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是通过哪些途径抗感染的,弓形虫感染途径
1、母乳是通过哪些途径抗感染的
母乳具有抗感染作用,这对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善的婴儿来说,母乳是其赖以生存的保证。母乳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抗感染。——母乳含有白细胞
1、母乳是通过哪些途径抗感染的
母乳具有抗感染作用,这对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善的婴儿来说,母乳是其赖以生存的保证。母乳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抗感染。
——母乳含有白细胞及多种抗感染因子。
——母乳含有母亲以往感染时所产生的抗体。
实验研究证实,母亲的免疫记忆可贮存于肠集合淋巴结的特异淋巴细胞中。哺乳期时,可能是激素的作用,这些淋巴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乳腺,转变成浆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a进入母乳。哺乳初期,每天的分泌量可达0.5克。这些免疫球蛋白随母乳进入婴儿肠腔并停留在那里,阻止病原菌与肠壁接触。
——母乳还能保护婴儿抵抗母亲本人新患的感染或家庭环境中现存的感染因素。
它的机理是这样的:母亲患感染时,体内白细胞被激活,制造抗体,保护母亲本人;部分白细胞进入乳房,制造抗体泌入乳汁,从而保护婴儿。母亲在护理婴儿的过程中,不断接触病原,不断产生新的抗体,也就是根据每个婴儿及他们每天不同的需要,提供相对应的抗体。大自然造物之完美,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由此可见,在母亲患病的情况下也不应把母婴分开。因为在发现母亲感染时,婴儿肯定已经接触到母亲感染的病原,继续母乳喂养可以保护婴儿、抵抗感染。此时若改用人工喂养对婴儿格外不宜,因牛奶和配方奶不合有任何抗感染因子,因而不可能对婴儿提供保护。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弓形虫感染途径
弓形虫的终宿主是猫和猫科动物,其主要传染源是包囊、卵囊,存在于猫科动物的粪便中。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散播,任何动物只要食用被弓形虫的包囊、卵囊或活体入浸的食物,都会受感染。现在已知会受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已有140多种动物。现在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它是经什么途径令我们受感染的。
弓形虫原体是刚地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原虫。因其滋养体的形状而得名。以猫和猫科动物为其终末宿主和传染源,而中间宿主是人和除猫和猫科动物以外的动物宿主,包括所有的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各种家畜、家禽在内。
弓形虫在生活史中有五种不同的形态,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卵囊。滋养体呈香蕉形成半月形,长约4~7μm,宽约2~4μm。在终末宿主猫体内具有全部五种形态,而在中间宿主体内只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形态。在弓形虫的传播中意义最大的是卵囊和包囊,其次是滋养体。
任何动物食入弓形虫的包囊,卵囊或活体,都能受到感染而患弓形虫病。猫科动物的粪便中,常带有卵囊。可以污染草原、牧场、蔬菜、水果等。猫的身上和口腔内常常有弓形虫包囊和活体,直接接触猫易受感染。而狗的身上和口腔内常有包囊或活体,养狗的人不小心可能感染。
其他家畜、家禽,如:鸡、鸭、鹅、猪、牛、马、羊等动物体内有时带弓形虫包囊和活体,所以食用肉,蛋奶也可能感染。鱼肉体内有时也有弓形虫包囊或活体,鱼也是一个传染源。另外某些吸血昆虫,叮咬人时也可以感染。
人和人之间也可以互相传染。怀孕妇女,可以把弓形虫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患弓形虫病的妇女,在怀孕期如果有血播期(即弓形体、燕形体、尖形体活动)胎儿一定被感染。
3、蛔虫病的感染途径
蛔虫病是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此时孩子由于会行走,活动范围扩大,而父母对孩子也开始放手,孩子容易接触到各种不卫生的东西,而感染蛔虫病。那么,孩子是如何感染蛔虫病的呢?
