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肢残儿童的教育目标及课程,关于肢残儿童的社会和家庭反应
1、适合肢残儿童的教育目标及课程
  1.教育目标及课程  为肢残儿童规定统一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各自的身体局限差别很大。即使
1、适合肢残儿童的教育目标及课程
1.教育目标及课程
为肢残儿童规定统一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各自的身体局限差别很大。即使身体状况相同,也只有在对他们各自的智力,身体、感觉和情感等特点进行评价之后,才能制定与之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课程。
从教育这个角度谈问题,肢残,特别是限制活动的重度慢性肢残,可能在两个方面对患儿产生影响:第一,残疾使得肢残儿童无法像正常儿童那样得到与教育有关的那部分经历;第二,肢残儿童会发现他们不能像大多数儿童那样操作教学器材,也无法对教师布置的某些任务作出反应。
然而,如果孩子仅仅身患肢残,那么为他们制定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大体上说应与正常儿童相同,其中包括阅读、写作、算术以及为熟悉周围环境而设计的各类活动。此外,还需对他们进行运动技能、日常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方面的特殊训练。也就是说,这些孩子由于肢体受到了损害,可能需要单个的特殊训练,才能够学会如何使用可以帮助自己完成那些在正常儿童看来十分简单的工作。至于那些除身体局限外还患有其他残疾的儿童,为他们安排的课程还需根据不同情况作进一步调整。
2.与其他学科的配合
肢残儿童所牵涉的是医学问题,而教育他们的工作需要有多学科的配合。因此,对教师来说,了解有哪些学科与照料和治疗这类儿童有关,具备就每个孩子的身体,情感及教育的发展情况与这些学科的专业人员交换意见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无庸赘叙,了解孩子的医疗状况十分关键。许多肢残儿童需要理疗和职业疗法专家的服务。这些专家能够就如何帮助肢残儿童最大限度利用自己肢体机能、如何在校继续进行治疗以及如何鼓励他们自立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等问题,向教师提出十分有价值的建议。教师应特别注意肢残儿童的照管和安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肢残儿童的残疾进一步恶化的危险降到最低限度,才能使这些孩子最有效地学会独立活动和操作教学器材。
有关专业工作者设计和制造的假肢,支架和其他器械能够使肢残者的活动更方便。通过与他们交换意见,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假肢或矫正装置的功能和操作手法,了解能够要求和不能要求肢残儿童做什么。
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是大多数教师都十分熟悉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肢残儿童的过程中与这些专家合作极其重要。为了防止治疗失误,教师往往还需要与孩子的家庭和属于他们所在社区的服务机构合作。肢残儿童还可能对心理压力十分敏感,因此教师可能需要向学校心理学家请教,以准确评价孩子的智力潜能。
教师往往需要约请言语/语言治疗专家对肢残儿童,特别是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治疗(见第五章)。教师需要就如何使孩子最大限度掌握言语和语言征求言语/语言治疗专家的意见。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关于肢残儿童的社会和家庭反应
社会反应
公众的态度对肢残儿童如何看待自己,对其心理调整以及教育和就业机会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社会的反应是恐惧、拒绝或歧视,肢残儿童可能要花很大精力试图掩饰那些使他们感到屈辱的差别。如果社会的反应是怜悯和失望,那么肢残儿童的行为便会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正常人认为肢残青少年尽管有某些身体局限,但在别的方面与其他人完全相同,他们就会受到鼓舞,从而努力使自己成为独立的、有益的社会成员。
有好几个方面的因素正在使公众接受肢残者。专业和群众团体通过信息传播和社会教育来鼓励人们帮助肢残人和减少对他们的恐惧。政府坚持拆除妨碍残疾人使用公共设施的建筑障碍,有助于减少对他们的歧视。旨在鼓励雇用残疾人的方案足以使公众看到,残疾人同样是能干的,对社会有益的人。那些旨在使所有儿童接受公立教育的权利得到保护的法律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触重度和极度残疾儿童。所有这些变化都在鼓励人们对残疾人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毫无疑问,至今仍有许多肢残儿童继续遭人排斥,受人冷眼,怜悯乃至歧视。一个人的身体缺陷越明显,他就越容易受到社会的消极对待。
家庭反应
肢残儿童的家庭对他们的反应如何,既可能加剧也可能抵消社会反应的消极影响。无论残疾的性质和原因如何,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残疾孩子,那么其他家庭成员的心理就会受到巨大影响。重残孩子的家庭成员难免会震惊、失望、沮丧甚至埋怨命运不公。父母常常会感到羞耻和负疚;也常常会被那些好心却又力不胜任的专业工作者搞得灰心丧气,而这些人其实根本不了解做父母的所面临的问题。
一个肢残儿童很有可能给家庭带来心理混乱。一个家庭有了这样一个孩子,几乎总是要不成比例地付出钱款,精力和时间。父母可能会互相责备,既无法互相照料,又无法照料其他孩子,有的则试图否认他们有一个残疾孩子。兄弟姐妹可能会因残疾孩子必须受到额外关照而忿忿不平。在家中,残疾孩子要么会受到过分的保护或娇惯,要么会被忽视,无法体验正常的生活经历,甚至有可能遭到折磨和虐待。然而,家庭也能够成为力量的源泉,为残疾儿童的自身健康调整怍出无法估量的贡献.
