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准备之一,学习的准备之四
1、学习的准备之一
学习的准备又可称作“学习的条件”。它是指儿童在从事某种学习时,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否具备了适合该学习的条件。成熟是儿童能否从事学习的第一
1、学习的准备之一
学习的准备又可称作“学习的条件”。它是指儿童在从事某种学习时,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否具备了适合该学习的条件。成熟是儿童能否从事学习的第一条件。
成熟是指儿童的某些心理机能和生理过程在内部的先天原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成熟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例如,大脑的成熟,解剖生理结构的成熟等。当把这一概念用于心理学时,其范围扩大了,一般指由正常生长过程中身体结构的发展引起的各种器官、心理机能和能力的逐渐或连续展开。
成熟对儿童学习的作用与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学习的作用并不相同。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学习的作用持续儿童的一生,而成熟对儿童学习的作用具有相对性。儿童的某种学习与训练总是有一个最佳的学习时期,这个最佳的学习时期就在儿童的一定的成熟期内。早于成熟期和错过成熟期的学习都较在成熟期内的学习效果差。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作为父母,重要的不是等儿童学习的内部条件具备了再去施教,而是要促进这种条件的产生。当然,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成熟期的学习固然重要,后来的实践也不能忽视。例如,有些超常儿童,早期智力发展过人,而后期发展平平庸庸,犹如昙花一现,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放松了对他们的后期继续教育。所以,成熟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但我们仍须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准备中的作用。过分夸大成熟的作用,有可能使之成为教育者推卸自己职责的借口,因为儿童学习的成败固然可能与成熟有关,但大量的事实说明,儿童学习的成败与学习材料和指导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有着重要关系。同样,过分夸大学习的作用而无视成熟的影响,有可能导致拔苗助长,造成学习的失败和浪费。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学习的准备之四
人们往往比较注重身体、技能、认知或智力水平对学习的影响,而易于忽略其他的因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表明,情感与兴趣的因素是不能被排除在学习之外的。假如一个儿童不愿意学习,对学习毫无兴趣,或者一心想着别的事物,那么可以肯定他难以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如果儿童在入学前情感上已作好准备,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会如何去延迟满足,则他的思维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为此,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些智力测验来测量儿童。测验题目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测验题简单易做,儿童容易解决,马上可以得到奖赏,但奖赏较小;另一种类型是测验题复杂难做,儿童要动足脑筋才能解决,奖赏要过几天才能给,但得到的奖赏较大。把两种类型让儿童选择,看儿童选择的是推迟满足还是即时满足。结果发现,情感上易于冲动的孩子,往往选择即时满足,而善于控制冲动的孩子,往往选择推迟满足。 而且,选择推迟满足的孩子要比选择即时满足的孩子具有更高的认知水平。 这充分表明情感对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一些有经验的父母已把发展儿童的情感和态度作为学习的先决条件,因为学习中遇到的每件事情都可能与父母和儿童的情感相关联。不论是父母还是儿童,当他们一进入学习领域,同时也把情感带入了该领域。
儿童兴趣的种种表现,也是学习情况的标志。我们常常发现,年龄很小的儿童就会自发地看图画书,一边看一边问家长“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儿童已为今后的阅读学习作了准备。
儿童兴趣的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是由对简单事件的兴趣发展到对复杂事件的兴趣;由喜欢实际活动发展到喜欢象征性的活动;由自我中心的兴趣发展到社会性的兴趣。例如,5 岁的儿童喜欢听动物的故事;小学低年级儿童喜欢听童话、神话、有趣的自然现象的故事;8~10岁儿童的兴趣在于惊险故事以及有关儿童的故事;11~12岁儿童的兴趣则是关于惊险、活动、兴奋、神秘、滑稽及恶作剧等故事。
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阅读活动的成熟状态和准备情况。了解儿童的兴趣水平及其发展趋势,遵循儿童兴趣的发展规律,有利于父母因人而宜地指导儿童的学习。儿童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自己的兴趣所在,父母可以通过观察、交谈、兴趣调查等方式了解儿童的各种兴趣,从而了解儿童在学习活动的某些方面的成熟状态和准备情况。当然,儿童对某些学习活动缺乏自发的兴趣,不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有些可能是因为儿童缺乏这些学习活动的经验,有些则可能是儿童对这些学习活动有着不愉快的体验,等等。如果儿童是因为缺乏学习活动的经验而缺少学习兴趣,父母则应多提供给儿童更多这类学习活动的机会,使儿童在学习中发生兴趣。如果儿童是因为对学习活动有着不愉快的体验而缺少学习兴趣,父母则应努力消除这类不愉快的记忆,多用鼓动的方式,让儿童树立学习的信心,或试着让儿童产生愉快的体验。总之,面对不同的情况,父母不可一概而论。
这里,还必须指出,有些父母认为,智力成熟不足的儿童往往可以通过提高兴趣来弥补,实际上这是误解了兴趣与智力的关系。应该承认,儿童智力的成熟水平,直接影响到儿童对某种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智力成熟早的儿童,兴趣出现得较早。然而,必须承认,兴趣不能补偿智力成熟的不足。
可见,兴趣固然是学习准备的标志,但它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同儿童的智力发展的成熟水平结合在一起。一般说来,当儿童的兴趣为学习作好准备时,倘若智力发展水平还未为学习作好准备,那么他要进行学习也是有困难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学习的准备之三