蛔虫的成虫形似蚯蚓,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并产卵,雌虫每天可产卵达20万个,虫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之分。自粪便排出的受精卵,在适宜的条件下经3周即发育成感染性虫卵,这种虫卵能在土壤中生存1~5年,一般调味品(如酱油、醋、辣椒)、生拌蔬莱和盐水泡菜都不能杀灭虫卵。人如果吃了带有成熟虫卵的食物即可得病。小儿由于喜欢玩土,手上可能沾有蛔虫卵,如果饭前不洗手,蛔虫卵即可以通过手而被吞入胃内,所以儿童更易得蛔虫病。虫卵被吞人体内后,孵化发育成幼虫、孵出的幼虫并不能立即发育成成虫,必须在体内经过一番“旅行”,它首先是侵入肠壁,经血液循环进入肺内,以后沿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喉部,再进入到胃,最后在小肠内定居而发育成成虫,成虫的寿命一般在1年左右。
就这样小儿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蛔虫病。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妊娠期可选用的抗感染药物有哪些
怀孕期不可盲目用药,应谨遵医嘱。以下妊娠期可选用的抗感染药物一般毒性低,对胎儿影响小,但用药前仍然需咨询医生。
(1)青霉素类:该类抗生素的杀菌原理是妨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哺乳类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所以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对人体细胞的毒性最低,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细胞几无影响;且该类药物对母体肝、肾功能影响小,已证实青霉素类为妊娠期最安全的抗生素。但其缺点是抗菌谱较窄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易产生耐药性,对酸不稳定,不能口服,易出现过敏反应。目前临床应用的新型青霉素制剂已从多方面弥补了这些缺点,例如阿莫西林耐酸且为广谱抗生素;青霉素v钾片耐酸、耐酶,故以上两种抗生素口服制剂应用广泛。其他临床常用的广谱青霉素还有哌拉西林、美洛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耐酶青霉素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这里需说明的是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使用过于频繁,细菌耐药性增加,产酶菌株不断出现并呈增加趋势,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与不耐酶的青霉素组成复合制剂使这些药物对许多产酶菌株敏感,临床常用药物有:氨苄西林/舒巴坦钠(注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仅有注射剂),该类药物动物试验显示没有致畸作用,但尚未以人体做过研究,故不推荐孕妇使用。总之临床应用的半合成的青霉素制剂种类繁多,每一种制剂抗菌谱有所区别,但共同点是无致畸胎作用,治疗量对孕妇及胎儿毒性很小,针对孕妇感染的特点,选用细菌感染敏感的抗菌药物,同时必须询问有无过敏史。
(2)头孢菌素类:该类抗生素在化学结构、理化特性、生物活性、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方面和青霉素类相似,故对胎儿的影响也比较小,比青霉素类更为优越的是其抗菌谱广,对酸及各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临床上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肾脏毒性很小,孕妇可以选用,常用制剂有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考虑到第一代头孢菌素肾毒性相对高,孕妇应用需有确切适应证;注射用头孢拉定引发儿童血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为避免在妊娠期对胎儿的影响,孕期妇女须权衡利弊使用。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品种有红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为抑菌剂,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通过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而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其突出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即体内分布能力强,表观分布容积大,药物有极好的趋炎症组织力,但不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对一般细菌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支原体、衣原体、弓形体感染等也有效,特别是治疗社区非典型肺炎为首选药物,本类药物毒性低,变态反应少,是孕期可以安全使用的抗生素(酯化红霉素除外),对青霉素过敏或弓形体、衣原体感染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可选此类药物,阿奇霉素对流感杆菌抑制能力强于红霉素等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
(4)磷霉素:是一种能与细菌细胞壁合成酶相结合、阻碍细菌利用有关物质合成细胞壁的第一步反应的杀菌抗生素,本品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有抗菌作用。注射用磷霉素为一种游离酸,因本品口服能吸收,故有钙盐和二钠盐两种制剂,毒性低,可应用。
(5)林可霉素类: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起抑菌作用,药物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酸酯等,抗菌谱类似大环内酯类,但对支原体作用差,孕期可予应用。
(6)抗真菌药:如克霉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为孕期治疗真菌感染较为安全的药物,利大于弊时可以选用。
(7)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属于抑制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能透过胎盘屏障,孕妇用药需权衡利弊,为安全起见可选用其外用制剂。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