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父母在孩子心中形象的策略,父母应鼓励孩子从小树立坚定的志向
1、树立父母在孩子心中形象的策略
为了生活,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不得不出去工作,留下年幼的孩子在祖辈家里。亲子之间因空间距离而产生了心理距离,父母在孩子日常生活中
1、树立父母在孩子心中形象的策略
为了生活,为了孩子的将来,父母不得不出去工作,留下年幼的孩子在祖辈家里。亲子之间因空间距离而产生了心理距离,父母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长期缺位,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很陌生甚至很抵触的情绪。原来“母子连心”的亲子之情被“隔代亲”所取代,奶奶或姥姥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取代了妈妈的地位。于是,就出现了案例中那样的情况。
早期的亲子关系很重要,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来看,孩子幼年时期是亲子之间建立亲密感的最佳时期。孩子正处在最幼小无助的时候,对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全来自那些照料者。此时谁给孩子最多关爱,谁就在孩子心中处于第一位。在完全隔代教育中,父母很难成为孩子的第一位。于是,孩子就与照料自己的祖辈们最亲了。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儿童期就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各种社会大众公认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社会群体认可的行为模式,这些早年经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及其后来整个人生的社会化过程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然而,隔代教育中的孩子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于是孩子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中的扭曲和变形,或变得郁郁寡欢、脾气古怪,或变得孤独内向、事事淡漠,甚至会怪诞失常。久而久之,极易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为了尽可能多地消除这种现象,祖辈们可以有意识地多和孩子讲讲父母的故事。让孩子充分、全面地了解父母,激发他们对父母的好奇与尊敬,从而建立和谐、亲近的亲子关系。
策略宝典
a.多给孩子说说父母的故事
因为平时很少见面,孩子对父母基本没有什么概念。这时候祖辈可以刻意地帮助孩子建立这个概念,比如将子女的事情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逐渐了解父母。故事听多了,孩子可能会感觉父母就在身边,离自己并不遥远。
b.多给孩子看看父母的照片
4~6岁的孩子还小,他们的思维最大的特征是形象、直观。而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因各种原因没法经常和父母见面,因此脑海里经常缺乏父母的形象。这时祖辈就可以多给孩子看看子女的照片,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父母,这样等下次见了面,不至于对爸爸妈妈感到很陌生。
c.多提醒子女和孩子保持联系
子女在外工作没办法和孩子见面,不过祖辈还是可以提醒子女有时间多给孩子打打电话,让孩子多听听自己父母的声音。这样两代家长相互配合,更容易培养孩子对父母的感情。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父母应鼓励孩子从小树立坚定的志向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代诗人苏轼
有一个初露才华的高中生,从小立志要当一个作家。有这样的理想本来是一件好事,若能为此而努力学习,勤奋地写作,也许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遗憾的是,这位高中生整天想入非非,认为自己有当作家的天赋,他不仅不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反而责备老师只会讲一些没有用的死知识,对老师的劝告置之不理,结果,在期末考试的时候,科科亮起来了红灯,无奈之下,只好辍学,自己去“专攻文学”了。
后来,他的“大作”被屡屡退稿,这种当作家的热情也逐渐被打击消退了,后来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俗话说:“做人要有骨气,但不可有傲气。”有傲气的人往往会因此而夸大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而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他们听不进别人的善意批评,总是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逐渐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自制力和坚持力都不同程度地退化,遇到困难时也无法坚强面对。
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让子女从小确定人生的目标,树立远大的志向,借以磨炼意志,奋发向上,这大概也是父母们的共同想法。但是,能够定下自己的目标,并按志向一生走下去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时候,父母的鼓励就非常重要了,当父母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志向时,实际上也是在鼓励孩子提高自己的意志力。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提醒和鼓励往往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缺少父母的鼓励,孩子的放弃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嵇康的这段教子书,是要儿子立志并且坚持到底,不为外物所移,在今天看来也有积极意义。
一般说来,人的志向和理想一旦确立,就不要轻易改变,虽然人有时也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现实需要修正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但大方向和大目标是不会变的。如果今天自己定下一个奋斗目标,明天又给自己确定另一个目标,总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这样的人最终也不会成功。正如王安石所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之。”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一旦树立了志向,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志向,千万不可轻易改变。
心理学研究发现:凡是做事矢志不移的人,都有两种心理因素作支柱,一是有远大的目标,二是有坚强的意志。无目标,没有动力;无意志力,往往做事半途而废。让我们记住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父母指导孩子学习才艺的策略
