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1、幼儿同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与亲子关系相比较,同伴关系具有其特殊性。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一种教养关系,父母处于权威状态、主动状态,而幼
1、幼儿同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与亲子关系相比较,同伴关系具有其特殊性。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一种教养关系,父母处于权威状态、主动状态,而幼儿则处于服从状态、被动状态。在同伴关系中,由于幼儿在生理机能方面处于近乎相同的水平,因而他们之间是平等、互惠的,这种人际关系为幼儿的社会化提供了全新的舞台,构成了幼儿之间特殊的学习环境和交往原则。幼儿与同伴之间这种共同活动并协作的关系在幼儿社会化中的作用是成人无法替代的,对幼儿的个性、情感、社会适应力等方面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1.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发展良好的社会行为
:自我中心"是个体在婴幼儿时期所表现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随着幼儿的心理发展逐渐减弱或消失。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成为家中众星捧月的对象,其:自我中心"倾向也随之加重(纪红艳,2005)。
日本幼儿教育专家山下俊郎在其《独生子女》一书中指出::儿童是在同别的儿童的交往中开始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出各种各样的道德品性的。尊重他人,理解行为规范、协作精神、服务精神这一类品性,不是靠成人的说教,而是靠儿童在游戏活动与社交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同伴在一起游戏、活动的日益频繁,幼儿逐渐了解到同伴所拥有的权利,并借助于其他孩子的行为来评价自己的行为。随着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还能逐渐了解群体交往中的各种规则,产生与同伴交往所需的合作、谦让、助人、宽容等良好的社会行为。
2.平等关系,增进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虽然离不开成人的培养,但主要还是幼儿日常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逐渐掌握一些交往技能和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模式。虽然教师可以培养幼儿的能力,丰富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教师对于幼儿来说,多少都带有一些权威、领导的性质,而幼儿及其同伴在语言、动作、思维等方面都处于近乎相同的水平,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横向的关系,他们之间比较容易沟通交流,如下例:
4岁的毛毛是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初入园时经常都是独自一人坐在座位上,整天也不说一句话,很少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交往、游戏。在一次区域活动中,他还和以前一样只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小朋友玩。他的眼睛总是在小朋友的身上浮动,看别人:过家家~‘买东西"……但是他从来没有融入进去。他的带班老师李老师想让他也参与到游戏中去,于是走到他身边,轻声问道::毛毛,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吗?老师带你去玩好吗?"他听到后,抬起头,小眼睛眨眨地看着李老师,没说话。李老师想拉毛毛起来,他却使劲地往后挪,坐在座位上,就是不起来。李老师蹲下来对他说::我想带你去萱萱的商店买东西,或者去娃娃家做客,好吗?"他仍旧看着李老师,什么也不说。正当李老师一筹莫展时,同班的萱萱走了过来,笑着叫毛毛的名字::毛毛,你来我这儿买西瓜吧,今天的西瓜又大又甜!"边说边拉着毛毛到了她的:水果摊"前,开始一样一样地介绍起来。上面案例中的毛毛小朋友,他在某种程度上还对教师有生疏感,这使得他对教师的态度冷淡、不积极,所以无论教师怎样积极地想与他拉近距离,他都没有理会,使他和教师陷入了一种被动的局面。但是同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使他毫无抗拒地参与到与同伴的游戏中去。
3.提供知识经验,为将来的社会角色做准备
同伴之间的活动、游戏向儿童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包括游戏规则、生活常识乃至有关性别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与经验通常容易被幼儿理解、接受,如下例:
在秋天主题活动中有一个:秋天来了"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就听到嘉嘉指着活动课上用的树叶对旁边的小朋友说::我看见过一个叔叔用火烧树叶。"宁宁也跟着说::我也看见过的。"天天说::我妈妈讲火很危险,小朋友是不能玩火的。"大泽说::火能推动火箭上天。"就在大家兴致高昂地观看、议论、争吵火时,君君自言自语地说::火是从哪里来的呢?"君君的问题再次吸引了幼儿,大家又开始叽叽喳喳说个没完。这时陆凯把头抬得高高的,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君君说::火是会把房子烧着的,我们家前面就着过火。"君君边点头边说::抽烟弄的。"有的说::烧水时煤气没人看管。"嘉嘉说::消防车可以去救火。你们知道为什么消防车的车上装一个灯吗?"天天说::消防车去救火时,这个灯就会亮,而且会发出声音,大家就得让路。"这时全班幼儿就发出消防车的声音:嗡……嗡……
可见,在没有成人介入的情况下,这些幼儿之间的信息进行着不断的互动、交流、碰撞,将对话一次次推向高潮,此时的幼儿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新的知识。
在与同伴的实际交往中,幼儿除了学到知识外,还学会了如何相互合作,如何处理同伴间的矛盾,如何坚持或放弃自己的意见。幼儿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学会实践其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并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幼儿积极地对成人世界中的各种角色进行模仿和实践。
4.促进幼儿情感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
