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资讯:不分性别教育法,绝妙的故事教育法
1、育儿资讯:不分性别教育法
中新网7月7日电 据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报道,以男女性别来区分做不同的教育手法,将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减少很多自由选择的机会。若用uinisex(
1、育儿资讯:不分性别教育法
中新网7月7日电 据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报道,以男女性别来区分做不同的教育手法,将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减少很多自由选择的机会。若用uinisex(不分性别)手法教育孩子,不但可让子女形成具备多种性向的社会性人物,在情感的表达上也不会踌躇不决,表现得较为明朗。
想要让孩子真正的发挥才能与资质,首先,为人父母得从最简单也最容易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错误观念──“性别意识”中抽离,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关于性别意识待厘清之观念,在美国研究“男女在性别上的情感表现”为主旨 ,有15年临床经验的波士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布罗迪先生,以男孩和女孩在情感表现上的差异原因做分析,并对刻板化的性别情感表现方式,及强调社会性的角色扮演之父母们的教育手法,提出了忠告。而他所倡的unisex(不分性别)的教养观念,也受到社会的肯定。
用不分性别手法教育孩子
以男女性别来区分做不同的教育手法,将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减少很多自由选择的机会。相对地,用unisex(不分性别)手法来教育孩子,不但可让子女形成具备多种性向的社会性人物,在情感的表达上也不会踌躇不决,表现的较为明朗;且自我满意度较高、也较有自信、社会适应力较佳,即使遇到问题,在处理态度和手法上也较圆融周延。
大部份的父母对于性别都有既定的观念,像是女孩子不可随意大动肝火,男孩子不可任意悲伤哭泣,但这些情绪却是任谁都会有的。所以,一旦孩子有这些负面情绪出现,要教导孩子掌握“这只是难过的事,不需勃然大怒来生气的”,而该发泄的情绪,不让孩子以他真正的性向方式适度表达,让孩子一味的按性别印象来克制情绪,只会造成孩子内心的痛苦。
总之,有能表现出怒气的妈妈和表现出悲伤的爸爸,对孩子而言,会比传统家庭(男女区分)中的孩子来得容易与朋友相处,压力也较小。而从其他结果显示,有抑制情感倾向的人,未来得到成人病的机率也普遍较高。
女儿喜欢拿刀玩剑、儿子喜欢玩洋娃娃,性向上会否有问题?家长们可能太多虑了,并非让男孩子学插花,他就会变得有同志倾向。一般父母在给予孩子的游戏种类变化,不但少且刻板化,男孩学跆拳道、女孩就学芭蕾。
在美国有研究显示,女孩因性向喜好去参加足球队或学跆拳、柔道等,在社会适应力上也较为优秀。倘若只为了社会的既定认知而限制了孩子原本有兴趣的活动,这也就限制了孩子未来发展的多样性。这种观念上的偏执不得不去认清。
找出孩子的气质
人们常把男性是“威武的、活泼的”,女性是“软弱的、服从的”这种二分法来替两性做刻板定义。然而男性之中也有“虽然活泼却又胆怯的人”,女性之中更有“坚强又具行动力,但也有一颗柔软心的人”。布罗迪教授在研究男孩女孩的情感表现时分析,基本上男女因生理而在性向上有所不同,但“不分性别”的部份也同时占有很大的比例,在了解男孩和女孩的特徵之后,以unisex来培育。
培养具攻击性的女孩及感情丰富的男孩!
只以“男生是攻击性的、女孩是情感丰富的”二分法来解读孩子的行为,会有失准的时候。这是因为除了性别特徵,孩子也会根据其内在感觉和行动状况,而有不同的反应表现,往往因为被刻板的性别表现要求,而没有表现出来罢,而实际上是男孩、女孩都有的基本人性。
女孩也会动怒── 这里指的动怒,是指对周遭事物能积极反应的情绪。从来因为女孩子被要求要“含蓄”,因此很多情感表现方式都被设限,虽说男孩比较容易动怒,但实际上只要抛开女孩的束缚,女孩子对自身的事物,也会以积极的情绪来反应。
男孩也有情感表现── 其实男孩也有自己感受到的感觉,会清楚的表现在脸上或用言语来表达。只是和女孩比起来,会让人觉得喜怒不形于色。
女孩也具攻击性── 一般来说,男孩在性向上比女孩子更常用身体行动来做攻击性反应,然而女孩们偶尔也会有激烈的行为出现。在2-3的女孩当中,没被贴上“女孩子”标签的孩子,比被贴上“女孩子”标签的孩子,较容易有攻击性行为出现。因此可了解,当孩子没有被刻意指出“你是女孩子”时,也会出现充份的攻击性,而女孩们只是在被社会性的性别认知下,所出现的自我行为归属罢。
让孩子自由表达情感 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呢?
