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的护工(白岩松谈护士)
1. 白岩松谈护士
一、张定宇:不治之症、坚守防疫第一线的人民英雄
【人物与事迹】
武汉市金银滩医院是全国首家收治新牙病患者的定点医院。所有的病人都是危重病人和危重病人,这是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作为医院院长,张定宇日夜坚守,果断决策,妥善处理,带领全体医务人员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张定宇本人就是个病人,
2020年9月8日,张定宇被授予全国“人民英雄”荣誉称号
2.陈露:消防队员在洪水中遇难救人群众
【人物与事迹】
2020年夏季,安徽省庐江县将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灾。7月22日,约6500人被洪水围困,情况危急。当日,安徽省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指导员陈璐带领大队深入5个乡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2665人。在救援过程中,突破口突然扩大,救援队的橡皮艇卷入急流漩涡翻覆。36岁的陈露英勇牺牲。
“放心,我一定会把庐江保好”是陈露对父亲的承诺,也是他用生命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
3、张桂梅:改变山区女孩命运的公益校长
【人物与事迹】
2000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许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建立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
2007年,张桂梅成为中共十七大代表。她向公众讲述了自己的梦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8年,华坪女子中学成立,这是唯一一所面向贫困家庭女生的免费高中。建校12年来,大山里共有1645名女生考入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出了贡献。
在华平女孩高成功的时候,张桂梅的健康每况愈下,患了10多种疾病。”当我听说学生毕业后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时,我认为这是值得的。他们比我活得更好、更幸福就足够了,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仪式上,由于关节疼痛,张桂梅的手上贴满了膏药;我早上要吃十多种药,中午要吃五种药。。。主持人白岩松说:“大姐,这是孤注一掷。”。张桂梅说:“打一点就行了。现在是当妈妈的感觉……”
4.万作成、熊庚香:打造爱心厨房温暖无数人
【人物与事迹】
万作成和熊庚香是一对住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妻。他们年过六旬,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一间露天厨房。自2003年以来,它也一直是一个共同的“癌症厨房”。
起初,老两口在肿瘤医院旁边的巷子里经营油条摊位。每当摊位关闭时,总会有病人家属前来借灶做饭,夫妻俩也从不拒绝。随着求助的人越来越多,万作成和妻子买了10多套厨具和煤球炉。有时,每天有近300人来做饭。因为设备是大家共用的,所以这个厨房被亲切地称为“抗癌厨房”。
为了维护“防癌厨房”,万作成夫妇开始收一点成本费,做饭要收0.5元。后来,煤球价格和电费上涨,使他们难以支撑。为了维持收支平衡,他们做一道菜要收1元钱。每年春节期间,厨房都是免费使用的。
万雄夫妇的初衷很简单:“有些病是治不好的,但可以让病人吃得更好,让家人少一些遗憾。”。他们还经常开导和帮助病人,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厨房的墙上,到处都写着电话号码。这些是使用厨房的病人家属留下的。为了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他们邀请老两口到他们家来。
5.王海:志愿军英雄
【人物与事迹】
王海1944年5月参加革命,1946年6月参军,1950年成为战斗机飞行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带领年轻的人民空军第一旅与所谓的“世界王牌”美国空军激战80多次,击落29架敌机和9架敌机。由于他们的突出贡献,该旅后来被命名为“王海旅”。
志愿回国后,王海贤先后担任师长、副司令员、空军司令员、副司令员、空军司令员。曾任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1988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空军上将军衔,王海几乎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发展的所有历史时刻。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仍然陈列着一架米格-15战斗机,上面有9颗红星。这是王海曾经驾驶过的功勋飞机。
2020年8月2日,95岁的前空军司令员王海将军在北京逝世。
6、王勇:疫情志愿服务和医疗服务的信使
【人物与事迹】
武汉市防疫工作最前沿的金银滩医院就在王勇的服务区。2020年除夕夜,王勇得知金银滩医院的护士不能坐车回家,便上网求助。他说服家人赶到金银滩医院,把护士送回家。看到这么多医护人员在防疫一线连续奋战,王永新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新年第一天,他送了30名医生和护士回家。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会动员朋友圈来帮忙。司机缺口太大,于是王勇联系了多家企业,最终保证了医护人员的安全。
出行问题解决后,王勇联系多方,让便利店重新开张,解决了不少医务人员的就餐需求。疫情期间,王勇专门成立了医疗服务组。只要医护人员在群里喊,王勇和他的志愿团队就会出来照顾。
7.谢军:北斗三号总设计师
【人物与事迹】
2020年6月,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星座的全面部署。
谢军和北斗的故事很早就开始了。1982年,谢军大学毕业后投身航天事业。他参与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海阳二号卫星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用3年多时间使北斗卫星使用自主研制的精密原子钟。2004年,谢军任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在北斗三号卫星研制过程中,谢军团队创造性地实现了卫星的量产。仅用1年14天,就将19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航天发射史上的新纪录。