许多人并不知道,慢性病患儿的家庭要承受何等沉重的经济负担。把25%以上的收入用于照料残疾孩子的家庭相当普遍。这种经济负担自然会加重这些家庭的心理压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在家也可以进行的亲子教育课程
没有时间陪孩子去上亲子班吗?深圳爱帝宫国际母婴月子会所护理专家为您介绍一些周岁以内宝宝可以在家和父母一起玩儿的、简单而能促进生长发育的游戏。相信同样能加深妈妈和宝宝间的情感,并且在宝宝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帮他一把。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他还是你怀里或者婴儿床上的“小虫”。之后,他便一步步开始了自己探索世界的快乐旅程:翻身、爬和坐,鬼脸、笑和叫;站立起来,行走起来,说起话来……在这最初的一年,适时的家庭游戏可以为父母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方式,来帮助促进宝宝的各方面发育以及智力、能为、情感的培养。《《《《《《 推荐阅读:如何针对幼儿心理进行家庭教育
0~3个月的亲子游戏
追视上下左右和远近的物体,有助于加强宝宝眼部的肌肉协调能力,训练他的“视觉集中能力”。
将一根绳子的两端系在婴儿的床栏杆上,把一些小个儿的色彩亮丽的玩具、照片、小铃铛、蝴蝶结等东西用夹子夹在绳子上。宝宝会在绳下挨着个儿地注视。同时你也可以在旁边,用手指点着给宝宝讲解。或者取下来做一些缓慢的移动让他追视。但一定要记住,不玩儿了,就把绳子拆下来,小物件也都收好。千万不能把绳子就搭在宝宝的床上。
宝宝喜欢一丝不挂,那是因为皮肤会感到有点儿凉。触觉的刺激对大脑的成熟有着很大的助益。
让宝宝触摸和把玩各种质地的东西:塑料、天鹅绒(或灯芯绒)、麻布、木质品、海绵等等。但是,必需保证这些物品的绝对干净。还可以用洗净的双手或者其他柔软的东西(如羽毛、软的棉纱布等)触碰宝宝的肌肤,抚摸他或者摩擦他。同时观察他的反应。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用一个毛巾被卷成卷儿,让宝宝趴在上面,毛巾支撑着他的胸部、腹部和大腿,他的头转向一边。然后轻轻地摇动宝宝,同时唱起温柔的歌儿。用一个瘪一点儿的皮球也可以玩儿这个游戏。这个游戏不仅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平衡感,还能让他们有机会联系抬头,锻炼颈部力量。肚子下微小的压力也能帮助宝宝排除多余的气体。
3~6个月的亲子游戏
宝宝已经能转动眼睛和脖子追踪物体了,但“眼疾手快”还得训练一阵子。
自制一瓶肥皂水,拿一根吸管,坐在宝宝面前,出吹飘忽五彩的泡泡。宝宝可以用眼睛估计泡泡的距离,练习深度感知。同时他会伸手去够。当宝宝准确地抓到第一个泡泡的时候,他就前进了一大步。
与抬头相比,翻身和坐都需要更多肌肉和骨骼的力量发展与协调功能。
准备一个长条的但不要太粗大的靠枕。让宝宝趴着,把靠枕放在宝宝胳膊和前胸下面。这个靠枕可以帮助宝宝较长时间抬起颈部和肩膀,同时练习用胳膊学习支撑,又能让他腾出胳膊试着伸手够东西。父母可以在宝宝前面用他喜爱的玩具逗引他。帮助宝宝锻炼臂部、背部、肩膀、颈部的肌肉。
平衡能力是坐和站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节奏配合平衡,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嘀哒宝宝”:双手握住宝宝的腋下,将他提起,随着儿歌的节奏,像钟摆一样有韵律地摇摆宝宝。幅度可以从小到大,高度也可以慢慢升高。“嘀哒,嘀哒,我是嘀哒宝宝!嘀哒,嘀哒,我是闹钟宝宝!嘀哒,嘀哒,现在一点钟!”(说到几点钟的时候,可以把宝宝举高。)
6~9个月的亲子游戏
宝宝肌肉的发展从头、颈、肩部和胳膊开始,然后是臀部、大腿和小腿。大动作技能加上协调感、平衡感的综合训练,能够帮助宝宝锻炼全身的运动能力。
把家里的靠垫垒在一起,把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山顶”,再把宝宝放在垫子上,让他的软绵绵、晃悠悠的垫子上学习爬上爬下、学习掌握平衡。需要注意的就是,最好在地板上玩儿这个游戏而不要在床上,以免宝宝摔下来。
精细动作的训练其实是伴随着很多其他方面的训练一起进行的。比如触觉刺激、手眼协调、视觉辨别、空间意识等等……