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不仅满足了自己交往和归属的需要,而且还使幼儿从中体验到快乐,有助于幼儿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通过社会性交往,幼儿对是非、善恶的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助人、合作、安慰等会被同伴接受,而攻击和破坏行为则遭到同伴拒绝。同伴的接受和拒绝强化了幼儿的道德行为,使幼儿认识到哪些道德规范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哪些是不符合的,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然而幼儿最初的这些道德判断具有很大的情绪性、具体性和受暗示性,很容易受其他环境的影响。因此,树立同伴中的榜样对幼儿品德规范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促进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詹姆斯认为:我们具有被我们自己所关注、被我们自己的同类所赞赏的本能倾向。当自己没有受到或没有受到太多他人的关注时,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疑问。我们是: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幼儿也是一样的,通过同伴的:眼睛"进行自我认知。同伴的行为和活动就像一面:镜子",为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参照,使幼儿能够通过对照更好地认识自己,对自身的能力做出判断。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在幼儿处于不利的发展状况下,还可以抵消不良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一项对离群索居的猴子进行的研究表明:同伴间的接触可以抵消亲子关系中对幼儿的某些不利方面。研究发现,尽管幼猴被剥夺了受母猴照料的机会,但只要它们在:幼年"有同其他的幼猴充分接触和玩耍的机会,它们的发育仍然会是正常的。
安娜·弗洛伊德和索菲.丹(annafreud&sophiedan,1951)提供的著名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二战期间,有6个儿童的父母都被纳粹分子杀害,这些儿童被关在集中营内长到3岁(他们在集中营生活了近两年的时间,直至解放)。这期间他们很少得到成人的照顾,几乎是彼此相互照顾着长大的,相互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持久的依恋情感。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有缺陷或是精神病患者,长大后均成为正常的、有用的社会成员。对灵长类动物的实验研究和对人类的相关研究都证明了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青春期抑郁、社会适应困难。另外,儿童在早期同伴交往中获得的经验对塑造其个性、价值观及人生态度都有着独特的、重要的影响。
小章来自南方某省的山区乡村,在家排行最小,全家人都很疼爱他。他自小性格十分内向、孤僻,不善言语,很少与人交往。但他很聪明,学习踏实用功,成绩一向很好,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期间的十几年成长还算顺利。然而自上大学之后,他开始感到许多事情总不顺心,尤其是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使他伤透了脑筋。一年多来,他和班上同学的关系很不融洽,跟室友曾经发生过几次不小的冲突,关系十分紧张。后来他擅自搬出宿舍,与外班的同学住在一起。从此,他基本上不和班上同学来往,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与同学的感情淡漠、隔阂加重。他没有一个能信任、谈得来的知心朋友,精神痛苦无处倾诉,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他曾想尽力克制自己,企图用埋头学习的方法来减轻痛苦,冲淡烦恼。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他学习精力很难集中,效果很差,成绩急剧下降,后来竟出现考试不及格的现象。他开始厌倦学习,厌恶同学和班级,一天也不愿再在学校待下去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 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 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我们每一个人本应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
让我们运用心理科学保持我们自己和亲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较好的身心状态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3、幼儿良好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困难和障碍心理都能适应,都能以社会认可的行为予以克服。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幼儿,喜欢集体-生活,喜欢幼儿园,喜欢与同伴交往,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容易养成乐观、向上、自信的个性品质,这有利于促进其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1.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丁丁是个自信、外向的小:帅哥",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刚刚转到:小天使"幼儿园的第一天,他在妈妈的要求下毫不拘谨地说了声:老师好"后就跟随其他小朋友来到活动室。活动室中的音乐卡车吸引了丁丁的注意力,他一会儿摸摸车轮,一会儿看看车头,还时不时用疑惑的眼神看着老师,不停地自言自语::好奇怪哦,这声音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呀……"
适应能力强的幼儿对陌生的环境不会感觉十分的恐惧和焦虑,反而会觉得很好奇并萌发出探究的欲望。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幼儿在对事物充满好奇、感兴趣的情况下,注意力能够集中、持久;能够耐心细致地观察事物;能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进行大胆的尝试,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技能。
