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有所育”,谁来育?,性生活也要注意有所节制
1、“幼有所育”,谁来育?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李曼丽教授李曼丽:首先我非常感谢组委会的邀请,我将分享清华大学课题组,和
1、“幼有所育”,谁来育?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李曼丽教授
李曼丽:首先我非常感谢组委会的邀请,我将分享清华大学课题组,和教育部教育学本科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对今天的主题安排我觉得非常有兴趣,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多元融合构建母婴行业新生态,多元融合也是我们做这个工作当中一个深切的体会。0-3岁工作不是一个人可以做起来的事情,一定是一个多元融合的事情。
刚才大家听到了三个部分的讲座,我们有投资方比如说阿里,我们也有技术方比如说微软,我们还有政府方的上海教委成立了托育处。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的发现代表专业团体的力量也在参与,我自己工作的单位是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其实关注学前教育也是近两年的事情。这是因为有一个特别的契机,我们承担了全国的教育学本科专业的设置以及评估工作。从2015年开始,全国的教育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委依托的单位是清华大学,在这个过程中清华大学要组织协调教育学一百多所院校开设新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本科专业设置评审。从2015年开始就有不少高校纷纷提交申请,希望可以设置早发专业。
这对我们教指委秘书处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工作: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和依据去判断是否可以设立早发专业?这个时候因为我们是教育部主管的专业团体,就去教育部申请是不是可以做这样的工作。得到的答复是教育部主要负责3-6岁及以上年龄阶段的教育,比如说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以及大学教育等,而0-3岁儿童发展的主管部门暂时不明确。我辗转又找到了当时的卫计委,并跟曹司长所在的单位取得联系,反馈了我们现在要审批这个专业工作的需求。所以卫计委妇幼司跟我们沟通之后特别设立这样一个课题,对此我们非常感激。不管怎么样,首先把这个活干起来,以后再说这个工作怎样协同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探讨一种新的专业是否应该设立,就要研究这个专业培养人才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做了一些文献的工作。首先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美国至晚从1979年就开始关注儿童教育的立法问题,一直持续到奥巴马新政时期不断推出关于儿童教育的一些立法。大家看到ppt右边最下部密集的立法是0-3岁的立法,是09年开始的,也是从世界早发大会以后,各界都纷纷知道出生头一千天多么重要,0-3岁多么重要,美国也有这样的过程。美国最新的报告指出,在0-3岁当中教师队伍非常重要,没有一个优质的教师队伍很难确保给儿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他们现在也注重关于0-3岁阶段教师的立法。
例如,naeyc是美国早期教育领域的一个权威机构,是第三方团体。他们为美国的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分别制定培养标准。通读标准可以发现他们对幼儿教师有这么几个维度的要求。第一个是儿童发展的知识,这对于专业人士来讲非常根本。其次,和3-6岁幼儿教育不一样的地方在于0-3阶段教师与孩子的家庭和所在社区的合作非常密切。再次,要掌握对儿童发展进行回应和评估的能力和工具。还有0-3岁阶段和3-6岁阶段学前教育中对于教学方法和养育策略跟小学、中学都非常不一样。另外就是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刚才像我们瞿老师说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海的标准对实践经验也有一个很强的要求,至少有六年的经验才能进入这个行业。
我们再看一下英国,英国至晚从1998年就对0-3岁阶段的教育养育专业开始立法,同时对早教师资也做了一些新的规定,尤其是最近2014年推出了全新的师资标准。大家在这个师资标准里头也发现我们在右边画这样一个图。英国的幼儿教育以eyfs(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statutory framework)为基础框架,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规范设计和政策安排,包括幼儿教育师资的能力说明、准入资格、培训要求等。大家也看到教师标准第一方面也是掌握儿童发展的基本知识,其次他们特别强调评估是幼儿发展支持的重要途径,此外他们对于学前教育和0-3岁的有效丰富的实践也非常关注,还有儿童的福利和健康、安全,最后还是要跟其他的专业人士合作。
