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对儿童未来生活的影响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措施现在的绝大多数的家庭呈现4+2+1的模式,多个家长围着一个“小太阳”转。呵护备至,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像个小皇帝、小公主被大人们哄着、照顾着。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使一些本应该得到锻炼的劳动技能,都在无形中被剥夺了,从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导致幼儿产生极大的依赖性、不爱劳动、懒惰、独立性差、能力弱、缺乏应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更是全方位的包办代替。导致幼儿入园后,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本来就不适应,就开始了他最初的集体生活,在这个转折点上还要学着自己照顾自己,成为让幼儿烦恼的一件大事。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纲要》中也提出: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中国著名幼儿教育学家陈鹤琴老先生指出:人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幼年养成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养成教育。所以幼年时代,应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养的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可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人格的形成及其未来的健康生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需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的培养、巩固、强化。因此,我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措施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一. 做好开学第一步,了解幼儿现状。新学期开学是小班工作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辛苦的一个阶段。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来收集、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以便更有效的照顾、指导幼儿的生活。如:开学前的家访、问卷调查,从中我们统计发现全班有91%的幼儿自己不会穿脱衣服、82%的幼儿自己不会用勺吃饭、80%的幼儿不会独立入厕并整理衣服、30%的幼儿没有午睡习惯或午睡时抱着东西、喝奶、家长陪伴等不良习惯才入睡、50%的幼儿有挑食的现象等。针对幼儿的这些情况我们一边稳定幼儿的情绪,一边细心观察、照顾幼儿的一日生活,并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放心并配合老师坚持送幼儿来园,以达到一致的教育效果。二. 注重良好生活环境的营造, 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1.充分考虑小班幼儿年龄小、对家长依恋的特点,为幼儿营造一个舒适、温馨如家的生活环境。如在睡眠室贴有温馨的图片、午睡时听一些轻柔舒缓的摇篮曲,让幼儿知道午睡时要轻轻的、不能影响他人。2.让环境成为会说话的小伙伴。如,在盥洗间的地面上贴有小脚丫,指示幼儿洗手、喝水、入厕都要排队,有秩序;饮水机贴有冷热水标记,告诉幼儿注意安全,先接冷水再接热水;墙壁上贴有洗手、提裤子的流程照片,让幼儿在洗手时、入厕后自然地看着照片,跟着照片上的步骤去做。三.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培养的细节更加精细化,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的简单的管理。作为教师要做有心人,一方面要考虑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来到幼儿园,对环境的陌生、对老师、同伴的陌生,从而产生胆怯的心理,不适应集体生活的这一特点。要给幼儿安全感、信赖感,教师要和蔼、可亲,细心、耐心、合理地照顾幼儿的一日生活,保护幼儿的安全。另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给幼儿主动、自由和充分活动的权力,成为幼儿全面发展的支持者、引导者,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1. 从行为训练入手,改变单一说教形式。“生活即教育”强调了儿童的发展应“源于儿童生活,适应国际生活,面向未来生活。”蒙台梭利也主张:“儿童教育必须从日常生活开始。”于是,我把日常生活作为向幼儿进行生活习惯培养的主渠道。将生活技能融入有趣的活动中,从行为训练入手,激发幼儿的学练情趣。在区域活动中,投放大量的操作材料,如:搬、端、夹、舀豆子、拉拉链、系扣子等,并通过教师的示范,幼儿的模仿使幼儿通过操作掌握了生活的技能。如:在学习叠手绢的良好习惯中,用“变魔术”的小游戏,教幼儿用完手绢后,将正方形的手绢变成长条形,再变成小正方形。请幼儿模仿教师的做法,一会儿就学会了叠手绢。2.巧妙利用儿歌教育方法。儿歌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记的特点。在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时,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如在穿衣服活动中,把穿衣服环节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抓住领子盖房子,两只小手出洞子,一个一个系扣子。使幼儿边朗诵边学会了穿衣服。3.从情感入手,约束自己的不良习惯。如在进餐活动中,从情感入手。通过让幼儿亲子择菜,了解蔬菜的营养及炊事员的辛苦,使幼儿克服偏食的习惯。通过活动,使生活的趣味性和自主性紧密联系起来,使幼儿获得了技能,培养了好习惯,唤起了孩子对健康行为的向往,为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4.及时鼓励、给与肯定,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那怕幼儿有一点点进步,我都及时给予鼓励,画个小笑脸、发一颗小星星、一朵小红花,贴一个小粘贴、给一个小图案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树立幼儿的自信心,促使幼儿改正不良习惯。促进幼儿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最终实现主动来接受良好的生活习惯。四.家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良好能力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家园的共同配合与教育,要靠家园双方共同努力,家园双方是两个大的教育环境,各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彼此不能取代,要相互补充,互相协作,相互沟通。尊重幼儿,平等相待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提高家长对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家长在家对幼儿的培养,家长教孩子正确做的方法,给孩子学习的机会,家园同步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教育。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家园要形成合力才会取得好的效果。1.从多种渠道为家长提供学习有关育儿知识、经验的机会,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如:家长会、家长进课堂、育儿讲座、以及有关的育儿书籍等。2.协助家长在家为幼儿制定并严格执行合理的作息时间。3.及时沟通,相互了解幼儿在园、在家的表现情况。家长园地设有“夸宝宝信箱”专栏,对幼儿的进步给与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总之,我们努力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教育中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愿望和需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班幼儿虽然小,但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的培养应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对幼儿的教育要从一件件具体形象的小事入手,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加以鼓励、强化,促进幼儿逐步向自我管理的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的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幼儿园是幼儿由家庭生活迈向社会生活的第一个场所,刚入园的幼儿是进行生活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说,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处于发展的较低阶段,可塑性较强,便于教师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为3-4岁,3-4岁是人在幼儿阶段发展的关键期,许多能力,诸如言语能力等都是在此阶段迅速发展的,同样,此阶段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不可忽视。其次,进入幼儿园后,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幼儿园生活环境的制度化、集体化,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非常容易。但是,现在绝大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小孩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尽万般宠爱,特别是爸爸妈妈工作忙,需要家里的老人照顾的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孩子疼爱得不得了,老辈人教育孩子都是一些传统观念,他们认为照顾孩子主要的就是保证身体健康,能吃能喝,忽视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他们认为对孩子好,就是承包孩子的一切生活,这样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养成挑剔、蛮横、任性等习惯。刚入园的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不能适应。所以,学习一些生活规则是非常必要的,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班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时机,因为到了中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和培养了,因此需在小班阶段把幼儿入园前的不良习惯纠正过来,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入园离园、进餐、睡眠、盤洗、穿脱衣服等环节。“幼儿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一开始采用错误的教导方式,孩子就会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反之,会形成良好生活习惯,这些生活习惯会对孩子一生造成影响。”小班幼儿刚刚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会情绪不稳定,不会生活,不习惯等。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要管理好班级,建立常规是非常必要,可以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班的幼儿大小肌肉正在发育阶段,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是太完善,生活上受到成人的保护照顾颇多。因而,刚入园的小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普遍存在着对成人依赖强的现象。比如:不会自己上厕所、穿脱衣裤等。所以,生活能力及习惯的培养必须成为小班幼儿入园阶段最主要的课程,也是小班保教结合的重点内容。教师应有计划并有目的引导幼儿解决洗手、穿衣、吃饭等具体的生活问题,让小班幼儿掌握相应的行为习惯,培养其相应的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