2.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冬冬正在楼下玩妈妈刚刚给买的最新版遥控赛车,这时亮亮走过来,说::冬冬,你的车好‘酷’啊,我能和你一起玩吗?":当然可以了,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嘛!"亮亮的妈妈看到这一幕,不停地夸冬冬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幼儿往往懂得分享、同情、利他,这可以促进其社会道德情感的发展。例如,分享使幼儿得到小伙伴的友谊和成人的赞许,其内心会体验到一种快乐和喜悦,爱迪生(edson)曾说过,:友谊能增进快乐,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倍增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烦恼"。正是这种正面的情感体验,让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3.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园每天都要播放一首小朋友点的歌,可连续三天都没有听到自己喜欢的<吉祥三宝》,红红感觉很难过。站在一旁的小黑拉起红红的小手说::别伤心了,我给你唱吧!"话音刚落,只听小黑用正宗的四川味唱了起来,逗得老师和小朋友哭笑不得,红红也笑了……原来小黑是前天刚刚随父母打工从四川来到这个城市的,他还不会说普通话。适应能力强的幼儿一般具有较好的同伴关系。同伴交往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亲社会的行为和合作的精神,为其今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健康的心理。
良好的适应能力是一种优秀的品性,是一种不屈不挠、不仰不俯的态度,正是有了适应,才有了聪明的人类,正是有了适应,才迎来一个又一个温馨的朝阳。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刘维良编著:刘维良编著 :无 :平装 20cm / 242 :华文出版社 / 2004-01-01 :9787507515534 / :学前儿童-儿童心理学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应“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所谓“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幼儿阶段是孩子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性格、情绪、意志及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主要靠幼儿教师和家长去实施。多年来北京教育学院致力于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幼儿艺术大专班中开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本作者多次教授这门课,此书就是在讲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的。全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是心理健康的基本问题,主要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此同时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标准、原则以及对策等问题,分别加以说明。第二章是幼儿的心理特点,主要从认知和个性两方面说明。第三章是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咨询及案例分析,对幼儿常见的问题进行分类,每个问题又从表现、原因和干预分别说明。本章最后就幼儿心理问题分类进行案例分析,并对家长提出了建议。第四章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途径、过程及主要内容。第五章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与评价,并介绍一些幼儿心理健康测验的应用。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著作和教材,吸收了许多有关的研究成果,因篇幅有限未能一广说明,在此表示感谢。本书可作为幼儿教师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家长、幼教工作者的教学参考、辅导用书。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一)从社会发展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从当前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三)从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概念的完整理解 (一)健康是人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健康是生理、心理与行为适应的统一体 (三)现代人健康的基本原则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连续谱和三态分布规律 (二)心理健康的区分尺度 (三)心理健康标准 (四)界定心理健康状态及其标准的几点说明 第三节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一)遗传 (二)分娩与发育迟缓的影响 (三)生理疾病和外伤、中毒等因素的影响 二、心理社会因素 (一)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二)应激和生活事件 (三)社会因素 三、个人因素 (一)人格特征 (二)躯体的机能状态 第四节 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一)重视遗传与重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保持人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原则 (三)适应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 (四)身心统一的原则 (五)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原则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方面途径 (一)生理面途径 (二)心理面途径 (三)社会面途径 三、三种心理状态的心理卫生工作 (一)心理健康个体及其群体 (二)心理缺陷者及其群体 (三)心理疾病患者 第五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第二章 幼儿的心理特点 第三章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咨询及案例分析 第四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 第五章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