幼儿教育也是欧盟学校教育下的一个专项行动。欧盟推出了一些报告和政策,我们分析了2018年的最新报告。这个报告也强调教师是儿童福利、学习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也是我们教指委这个专业团体关于培养专门教师和专业化的人才非常重视的一个根据。我们提倡,因为0-3岁的儿童是最柔软、最无力反抗的人群,所以教师最重要。这对我们做教师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我们还分析了oecd公布的starting strong的2018年报告。这份报告强调教师培训质量、师生互动与儿童早期发展非常相关。他们特意画了这样一个图,其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质量。大家可以看到对教师的重视、对教师标准的重视是世界共有的一个趋势。
前面各位老师也都谈到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儿童早期发展这项工作,在2010-2020中长期发展规划就将早期教育列入其中。2017年卫生系统又召开这样一个战略峰会,引起了更多公众关注。但是一直存在一个问题,专业化人才的资格标准是缺位的。刚才像闻总讲我们可以培训妈妈,可以培训一些计生干部,可以培训一些对这个工作有热情的妇女同志,甚至我们可以邀请已经加入教育战线的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加入。但是从前面提到的国外的几个研究和最新报告中可以看到,0-3岁早期教育还是有自己的专业性的。
为了把这个标准做的更贴合中国的实际,我组织包括教指委专家、以清华大学青年教师和博士为主体、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的教师、以及保定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师等在一起成立了一个课题组。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幼儿园以及在建项目、地方教育部门进行一些基础的调研。这是我们调研的一些照片。同时我们也做一些问卷和人才需求的调查。以确认这个领域具有比较稳定的、长期的人才需求,这样才可以在大学设立相关专业。
我们还对一些专家进行访谈。访谈了国内专家,例如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蔡老师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专业联系。同时我们看到在美国、欧洲以及英国都已经做了这样的工作,也访谈了各国的一些专家,例如访问了匈牙利pikler研究中心,访谈了美国婴幼儿项目的开拓者,拜访了美国蒙台梭利协会总部。还访谈了台湾地区的幼儿师资培训专家王川华老师等。
这些专家都谈到了早发人才所要具备的一些核心素养。我觉得上海提炼了40个学时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访谈中专家们提的是做0-3岁的教师他的美德、爱心、热情非常重要,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各位专家也都表达了他们的具体观点。同时我们做了五个不同类型家庭的访谈,包括来自城市、农村和城乡接合部等不同区域的家长访谈。这些家长可以花钱送孩子到早教中心去学习,但是他们无法判断早教老师的专业性。另外在城市里面觉得早教中心很多,但是缺乏一些保健护理的知识和服务。对于如何关心婴幼儿心理、生理发展和营养、护理照顾等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也无法判断相关人员或机构的科学性。
在走访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第一步从教指委的角度来讲关于大学要不要设立本科专业来培养早发人才。我们在中华职业分类大典中发现蔡老师已经提出了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这一职业名称,后续进一步的内容还有待丰富。这一职业属于职业大典中的第四大类“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主要针对高职高专的教育。我们研究之后提出,基于社会的需求这个专业本科教育也是需要培养的。如果本科要设立这个专业,比如我们教育学教指委有几个专业,中文专业培养语文老师,数学教育是培养数学老师,早发专业是培养哪个职业的出口,我们现在初步设想是培养婴幼儿发展引导师或者是儿早保教师。这个专业有两个知识模块必不可少,一个是保育一个是教育。这样,在高校相关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如果申请设立这个早发专业是可以的。
儿童保教的核心能力该怎么界定?ppt图中,左边是美国的标准,右边是英国的,中间是蔡老师做的婴幼儿发展引导员,底下这个是我们国家的幼儿教师标准。我们对比这四个标准之后,觉得有一些可以融合的地方,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现在对早发专业人员核心的专业化能力架构包括这样六个维度。第一个是儿童发展知识,这个模块是基础。第二是保健与养育,我们卫健委那个口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口。第三是儿童早期教育教学,和我们刚才说的那几个故事、绘本、玩具都在这块。第四是儿童早期发展的评估。第五是一定要明白儿童福利、安全与风险等。最后就是作为儿童早发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包括职业道德。
做了六个模块之后,我们把模块知识进行细化,可以发现细化标准和各国标准的具体内容都能够有所对应。以儿童早期发展的专门知识为例,这一维度的细化标准,分别能够与英国标准相关内容的第五条(以b5表示)、美国标准的第一条(以u1表示)等等对应。以此类推,我们对六个模块的知识分别做了对照,具体内容这里就不再说了。
我们刚才说了核心的知识与能力,那么这些知识和能力该怎么去培养?培养和衔接体系是什么样子的?这批人既可以来自社会上有爱、做妈妈的女性,也可以来自高校培养的学生,还可以来自已经工作的群体。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衔接,对于本科来讲其实我们关注的是高级这部分。同时向上可以延到专家部分,向下可以延到中级和初级,初级是中专毕业就可以进入,并至少应该有半年的行业经验,是非常初级的保教员。中级保教员是大专毕业,具有相关的经验包括实践的基础。课程体系有四部分,包括相对容易一些的基础课程,还有进阶课程、强化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分别有不同的实践经验要求。本科集中在第三阶这部分。总之,有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实践经验的人可以进入到这个体系中获得得不同的资历资格,这是培养和衔接的体系。