让孩子在将来的竞争中有特长,或者成为某类专门的人才,是大多数父母的共同心愿。因此,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认为让孩子越早学习才艺越好。但是,从儿童早期生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年龄太小的孩子由于手的肌肉发育尚不完善,过早演奏乐器不利于手的发育,五岁以下的孩子骨关节、韧带和骨节囊都较松弛,此时开始强度较大的钢琴练习,容易使这些组织受到损伤。如果练习时间过长或用力过猛,还可能使骨骺受损,导致手指长短、粗细发生变化,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手指缺陷会愈加明显,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拳头握不拢等状况。而且年纪太小的孩子心理也不成熟,对音乐、美术作品缺乏完整的认知,学习起来会感到吃力。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过早地学习音乐、美术,只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通常情况下,演奏乐器由于需要手指的力量,对手及指头尚小、力量不够的3~4岁幼儿来说,过于勉强。因此,孩子五岁开始接受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技术指导比较合适。而在绘画上,孩子快两岁时,已经开始喜欢在纸上乱涂乱画,到2~3岁则开始对形状、颜色产生兴趣;到了四岁半开始关注事物细节,并用画笔表现出来;5~6岁时,孩子已经可以用丰富的绘画技巧来表达对身边事物的认识,此时他的观察力、想象力都很强。因此,学习绘画从两岁半到三岁开始,最为适当。可见,幼儿早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孩子学习才艺有一个关键的敏感期,太早或者太晚都是不恰当的。
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天赋等自身条件的不同,还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以及家庭环境,结合关键期的划分,在才艺适龄期选择适合学习的才艺。可以先让音乐老师看看,孩子的自身条件是否适合学习某种乐器。例如,有的孩子手指比较长,容易够得到钢琴的八度;但有的孩子手指很短,弹琴就会有一定难度。如果盲目让孩子学习,实在勉为其难。
孩子的才艺关键期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状态。很多家长经常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孩子总在画画,或者听到音乐就喜欢摇摆扭屁股,说明他有绘画或者音乐的天赋。实际上,每个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可能都存在这样的天赋,但能否被激发出来,就跟家长的后天培养和提供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了。
那么,当孩子处于才艺学习关键期,又表现出某些天赋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孩子的艺术潜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呢?
策略宝典
a.紧扣孩子的发展水平
父母应该认识到:学习才艺只是让孩子在时间、精力都允许的前提下多些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借此培养一些良好的习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所以要避免急功近利或者对孩子施加太大压力的行为。对孩子的要求应该紧扣孩子的发展水平,符合孩子自身实际。否则,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
b.以孩子的兴趣为前提
有些家长出于某种考虑而选择让孩子学习美术或者乐器,往往是孩子不喜欢的。孩子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是被训练、被安排的感觉,难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很明显,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兴趣是引发学习的重要动力。只有感兴趣的,孩子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兴趣很大程度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因此家长可以因势利导,带领孩子听听音乐,逛逛画展,多感受身边的生活,从而培养孩子对于艺术的兴趣。
c.鼓励要及时
对孩子来说,一些小五角星、小贴花等小奖品,有着奇妙的大作用。当老师因为孩子进步,而奖励孩子小红花时,孩子通常如获至宝,兴高采烈,也会让接下来的学习变得有滋有味。在家里,父母不妨也尝试一下。给孩子确定一两个明确的小目标,当孩子达到目标时,给予奖励、赞美,让他感受到学习才艺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样,他才不会退缩,并逐渐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d.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
孩子知识、经验少,容易以表面现象作出判断,也容易受父母或周围人的影响,因此,孩子对于艺术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因此,家长有必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比如,家里可以挂一些富有艺术性的居室装饰物,多为孩子选择一些节奏变化大的音乐播放。在孩子六岁之前,尽可能多地让他们接触乐器,让他们自己摸一摸、弹一弹、吹一吹那些能发出声音的乐器,通过亲身体验来调动其对音乐的兴趣。此外,家长还可以多带孩子到户外走走,让孩子感受大自然,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培养其创造力、想象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父母应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
不断地听到人们在说:诺贝尔奖金永远颁给怀有理想的人们。因为,理想是人类心中的明灯,只有在理想的感召下,人们才会走向进步与文明。才会不断攀登新的高度。然而,作为一代独生子女的青少年们,心目中理想的旗帜是什么?崇高感、使命感从来是灿烂的人类文明精神的标志之一。青少年们倘若失却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的人生价值也许便会无所依附。他的心灵便会因为空虚而倍感无聊。没有理想与信念的生活危如夜海行舟,因少了明灯而难达彼岸。
抽象的思想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使青少年们无所适从。孩子们生下来都是天使,他们纯洁的心灵可以接受任何美好的东西,也可能受到丑陋事物的污染。学生们在校时不断受到灿烂历史、爱国主义、传统道德的教育。而一投入社会又被现实生活那部分丑恶、庸俗、卑下的东西影响。于是他们在这种空洞说教与现实生活的冲突中因为迷惘而无所适从。
志华是一个学生干部。在各方面对自己要求都很高,初二年级已经是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虽然很年轻,可她已经有了忧患意识。受了老师与团组织的教育,她痛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并经常在饭桌上看新闻联播时,批判贪污腐化的堕落行为。但是家中成人往往对她的议论不予支持,并对她说::你懂什么?"这使得她的心情很不愉快。
有一次,当经理的父亲受到某乡镇企业的邀请,可带上家属予女外出观光旅游。志华坚决不肯去。她说你们总是教育别人要廉洁奉公,可自己都耗费国家资财,变相贪污。我是不会:同流合污"的。父母亲不思其心可嘉,其志可敬,反而面面相觑,不解地问::这个小囡脑子阿是出了毛病?"
