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预防自杀的方法有哪些 自杀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2022-05-02 12:21:00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预防自杀的方法有哪些 自杀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自杀行为对我们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我们在这些事情发生后,不应该仅仅是扼腕叹息,还应该思考该怎么预防减少这类

1、预防自杀的方法有哪些 自杀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自杀行为对我们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我们在这些事情发生后,不应该仅仅是扼腕叹息,还应该思考该怎么预防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避免更多的人受到伤害。那么一起看看其预防的手段吧。

自杀预防的重点应是自杀高危人群,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患者。影响自杀的因素多种多样,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预防自杀的方法有哪些

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借助媒体和公众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与预防自杀的知识,对中小学生讲授各种生活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应付挫折、表达思维和情感的能力。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网络,使人们了解自杀,懂得识别基本的自杀危险信号,使有心理障碍或处于心理危机的个体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化帮助与诊疗。

减少自杀工具的可获得性

农药、灭鼠药和精神药物的方便获得为有自杀意念者创造了更多的自杀机会。加强这类有毒物质的管理监控,可减少自杀危险性,降低自杀率。措施包括生产低毒农药,特制农药瓶盖;精神药物专卖,严格掌握精神药物的适应证和处方量,精神病人的药品由家属保管等。

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

建立自杀危机干预中心和免费预防自杀热线电话,与医疗急救中心联合,对处于心理危机者提供及时的支持和救助,可减少自杀危险性。

培训医务人员和心理咨询工作者

自杀者常先求助于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或综合性医院,然而其中的大多数医务人员缺乏有关自杀的基本知识。对接触自杀患者最多的医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以点带面,推广普及,对预防自杀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杀的特征有哪些

年龄自杀

罕见于儿童,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白人男性中73岁左右为自杀死亡高峰期,白人女性则为50岁左右,随后有所下降。非白人男女性自杀死亡高峰年龄要靠前。自杀未遂的高发年龄低于自杀死亡者,以20-30岁为高峰。有资料表明,最近25年来青少年自杀率增加了3倍,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性别自杀

死亡率男女比为3:1,自杀未遂男女比为1:2-1:3。我国男女自杀率接近。男性常采用暴力自杀方式,如刀、枪等,而女性多采用服毒方式。

既往自杀未遂史

既往有自杀未遂史的人再发生自杀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64倍,至少有10%的自杀未遂者最后死于自杀。

其他

特点白种人,离婚、分居和丧偶者,独居者,失业者的自杀率较高。专业人员中尤其以男性医生的自杀率较高。

2、婴儿依恋心理的形成原因

  从一开始,婴儿就生活在父母的婚姻所营造的社会和情感的氛围中。婚姻状况影响着每一个父亲和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当父亲与母亲互相感受到支持,他们与婴儿的交流会更多更有效,他们乐于逗孩子笑,和孩子玩耍,对孩子的照顾有条不紊。孩子则会受益于这种积极的气氛,更活跃,掌握更多的运动技巧。同时父母也因此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更满意,更有信心。根据心理学家爱里克森①的理论,婴儿阶段是建立信任感的关键时期。父母对婴儿的抚摸、亲密地身体接触,有助于孩子心理功能的调节。温馨的亲子关系能帮助孩子形成对父母和对家庭环境的信任感,并由此推及其他人和更广泛的外部世界。

  3个月时,婴儿醒的时间更长,能更多地与人交往了。4个月时能发出的咿咿呀呀声,更促进了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表达。家长常常抚摸孩子,咯吱他,握着他的小胳膊小腿做游戏,婴儿则通过面部表情、声音和动作行为向父母发出信号。当孩子表现得高兴,家长就继续游戏;当孩子表现出兴趣,家长就给他那个玩具;当孩子不高兴了,家长就安抚他。家长作出各种表情让孩子模仿:婴儿喜欢模仿。家长还常常对孩子解释孩子的行为,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流水账似的描述,如,:你哭啦,一定是饿了,妈妈去拿牛奶。":你尿湿了吧,让我来看看。"就这样,婴儿逐渐参与到与家长的对话当中,也在这样亲近、密切的交流中建立起对父母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大约从5~6个月时起,婴儿就表现出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愉快。同母亲分离则感到最大的痛苦。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时,母亲的出现会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当婴儿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往往首先寻找自己的母亲。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婴儿是否与母亲形成依恋及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ainsworth)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a.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耍。在陌生环境中能积极探索,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边,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对陌生人的反映比较积极,并不特别紧张不安。当母亲离开时,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停下正在进行的活动,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立即与母亲接触,并很容易安抚,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约占65%—70%。

  b.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理会,并不显得高兴,自己玩自己的。即使有时表现出欢迎母亲回来,也是短暂的,接近一下就走开。这类婴儿实际上并未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因此,也被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约占20%。

  c.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就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大喊大叫。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想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亲近。当母亲抱他时,他生气地推开。但他又不能安静地重新回去做游戏,不时地朝母亲这边看。这类婴儿约占10%~15%。

  婴儿依恋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的行为。母亲及时满足婴儿吃喝拉撒的需要还不足以使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母亲与婴儿在一起呆的时间长短也不能单纯决定婴儿依恋的性质。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她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母亲能注意观察婴儿所处的状态,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准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形成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从而建立安全型依恋。

