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宝宝的这些坏习惯 家长可以纵容,宝宝的坏习惯有哪些 这些习惯家长要管吗

2022-04-26 18:39:00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宝宝的这些坏习惯 家长可以纵容

周岁左右的宝宝会爬行、会走路,更自由了,人也变得更加活泼了,在大人眼里整个就是一小“调皮捣蛋鬼”,吃饭时喜欢用手抓饭,满地乱爬,什

1、宝宝的这些坏习惯 家长可以纵容

周岁左右的宝宝会爬行、会走路,更自由了,人也变得更加活泼了,在大人眼里整个就是一小“调皮捣蛋鬼”,吃饭时喜欢用手抓饭,满地乱爬,什么东西都要碰还可能会咬。这些在大人眼里活脱脱的坏习惯大全,怎么阻止都不管用。其实,宝宝成长过程中有自己的规律和习惯,家长可以放手让宝宝去探索。

坏习惯1:捡到东西就往嘴里送或吃手指

当宝宝处于口腔敏感期时,就会通过嘴巴去感知外界的事物,因此捡到任何东西就往嘴里:感受"下,也喜欢吃自己的手指。妈妈面对这种情况不要想办法制止,应该是配合和支持宝宝的行为。比如帮宝宝洗干净小手、定时修剪指甲,让宝宝能干净的随便吃。若宝宝很喜欢把东西往嘴里送,那就准备一些干净的物品让宝宝啃咬,把比较脏的东西放到宝宝够不到的地方。

坏习惯2:东西乱扔,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

对宝宝来讲,扔东西是一个好玩的游戏,也是促进宝宝认知发展的方法。通过扔东西这个动作可以强化宝宝对环境和事物的认知,还能锻炼宝宝的身体协调能力。所以妈妈们就不哟啊烦恼宝宝把家里扔得乱起八糟的:坏习惯"了,而是要陪着宝宝玩扔东西的亲子游戏,给宝宝开辟一个扔东西的场所,满足宝宝情感需求,锻炼宝宝体力,让宝宝有满足感和自信心。

坏习惯3:吃饭不用筷子勺子就用手

10个月的宝宝在吃饭时就会抢妈妈手里的勺子或者直接用手抓食物了,而且不管是什么东西拿到手就往嘴里送。其实,这是宝宝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敏感期,当宝宝有此类现象时,妈妈更该欣慰,因为那表明宝宝很健康。所以,妈妈可以买个婴儿餐椅给宝宝坐,然后放几个碗和勺子,盛一点食物,给宝宝系个小围裙,让宝宝自己抓着吃或乱搅拌食物也行。

坏习惯4:活泼好动,喜欢到处乱爬

爬行能有效锻炼宝宝的小脑平衡和感觉统合,也是宝宝接触和认知事物的必经阶段。不会爬或者爬不好的宝宝往往属于感统失调,而且做事不专注,好动,遇到困难还容易出现沮丧、挫败感的负面情绪。所以家长应该训练宝宝更好的爬行,为宝宝准备耐磨的衣物,在宝宝能力范围内,把那些会接触到危险物品转移到别处,让宝宝安全爬行。

坏习惯5:别人的东西伸手就拿

当宝宝再大一些就会喜欢:抢"别人的东西,活脱脱像个:小霸王",面对这样的宝宝,家长大多是大声喝止的行为。其实,宝宝此时还没有物品所有权的意识,因此需要家长帮宝宝建立基础的归属感,树立物权意识,当宝宝拿别人东西时,可以温柔的告诉宝宝::这不是你的东西"。宝宝可能刚开始不懂,但是慢慢的就会懂了。如果宝宝要求较高时,还可以鼓励他自己去实现,让他有更大的满足感。(()专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2、宝宝的坏习惯有哪些 这些习惯家长要管吗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形成一些坏习惯,家长们短期之内不会发现这些坏习惯会对宝宝有什么严重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小习惯会对宝宝身体健康和发育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那么下面就高速各位家长们,宝宝的坏习惯有哪些?

