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种活动整合在一起,或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设良好的环境,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种活动整合在一起,或者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生活环境、自由活动环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幼儿成长: 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引导学前儿童家长和教师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儿童个性健康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
扩展资料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数量逐年增多并有低龄发展的趋势,在儿童精神科门诊中,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占60%以上,目前患有不同程度心理行为障碍的儿童约3000万人。若不能及时识别与干预,一些心理行为障碍可发展为精神类疾病,严重影响儿童成长,甚至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在学前教育阶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心理行为问题防患于未然,能给儿童的生命铺上温暖的底色,为他们终身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解读其言行背后的真实需求,是开展高质量学前教育工作的必备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设良好的环境,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的、有规律的作息制度,无压抑感、充满关爱、激励的情感气氛,能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产生亲切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幼儿才能思维敏捷、充满自信和创造。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
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种活动整合在一起,或者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生活环境、自由活动环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户外活动中可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运动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从而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也可以融入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东西,比如,在语言集体活动中,鼓励孩子用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幼儿成长: 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移情训练法。让幼儿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引导幼儿采纳他人的观点,使幼儿更好地从他人角度出发,获得情感共鸣,并逐步摆脱自我中心,从而增加积极情感的体验。
2、角色扮演法。自主性游戏一直是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在自主性游戏中,可以让幼儿通过有意识的角色任务,培养幼儿帮助他人、与人交往的能力,也能通过这个方法,让幼儿学会分享、合作、谦让、互帮互助等情感。
3、讲解说理法。教师可以向幼儿传授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粗浅的知识,以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帮助幼儿改善对心理健康的态度。
4、讨论问题法。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共同交流,让幼儿对某一问题得到一致的认识,从而鼓励儿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绪和态度。
5、榜样示范法。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榜样作用一直是非常有效地一个方法。幼儿通过模仿榜样,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学习榜样的好的行为和习惯。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在幼儿园中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园所保教质量的增长点,与贯彻《幼儿园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结合,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把快乐、健康的童年还给孩子。首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提高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园长带头组织相关的教师到外参观学习,接受新信息、新方法、新经验,从而能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讨论、学习、探索、实践,使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了很大的转变,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言行,用微笑赢得孩子的欢心,用尊重获得孩子的信任,用赞赏鼓励孩子的成功。孩子的进步,更加激发教师实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和决心。
二、制定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依据本地、本班、本园的幼儿心理特点,家庭背景、具体情况等,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其总体目标是培养儿童自我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包括:培养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学习适当表达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方法:改善与人交往的技能;形成与人合作、分享和商讨的品质:增强自知和自我接受的意识;发展自尊、自信、自主和自我控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对问题的决策能力,自觉抵制有损于心理健康的行为。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满足幼儿合理的心理需要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技能知识的缺乏是幼儿的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而陷于忧虑状态的结果,要使儿童心理得到充分发展,必须满足幼儿合理的心理需要。首先营造一个充满爱和关心的环境,因为爱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对儿童来说,爱是安全的保障,快乐的源泉,其次教师还应尊重孩子,把幼儿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正确对待幼儿的错误,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还应看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在评价幼儿时,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多采用纵向比较,对每个孩子的长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每个幼儿都感到“我行”。
2、帮助学前儿童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儿童早期开始,就应为儿童提供学习的经验,培养儿童善于运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调节和表达自己积极消极的情绪,学前儿童健康的行为与儿童能否以稳定的、平衡的、积极的方式认识、分析、解释和交流情绪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家长)应让儿童懂得哪些需求是合理的,哪些需求是不能满足的,哪些目标是能够达到、哪些目标是力不能及的,从而调整儿童对情绪的认识:对儿童在生活中积累的不良情绪应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合理疏泄,如创设愤怒角、音乐角……心理疏导环境,给孩子提供发泄但又不伤害别人的场所,或是观察分析,对症下药: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指导儿童学习积极、主动地应付各种心理压力的正确策略,注意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投身各种活动,在遭遇冲突和挫折时,学习运用转移的方式消除不良情绪,学会寻求同情和安慰,多以积极应付方式去替代被动的、消极的、抑制的应付方式;设置各种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情景,使儿童积极的情绪能够经常得以表现。
3、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幼儿的个往对他们的个性、社会性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儿童在2―6岁这个阶段通过学习获得的社会交往技能对于其一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帮助学前儿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很好地接纳他人,与他们相处;并帮助儿童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并使这些行为成为儿童在与人交往中的自觉愿望和待人的态度,同时,使儿童乐于帮助他人,一个乐于帮助他人,并能从自己的奉献和同伴之间的友情中得到满足的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比较高的,这就需要教师为儿童提供获得帮助他人的愉快和满足的机会;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中还应让儿童学会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孩子,多鼓励少批评,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地成长,教师要帮助个别幼儿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为他与同龄儿童的交往创造条件,建立良好的个体群体关系,使其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平衡,增强其自信心,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使幼儿在尊重中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识;例如:可通过角色游戏、户外体育活动,区域活动等为同龄或不同龄的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和环境,从而丰富强化交往技能,培养乐群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的品质。
4、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儿童保持情绪的稳定,因此,儿童心理健康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教师应为幼儿安排有规律的日常生活,使他们机体的活动按一定的生物规律进行,同时养成一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理发、勤剪指甲、饭后洗手……,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能力,也是形成幼儿独立人格的基础。幼儿在“我要做、自己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增长经验,克服困难,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逐渐学会穿衣、吃饭、喝水、独立入睡等生活自理能力,为立足社会打下基础,使幼儿形成自信、自强、自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优秀人格品质。
5、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当今社会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不仅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成功与挫折同在,对于生活在社会转型年代的独生子女来说,健康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其成才的必要条件,一个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往往能取得成功。幼儿的意志品质在游戏、劳动、学习与同伴、成人之间的接触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应在各种活动中善于了解观察幼儿,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对其提出恰当的合理的要求,并鼓励他们努力完成,如在组织游戏活动中,注意教育幼儿服从游戏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幼儿学会遵守一日作息制度,懂得不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在体育活动中则注意培养他们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自我料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学会自己整理、收拾学习用品和玩具,逐渐养成独立性、抗挫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未来发展成情绪健康、意志坚强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6、培养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随着幼儿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周围,并对许多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教师有责任保持并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的任务转化为为幼儿提供各种多样的有利于引发探索活动的环境和材料,注意观察发现幼儿兴趣所在,在活动中随机、随时地引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同时利用社区、自然等资源使其成为孩子知识的源泉,学习的课堂,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