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幼儿园生活无缝衔接 早教学校技能课大受欢迎
1、与幼儿园生活无缝衔接 早教学校技能课大受欢迎
又到一年的开学季,不少3岁宝宝正式进入幼儿园,和同龄孩子表现出的入园哭闹相比,jason的女儿思思显得特别“淡定”,几
1、与幼儿园生活无缝衔接 早教学校技能课大受欢迎
又到一年的开学季,不少3岁宝宝正式进入幼儿园,和同龄孩子表现出的入园哭闹相比,jason的女儿思思显得特别“淡定”,几乎入园当天就已经很好的适应了新环境,也成了老师的小帮手,思思的适应能力特别强还是有其他因素?
思思和许多小朋友一样也上早教课,但是与以往认为的早教课就是亲子课不同,思思参与的金宝贝学校技能课却是一个要求小朋友们单独进入教室的“独立课程”。“我曾以为学校技能课就是老师提前教一些幼儿园的儿歌、游戏之类,后来发现学校技能课对于孩子独立性、自主能力的培养也超出了我对早教课本身的期望。”思思的爸爸这样说道。
“其实,一开始上课的时候也非常不适应,思思基本上都在张望窗外,看看我们有没有走开,大约课程过了一小半时间,思思看到别的小朋友已经很投入,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也渐渐心情好起来,逐步融入课程中,这节课长达90分钟,思思坚持下来,赢得了老师的表扬,从第二次课开始就已经能完全适应了,这样的课程我们每周去2次,持续了3个月,因此到了幼儿园后思思已经充分做好了准备,也就水到渠成的融入了新生活,这也是我们比较开心的地方,因为她小时候有点偏胆小和内向的,现在的进步让大家都很意外。”思思的爸爸介绍到。
据悉,思思参加的这个学校技能课程在金宝贝早教中心已经开设多年,近期正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青睐。相比金宝贝最热门的育乐课、音乐课、艺术课,学校技能课主要针对3周岁以上的孩子开设,除了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继续贯彻之外,团队协作精神的初步建立、独立自主和坚毅性格的培养也成为重中之中,而金宝贝引以为豪的英文教学在这个课程中得到特别显著的体现。根据金宝贝老师的介绍,该课程中的play7课程长达90分钟,几乎是平常课程的2倍,不少家长曾担心孩子能不能坚持下来,但实际上,通过动手、游戏活动、餐点环节的设置,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90分钟并不显得特别漫长,这对于提前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方式也大有好处,同时,老师也在课程中也会提前介绍幼儿园的生活特点, 帮助孩子们心理上能够提前接纳未来的幼儿园生活。
有关教育人士介绍,目前早期教育课程中针对幼儿园独立能力的培养非常少,大多数早教课程以技能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为主,只是和幼儿园教育形成上一种互补关系,但其实,除了知识的灌输和培养,幼儿情商的培养更为重要也更容易被忽略。随着年轻父母们对教育问题的重新认识,类似金宝贝学校技能培养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相信越来越多像思思这样的小朋友会更“平静”也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
此外,学校技能的课程还帮助小朋友们提升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课程中的英文教学除了双语环境之外,字母单词的教授都以鲜活的游戏方式进行,各个环节中都有不同方式重新温习的设定,这样游戏配合体验的教学模式也让孩子们对学习的认识更全面、更长远。“目前我们针对3周岁以上的孩子开设这个课程,不少孩子一面上幼儿园一面在周末来上学校技能课,因为家长也觉得这样的互补不仅对孩子知识的培养有帮助,对于情商、责任感、团队配合、学习方法的培育都大有裨益,所以这个课程也成为3岁左右孩子来金宝贝上课的热门课程。”金宝贝早教的相关老师介绍。
目前,针对幼儿园技能的提前培养往往以媒体的大篇幅文章为主,不少专家建议,除了媒体的适时宣传之外,早教办学机构也可以多开设类似金宝贝学校技能这样的课程,,毕竟进入幼儿园之前早期教育的无缝衔接我们还做的很不够,而帮助孩子和家长做好全面的准备,也能够省却孩子、家长、老师磨合期的种种麻烦,这对于家长、孩子甚至社会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幼小衔接的工作最基本的原则是将之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具体地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1、终身教育的长远目标。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幼儿上小学,让幼儿顺利的过渡到小学只是其近期目标而已,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一工作应当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中,仅将之视为大班后期的突击性任务是错误的。
2、幼儿园阶段全面的素质准备。帮助幼儿为入学作准备的最终目的,乃是为其适应终身学习做准备。因此,入学准备不应当是急功近利的,而应当是对幼儿长远发展有利的素质教育。这样的素质准备教育不可能只靠大班后期来突击完成,因而必须作为整个幼儿园阶段的重要而长远的工作。
二、 全面而非单项的衔接