喜欢吃甜食、甜点、含糖饮料

甜食是小宝宝的最爱,不仅美味可口,还可以把自己养的胖胖的。但是很多零食和饮料看似健康,打着粗粮或补充维生素的口号,但其中大多数产品都含有大量糖分,长期饮用,会影响孩子发育。如何改正:水是最好的饮料,如果想增添花样,可以加些鲜榨的果汁,也可以补充低脂牛奶。零食方面,苹果、全麦面包夹奶酪,或者带果仁的酸奶都是不错的选择。改掉宝宝的坏习惯,方可让宝贝健康成长哦。

不愿动脑

有的宝宝看上去肉乎乎的十分可爱,但是如果仔细看的话这样的宝宝很可能两眼无神。这就是宝宝不愿意动脑子的表现。其实脑子是越用越活的,如果懒于动脑只会让宝宝变得更笨。妈妈在平时就应该多训练宝宝要眼活脑快,同时也要训练宝宝的说话能力,因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宝宝脑部的发育,这样才能让宝宝全面发展。

挖鼻孔

挖鼻孔既不雅观,也不卫生。医学博士安德鲁·爱德曼认为,这种行为不仅增加把细菌带进鼻孔的危险,也容易把细菌传播给别人。如何改正:养成用纸巾挖鼻孔的习惯,记得洗手,同时提醒孩子私下里再这样做。另外,寻找孩子鼻子不舒服的根源:过敏、吹空调或高温都可能导致鼻孔干燥堵塞,使用加湿器或用棉球蘸水擦鼻孔能缓解这些不适,减少孩子挖鼻孔的次数。

暴饮暴食

有的宝宝有严重的挑食厌食的毛病,面对自己不喜欢的食物连一眼都不会看,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却会猛往肚里放。这样的饮食方法会加重宝宝的肠胃负担,甚至会诱发宝宝智力衰退和动脉硬化。妈妈不能让宝宝如此任性,可以通过变化菜式来吸引宝宝的胃口,对那些可口的食物也要让宝宝食而不贪。

啃指甲

啃指甲可能带来感染,也不利于指甲周围的皮肤健康。爱德曼博士提醒家长透过孩子的行为来分析原因,孩子啃指甲是心理压力大,也可能是无聊。如何改正:和孩子聊聊为什么这么做,建议他做些其他的事来缓解,如散步、听音乐、画画。在手指上装饰漂亮的图案,或者缠上可爱图案绷带的做法,可以让他们更乐于欣赏指甲而非啃指甲。一旦指甲发生感染迹象,要及时就医。

晚睡觉

睡眠不足易引发行为问题、易怒和学习成绩差等后果。如何改正:规定孩子上床的时间,避免睡前接触暴力类节目。根据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研究,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1至13小时的睡眠;5至10岁儿童需要10至11小时;10岁以上需要8。5至9。25小时的睡眠。家长要帮孩子创造良好睡眠环境:远离电视,睡觉时室内光线要暗、屋内凉爽、安静。

不吃早饭

对孩子来说,早饭是最重要的一餐。美国营养和饮食学院的发言人安吉拉·莱蒙德表示,孩子不吃早饭会增加肥胖的风险。而且吃早饭的孩子不易怒,接受信息快,注意力集中,学习成绩更好。如何改正: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吃早饭。早餐应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健康脂肪,如摊鸡蛋、粗粮主食、低脂奶酪或牛奶等。

盲目减肥

时下的减肥风也刮进了校园,10岁刚出头的孩子就考虑要减肥,有的甚至选择非常极端和伤身体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如何改正:给孩子做个好榜样。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自己身材和体重的负面信息,同时要强调健康饮食,让他们知道每种食物的不同作用,如强健肌肉、美白皮肤、提供活力、保护视力等,在饮食中也能体会到美不仅来自于身材苗条,更来自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看电子产品

众多研究表明,太久观看电子屏幕对孩子有害:快节奏的动画片影响注意力和组织能力,视频游戏让注意力不集中,经常看电视腰围会增大、运动能力减弱等。如何改正:美国儿科学会建议,2岁以下幼童,避免看电视;10岁以下,儿童卧室不要安装电视,吃饭不可看电视,每天接触电子屏幕时间总计不超过2小时。当然,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家长自身的配合与节制也十分必要。以上这些宝宝的坏习惯,爸妈们一定要多加留意哦。

3、宝宝四个坏习惯 家长不用太担心

宝宝爱吃手指、爱尖叫,还爱乱丢东西,这些坏习惯,妈妈们往往都是急着让宝宝纠正,其实这些坏习惯不需要太担心。

宝宝爱吃手指,宝宝爱丢东西...其实这些都是宝宝成长过程会经历的:坏"习惯,家长不必急于去纠正。

你家宝宝有这些坏习惯吗?