  同时,研究表明,婴儿的依恋虽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在家庭环境,或母亲与婴儿的交流方式出现大的变动时,安全型依恋可能会转变成不安全型,或者不安全型转变为安全型。

  婴儿虽然主要与父母交往,但也开始了与同伴间的接触,并且表现出各个婴儿在社交方式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差异。随着婴儿活动、认知能力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和数量也越来越多,同伴交往在婴儿生活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对婴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在一项试验中,研究者发现即使10个月大的婴儿都更喜欢与同伴玩,而相对较少与父母亲玩。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就更喜欢与同伴做游戏了。婴儿大约从出生的后半年起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最初婴儿交往的注意力集中在玩具上,而不是同伴本身。6~8个月的孩子通常互不理睬,各玩各的,偶而互相看一看,或抓一抓。渐渐的,婴儿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企图去控制别的孩子的行为。比如,把小朋友从椅子上拉下来。再大一些的婴儿之间会出现更复杂的社交行为——互相模仿,并开始简单的合作。比如:相互给取玩具。当然,第一年中,婴儿之间的同伴交往距离友谊还差得很远。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自杀:青春期心理重负

自杀的根本原因是心理问题。青春期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当生活与自己的愿望有差距时就会产生自杀倾向。

是什么原因让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大学生走上了自杀这条不归路呢?情感的纠葛、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压力之重、内心的脆弱、经济的贫困……种种的原因最终无情的吞噬掉了一个个年轻的生命。

不过,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大学生自杀原因并不是这些经常提及的因素,而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已经忽略的因素。那好,就让我们从自杀的传染性说起,来展开今天的话题。

在有关自杀的研究中,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受重视的现象。不少研究都介绍过因影视、广播等媒体详尽报道一些自杀事件,而使社会上自杀或企图自杀者增加的事实。日本曾出现一位走红女演星跳楼自杀事件,此后的几个月中,连续不断出现采用类似方式而自杀的事件,其中女学生居多;筑波大学发生过一男性教师从理工大楼7层跳楼自杀,一年中在同一地方先后以同样的方式自杀3人。

研究表明,自杀的模仿性现象及潜意识引导确实存在。对1973年~1979年美国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的研究报告指出,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确能导致青少年自杀率上升,越多媒体报道,内容越详尽,则引致自杀率上升幅度也越大。青少年女性自杀率上升约13%,男性上升5%。

学者们认为最容易引发模仿性自杀的新闻报道有以下特征:详细报道自杀方法;对自杀而引致的身体伤残很少提及;忽略了自杀者生前长期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将引发自杀的原因简单化;自杀者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大;使人误认为自杀会带来好处等。

为减低自杀的传染现象,学者们强调大众传播媒介注意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应该持谨慎态度,应尽量指出自杀者实际有很多其他可以选择的途径,自杀不是唯一出路,以便尽量减少那些有自杀意念的人认为自杀是一种正确处理困难的方法,自杀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自杀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个大学生自杀的成功,经过媒体的报道后,会才产生相当严重的连锁反应。很多已经有自杀的想法,或者正徘徊在是否自杀关口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媒体报道其他人自杀成功的案例而强化自己自杀的想法。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本来已经准备自杀,但是还没有想好具体的自杀方式,通过媒体报道,知晓他人通过某种方式自杀成功后,便加速了自己自杀的进程。

自杀作为一个新闻事件,媒体对其进行报道并没有错,但报道的时候,应该把握一个尺度,防止其他大学生因为自己的报道而从此走上不归路,同时,也让自己不致成为大学生自杀的幕后推手……

最后,我们也衷心的希望当代的大学生珍爱自己宝贵的生命、增强自己抵抗压力的能力,不要让自己的生命再留下遗憾!

4、关于自杀:不同程度的自杀倾向及预防方法

自杀每天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发生,每天在世界各地有八十万人都是死于自杀,自杀成为青壮年致死的第二大因素。每一起自杀案会对自杀者身边六个人产生严重的影响,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自杀之前明确的告诉过他人这个消息。而且四分之三的自杀案例集中在那些中低收入水平的国家。

相关调查表明,那些引起自杀的主要因素有,之前自杀未遂的历史,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由于失业和社会压力或者家庭关系及心理创伤引起的自杀。那些感到绝望,无法定位自身价值,酗酒吸毒的人群更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亲眼目睹过他人自杀或者进行过自残的人也会加剧自杀倾向。

为了够避免更多类似事情的发生,挽回他人的生命,下面为大家介绍三种不同程度的自杀倾向的应对方法。

第一种当对方经常口头表达出不想活或者自杀念头但没有制定相应的计划时,程度较轻,需要积极的情感上的支持、理解和联系,如果有过自杀史或者情况没有好转,需要联系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心理治疗。

第二种是有自杀的倾向,并且制定了其中的某些计划比如自杀的时间、地点或者方式时属于中等程度。这个时候需要和当事人保持积极的感情交流,调动对方内心的积极力量并且达成协议,试图努力一起通过专业的治疗和家人的支持走出这个想法。

第三种为高风险的自杀危机。当事人已经确定自杀并且打算立即实施的情况下,需要时刻待在对方身边,不能让其有独处的机会,并设法隔离任何当事人可能接触的自杀工具。及时联系对方家人朋友以及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支持。通过言语和肢体行为给予自杀者慰藉。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经历压力、创伤、自我否定,但是只要努力并且心怀希望,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希望每个人都能珍视生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5、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