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保姆知识

健康心理:自我表现不等于自我价值,什么是儿童的不健康心理

2022-07-21 21:03:07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健康心理:自我表现不等于自我价值

今天写的很多文章似乎彼此之间都有关联,刚刚在另一篇文章中谈到了我对自信的理解。自信不是因为自己此时此刻很出色,而是知道自己

1、健康心理:自我表现不等于自我价值

今天写的很多文章似乎彼此之间都有关联,刚刚在另一篇文章中谈到了我对自信的理解。自信不是因为自己此时此刻很出色,而是知道自己正在做这样的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是很多人觉得只有自己变得特别优秀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很自信。这很在某种程度上很像单一的自我价值因素所造成的深度自我贬低。

很多时候,我们将自己的价值归因于自我表现。比如我今天穿的很漂亮,自我感觉很好,大家也很喜欢我,所以我特别喜欢自己,自我价值也因此提高。或者更多的时候,我们其实只是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或者个性的差异在某一方面表现的不好,但我们却总是倾向于全盘否定自己。

比如小编的妈妈由于生活的年代、家庭条件和父母的教育理念几乎没怎么读过书,但是她有很多其他的优点、为人善良、友善、勤劳、为家庭付出很多东西,而且在我的不断影响下,她现在已经看过很多本书了。但是在更深层次的认知上,她还是倾向于以她的受教育程度判断她的价值,完全忽略了其优点和品格。

试想,我们有没有在这件事情上看到相似的自己?我们有没有只是不擅长逻辑推理就否定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我们有没有因为自己长相平凡就觉得自己绝不会拥有美好的亲密关系?我们有没有因为没有很多钱就觉得自己在所有的方面一事无成?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整体认知,然而大部分人的判断标准总是由外界的眼光和环境来评判,或者以自身最不擅长的方面下结论 。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她很早就辍学,相亲结婚。面对双方的不成熟以及各种因素,三个月后这段婚姻就走到了尽头。但是直到现在她仍然用这个经历衡量自己,自我贬低,并且运用在生活的各方面,觉得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做不好,会失败。

这是一种不健康的,错误的自我认知心理。我们尚且能够公正的评价别人,为什么不能客观分析自己的处境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自我表现不等于自我价值,它受到很多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而自我价值是是可以由自己的努力不断培养和发展的。只要我们不限定自己,不自我贬低和否定。

2、什么是儿童的不健康心理

心理不健康对儿童的成长影响很大,那么儿童心理不健康有哪些表现呢?

现代心理学表明: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3-6岁的学前儿童是正处在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所以这一时期关注他们的,让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关于儿童的不健康心理都有哪些表现呢,接下来一起去了解下。

1.多动: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停,如咬铅笔、咬指甲、咬衣角等。

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2.焦虑: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

4.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5.恶劣的人际关系: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 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

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儿童心理不健康有哪些表现。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3、如何培养宝宝的健康心理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父母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孩子。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孩子最怕听到的十句话

1、“傻瓜、没用的东西。”

2、“你简直是个废物。”

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

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6、“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7、“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

9、“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10、“你又做了错事,简直是坏透了。”

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

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入“笨孩子”之列,但他母亲一直在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家长缺少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而使“天才”与自己的孩子擦肩而过。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让宝宝拥有健康心理

  对于孩子来说,除了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身心健康会让孩子受用一生,而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负累。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呢?

  1.不过分关心孩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品,随时随地孩子都拥有自己的思维和行动,父母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也不要过多地关心孩子,不要让孩子养成以自为我中心的不良习惯。

  2.不贿赂孩子

  成人之间因利益关系所存在的那一套不要用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世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远不比成人,所以不要轻易去因某一件小事而去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力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在正直为人。

  3.不溺爱孩子

  太多的溺爱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很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他们在看似一帆风顺的成长之路上,必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过于溺爱只会让他们失去生存的本领。多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挫折之中成长,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和生存的艰难,为健康心理打下好的基础。

  4.不太过于苛刻

  有些父母对孩子太过于严格,一丁点小事就对孩子大加责罚,使得孩子从小失去自信心,在自卑、胆小怕事之中长大,形成不好的心理。

  5.不强迫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情

  要知道哪时有压迫,哪里就会反抗。正在因为童年时代父母对于孩子过多的压迫他们去做一些他们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他们的心里便埋下了可怕的种子,如果有一天发泄出来的话,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6.不在别人面前嘲笑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自尊,并且是很强的自尊。他们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有些父母却愚蠢地在他人面前嘲笑自己的孩子,从而导致了孩子心里充满了怨恨,这样子的心理为日后不健康的心理埋下了导火索。

  7.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喜怒无常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搞不懂大人的世界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喜怒无常,一分钟前还哈哈大笑,一分钟后就对着孩子勃然大怒。孩子在这样子的家庭环境之中,不得精神分裂症已经很好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让孩子学会自我表现和自我抑制

  参与足球之类的团体运动时,孩子们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弄清楚何时该恰如其分地表现自我(自我表现),以及何时该恰到好处地收敛自己(自我抑制)。

  团体运动的好处在于伙伴相互取长补短,以争取优胜为目标共同努力。

  当然,想要争取优胜最重要的就在于团队合作,但有些孩子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上场比赛时就全然忘记协力合作,只懂得自我表现。

  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通常不会批评孩子或直接指出他的问题,而是马上把他换下场坐冷板凳,让孩子自己反思刚才的表现。

  :你自己想想看,那时应该怎么做才好。"

  之后,孩子认清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就知道哪里做得不对了。

  比如,有孩子在明知不可能进球的情况下勉强射门,我就会提出建议::两边都有队友在,相信自己的队友,把球回传给他们不是更好吗?"

  其实像这样的思考已经是对小学三四年级以上孩子的要求了。这么做是考虑到,从幼儿期就教育孩子比赛时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因此,我常常告诫孩子,在赛场上争取获胜并不是依赖他人,而是在自己该出手时就勇猛出击。不是等着别人去射门得分,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打开通往胜利的大门。

  :我能行的!":我要为我们队射进一球!"孩子们这样斗志满怀,对团队胜利大有益处。

  田径项目中的长跑接力赛也是一样的道理。:其他队友都能跑出20秒的成绩的话,拿奖就不成问题了。"如果接力跑的每个选手都像这样想得美滋滋的,那赛场上就必输无疑。与其这样,不如想着:自己跑快点,多为同伴创造一些优势"o只要怀着这样的心态才能获得团队的胜利。

  2009年举行的第23日本届全国青少年业余足球大会上,带领buddy女子足球队蝉联日本全国第一宝座的知久直子老师,在比赛结束归纳获胜原因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团队的交流很顺畅。选手们一条心,齐心协力,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大会前,也出现过把自己的错怪到别人头上、队员关系不和的情况。但是,这次赛场上大家扬长避短,相互照应,才能取得今天的胜利。"

  而在团体运动中,指导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会孩子判断在队伍中何时表现自己,如何表现自我,如何与同伴合作取胜。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家政厨师招聘(厨房厨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