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保姆知识

警惕早教孩子的“三年级效应”,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禁果效应

2022-02-09 18:57:08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警惕早教孩子的“三年级效应”

什么是三年级效应呢?想必这是很多家长们都会想知道的。那么,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近年来,曝光频率颇高的:三年级效应"

1、警惕早教孩子的“三年级效应”

什么是三年级效应呢?想必这是很多家长们都会想知道的。那么,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近年来,曝光频率颇高的:三年级效应"一词便是反面典型的体现。它指的是,一些孩子在上小学前就接受了小学课程的相关学习,一年级时因什么都会时常开小差,到了二年级因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逐渐落后,三年级时这样的孩子就开始出现厌学情绪。

过早学习使大脑功能被:剪掉"

:三年级效应"的出现与家长过早关注学习化的学前教育有关。在这背后,是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内涵及意义普遍理解不深。家长对学前教育该学什么一头雾水,看似让孩子:先飞",却最终落后下来。廖丽英表示,对于学前幼儿来讲,培养好性格、好情感、好习惯,以及积极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和主动性、责任感等,是学前教育的真正本质。孩子:单一化开蒙"太早,容易造成儿童大脑使用片面、单一。美国心理专家托尼?琳达的大脑修剪理论指出,长期单一化的智力学习,会使那些不常使用和不常活动的大脑区域细胞被:修剪掉",长此以往,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必受影响,还会限制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学前教育存在误区

教育学研究发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然而,很多幼儿园在教学中多采用知识性的灌输,功利化的小红花评比,导致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虽然一些幼儿园游戏设施齐备,利用率却很低,孩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非常少。尤其一些教师在授课中存在潜意识的引导,让幼儿回答标准唯一的答案。还有类似拼音、汉字的学习,更让缺乏专业经验的幼教老师可能:误人子弟"。

学龄前该学什么

按照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学前阶段,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中,应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保持幼儿充足的睡眠和适宜锻炼,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鼓励与他人分享快乐等。提高对周围环境和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锻炼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能生活自理,如自己吃饭、背书包、做家务等。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不做危险的事。

2.学会阅读、倾听与表达。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让他初步形成阅读习惯,能积极地表达与交流。父母可以给幼儿讲故事,在阅读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耍、交谈,讲述见闻、趣事或看过的图书、动画片等。

3.学会与他人相处。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培养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尊重理解他人的劳动及成果。愿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4.形成探究意识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事物、探究事物,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在生活中积累科学与数学经验,形成初步的科学与数学概念。

5.多感受、多表现艺术之美。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比如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如果他对某种艺术形式非常感兴趣,可以考虑作为兴趣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西方有句谚语,: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学前学习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如果只是一味地教授知识与技巧性的东西,孩子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忽略了培养儿童的性格、人格,将最终影响孩子一生。

2、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禁果效应

  因为施工,小区广场旁遗留下一处沙堆。遛狗的人总爱去那边,狗在沙堆里大小便,弄得很不干净。小区里的妈妈们都会告诫自己的孩子,:别去那边玩,脏死了"。孩子和同伴出去玩球骑车什么的,妈妈们也会特意叮嘱,:别去沙堆那边玩,那边不卫生"。

  可是让妈妈们惊讶的是,不管她们怎么强调,也不管沙堆是多么的脏、乱、差,孩子们还是一有机会就去沙堆那边玩。尽管沙堆那边也没什么好玩的,但孩子们就是对沙堆念念不忘。似乎妈妈越禁止,沙堆的魔力就越大,这是怎么回事呢?们具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欲望。生活中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设悬念",就是利用了对方的期待心理,增强了召唤感。这种:期待一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

  孩子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禁果效应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对于孩子来说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他们想要尝试的欲望越强。这时,对于父母来说,合理的疏导加上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抽刀断水水更流",强行禁止不如因势利导,其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很多时候,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会对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不能说脏话、不能撒谎、不能冒险、不能做禁忌的事情。但父母越是这样说,孩子却越是好奇。他们很想尝试一下,不听父母的话会是什么结果。这种因好奇而产生的探索欲望,其实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但是对父母而言,出于各种考虑,是不愿意甚至难以接受孩子这么做的。所以,常常会听到父母抱怨::我的孩子怎么就那么不听话呢?"