志华终于没有去,母亲为了照管志华也没去成。可她万分惋惜,对她疾言厉色。这使志华的心情非常难受。她给心理热线打电话,诉说心中的困惑。老师与家长,究竟谁是谁非,为什么距离如此之远。
小芳也是由于在放学道上看见摔倒的儿童把他扶起并送回家,却因此受到家长的斥责。他们认为,这是多管闲事,万一孩子家长反咬一口说是她闯的祸怎么办?
家长们习惯以消极经验误导子女的人生观念,还以为这是无私的忠告。岂不知这便潜移默化地在污染他们的心灵。并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不该有的损害。也许,正是成人心理的积垢,泯灭了他们美好的理想,家长们难道不该以此为警觉吗?因为缺乏理想的孩子,也许便是懦怯卑弱的人。
缺乏信念支撑的青少年,躲避在各种嗜好中,为生命寻找意义。李露同学在紧张的考前复习中,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地做功课。有一次一直做到深夜两点钟才休息。每天晚上几乎都是父母亲把她强拽出小书屋,让她早点睡觉。从预初一到初二,她的考试成绩几乎都在年级的前十名,一旦考试结束,成绩公布,她便惶惶然失魂落魄。一迭声呼唤:无聊透顶"。她说::我就喜欢考试。争名次充满了刺激。如果没有考试,我大概会去死。"
像李露这样仅为了刺激而争名次,就是因为缺乏信念,心灵无处归属而产生了心理偏差。一部分学生像她那样躲在分数中,以支撑自己的生存目的。另有一些人躲进疯狂崇拜的:陷阱"中,以悬挂自己青春的活力之结。有人崇拜球星、影星。有人沉溺在港台言情小说的境界中,自娱自乐。有一位初中女生,竟然给台湾某歌星写了无数的信,锁在自己的抽屉里,成为独自品尝的一个甜美的小秘密。
崇拜他人并非坏事。刻苦学习更是无可厚非。但是在失却目标的前提下,仅把这些作为填补心灵空虚的权宜之计,便会产生心理问题。当崇拜的梦醒以后,他便发现找不到自己,因为他的生存意义寄托在他人身上而非自身。只有积极拓展自己的生命意义,他的生活才是快乐又充满自信的。
引导青少年建树自己的理想与信仰,是使他们生活快乐、学习努力、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一部分青少年既无法成为学习上的尖子,又耐不住寂寞,潜心读闲书听音乐,去为别人喝彩捧场。其中性格极端者就会因为缺乏表现自己的机会,而寻找不正当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能量。这些缺乏理想与信仰的所谓的:差生",有些放学后在马路上闲逛。有些跑进舞厅、包厢去瞎混,更常见的,是一头泡进游戏机房,忘记了回家与上学的时间。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帮助,有些青少年便走上犯罪的道路,沦为少年犯。其中不乏偷车者,也有利用电话敲诈勒索者。
针对这种种现象,家长与学校的教师,该去引导青少年建立为国为民为自己奋斗的理想与目标,为他们年轻的、饥渴的心灵寻找科学合理的归属。除了口头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生活中为他们开阔心胸、增长见识、打开眼界创造条件。
在假期里有一位家长把初三的儿子送去工厂让他义务打工,接触现实社会。让丰富的实际生活滋养他的心灵,给他生动的生活感受。这里并非要让人们去效法此种做法,但这位家长让子女参与社会生活,对他的成长是会有帮助的。
让子女参加社会组织的大型活动及社区文化的建设,也是增长青少年见识,并训练培养他们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举办各类大奖赛,就是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放松心情,培养运动兴趣,提高生活热情的好方法。青少年可以通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发现人生意义与价值,并建立自己的抱负与理想。
未来的世界属于今日的青少年,而缺乏理想的人们将会构成多么可怕的社会。青少年的理想要靠成人们去帮助建立,而拆除他们理想的基石是最愚蠢的行为。作为家长要考虑的,是你需要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后代,还是更期望一个庸俗、实惠、势利的子女?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