一般说来,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儿童生从出生到青年时期,生理上的发展具有迅速增长的特征,到了大约18岁时,生理的发展便基本上完成了。但是智力的发展并不象生理上的发展那样在18岁结束。婴儿期至学龄初期智力发展较快,到了30岁左右,智力仍然在发展,只不过速度渐慢而已。心理学家贝利(bayley)曾用贝利婴儿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韦克斯勒成人量表对同一组被试进行了长达36年的追踪研究,发现13岁以前测验分数呈直线上升,以后逐渐缓慢,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6岁属于保持水平的高原期,随后有所下降。
儿童语言的学习和推理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准备状况的主要标志。
在语言发展方面,5岁儿童已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和进行交际;6岁时,用语便有相当技巧了,在读写方面均有进步;7岁的儿童已开始独立阅读神话和寓言故事;8~9岁儿童阅读的兴趣有所扩大和加深;10~12岁的儿童已可作读书研究,能就某一个特别有趣的题目写出较有创见的报告。
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言语学习的有效性有赖于心理上的成熟。例如,为了弄清楚言语-记忆水平对学习和解题的影响,心理学家把一定的智力年龄作为儿童能否学习的重要标志。以2~9岁儿童作被试,选择8篇情节不同的故事。实验时,将8篇故事逐一读出,每一篇故事重读10次。接着,要求儿童回忆故事的情节。研究表明,智龄低于3岁2个月的儿童(不论年龄是2岁还是9岁),心理尚不成熟,无法借助一定的方法记住这些故事,他们能够回忆的平均字数还不到5个,因而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智龄在5岁8个月时,记忆能力逐步提高,能够回忆的平均字数已达60~70之间,因而给学习带来了方便。实验表明,儿童阅读-记忆的能力一般在智龄5岁时,始能出现。不作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阅读-记忆就不能顺利进行。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也借助实验手段来查明儿童在哪一个智力阶段才具备开始阅读的成熟水平。他们把智龄5~8岁的儿童作为被试,对这些儿童进行半年教育,随后测定他们在这半年里达到阅读标准的百分比。结果发现, 智龄低于5岁的儿童几乎无一人能顺利阅读,智龄在 5岁6个月的儿童只有极少数人能须利阅读,而智龄在6岁的儿童有半数以上的人不能顺利阅读,智龄在6岁6个月时,大约有70%的儿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步。根据这些资料,可以认为,智龄6岁6个月是有希望在小学一年级顺利进行阅读的最低限度。
上述实验表明,对于刚入学的一些儿童来说,即使他们的年龄已经到达或越过6岁,但如果智龄尚未达到6岁,心理上的准备尚不充分,那么多关心这些儿童是必要的。父母应帮助这些儿童,使他们参加丰富多样的活动,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阅读作好必要的准备。
推理能力的准备状况也对儿童的学习发生影响。推理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儿童是否作好推理上的心理准备,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能否顺利进行。
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而递增的。年龄越小,成熟水平越低,推理能力越差。相反,年龄越大,成熟水平越高,推理能力越强。心理学家曾采用口头演绎推理方法测定成功的推理与年龄的关系,例如:“如果所有的蝌蚪都长成青蛙,而我的邻居打算养蝌蚪,你能肯定它们会长成青蛙吗¡”实验结果表明,对这类推理,足够的成熟是需要的。在口头演绎推理上,6~12岁儿童的推理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提高,6岁儿童解答上述推理题的正确百分数约20%,到12岁时已达到70~80%,以后仍有显著进步。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学习的准备之五
人际交往水平的提高与身体、技能、智力等准备因素是否成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儿童在身体、技能、智力诸方面都达到成熟时,他就能比较独立地进行社交活动,使自己成为家庭、群体和同伴中的积极成员。
儿童的社交发展包括下面这些行为变化:⑴ 学会怎样参与复杂的团体活动;⑵依恋的对象从母亲和家庭成员扩展至同伴或群体;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充分和细致的了解;⑷能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了责任感,关心和热爱别人。
儿童的社交发展,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表现。5岁儿童不仅能识别自己的作用,而且还能识别父母的不同作用,他们已经把自己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来看待,有了家庭成员的观念。这一年龄的儿童,社交关系已经出现某种复杂性,尽管在游戏中还不能合作得很好,但在监督之下,能积极地参与小集体的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明显地尊重权威。
6岁后,儿童在社交方面已从依恋家庭发展到依恋同伴。6岁前儿童趋向于父母,同伴友谊频繁多变,6岁后儿童则趋向于同伴,同伴友谊相对说来比较稳定。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中,儿童学会了合作,遵守规则,并把这些规则发展到的同伴游戏中去。由于责任感的发展,使儿童喜欢督促其他同伴;由于自尊心的提高,使儿童学会了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 这时儿童还常常将自己与同伴相比较,开始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能作自我批评,并且形成对同伴的敬佩感和同情心,但对同伴的赞许又很敏感,好胜心较强。
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与身体、技能、智力等准备因素是否成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一个个子矮小的男孩,在同伴中看起来他就像是个幼儿,甚至还成为同伴取笑的对象。由于长得矮小,同伴和父母都还是把他当成小孩,而在他看来这是对他的污辱。这样的儿童往往有一种否定的自我概念,有一种似乎被人抛弃的感觉,并表现出较多的依赖性和倔强劲。相比之下,那些成熟较早的男孩,由于身体发展快,自己感到像个成人了,其他人也把他当大孩子看待, 因而感到自信,有较强的独立感,更可能成为受同伴推崇的人。
心理学家马森(p.h.massen)和琼斯( m.c.jones)曾对33个男孩作过测验,其中10个是早熟者,17个是晚熟者。结果发现,那些成熟晚的男孩比较多地认为自己受人排挤和支配,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作出很大的努力以求得社会的承认,由于自我感到不安全而引起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早熟者表现出独立、自信,在人与人相处中能扮演大孩子的角色。