目前,我们在清华的教指委秘书处,借助于卫健委的委托课题,正在编写专业化人才标准体系的相关文本。同时,我们已经找到了幼儿师范等高校试点单位,尝试这套课程体系怎么可以落实下去。我们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六方面课程的ppt的课件,到明年年初整个word课件文本可以出来。在这个能力框架下,认证跟衔接体系和整个大的环境都有关系。所以说多元融合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无论是认证衔接体系和大的政策环境都是需要多元体系的支持的。
此外,为了做这个研究,提供给卫健委相关标准,我们还希望这一教师的培训体系是有用的,为此我们还采集数据进行专题研究。一个是我们自己初建了两个点,一个在中关村国防科技园,另外一个在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在涿州。试点项目用我们的教师培训课程和体系做定制教师干预,并搜集相关数据,这是试点班和对比班的准实验研究。推广研究就是计划在雄安新区启动养育未来这个计划。在跟蔡老师沟通、当地家访和教师访谈基础上,我们进行专业的师资培训,在教师质量上进行干预,这是新的2.0的模式。希望这个自然实验的研究能够为项目发展提供参考、锦上添花。
感谢组委会给我提供机会分享教指委的相关工作,期待更好的结果,谢谢。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性生活也要注意有所节制
食色,性也白性欲是人的生理本能与心理需要。可以说,没有性欲,就没有最初的两性相吸,就没有爱情,就没有恋爱时的激情,也就没有人类的繁衍生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而今,关于性欲的“传宗接代说”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价值认识,更多地被人们广泛提及的是关于两性本身的愉悦。但不管怎样,性欲始终伴随着人的一生,无论人们怎样解释和认识。
婚后一段时间内,由于夫妻双方性欲旺盛,性的要求迫切,因此性交的次数比较频繁,每星期可达4—5次或更多,这完全是正常现象。几个月之后,由于新鲜感逐渐变溃,日常生活逐渐规律,多数人性交次数会逐渐减少,一般每星期1~2或2~3次。当然,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尽相同,这主要是由夫妻双方的年龄、健康状况、情绪好坏、疲劳程度等因素而定。也就是说,性交的次数是否台适是因人而异的。一般地,只要是性生活之后,双方感到心情愉快、精力充沛、感情融洽,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次数是合适的。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性交次数的增加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性交质量的降低,而过度的性交频率更会使男性前列腺和女性盆腔频繁充血,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会对身体乃至生育等其他方面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一位朋友自认为能力很强,是中国猛男,刚结婚时,一天少则2次,多则4~5次,只要兴致一起、状态一来,两人马上就如胶似漆。一个月后,他发觉自己出现不能勃起的症状,到医院一检查,确诊是由于纵欲过度导致阴茎器质性病变,恢复的可能性极小。后虽经多方治疗,但收效甚微,他本人逐渐失去耐性,日益烦躁,他的妻子也受不了这种无性无爱的生活,与他分道扬镳。还有一位叫杰的男士,沉溺于黄色光盘的夸张情节,认为那才是真正意义的性生活。婚后他不但要求妻子照着光盘中的姿势、动作和自己做爱,还对自己的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那种不真实的夸张情节,常人根本无法达到,于是他开始求助于药品。他果然可以延长做爱时间了,达到他所认为的欣快状态,但很快他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力不从心了。
如上两位,一位毫无节制地加大性生活的频率和次数,一位盲目追求性爱的质量,结果都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虽然理智的你不会像他们那样为了追求一时的快感而做出如此荒唐、不计后果的举动,但也应该根据自己和爱人的实际情况对夫妻生活有所节制。古人从养生角度认为:20-30岁时应4天1次.30~40岁时应8天1次,40-50岁时应16天1次,50岁以上应20天1次。虽然你不必严格遵守这一标准,但如果你在性生活的第二天,感到精神不振、周身无力、腰酸背痛、头昏思睡、食欲减退,以至影响工作和学习,这就说明你的性生活过度,必须加以节制,否则会导致身体衰退,影响健康。
节制性生活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就是要用道德控制性欲。首先,不要看低级庸俗、黄色淫秽的出版物,以免经不住露骨的刺激和挑逗,引起难以抑制的性骚动。其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性欲得到积极的转移。事实证明,只有胸无大志、百无聊赖、安于享乐的人,才会不加节制地追求淫欲和性刺激。此外,你也应该考虑自己是否得了性欲亢进的疾病,尽快找专业医师给以确诊。