  很显然,这里的:不听话",是父母出于自身的考虑而得到的结论,是因为孩子没有顺从父母的意愿得出的结论。很难想象,如果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那会是怎样的场景。孩子可能会成为父母的复制品,他们的生命体验几乎会被全部抹杀。父母告诉他们不能吃糖他们就不吃糖,告诉他们不能玩手机就不玩手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丧失独立能力。想想看,小时不听话,不过是给父母增加点麻烦,况且这不听话的本身还有待商榷。可是如果父母为了省心,非得让孩子一味顺从、听话,那么孩子长大后还会时时处处依赖父母,父母就有操不完的心了,这结果恐怕是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了。

  当孩子表现得不那么听话时,很有可能是他的自我人格和独立意识在起作用。父母如果不加了解强行遏止,孩子在探索外界和内在世界时可能就会变得消极;但如果父母懂得因势利导,就会大大有助于孩子强化自己的典型人格,使他们能够更融洽地与外界沟通。

  禁果效应指向的就是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无所谓好坏,用在好的方面它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用在不好的方面,它也会产生推波助澜的,影响。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只要能巧妙、恰当地利用禁果效应,那么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茶杯倒扣在茶盘里,孩子对它们毫无兴趣。但是如果在进行的过程中对孩子说:不要乱动杯子",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忍不住要打开杯子看一看。如果杯子下面竟然放有水果或者糖块,那么孩子的兴趣更会大增,会把每个杯子都翻开仔细观察一番。这个实验启示父母,巧妙利用禁果效应,就可以充分调动孩子正面的积极性。

  有个孩子学习小提琴一年,遇到了瓶颈,对弹琴充满了排斥,甚至想要放弃。碰到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可能会责怪孩子不懂事,甚至强制孩子继续学下去。牛不喝水强按头,这种做法的结果是,要么孩子虚与委蛇应付了事,琴的技艺不会有一丁点儿进步;要么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放弃学琴,跟父母对着干。无论哪一种结果,最终都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聪明的妈妈没有采取措施,只是说,你要是这么厌倦,这两天就先别练琴了。这让孩子觉得很奇怪。接下来妈妈的行为就更奇怪了,她买回一把昂贵的小提琴,是欧洲著名小提琴制造大师的作品,上面有大师的签名。妈妈把小提琴藏在自己的卧室里,还特别交代说,你既然不想学琴了,这把琴你估计也不想碰了。打这以后,每当父母不在家时,孩子就悄悄地拿出小提琴,偷偷地练习。结果孩子的琴技大涨,甚至在后来的一次小提琴比赛中夺得了冠军。

  所以,在培养孩子的时候,父母懂得了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就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孩子也能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学期望去学习。事实上,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很多地方都能运用到禁果效应。

  专家支招

  父母要纠正自己的偏见,其实孩子不听话未必全是坏事儿。碰到孩子不听话,父母就着急上火,把事情扩大化,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反应。心理学有这样的,说法,叫过激反应。过激反应会让父母不能设身处地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思考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证明自己有没有过激反应。比如就说禁果效应吧,其实它描述的是好奇心理激发的行为渴望。但是很多父母会想当然地将这一心理机制落实到:禁果"上。这是不对的。这种反应就是一种过激反应,会犯先入为主和以偏概全的错误。父母-应该尽量避免犯这种错误,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稀奇古怪的问题和不听话的行为,熟练掌握禁果效应的运用。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哪些效应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龙凤,那么怎样培养这样优秀的孩子呢?哪些效应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呢?

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南风效应。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木桶效应。: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霍桑效应。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增减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蝴蝶效应。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登门槛效应。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4、5岁“神童”想读三年级(图)

据报道“如果再耽误下去,就是浪费时间了……”眼见各小学陆续开学,长春的刘先生越来越焦急。他不到6岁的儿子冬冬,现在可以把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考卷答满分。

刘先生是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中数学老师,他说,夫妻俩想给冬冬找所好学校,让他直接跳到三年级就读。他们的预想是,冬冬十二三岁就可以参加高考。

四大名著除《红楼梦》外都读过。

:孩子寄托了我们的希望,从他出生开始,我就在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刘先生说,从孩子刚满月,夫妻俩就开始早教。

5、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家政厨师招聘(厨房厨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