1、衔接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地进行,而不是偏重某方面。幼儿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是比较严重的,一说到衔接很容易就与教认字、教拼音、教数学等连起来,而忽视了衔接应包括体、智、德、美各方面。事实表明,健康的身体、热爱学习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安定的情绪、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独立自理能力、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能力等等,对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幼儿入学后的考察发现,其学习上的困难不仅仅是由于“智”的方面准备不足,更多的是在健康状况、学习态度,包括学习兴趣、自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准备不足而造成的。因此幼小衔接必须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去完成。
衔接中偏重某方面是片面的,而某方面中又再偏重某些因素就更片面了。体、智、德、美各有自身的结构,即每个方面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不能抓其一点,不顾其他。如“智”的方面,不仅指知识点的记忆,技能的把握,它还包括各种能力,按加德纳教授的说法,有语言能力、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七种。而常见的偏向是,衔接中偏重于知识的灌输或单纯的技能训练,对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以及其他能力都非常忽视,更不重视与智力有密切关心的非智力品质,如幼儿学习的动机系统、态度、习惯等等,这是衔接工作中的一个大问题。事实上,忽视基本能力和学习素质培养的训练是没有长远效果的。在幼小衔接的全国性调查中发现,由于重知识、重具体运算技能,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园三年的数教育仅只在小学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约半学期多一点)有些作用,之后就显示不出什么优势了,这实在是很不经济的高投入低效益。因此,需要对体、智、德、美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理解,切实保证幼儿个方面全方位的衔接。
幼小衔接是针对儿童发展上的过渡期,在幼儿园和小学所采取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如前所述,过渡期的儿童兼具学前和学龄的特点。因此,完全把小学的一套搬到幼儿园,把衔接变成让幼儿提前上小学,是显然违反过渡期幼儿的特点的。小学化倾向在衔接中的表现有多种,最突出的就是不着眼于培养幼儿长远发展所需要的素质,无视幼儿学习的特点,在幼儿园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以教师长时间言语教授的方法,进行灌输式教学,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在内容上,把小学的教材下放到幼儿园,让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幼儿熟悉的、与其密切有关的具体的人或事物,而是抽象的文字或符号;在管理上,生硬地用小学的一套规则来要求幼儿,如上课时不准上厕所,长时间双手背在后面,端端正正的坐着不能动,要求做作业、交作业等等,严重违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发展幼儿对入学的适应,反而让其身心发展受到影响,有的幼儿甚至产生怕学、厌学倾向,给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埋下隐患。
综上所述,衔接工作立足于素质教育不是一句空话,在素质教育轨道上的衔接工作在其着眼点和落脚点、教育的具体目标、手段、方法和评价标准等等方面,是根本区别于目光短浅的小学化衔接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幼儿园与小学虽然都是教育机构,但是在教育教学任务、学习方式、作息制度、生活管理方式、环境及室内布置都有很大的差异。如何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成了我们大班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现将我在多年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浅谈如下:
一、为幼儿入小学做好身心准备
1、认真完成知识性教育任务。语言教育中的汉语拼音、识字及口语能力训练;算术教育;常识教育;了解自然、社会中粗浅知识、艺术知识和技能教育;培养幼儿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知识技能;思维能力训练,对幼儿进行独立学习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2、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大班阶段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带孩子爬大提,观赏黄河,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去适应小学学习方式,完成系统性知识内容。