1、爱吃手指

许多婴儿、刚学走路的孩子,甚至是儿童都喜欢吸吮大拇指或其他手指。不要担心,这是孩子惯有的一种行为。当宝宝断奶之后,他会觉得一下子无法适应,他必须经历一个心理与生理双重的断乳期。吸吮手指有时就会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常见行为,也就是说,孩子在疲劳、沮丧、烦躁的时候吮手指能够进行自我安慰。

建议: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通常到五岁时这个习惯就会逐渐消退。所以现在强硬地制止孩子吮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妈妈们可尽可能多地通过拥抱或亲吻来安抚宝宝,或者给他听音乐,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然后在他们熟睡后将手指拿出来的,也可以给他戴手套。

2、爱尖叫

有些孩子满4个月后开始会发出"啊~""呜~""咿~"等无意义的声音,有时甚至会持续一阵子,让妈妈很困扰。等宝宝大一点,发出声音则通常是要引起旁人的注意,如果可以满足宝宝的需求,尖叫一般不会持续很久,重点是要观察宝宝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建议:家长其实不用太着急。可以尝试用玩具或者是音乐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3、爱乱丢东西

7-12个月的宝宝,很喜欢"丢"的动作,除了因为东西掉落会发出声音,宝宝觉得很有趣外,东西滚落后所引发的连锁效应,宝宝也觉得很新奇。但是对妈妈来说,这就是个恼人的行为,地上的物品收不完之外,也怕物品损坏,或是东西打破让宝宝受伤。

建议:妈妈平常就要观察宝宝在什么情况下会想丢,在他丢出去之前,拿可以丢的玩具给他,告诉他:"你想玩丢球的游戏吗?"不要一直告诉宝宝:"不可以丢!"因为他只是觉得好玩,无法理解不可以的意思,因此不要阻止他做"丢"的动作,而是要让他明白,什么物品可以丢。

4、用手抓饭

1岁宝宝吃饭时往往喜欢用手抓饭,家长总会觉得那样不卫生而进行制止。其实这也是他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用手拿、用手抓,就可以掌握食物的形状和特性,他们对食物越来越熟悉了,将来就不太可能挑食。

建议:家长此时要做的就是把宝宝的手洗干净,甚至创造条件来让宝宝:玩"食物,如将小块的香蕉、蛋黄派、面包等放到他的旁边,让他自己抓着吃。但应避免让他抓到圆而硬的食品,如爆米花、花生粒、糖块及葡萄等,防止食物卡在喉咙里,等宝宝再长大一些了,再逐步教宝宝用工具吃饭。

4、改掉宝宝坏习惯

最近,悄悄收集了有关宝宝不良习惯的部分资料,主要是讲述在宝宝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爸爸妈妈的教养不当而造成的种种问题。下面,我将一一分析给各位爸爸妈妈听:

几乎所有的宝宝都曾经有过捡东西吃的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坏的习惯。

在宝宝还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给他灌输东西掉在地上就脏了,不能再捡起来吃的正确观念。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食物掉到地上的情况,这时家长应该对孩子说:“哟,东西脏了,我们需要洗一下。”并立即去清洗;或者告诉孩子食物已经脏了,不能要了,并立即将地上的脏东西打扫到垃圾桶里。而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浪费食物而将其拣起直接放入自己嘴中。有统计显示,有捡脏东西吃坏毛病的宝宝,其家长大多有那些食物掉在地上觉得扔了可惜,捡起来塞自己嘴里的做法。记住:当你告诉宝宝“掉地上太脏了,妈妈吃了,给你新的。”的时候,宝宝根本理解不了这么多,他只明白的是,既然妈妈可以捡起东西吃,那么我也可以……

