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吓出来的病 关于孩子的心理,孩子饭量哄是出来的

2022-06-16 03:03:01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吓出来的病 关于孩子的心理

  患者故事  有些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敢关灯睡觉,有些甚至在睡觉时嘴里也要含着东西。  7岁的

1、吓出来的病 关于孩子的心理

  患者故事

  有些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敢关灯睡觉,有些甚至在睡觉时嘴里也要含着东西。

  7岁的敏敏就是这样。每天放学回来,她总爱先做拼图游戏后复习功课,父母不同意,便吓唬她::下次再让我看到你玩,别怪我揍你。"时间长了,敏敏变得格外敏感,一听见父母走进自己房间的脚步声就浑身颤抖,讲话也哆嗦起来了。其实敏敏不完全是贪玩,只是先拼图后温习课本罢了,家长何必要强求她按自己的意思办呢?

  无独有偶,年仅4岁的晶晶,晚上总不肯睡,妈妈便吓唬他::快睡觉,再不睡就关灯了。":再不睡下,大老虎就来了。"在这种吓唬下,晶晶变得越来越怕黑,越来越睡不着,甚至一关灯就哭,以致只能开着灯睡觉。其实孩子从小并不知道恐惧为何物,产生恐惧的原因大多是由教育方式方法不对造成的。

  专家观点

  特邀专家:严正伟(上海时空心理咨询事务所首席心理咨询师)

  ●病在一个:吓"字

  尹学兵:许多父母经常用吓唬的方法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听话、顺从、多读书,这样做有何不妥?

  严正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亲大多是这样,但父母们是否想过,死读书的孩子就是考上了大学又有何用呢?千万不要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聪明才智。

  吓唬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恐惧感。如晶晶怕黑是被父母吓出来的,父母无奈,只能开灯让孩子睡觉,这相当于在白天睡觉,孩子正常的生物钟被打破,激素分泌紊乱,长期这样,孩子的身体发育便会受到影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采用讲故事或哼儿歌的方法诱导孩子进入甜美的梦乡。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孩子饭量哄是出来的

儿子小时候,每逢吃饭时,一见到饭碗就发愁,特别喜欢吃零食,一见到零食就开心,很是让我着急。

智从急中来。有一次,家里吃鸡,我给了儿子一只鸡腿,儿子照例不肯吃,我哄他说:“多吃鸡腿,跑步就比兔子还快,连大人都追不上。”儿子听我说完,抓起鸡腿,转眼就只剩下骨头了,一只鸡腿刚吃完后,儿子破天荒地有滋有味地啃起另一只来,鸡腿吃完后,还剩下两只鸡翅膀呢,我继续哄儿子说:“吃鸡翅膀,长大后就能飞到天上摘星星、月亮下来玩。”儿子听我说完,自己动手将两只鸡翅膀挑到碗里吃了起来,鸡翅膀吃完后,我又哄他说:“鸡得吃米,人得吃饭,不吃饭,鸡腿和鸡翅膀吃了并不能长力气,帮你飞上天。”在我的哄劝下,儿子不但将一小碗饭吃完了,而且第一次吃了两碗。

以后,每顿吃饭,我都要想尽方法哄劝儿子,哄来哄去,儿子的饭量一天天增大,小脸长得胖嘟嘟、红润润的,着实惹人爱煞,儿子原先喜欢吃零食的坏习惯渐渐改掉了,我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儿子的饭量不是大人手把手喂出来的,也不是听之任之吃出来的,而是做家长的用好言好语哄出来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让孩子的潜能表现出来

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家长应做到:

仔细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喜好恨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或自己阅读时,可察觉他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不擅言词却很热心……把这些蛛丝马迹记录下来,就能归纳出孩子的性格倾向,从而诱导他激发他。

制造机会:了解了孩子的性格倾向和喜好之后,别忘了给他机会多加练习。如家人生日时,随时找机会让孩子帮忙,洗碗、拖地、收衣服……越做越熟练,越有信心,孩子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

耐心等待:既然给孩子机会,就要耐心等待他发挥潜力。有些父母叫不支孩子做事,干脆自己做;嫌孩子不会买东西,索性自己出门……久而久之,孩子想,遇事父母一定会伸出援手,乐得坐享其成,而让自己的“天资”睡着了。

给予鼓励:当孩子自己动手做,开口说时,为了不扼杀他的才华,应该给他肯定的赞美、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他是个天才,也需要练习的机会来酝酿信心,从而越走越顺。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好孩子,“惯”出来的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他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人生的方向盘。