同样道理,社交水平的成熟反过来也影响着身体、技能、智力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学家的调查发现,社交方面较成熟的儿童,由于适应力强,同伴关系相处得很好,因此常常被成人看作是“有能力”、“有创造性”的人,在同伴中也多留下稳重、友好等印象, 这些评价和印象提高了儿童的社会地位,满足了他的尊重需要,从而进一步激发他掌握技能、发展智力的愿望。由此可以说, 社交能力的形成与身体、技能、智力等因素的成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学习的准备之六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儿童的自我意识从无到有,最后达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儿童生活的第一年没有自我意识。他们还没有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周围世界的客体中区分出来,他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属于自己的。大约到了第一年末,自我意识的萌芽产生了,儿童开始把自己与周围客体分开来,认识了自己与客体的关系,也认识了自己的力量。例如,知道由于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了。
在生活的第二年,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感觉。2~3岁的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2岁儿童在表达自己愿望时,总要把自己的名字挂在前头,如“茜茜吃糖”。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变为称呼“我”,这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儿童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懂得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属于别人的, 并且学会用“我的”物主代词来标志,以后过渡到使用“我”这一人称代词。从这个时候起,儿童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客体来看待,而是作为一个主体来认识了。
儿童进入小学前后,自我意识出现了加速发展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儿童已能利用语言符号调节和指导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客观环境向儿童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迫使儿童经常按照这些要求来对照和检查自己的行为,加之成人和同伴也经常以这些要求来评定儿童的行为,因而使儿童对自我有了更多的了解。
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分清物-我关系,即把自己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区分开来。倘若没有这一概念上的准备,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自我意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心理学上叫做“控制点”,它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所谓控制点,就是一个人找出控制他生活的主要力量,也即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某些力量的看法。年龄越小越有可能到外部世界中去寻找这种力量,因为他们不知道“我”对“物”能起什么作用和影响。例如,年幼儿童对待学习的态度,往往不是出自自己的本愿,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控制学习,而是把学习看作遵循父母的命令、迎合世袭的传统,或者出于对学习的新鲜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的结果,关键不在外部,而在自己的内部。他们开始认真地看待自己,控制点更多地落在内部。控制点由外部转向内部的这个过程,一般到成年期才能完成。
在自我意识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心理学上叫作“自我观念”。所谓自我观念,就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观念的认识和调节。一个人想做什么或已经做了什么,自我观念是非常清楚的,并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如果评价是积极的,那么他就会按那样的方式继续行动下去;如果评价是消极的,他就会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修正已有的观念,使它在下一次行动中更合理、更适当。例如,有一部分儿童刚进入小学时,往往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在最初几天,他们可能会一人独处,拒绝参加游戏和活动,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这说明,一部分刚离开幼儿园的儿童,一时难以尽快把幼儿园成员的自我观念转变成小学成员的自我观念,毕竟幼儿园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必须花一定的时间来修正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以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在这一过渡阶段,一部分儿童往往表现出陌生、混乱,甚至敌意行为。当然,一旦他们形成了小学成员的自我观念,就会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更现实。
有经验的父母往往不会急功近利,意欲让儿童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因为他们知道,儿童形成新的自我观念是有过程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准备时期,即为适应新环境作观念上的准备。父母需要了解的是,儿童的自我观念是否同他们的年龄相适应,这样的自我观念作为学习的准备是否充分了,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充实,怎样在儿童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进行充实等等,使儿童在自我意识方面为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