3、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素质和独立性。国家对小学生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要求是系统明确和严格地,教育程度上明显高于幼儿园。所以,对将要如小学幼儿有意识制定一些班级纪律,要求幼儿必须遵守并培养幼儿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及各种工作,有意识锻炼其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4、对幼儿进行综合性生理训练。在作息时间上,课间适当增加,每节课时间相应延长到35-40分钟。教师环境布置与小学接近,桌椅摆放像小学一样排列,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缩短午睡时间,增加看书、手工、写字作业时间,适当留作业。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幼儿将要离园阶段,教师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启发,认识到上小学证明已长大需要学好多知识,每个孩子都应该上小学。利用幼儿参观小学的方式使幼儿感受到小学的环境,教室的布置,小学老师的上课,学生学习的样子,引起幼儿入学兴趣;使幼儿对小学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认识小学教育特点基础上产生入学愿望。此外,幼儿园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小学教育任务和特点,根据小学教育要求的变化随时调整入学准备教育内容,使幼儿顺利过渡到新的教育阶段。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早教机构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
幼儿园开学两个月后,入园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从第二个星期开始就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父母、老师的引导下,响亮地问候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与老师很好合作;有的孩子则不然,抢椅子,抢积木,或随便走动,对老师的提醒置之不理;还有的孩子一直由父母“护送”到座位上,还拖着父母的衣服不肯放;甚至有个别孩子,居然一直不肯自己动手吃饭,要由父亲、奶奶每天轮流来喂他。
造成孩子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那些适应性强、和同伴老师友好合作的孩子,一般父母都非常尊重他的决定,对他言行给予肯定的评价,并表示钟爱。例:陈皓天的奶奶听到孙子要求留下来陪一陪时,马上笑着答应说:“行,但你要记住在家里的协定“石头、剪子、布”游戏,连猜三次,你赢了,奶奶就在旁边陪一会儿;你输了,奶奶马上就走(有时进行1-10的数数)。”小皓皓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在自愿许好的诺言中,高兴地跟奶奶告别。
2、 父母对孩子管教太严厉,甚至用恐吓的手段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粗暴、发脾气。所以这些孩子与老师、同伴的合作就差,攻击性行为就多。例:杨宇轩的爸爸送孩子进园,很少提醒孩子主动问候别人和向父母告别,对轩轩提出的要求,往往不假思索一口回绝,而且总绷着脸,几次在园门口训斥和打轩轩的耳光。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几乎没有,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不加以制止,放任自流。
3、 有的父母把爱溢于表面,溺爱过度,不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发展,使孩子对大人的依恋感加重,离不开大人半步。例:朱琳的奶奶每次对朱琳提出的陪一会儿、再陪一会儿总是无条件满足,还一个劲地讲述朱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由她操劳和代劳,总之,只要有她奶奶在,孙女是不会有任何委曲的。可她不知道,正由于她过度的关心、爱护,每天,老师都要化很大的精力,引导、教育朱琳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陈新的妈妈每天午饭时间都要来喂陈新吃饭,原因是从小到大孩子一直是由她喂大的,生怕孩子自己动手会吃不饱,使陈新形成一到午饭时间就等着家人来喂的习惯……
家庭不仅是孩子生活的地方,也是孩子接受最初教育的场所。家庭的结构状况、情感气氛、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能力发展。一个良好的家庭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正当的行为模式,明朗而又能克制的情感,以及对力所能及的工作的责任感和灵活的交往能力,而所有这些正是孩子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