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儿童孤僻与迟钝原因及引导措施,如何引导染上恋物癣的儿童

2022-03-30 17:27:00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儿童孤僻与迟钝原因及引导措施

  孤僻和迟钝是儿童在精神长期紧张的状态下发生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学龄前与学龄儿童是此症的主体,且男孩较多见,在目前独

1、儿童孤僻与迟钝原因及引导措施

  孤僻和迟钝是儿童在精神长期紧张的状态下发生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学龄前与学龄儿童是此症的主体,且男孩较多见,在目前独生子女多的情况下,其发病有所增加。

  孤僻和迟钝表现常相互伴行,主要表现有:不合群,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班级荣誉漠不关心;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表现为两眼无神、呆视前方、表情淡漠、行动迟钝;从不将内心体验和感受告诉他人。严重时患儿完全不与人交谈,拒绝回答各种问题。他们又非常敏感,情绪易激动或暴怒。

  孤僻行为的原因是心理压力大且持续存在,如父母管教太严,动辄打骂、恐吓,长期心情郁闷;或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儿童所信赖的人突遭不测,或体质差、大病初愈等。

  治疗孤僻行为应首先消除各种精神压力因素,如减轻作业负担和开学压力,纠正家长的不良育儿态度等;必要时可更换环境;引导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步摆脱孤僻倾向,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创建和善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些对纠正孤僻和迟钝行为是很有益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如何引导染上恋物癣的儿童

  桐桐有一条漂亮的小花被,它是桐桐的襁褓,六岁的桐桐从出生以来就没离过身。三岁之后,这条被子对于桐桐来说已经很小了,但只要在家,桐桐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和它在一起,要么把它铺在小椅子上,要么把它叠起来当枕头。一开始,家长没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也就听之任之了。但现在桐桐快要上小学了,仍然离不开这条小被子,家长才觉得有必要纠正桐桐的行为,每天把小花被东藏西藏,然而除了换来桐桐的大哭大闹之外,毫无改观。

  小被子陪伴了桐桐五年之久,不但是他的好朋友,更几乎等同于亲人。

  安慰物是孩子用十使自己感到更安全、更愉悦的东西。孩子依恋安慰物是常有的,基本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一些父母对这种偏执现象迷惑不解,甚至担心孩子是不是有毛病了。其实这不是病态,是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反映。

  孩子恋物是普遍的,例如有些孩子特别钟情于玩具小熊,像对朋友一样和小熊说悄悄话,把小熊视为家庭成员。这在大人看来实在莫名其妙,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孩子很正常的心理状态。孩子有一种不同于大人的心理特点,就是:拟人化",具有泛灵的倾向,在他们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是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的,所以孩子特别富于想象,他们会说::别掐花,花儿会疼的"。爸妈对此不但不需要纠正,还应该顺应孩子.促使孩子的想象力充分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依恋安慰物倾向有不同的程度,轻度的倾向足不过于固执的,比较容易转移、不是特别依赖安慰物,不是长时间依恋同一安慰物摹而重度的倾向则是非常依赖,过于执著,没有安慰物神经就特别嚷张,无法正常生活。

  有这种情况孩子的父母,不要着急,因为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而且是阶段性的,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随着孩子的长人,神经系统会逐渐加强起来,依恋安慰物的行为会逐渐消失。

  针对以上情况,这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消除孩子对物品的依赖,应当逐步进行,不要采取强硬措施,如果让孩子一下子失去:依靠",会令其产生恐惧,悲观的情绪。家长可以用其他相似的被子代替旧物,再逐渐用其他物品代替。同时提醒家长,在为孩子准备生活用品时,最好准备多个:备份",防止孩子对某一物品产生过度的依赖情绪。

  最后提醒父母,要透过这种表面现象来正确把握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是只消极地顺应孩子的需求,更要积极锻炼孩子,促使孩子由弱变强起采。为此,要实行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改变过度保护和过分的亲子依恋,减少孩子的依赖性,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孩子的独立性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孩子的恋物情结,更是有利于孩子个性的良性发展。

  如果家里的孩子有了恋物情结,你可以尝试以下四招改变孩子恋物习惯。

  1.多给孩子几个拥抱

  平时多拥抱孩子,多拍抚他的背部和头顶,给孩子的皮肤:解解饿"。拥抱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孩子做错了事,也可以拥抱他。经常性的拥抱能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也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抱被或玩具熊视作他的:精神保险带"。

  2.准备迁移载体

  孩子最容易对小抱被,小抱枕,绒布熊、用惯的浴巾之类:上瘾’,做妈妈的在选购这些幼儿用品时,就要有意识地多备下几个:迁移载体",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专情"。可以—-开始就备下两三条小包被,一个绒布熊家庭(包括绒布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小绒布熊和他的表弟们),让孩子轮换使用。

  3.睡前对孩子进行安抚

  现在有些家庭主张从小让孩子分房睡,但就算让孩子独睡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所有的孩子都会害怕噩梦和黑暗,很多幼儿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恋物癖"的,所以,爸爸妈妈在孩子睡觉前应该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可以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或者开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了再离开。这样就比较容易使其对小抱被之类物体:脱瘾"了。

