惯似乎与生俱来,带他到书店买书,他特别喜欢写作类的书,不用大人教,他就自己一页页翻着看。对他来说,写作不是一件枯燥苦恼的事,而是充满着快乐。画画也是,我们没有让他从小就上什么培训班之类的课,可他就是喜欢自己在白纸上乱涂鸦,发现孩子喜欢了,我们才慢慢地领着他接受较正规的训练。
孩子现在与老外进行日常交流没问题。学外语我们是从小学2年级才开始的,学校教的同时,我们还带他去上了专为儿童开的英语班,孩子学得很起劲。所以我感觉,对孩子的“早教”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让孩子有了兴趣再慢慢地培养,给他创造机会。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都是家长意志,孩子那时小,并不领情,还会有抵触情绪,往往适得其反。一切都要顺其自然。
求早、求快、求全优是“早教”误区
误区一:企望“神童化”教育据研究,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比例都非常少,九成以上儿童都是正常孩子。一些教育机构打出类似“培养天才”的口号,对家长最有吸引力,但结果只能拔苗助长。
误区二:片面强调智力开发有的人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早教”的含义包括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不能顾此失彼。
误区三:“早教”越早越好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
误区四:贪多求全一些家长将特长教育等同于早期教育,认为学得越多越好,不顾孩子兴趣爱好。孩子精力有限,疲于奔命,往往事倍功半。
误区五:热衷备考,追求考级考证多数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家长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无论参加什么培训班,目的就是“拿成绩”。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