1.从母亲开始抛弃既有观念
孩子最初接触的照顾者通常是母亲,所以性别意识的观念启蒙也是来自于母亲。一般来说,母亲会觉得女儿和自己比较亲,不仅是性向特质相似、行动上也更亲密,还有自己想表达的情感,通常女儿也比儿子更能理解。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儿子学习在情感上的表达方式之机会,母亲本身不先去设限孩子性别,才能给予最适当的教养。
2.不去强调刻板的角色扮演
“你是女孩所以要文静”、“你是男孩所以要勇敢”,在要求孩子时不要加注“性别”的说法才会中肯,孩子要文静还是勇敢,只是对身为一个人在气质上的要求,无关于性别。因此,与其说“你是男孩所以……”或“你是女孩所以……”还不如强调“我是我”的观念。
3.制造爸爸与孩子共渡的时间
因为男性拥有对人的情感敏感度较女性低的特质,却意外的最适合与孩子相处。根据调查显示,常和爸爸相处的孩子,女儿比其他孩子还更具竞争意识或采主动出击的表现方式,而情绪上的反应也相对减少。儿子则比其他孩子在情绪的表现上更为丰富,在攻击性上也会比较减少。因为爸爸的男性开放特质,能让孩子自由的表达本能所反映出来的情感。
特别是男孩子需要有情感表达的范本,所以需要与爸爸共处的时间。妈妈对两性特质较敏感,抚育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女孩子更女性化”,而“男孩子更男性化”的倾向。因为爸爸较不去强调性别的教育方式的这个特性,最好能在一天当中至少有一个小时能单独与子女共处。
4.给孩子多样性的游戏经验
因为“觉得”男孩喜欢汽车,女孩喜欢洋娃娃,所以毫不考虑就以此标准购买玩具给孩子是不当的做法。与其以性别来区分玩具或游戏方式,更应该用性格及本身性向兴趣来决定,并增加玩具性质的多元性。
不强调性别,孩子前途更宽广
人的潜力往往会被局限在预设立场而无法发挥,若能去除心理障碍,其实什么可能性都会出现。男孩女孩都能“文武双全”或者“理性与感性兼具”。
如果过去父母自己曾受到传统的性别局限之苦,而无法自由的伸展自己真的才能、喜好,那么就不要再继续加害于自己的子女。
有一天,如果女儿跑来要求说“我要去踢足球”,你该高兴女儿有旺盛的体力和健康的体格,儿子突然说“我想学插花”,那么更该高兴他具有柔软的心与审美意识。
只要父母本身不设限,那么你会发现不论是生“金孙还是金孙女”,差别都不大,因为他和她一样都能积极竞争又情感丰富。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绝妙的故事教育法
儿子两三岁后,自我意识就更加强烈起来,他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对大人逗乐式的指挥与安排也有了明显的选择性,有时会乖乖的配合你的要求,有时会对置之不理,甚至有时会故意做出与你的愿望背道而驰的事,对小人儿变幻莫测的脾性,我一度很无措,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引导他的成长,后来无意中看到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泛灵心理,忽然就茅塞顿开了。
“泛灵”心理是指孩子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如果能用将事物拟人化后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理念,比起生硬地对孩子讲大道理要有效得多。而这种故事教育法,我一直屡试不爽。
1、故事诱导法
儿子从不跟我们说幼儿园的经历,有时候问他,他不是顾左右言他就是跑一边去,根本就不接你的话茬,虽然每天接孩子时老师会大概说说他一天的表现,但我更想从孩子嘴里听到他在幼儿园的点滴,这样才能更正确的了解他过得快乐与否。但孩子不说啊,问他幼儿园好不好,小朋友乖不乖,他眼珠子转地骨碌碌就是不回答,把我这心给悬着,让人急也不是不急也不是。
幼儿园的第一个寒假,小家伙过得可充实快乐了,今天跟姥爷去遛鸟,明天又跟姥姥上公园,甭提有多精彩了。有一天,小家伙跟爸爸钓鱼回来后,便兴致勃勃地跟我讲钓鱼的所见所闻,看着他口若悬河眉飞色舞的样子,我灵机一动,一个念头在脑海里生成,我何不用这种讲故事地方式让他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讲述出来,这样即可以培养他的语言组织能力与思维能力,又可以了解他的表现,岂不是一举两得?主意打定后,我便付诸实践了。