把东西抓起来放进去再倒出来,再放进去倒出来……这是宝宝普遍喜欢的一个游戏。可以用上各种器具,盆、不锈钢饭盆、塑料量杯、宽口塑料瓶,小的放在大的里。然后再往里装各种玩意儿:积木、小号的毛绒玩具等等。父母反复做几次,宝宝就能学会。这其间,除了训练宝宝的精细动作之外,还让宝宝了解了大小、形状、和物体的重量,以及一定的空间概念(大和小,空和满)。
类似于“藏猫猫”的游戏,事实上是在交给宝宝“事物客观存在”这样高深的道理。
和宝宝坐在一起,用布把他最喜欢的玩具遮起来,问他:“玩具哪儿去了?”几秒钟之后,你边说边慢慢掀开布:“原来,玩具还在这儿呢!”类似的还可以用把盒子或者纸把最受宝宝关注的玩具装起来来玩儿这个游戏。逐渐地,孩子就知道自己去寻找和发现了,因为他知道东西“还在”。同时例如“掀开布-看见玩具”“按下按钮-弹出小丑”等这些游戏,还能帮助孩子认知行动(因)与效果(果)。自己动手控制/做到一些事情的自信也在其中潜移默化。
9~12个月的亲子游戏
熟练的爬行迎来了站立和学步的开始。大动作的学习此时带来了更多其他技能的训练与增强:手(脚)眼协调、平衡掌空、空间感知、身体意识……
踢球。爸爸双手抱住宝宝的腋下,轻轻稍稍提起,摆动宝宝的腿,使他踢向皮球。皮球的滚动会让宝宝很有成就感。这种摆动宝宝腿的方式,可以增强他腹部和腿部肌肉的力量。脚和腿感知到球,让宝宝进一步感知自己的身体。当他可以站立时交给他踢球,宝宝就需要同时动用多方面的能力去完成这个游戏了(看准球的位置-用脚准确地踢在球上-同时可以不让自己摔倒……)。
听力的练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同时带来了乐感、节奏感以及平衡感的增进。
“小狗怎么叫?汪汪汪~”“门铃响啦!叮咚叮咚~”……既可以在平时学各种声音给宝宝听;也可以用各种物品发出的不同声响吸引宝宝注意:用筷子轻敲玻璃杯、摇晃风铃的声音、电话的铃声等等;更可以在带宝宝出门散步的时候,引导他聆听这种自然的声音:鸟叫、火车声、喇叭声等等。《《《《《《 推荐阅读:怎么建立亲子沟通管道
在游戏中(其实也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你需要给孩子更多的是:
爱——在亲子游戏的过程中,建立宝宝和父母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成果之一。宝宝喜欢游戏,更喜欢看到爸爸妈妈温柔的笑脸。
信任——很多游戏都蕴涵着信任感的培育:如“小鸟飞”“荡秋千”,一起沐浴玩耍,抚摸等等。对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日后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
独立性——父母的扶携终究指向的是独立和能力。在游戏过程中,不要强迫也不要勉力,了解孩子的性情,让他玩儿得开心,并得到真正的训练。
4、肢残儿童的学习和个性特征
1.学习成绩
肢残儿童的性格和残疾情况有千差万别,因此很难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行言之成理的概括。有些肢残儿童通过普通教学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有些除肢残外还患有弱智或感觉损害,因此需要特殊的教学方法。有些肢残儿童尽管智力和学习动力均属正常,但由于上学经常因住院、求医和在家卧床而中断,学习成绩大大落后于同龄的孩子。有些有轻度或暂时性肢体问题的孩子在学习上不会有障碍,而有些这类孩子却会遇到严重的学习困难。一些有严重和慢性健康问题的学生尽管身体状况很差,却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成绩。这些成绩优秀的肢残儿童通常有较高的智力,较大的积极性,并能从教师和家长为使他们接受教育所做的各种努力中受益。属于神经受损的儿童最可能有智力和感觉缺陷,因此学习成绩往往落后于同龄的孩子。
2.个性特征
有一种看法认为任何一种残疾都伴有某种类型的:个性",但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证实。与一般儿童一样,肢残儿童的心理特征也因人而异,影响一般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对肢残儿童也同样有明显影响。因此,他们怎样适应自身的残疾,怎样对人际交往的各种情况作出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教师、同伴乃至社会对他们的态度。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