  4.分散孩子的恋物情结

  爸爸妈妈要多为孩子提供并创造和外界接触的机会,带他到野外去郊游,认识更多的事物,不要让他沉溺在自己和物品的小空间里。分散他的注意力,用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代替恋物之情。与其让孩子离开对旧物的恋恋不舍,不如多给被子留一些玩耍的时间。家长最好尝试转移、交换的方法,慢慢减少旧物的使用频率,幼儿园老师也应当尽量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消除杖子的孤独情绪,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集体活动中,这是消除恋物心理的关键。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儿童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病。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引起的一种局限性,一过性水肿反应。有的孩子突然发生皮肤瘙痒,皮疹为发作性的皮肤潮红或风团,风团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颜色苍白或鲜红,时起时消,单个风团持续不超过24~36小时,消退后不留痕迹。孩子会感觉瘙痒剧烈,少数伴发热,关节肿痛,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心悸等全身症状。

  荨麻疹发生的原因

  发生荨麻疹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是感染和机体对某些物质产生的过敏反应。相当一部分荨麻疹是发生在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比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荨麻疹大多发生在疾病的急性期。还有一部分小朋友是因为身体对某种东西过敏而发生荨麻疹,这种东西可能是食物,比如:牛奶、鱼,等等,也可能是某种昆虫叮咬所致,或者对某种花粉过敏。还有一些小朋友是因为有家族遗传史,也就是说他的父母或家族中其他长辈有过敏体质遗传下来。

  发生了荨麻疹不要紧张,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去看病。一般来说,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荨麻疹,也就是应该找出引起荨麻疹的原因。有些情况需要自己回忆,家长也应该协助回忆与观察,如果能查出引起过敏的物质,就可以避免再次接触。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荨麻疹,则首选抗生素治疗。对于局部皮肤的瘙痒,尽量不要抓破,以免继发感染,可以用一些抗组织胺药物减轻瘙痒,保证必要的休息。当然,这些药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荨麻疹消退后皮肤上是不留痕迹的.因此不会影响皮肤的美容。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儿童性格孤僻是如何形成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在不断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儿童性格孤僻就是一例,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愈来愈多后,儿童性格孤僻的现象就变得更加严重,据一些学者推算,我国目前约有30-50万儿童患有孤僻性情。性情孤僻是3~7岁的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孤僻是我们常说的不合群,指不能与人保持正常关系、经常离群索居的心理状态。孤僻的人一般为内向型的性格,除了沉默寡言,表情平淡外,主要表现在喜欢封闭自己的内心,常常独来独往,不愿与他人接触,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 鄙视或戒备的心理。在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显得胆小、退缩、懦弱。

具有这种个性缺陷的人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但也免不了为孤独、寂寞和空虚所困扰。因此,孤僻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孤僻的人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欢乐与友谊,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很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容易消沉、颓废、不合群,缺乏群体的支持,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忧心忡忡,易出现恐怖心理。 受这种消极情绪长期困扰不仅会损伤身体,对今后一生的发展都会影起不良的后果。

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尽量使少年儿童避免或改变这样的性格。但首先,还是先分析分析造成儿童性格孤僻的原因,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一般造成性格孤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

(1)本人气质因素。先天适应能力差,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

(2)幼年不幸经历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遭遇使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过早接受了人世间的烦恼、郁闷、焦虑的不良体验,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一道很深的伤痕。他们只好通过封闭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较为安宁的空间。此外,在某些特殊的环境里,例如在陌生的环境里,亲人突然离去,或父母吵架、不和睦,或经常的训斥,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压力,也会使孩子变得不愿与人接触,出现退缩、孤僻等现象。

(3)缺乏交际技能力和方法,导致人际交往的挫折。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斯认为,许多儿童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

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如耻笑、埋怨、训斥,使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伤害,随着这种失败次数的增多,逐渐变得惧怕,对交往失去信心,与别人产生隔膜,在团体中找不到归属感,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最后他们经常处于压抑、孤独和冷漠之中,性格变得喜怒无常,难以自制,并且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

(4)抚养教育不当。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与迁就。当孩子哭闹不愿去幼儿园时,父母就依顺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得不到集体生活的锻炼;有的家长怕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时吃亏(挨打、受气),就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独自玩耍。

此外,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嘲讽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 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变得畏畏缩缩、 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下面就谈谈克服孤僻性格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1)正确进行家庭教育。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专家戴斯认为家庭是学习人际关系的第一所学校。也就是说,儿童与人交往的技能首先是在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儿童会在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学会获得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学到基本的说话方式、手势、表情和交往方式。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法上,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要求过严。过多指责,会捆住孩子的手脚,使其成为谨小慎微的人;过分溺爱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

(2)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和他人。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孤僻的危害,孤僻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没有人生的乐趣,在社会上、工作终与人不能团结协作,终将被社会淘汰;另一方面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努力寻找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短处。

孤僻者一般都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的自命不凡,不屑和别人交往;有的则过于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人, 交往中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不与别人交往。 这两种人都需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享受朋友间的友谊与温暖。

(3)学习交往技巧,优化性格。主动找些相关书籍,学习交往技巧。同时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对待他人。要敢于与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的愿望。 这样,在每一次交往中都会有所收获,丰富知识经验,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获得了友谊, 愉悦了身心,便会重树你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长此以往,就会喜欢交往,喜欢结群,变得随和了。

(4)正确看待交往挫折。不要因为交往中的一两次失败,而否定了世上的所有人,其实大多数人还是十分友好坦诚的,如果因此而自我封闭,从此与孤独寂寞相随,实在对自己不利,也不值得。因此应该鼓足勇气,勇敢走出来,主动与别人接触,感受人世间的温暖,享受生活的美好。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