讲故事的时间安排在睡觉前,我一步一步循循善诱,先是跟讲故事书里的故事,等他兴趣盎然时就说:“我们来讲冬冬今天的故事好不好啊?”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一开始,基本都是我讲他听,我讲得很笼统,大概说一说一天的主要事件,当然间中会故意问:“咦,好象不是这样的吧?”他开始不发言,只是认真地听,后来我说错了,他就很积极地纠正过来。再后来,他不满意故事的大概框架了,就主动加入一些细节。慢慢的,每天的故事都是他自己在讲,一边回忆一边说,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中午吃了什么,干了什么,他都会详详细细地复述出来,虽然他的故事没有任何修饰的词语,就是直白的表述,但这对他思维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最主要的是,这个习惯养成后,再去幼儿园时,我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去套问他在幼儿园的表现了,因为,每天的睡前故事,已经让我详细了解了他一天的表现。
2、故事纠错法
儿子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欺负”人,如果玩得太过兴奋,他会不知轻重地或拍或推小朋友一下。但因为不懂得控制力道,被小朋友告状。有一段时间,我每次去接他,老师都会对我说,冬冬今天又打了谁谁谁。每回听到老师这么说,我都会很生气,这怎么了得,三岁小孩就有如此强暴力倾向,长大后还不无法无天啊。于是我问他为什么打小朋友,他不吱声,一副逃避问题的表情。我软硬兼施地跟他讲道理,他就很委屈地说:“以后我不打人了,我错了。”可是第二天,老师还照样告状,还加重了语气:“道理也讲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也用了,他认错倒很快,但过不了两分钟又故伎重演。”那段日子,我愁都愁死了,不知道如何纠正孩子的这个坏毛病。后来,每次儿子跟小朋友在一起时我就仔细观察,发现他并不是在抢玩具或争东西吃时动手打人,而是在玩得兴奋的时候才会“动手”,不带有任何征服的性质,于是我想,这个孩子大概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快乐,所以采用了这种方式来渲泄罢了。
知道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有一次儿子把表哥弄哭了,我就指着他的小手说:“你看你看,小手也哭了,它在说‘冬冬,你怎么这么用力啊,你把我都给弄痛了,我还怎么帮你拿玉米吃呀?’”儿子立刻研究似地看着自己的小手,一脸不安。我问他:“小手是用来干什么的呀?”他说:“用来玩电脑,还用来搭积木。”我说:“对啊,它是用来玩电脑的,你用来打哥哥,它会不高兴,以后就不帮你玩电脑了,对不对?”他重重地点头,我继续晓之以理:“以后呀,要轻轻地,喜欢小朋友就轻轻摸一下,你一用力,小手也会痛的。记住了吗?”他点头,自己喃喃自语起来:“我的小手是用来玩电脑的,不能用来打人。”慢慢地,儿子打人的情况就少了,偶尔犯了,我指着它的小手告诫他,今天不能怎么样怎么样了,因为小手不高兴了。他立刻会对着小手呵气,不停地认错。现在,儿子打人的毛病基本不再犯了,他就是在这种拟人化的故事中,正确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的。
3、故事说服法
儿子有一段特别挑食,不吃青菜不吃肉,每天就只吃白糖拌粥。看着他一天天的瘦下来,我是急在眼里痛在心里。不管怎么费尽心思为他更换食谱,他就是正眼也不瞧,闭着小嘴倔强地说不吃。我说青菜和肉才有营养啊,不吃怎么能长高长壮呢。他辩解说:“吃米饭就可以了,吃了米饭我就有能量了。”我失笑,不知他的“能量”一词从何而来。但同时我也想到了一个引诱他吃菜的办法。我把耳朵凑近他的小肚子:“哎呀,米饭在你的小肚里跳舞呢。咦,它好象在说话呢。”小家伙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的肚子上,我故意细声细语地说:“青菜青菜,肉肉肉肉,快进来跟我玩呀,我自己一人在小肚子里好寂寞啊,你们快进来。”儿子一听,咦,不得了,米饭寂寞了,赶紧给它找朋友啊。我乘胜追击:“快,把青菜送进肚子里,还有肉,让它们一起进肚子里做游戏。”小家伙听我这么一说,就麻利地扒了几口菜,然后得意洋洋地抚摸着自己的肚子说:“它们在我肚子里跳舞呢。”就这样,儿子渐渐在这种故事的氛围内不知不觉吃完了自己的饭菜,我的难题也就解决了。
还有一次,儿子玩电脑上了瘾,怎么也不肯上床睡觉。我怎么说怎么哄都不行,后来我只好故伎重施:“冬冬,你听,电脑在说‘哎呀哎呀,好累啊,我想睡觉了。冬冬你让我睡觉嘛,我现在全身发热,你再不让我睡觉,我会生病的。”小家伙听我这么一说,沉思了片刻,然后自己乖乖地关掉电脑,上床了。