另外,因为小宝宝辨别事物和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所以在他看来,东西掉在床上、桌上和掉地上是一样的。因此爸爸妈妈对于掉到床上、桌上的东西也要遵照上面的原则处理,不要以为干净就捡起来吃掉,这样会在无形中误导了您们的小宝宝。

当然,这里说的不仅是要在家中这样,在户外更是应当如此。

因此爸爸妈妈要注意:

⑴细菌在潮湿的地方繁殖得比较快,因此要避免宝宝在这样的地方捡拾东西吃。

⑵在户外,任何东西掉到地上都不要捡起来吃,因为此处有可能曾留有猫、狗等动物的粪便。

⑶餐桌有小东西,一定要立即拿走,以免宝宝当成食物误食造成严重后果。

⑷当孩子在地上捡东西吃时,家长一定不要怒斥孩子,也不要用手打掉他手里的东西,这样会惊吓到年幼的孩子。

孩子一般到了6~8个月,就开始有扔东西的行为了。

当孩子在无意中扔起东西的时候,他会异常兴奋,会认为自己又多了一项大本领,因此会非常高兴地进行多次重复,同时也希望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能够给予他赞扬。在重复的同时,宝宝实际上也是在学习。比如:他会观察物体的坠落轨道、方式,并注意不同物体落地时的声音;他会逐渐发觉扔东西和发出声音之间是存在着必然关系的,从而学习了逻辑知识;从扔出东西到等待声音,从而学会心理期待等等。所以,扔东西对宝宝而言,是必经的一个成长阶段,对于宝宝的智力和心理成长都有很大好处。

但是,家长在这件事情上的不同态度会导致孩子往不同的方向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宝宝开始掌握这项技能的时候,提供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玩具(比如线球、皮球等等),并创造一个安全、宽敞的环境,让宝宝扔个够。在宝宝刚开始扔东西的时候,家长应当给予大量的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小宝宝的自信心和快乐情绪,让他能快乐愉快地玩、轻松地接受知识。但当他慢慢长大后,应注意逐渐淡化他的扔东西行为,以免养成不良的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宝宝因为年纪小,手、脑综合协调能力不够完善,所以在扔东西的时候,可能会不慎损坏物品(比如落下的球砸倒了桌上的花瓶),对此家长一定不要大呼小叫,也不要过于批评孩子,因为家长的反应会让孩子感觉很特别、很夸张,这将无形中强化了他用扔东西的方式引起家长注意的意识,以后一旦他想引起别人注意或想表现自己,都会想到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实现,这样最终会让他形成扔东西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扔东西的坏习惯,那么妈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⑴设计各种扔东西的游戏,让他扔个够,把坏习惯变成一种技能。如扔球、掷沙包等,并可教给他各种投掷技能。

⑵宝宝两岁以后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了,爸爸妈妈要耐心地告诉他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

⑶如果孩子扔东西影响了其他人休息、工作等,要对孩子提出正面批评,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⑷如果孩子是因为生气、发泄而扔东西,那么爸爸妈妈应先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对孩子生气的原因。如果理由是正当的,要对宝宝加以同情,并给予他安慰;如果是因为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则可以采取转移目标的方法进行处理。

⑸有时宝宝扔东西只是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等成人的注意,所以只要稍微加强对宝宝的关注程度,让宝宝感觉到家长在注意他,就可以避免孩子乱扔东西的坏习惯。

⑹告诉孩子扔出的东西要自己捡回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乱扔东

西的毛病。

孩子随着能力的提高,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宝宝长到快2岁的时候,好奇心开始逐渐增强,对所有的物品都很感兴趣,喜欢东摸摸、西看看。但是由于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都还比较差,对各种物品的性能也不是很了解,所以难免会破坏一些东西(有时甚至可能是家长十分喜欢的东西),这应该得到家长的谅解。

另一种情况是:当孩子手中的工作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能力,多次尝试失败后的挫折感往往会激怒年幼的孩子,为了发泄自身的沮丧感,孩子就会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如果属于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要训斥孩子,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和被误解,感觉自己很孤立,从而产生愤怒的情绪,甚至有意采取更大的破坏行动来表现出他的愤慨,或者故意继续破坏来挑逗家长,看家长生气的样子,从中获得满足抵消失败的感觉。