当然,正常的性生活还是有益于健康的。科学家们认为,良好的性关系特别是性高潮对男人和女人都有利。它不但对你幸福美满的婚姻关系有重要作用,还会对你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具有一定影响。比如,常常有人说,良好的性生活后,又是新的一天。可见性交可以减少焦虑、缓解紧张、增强自信,而这一切都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还有一项研究表明,在男子精液中,含有一种可与青霉素相媲美的重要抗菌物质——精液胞浆素。实验表明,精液胞浆素具有一种独特的蛋白质,它可以进入细菌的细胞内部,阻止细胞的核糖核酸的合成,而这种合成受阻使细菌无法分裂繁殖。此外,它还能消灭葡萄球菌。精液的这种杀菌作用,能使有正常性生活的女性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诸如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多种妇科病的发生。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父母对孩子们应该有所期望
有了孩子并非意味着要放弃许多东西,贤明的父母确实并且应该期望从他们的孩子那儿得到些报答,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不是要他们对自己的出身和抚养表示感谢——那太过分了——而是要他们充满深情和心甘情愿地考虑接受父母的标准和理想。父母希望孩子具有这些品质不仅仅是自私地为了他们自己,还因为想要孩子长大后能和别人一起合作和幸福地生活。
父母如果要求孩子有合理行为时过于犹豫——因为他们误解了自我表现的理论,因为他们生来就在做着自我牺牲,或者因为他们怕孩子不喜欢他们——他们自不免怨恨随之而产生的坏行为。他们在心里越来越感到生气,不知该如何才好。孩子们也会因此而烦恼。这使他们感到内疚和恐慌,而且还使他们变得更加自私和要求过分。例如,如果婴儿喜欢熬夜而父母又怕拒绝他们的这种愿望,婴儿可能就会在几个月内变成讨厌的暴君。要父母一连走上几小时。如果父母能受到鼓励去严格要求孩子的话,那么孩子和父母都会变得温柔和气,这种转变速度之快令人惊异。
换言之,如果父母不能使孩子的行为合乎情理,他们最终就不会对孩子有正确的感情,孩子们也只有在行为合乎情理时才会是幸福的。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在孩子面前言行要有所避讳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有句名言::社会就是模仿。"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需以身作则,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之间得到熏陶。
大人间的很多种说话方式和内容不宜在孩子面前表露。要知道那貌似心不在焉的小孩子,不一定只是在旁边自己玩耍,其实他也有可能正竖着耳朵倾听呢!有时候他是在那些似懂非懂的话题里面寻找与自己有关的内容,更多时候却是被一种好奇心驱使,而接受那来自成人世界里的信息。因此,往往一些大人间的不良习气,会自觉不自觉地沾染到幼小的孩子身上。小孩子们总是善于模仿大人,何况大人也一直在充当小孩子各方面的导师。他们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孩子不一定会听从,而他们在孩子世界以外说的话,却富有相当的吸引为。应该知道,父母首先要注意的是有孩子在场时应避开的话题,譬如,他们不该表露那些充满刺激性的内容,也许这些内容中的一部分他们也模模糊糊,但另一部分就有可能和他们不久的将来的经验联系到一起。大人间可以相互调侃、争论以及开玩笑式的骂两句,小孩听了就可能觉得:太有意思"了。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不知什么时候就冒出令大人无比难堪的话。你要追究起来总能从大人那里找到出处。
论人长短本是成人间的事情,而我们的父母却总是在不经意间把孩子牵扯进来,他们满不在乎地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外人,尽管孩子可能不足十岁,然而,就好像赞美的话可以令他们倾心一样,他们同样也喜欢听那些蜚短流长的话语。往往是这些背后的:小话"让孩子记忆深刻,而且大人信口开河的时候,又往往不注意措辞。这无形中就已在孩子心里播下了劣根的种子。在学校里,他们也会模仿大人的口气,褒贬他喜欢或讨厌的某个同学。谁要是让他不满意,他应对的方式也往往是这种背后的议论,甚至是诋毁和诽谤。大人说话庸俗无聊,举止粗鲁放肆,也一样会传染给孩子。尽管幼儿园和学校教孩子正直和自尊,而家里却在这种正直和自尊的表面涂抹上一层层异样色彩。孩子的心地本来是纯洁无瑕的,他们的接受能力也非常强。大人有意识地为其灌输或通过其他方式加以引导的思想,都可能使他们内心向善的一面得到发展。同时,大人无意识教的东西,也可能充满诱惑力。当他们无意中听到大人嘴里说出什么话,正好可以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利用时,就会更着意效法。这也说明大人在孩子心里的地位——在幼小时,他们更多的是崇拜、尊敬。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发现以往在他们眼里充满神圣感的事物,包含令他们敬慕的大人们的所思所行,如今怎么会流露出这么多恶劣的气息,早年的崇拜和尊严也就转化成为无比的厌恶。
对于一个言行恶劣的孩子,父母当然不能接受,而不论他们自己的言行如何。父母都希望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令人喜爱的。可不知为什么,有些父母往往在生活中会把这些愿望忽略。也许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找到原因:
●他们认为大人间的谈话小孩子听不懂。
●大人的话语中不存恶意,且与孩子无关,也就不在乎孩子是否在听了。
●孩子自有兴趣所在,对成人世界从不关心,所以可以不必紧张。
●从小让孩子接触成人世界不无益处。
●小孩子自有分辨能力。
●条件所限,无法避开。
●从未考虑过这件事。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