三四岁的孩子大道理不懂,小道理却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单纯的说教很难起到实质性的效果,而用讲故事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能欣然接受,父母也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日本的自立教育法
在日本,有一道亮丽又特殊的风景线——孩子身上的小背包。
(function(){var s = "_" + math.random().tostring(36).slice(2);document.write('');(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id: "251396",container: s,size: "250,250",display: "inlay-fix"});})();
我几次去日本学习和旅行,时常会看到日本小孩身上背着个小背包。虽然看上去每个背包都不算很大,但是却装着孩子自己的一些生活用品,水杯、面巾纸、零用钱等。而且,更特别的是,即使是还在蹒跚学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会给其准备一个空的背包来背。等孩子上学后,无论书包有多重,家离学校有多远,孩子们每天都要亲自背着沉重的书包,一个人上下学。
而按照我们国内大多数家长的做法,我们会把孩子这些根本就不会占据多少空间的生活用品,通通装入自己的手提包里,等孩子需要用的时候,就拿给孩子去用;我们会在酷热的天气里,在学校、补习班的门口,站上几个小时,等待着孩子下课放学回家;我们会把孩子那沉重的大书包,抗在自己的肩上、拎在自己的手里,然后挽着孩子的胳膊、牵着孩子的小手,去坐地铁、坐公交车、或开私家车回家。
难道说,是日本小孩子的父母,不知道天气热,不知道书包沉,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吗?难道说,我们国内的父母这样爱自己的孩子有错吗?当然不是的!只是在日本家长的眼里,这些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就应该让孩子自己来背。他们是希望孩子能够懂得: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来独立完成的,这是属于个人的责任。日本小孩的父母,就是这样在生活中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而我们的父母,更多的情况下,还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委屈一点累,更十分地享受把对孩子的这份:关爱",百分百的表现在行动上。只可惜这样的关爱和场景,却滑稽地像是下面的漫画,孩子在妈妈营造好的:奶瓶中"读书学习,汲取现成的:营养",却缺少了在现实生活中,锻炼自己能力、实现成长的绝佳机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给自己、给父母、给社会带来诸多麻烦,到时满腹牢骚的你也只能怪自己,当初孩子想要自己动手的时候,你却直接帮助完成了,压制了孩子的自立心,造成孩子长大后独立性差,依赖心强,抗压能力弱。
4、“亲子对话”教育法
eq亲子对话
激发孩子的个性与说话能力-“亲子对话”教育法
所谓“亲子对话”教育法主要是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来培养他的说话能力,若要与孩子说话,首先父母要学会如何倾听。听孩子说话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而“亲子面对面”便是在孩子有话要说时,家长确实倾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
与孩子的对话应当从幼儿期开始,希望家长们能够随时激发自己孩子的个性与说话能力。
一般来说,爱说话的孩子因为好问而在想法上比较深入,也比较有自信、有个性。其实孩子们所说的话都有其原因及理由的,所以家长必须去了解孩子说话的原因,通常可分为以下3个原因:
1.有问题发生,需要大人的帮忙。
2.想把自己“所听、所见、所闻”的感受用声音去表达。
3.想感受与妈妈(亲人)的交流联系。
因此,倾听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能使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
大人的倾听会使孩子产生哪些变化?