战胜惰性

暑假到了。对于在课堂上奋战了一个学期的学生来说,“终于轻松啦”,无疑是发自心底的呼声。但是,放暑假,是不是该彻彻底底地抛开一切,只顾休息玩乐呢?这种想法显然不足取。

人们恐怕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你一边想着自己所订的计划,同时享受着躺在被窝里的舒适,不断地对自己说: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借口——再等一会儿。于是,在忐忑不安之中,又躺了5分钟,甚至10分钟……暑假了,类似的镜头恐怕会更多地再现。

到了暑假,一般家庭的父母都是白天上班,大段的时间只有孩子一人在家,家中即使有老人,管理的力度显然远不如父母。当孩子的惰性占据了上风之时,一切就处于失控状态了。

什么是惰性?惰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拖沓。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遥遥无期,直到被逼无奈,拖不下去时才来赶工。这种行为极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推拖,滋生惰性,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每当自己要付出劳动时,或要作出抉择时,总会为自己找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些。有些孩子深陷于“激战”的泥潭中,被“主动”和“惰性”拉来拉去,不知所措……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浪费了。

要想战胜惰性,首先要让惰性没有乘虚而入的可能。诸如早上起床这样的事是没必要作任何考虑的。我们需要想尽一切办法不去拖延,在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同时,立即动手,绝不给自己留一秒钟的思考余地。千万不能让自己拉开和惰性开仗的架势。对付惰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本不让惰性出现。往往在事情的开端,头脑中冒出“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的问题时,惰性就出现了,“战争”也就开始了。一旦开仗,结果就很难说了。所以,要在积极的想法一出现时,就马上行动。 其次,应制订一个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灯睡觉的作息表,在作息表里明确写上自己的日程安排。“天”的单位太大了,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时间计划,至少应该细化到小时,也就是说,自己一天当中能够利用多少个小时,还要知道一个小时的效率是多少。把这些复杂的事情变成一些小的、互不相关的、可以按部就班来完成的事情,这样更容易把事情办成。

再次,父母可以利用暑假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并要求他对自己的自由负责。有必要的话,应用心设计训练孩子自制力的计划,帮助他控制自己的惰性和欲望。父母不仅要要求孩子,而且自己也要参与,至少在孩子面前应该表现得富有自制力,固守承诺,充满责任心。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是“惯”出来的

同事们都羡慕我有个好女儿:省心,自觉,不用管。我告诉他们: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是“惯”出来的。这里的“惯”不是娇惯,而是帮助她养成好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的行为形成的,因此,要培养好习惯得从平时的行为抓起。孩子平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作为父母,主要是双休日和寒、暑假对孩子的管理和引导。

女儿读小学时,每年的暑假我们家都有一段时间的“真空”:她爸爸白天在外面做生意,我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旅游,一连六七天没人管孩子,怎么办呢?我想出了一个“遥控”的办法: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和计划书,然后让她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详细的作息时间已经忘记了,我只大致记得每天要有这样几项内容: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画三幅小国画,写三张(16开大小的)毛笔字,吹一个小时的长笛,做一个小时的作业,然后看电视,睡午觉,看书。看电视要有选择性,买一份《中国电视报》,圈出适合她看并且她也喜欢看的节目,定时看,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计划订好之后,画一张表,每天登记,完成一项打一个勾,完不成的第二天补上。总体完成得好的奖励,否则处罚。

日复一日之后,孩子的习惯慢慢养成了,无论父母在家不在家,该做什么的时候,她会自觉去做,后来再大一些,她就可以自己为自己订计划了。

女儿刚参加完高考,考前她们华师大二附中提前17天让学生在家里复习。我照常到校上班,她爸爸照常忙他的餐馆,就她一个人在家里复习。头两天放假,她收拾屋子,整理书籍资料,归类,订考前复习计划,稍作调整、放松。从第三天起,便进入了有条不紊的自学。有时候,我和她爸在餐馆里忙到晚上近十点钟才回家,女儿一个人仍在她的房间里安静地学习,电视、电脑都没随便开。倒是我们回去之后,她才过来和我们一起看看《艺术人生》《人物》《央视论坛》《新闻调查》等电视节目,23∶00前睡觉。

又逢暑假,孩子们兴奋,父母们忧心忡忡,巴不得学校天天上课。其实假期是培养孩子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学习能力的绝好机会,关键是父母如何遥控,孩子如何自控。建议父母学一点“放风筝”的技巧: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制订一份覆盖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计划,然后抓住这根“线”,让孩子在假期“飞得高,飞得远”,又不偏离“轨道”。

好习惯养成之后,的确有“一劳永逸”之效。依照这个推论:多次重复的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而性格最终决定人的命运。这样看来,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就真不是一件小事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