对于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家长要注意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帮助他改正:

⑴对于他所破坏的东西,凡是能恢复原状的,家长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将它加以恢复和修补。

⑵告诉孩子不管是因为什么,破坏东西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应尽量避免和改正。

⑶搞清孩子破坏的原因,不要过分批评,应采取措施安抚他的异常情绪。

⑷多陪宝宝做游戏,提高他的动手技能,帮助他取得小小的成功,培养他的成功感。

⑸对于孩子的各种情绪,成人要多用心加以体会,并适时地替孩子表达出来。当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理解他的意思后,他的愤怒就会大大地降低,从而放弃过激的破坏性行为。同时,这对亲子关系也大有好处。

⑹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首先自己要平静,要冷静地处理各种问题,给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⑺要积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并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一些可以满足好奇心的玩具,如拼拆玩具。

⑻成人要仔细观察是否有其他人恶意或无意地怂恿、纵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如果有,一定要立刻加以制止。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大多数的孩子会出现一些任性的行为,尤其是在2~4岁最为常见。

一些爸爸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娇惯,凡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意。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会任性地大哭、大闹。如果爸爸妈妈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让步,这就让孩子意识到了他的这种做法十分有效,以后就会不断使用这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滋养了孩子任性妄为的坏毛病。

此外,孩子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多次尝试、努力做某件事情后仍旧失

败,这种挫折感也会让孩子大发脾气。

对于这些情况,爸爸妈妈可以参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⑴平日不要过于娇惯孩子,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不是万能的,不是他的每一个要求都能够实现。

⑵年幼的孩子在情绪上比较多变,因此爸爸妈妈在处理事情时要思想先行,在考虑好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处理的办法之后再行动,以免到时不能应付孩子的任性撒娇。

⑶对待孩子任性和发脾气,虽然心里很着急,但脸上不要过于表露,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方式淡化法处理,孩子在自觉没趣后会自己停止。

⑷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将精力投入新的事物中。孩子是健忘的,自然就会忽略刚才发生的事情。

⑸尽量不要让孩子第一次发脾气就得逞,胜利感会激励他以后次次都使用这种方法。

⑹当着孩子的面多夸奖别的听话的孩子,让他多接受正面暗示,意识到任性的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为了博得爸爸妈妈的表扬,他也会学得很乖。

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自己没办法,也不要说诸如“再不听话我揍你”等话语。

⑻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特别是做不到的事情,而答应了的一定要做到,这样你说的每一句话,孩子才可能信任、明白它的分量。

⑼适当惩罚,告诉孩子因为他发脾气而错过了他盼望已久的活动,这足以令他在下次发脾气前慎重考虑。

⑽家人态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个态度,让发脾气的孩子钻空子。

⑾让孩子在多种选择中自己做出决定,因为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不太好意思发脾气。

⑿要坚定,不要因为孩子的大哭而改变主意。

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经历咬人、打人的阶段,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成长阶段。一般情况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会过渡过去。但是也有不少宝宝会进而养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习惯,需要大人加以纠正。

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打人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可能是他发泄不快的一种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别的小朋友、家长或电视的行为等等。咬人可能是1岁半前口唇期宝宝的探索性行为;可能是模仿小动物的动作;也可能是亲吻的表现,不过是力度掌握的不准而已。

对于这些攻击性行为,家长要注意:

⑴家长要以身作则,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击性行为。

⑵不要让孩子看暴力电视。

⑶平时要教育宝宝讲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要友好,不要打人骂人,如果欺负了别的小朋友要道歉。

⑷要培养孩子的各种技能,特别是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

⑸教孩子讲出愤怒的情绪,家长加以适当的疏导。

⑹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家长要勇于批评别人的孩子。否则,我们的宝宝会失去安全感,觉得只有打别人才能保护自己。

⑺不能双重标准,自己孩子被攻击就没完没了地大吵大闹;自己孩子攻击了别人就无所谓,甚至洋洋得意,这只能给孩子非常坏的影响。

以上我列举了一些宝宝的不良习惯,希望对各位妈妈爸爸有所提醒,您们的正确指导将影响孩子今后的行为规范。为了孩子,您该做些什么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