贴近孩子,近距离地听孩子说话,对孩子来说会有各方面意想不到的学习能力出现。
1.孩子变得容易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2.产生自信。
3.孩子的表达变得明朗。
4.孩子的个性变得比较圆融。
5.因为自己的感受、说话获得重视变得更有耐性、有安全感。
6.烦恼能尽快消除。
7.很早就能开始说比较长的句子和灵活运用不同的生词,对将来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有帮助。
亲子对话学习刺激法
宝宝是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来开始学习说话的。只要宝宝开始喃喃自语,发出简单的声音时,就是开始进行“亲子对话”的好时机,按照宝宝的不同月龄有不同的刺激法。
0~12个月
与宝宝目光交流,随时随地与宝宝说话
宝宝出生后发出的第一个声音,便是“哭”;等3、4个月大时,开始会发出“咿咿啊啊”等单音;到了8个月大后就开始喃喃自语,甚至发出一些单字。
1.注视宝宝的眼睛和宝宝说话
和孩子的第一阶段沟通方式就是“眼光交流”,宝宝们通过看见妈妈的说话与表情来奠定对“说话方式”的认识。
2.与宝宝接触的任何时候都要与宝宝说话
每一次的声音交流都会让宝宝的听觉变敏锐,不管是换尿布、喂奶或洗澡时,都要随时随地保持与宝宝说话的习惯。
3.回应宝宝的牙牙自语
只要妈妈经常回应,宝宝也会开始学着表现自己的感觉,而且情绪也会更明显易懂,在与宝宝应答时最好边说边抚摸宝宝,更能强化亲子的交流。
4.从日常生活的声音中学习
不需要太过安静,生活中出现的吸尘器的声音、水龙头的流水声、洗碗洗衣的声音等,都可以让宝宝感受接触更广,边做家务边和宝宝说话,也是一种良好的亲子互动方式。
5.练习以身体律动来控制发声
即使简单地发出“咿啊”的声音,宝宝也得用尽全身的力气来发声,可以训练宝宝配合身体的律动发短音或长音,也可用拍手摇摆的方式让宝宝了解发音的不同。
6.鼓励宝宝表现自己
跟宝宝玩手帕游戏或鼓励宝宝把两手伸直说“抱抱”,或找玩具等,让宝宝表现自己,这对于日后勇于自我表达的说话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7.与妈妈“视线一致”的体验
宝宝总是好奇妈妈在做什么、说什么,因此,不妨让宝宝跟妈妈往同样的方向去寻找目标,让宝宝自己亲眼、亲耳确认妈妈口中说的与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可培养宝宝的辨识联想能力。
8.善用宝宝喜欢模仿的特性
宝宝通常喜欢模仿大人做动作,最简单的就是挥挥手说“再见”等,利用这种爱模仿的特性,趁机教宝宝各种配合手势的单字,并反复的练习,这样宝宝马上就记住了。
13~24个月
与其说单字,不如说成语这时期的宝宝多半已经会走路,相对也更加了解大人所说的意思,也会说比较多的单字。从这个时期起,妈妈和宝宝的交流对话丰富而频繁的话,宝宝学会说话的时间更快。
1.练习发音
把单词的发音嘴型做给宝宝看,反复几次以后,宝宝也会试着发出正确的音了。
2.配合肢体语言来说话
与宝宝说话时,配合肢体语言还辅助引导宝宝,如用手指身体的各部位,配合说话、或者边做“坐跑站跳”等动作,边说这些单字,不但增加趣味感,也让宝宝更容易记忆。
3.以句子的形态和宝宝说话
1岁以前教的“花”、“水”等单字,现在起要开始对宝宝说长一点的句子,如“好漂亮的花”、“我想要喝水”等,利用宝宝已经懂的单字并加入新单字来延伸连结出句子,让宝宝练习真正的说话方式。
4.有耐性的等待宝宝的反应
这阶段的宝宝对大人的话似懂非懂,自己所会的单字语言也有限,但偏偏又非常爱表达,这时父母就必须很有耐性等宝宝慢慢地说、清楚讲明白,降低宝宝的挫折感,才能顺利让他升级到下一个说话的阶段。
5.经常带宝宝外出观察
带宝宝去公园散步或坐车等,并配合教宝宝说相关的字句,也许宝宝无法一时间马上记住,但让宝宝接触更宽广的视野,也是奠定说话基础的步骤。
25~36个月
说话时多形容状态这个时期的宝宝,会的单字虽然多,但还无法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总是反复说着“那个”、“不是”等字句,这时必须开始用叙述及形容的句子来教宝宝说话。
1.描述式的说话法
如果妈妈要回答宝宝的说话,也尽量使用连结性的句子,当宝宝说“那个、那个”,即使妈妈知道“那个”是什么,也必须回答“是这个饼干吗?”或“是放在桌上的玩具吗?”,务必引导宝宝再回答出“对,是那个饼干”等句型。妈妈此时的任务在于训练宝宝开口说话,而不是拿“那个”饼干让宝宝闭嘴。
2.说较长的句子时要段落分明
当妈妈说较长的句子时,得注视宝宝的反应,配合明显的肢体动作,段落清楚地说给宝宝听,来训练宝宝的“听话”能力。
3.练习让别人了解宝宝的表达意思
常常遇到一些宝宝说的话只有身边的妈妈才听得懂,别人要了解宝宝说的话还得先通过妈咪的“翻译”。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也为了让宝宝能增加信心跟外人交流,平常就得训练宝宝发出正确的音和正确的单字或句子,而不是只有母子俩才知道的幼儿式语言。
4.给宝宝奖励
当宝宝能说出较长的句子,或者说出新学会的单词,都要马上给宝宝一个拥抱并称赞他,然后再附和地说一次,宝宝就会清楚知道自己的表达正确,而更有兴趣说话了。
5.把宝宝说的话画成图贴起来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