8.叶家英:一位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女学者
【人物与事迹】
叶家英,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南开大学教授。
上世纪50年代,叶家英先后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诗歌和音乐。几经周折,叶家英于1979年回国,成为当时南开大学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学教师。
70年来,叶家英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不仅擅长传统诗学,而且融合了中西文化知识。与前辈相比,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人。
几年来,叶佳颖捐赠了3500万多元的资产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了“嘉陵基金”,支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9.毛祥林:向绝地求贫致富的“当代愚公”
【人物与事迹】
毛祥林,重庆市巫山县竹仙村村委会主任。
43年来,毛祥林坚守在偏僻的山村,辛勤耕耘。他以最原始的方式带领村民在悬崖上凿石头、修路。花了7年时间才铺上一条8公里长的“悬崖路”。
2005年以来,他培育“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推动风土人情的转变,提振信心和雄心,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改变了村民的贫穷落后,过上了富裕文明的生活。毛祥林冲破悬崖、誓拔贫困之根的事迹传遍全国,赢得广泛赞誉。曾获“时代楷模”、“最美战士”、“国家扶贫攻坚奖”等荣誉称号。
10.国测一队:不畏艰险测量祖国山川
【人物与事迹】
2020年5月,第一次国家测绘队第七次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最终确定珠穆朗玛峰最新海拔8848.86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测绘技术的巨大成就。
南极洲2次,珠穆朗玛峰7次,内蒙古荒原39次,高原无人区52次,沙漠腹地52次。。。自1954年成立以来,第一支国家测量队徒步旅行了60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国考一队的历史是一部挑战生命极限的英雄历史。该团队成立以来,已有46名员工死亡,其中许多人难觅踪影,甚至连一块墓碑都没有竖立起来。地球是他们生命传奇的唯一见证。
2. 白岩松采访的医生是谁
1926年的时候,梁启超先生尿血,住进了协和医院。手术是协和医院的院长刘博士为他做的。但是割下来右肾之后,发现只有黑点,而没有肿瘤。
这件事情发生了之后,当然引起轩然大波。北京大学的陈西滢教授马上撰文,《尽信医不如无医》。看看这个标题,那时候的评论比现在猛。接着徐志摩教授也出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抨击文章,《我们病了怎么办》?社会的一片谴责之声都说应该把医院告个底儿掉。那时候的协和不像现在的协和,那时候协和刚刚起步,西医在中国依然处于风雨飘摇中。梁启超先生在风波之中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先写英文后面翻译成中文,《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他认为一切都是正常,而且医生的态度治疗都很好等等等等,最后他希望大家支持协和医院。没有想到出过这样事情的两年后,到1928年的时候他又得了病,依然去协和医院求治,最后在这病逝。
3. 昨天白岩松谈护工
2020年的春节,是一个极不平凡的春节。
正如白岩松所说,我们在过年,他们却在为我们过关。虽然外面有疫情,虽然隔离在家,但是大多数普通人还是在过年的时候回到家里,跟家人一起吃饭团聚。
看完《中国医生》这部影片,我感触颇多:无论是剧情、演技还是人物细节的刻画都可以说可圈可点。
《中国医生》这部影片有大量抢救患者的镜头:有作为指挥者------张院长做出抉择时候的艰难和痛苦;有医护人员从患者利益出发,做出不计个人得失,平凡而又伟大的选择;影片还反映了普通市民在疫情面前,如何从最初的慌乱、茫然失措到互帮互助,共度难关。此外,这部影片还展现了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毅然支援武汉的感人事迹。这部影片每个细节处理的都非常到位,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没有特别刻意煽情的地方,而是用人们的挣扎、努力、坚强给观众带来感动。也让观众看到,疫情期间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是如何扛过那段时间,并体现“医者父母心”的责任担当。
看完《中国医生》这部影片,“勇敢”这个词时刻涌现在我的脑海里。以前“勇敢”这个词更多的是形容战士,但在2020年疫情期间,它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我们用它来形容所有的医护人员。灾难面前,她们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畏惧,换上白色战袍,就直接冲上第一线,成了与病魔死神斗争的天使。
看完《中国医生》这部影片,我不禁想到:疫情期间的医务工作,比平时忙得多,也危险得多。医生和护士跟感染者几乎都是零距离接触,每一个防护不当,每一次护理和治疗,都有可能让他们感染这种致命的病毒。
不仅如此,疫情期间的工作强度也大得多,工作量也比平时多了好多倍。平时值班两小时的护士,要连着值班四个小时甚至八个小时。她们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脱下护目镜时脸上被印出深深的勒痕,他们为了方便,甚至剪下留了多年的长头发,身上的防护服脱下的时候,全身都是汗,手也被汗水和消毒水泡得皴裂。
这不是理所应当,也不是他们的职业使然,而是真正勇敢的奉献精神,是我们中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
看完《中国医生》这部影片,使我感到:因为她们的付出和努力,我们国家所有的城市才能够复工复产,也因为她们的牺牲和风险,我们才能解禁走出家门,去工作,去学习,去购物,去游玩。
在世界各国还处在疫情阴霾的笼罩之下,只有我们中国人在无忧无虑地自由出行,我们在教室里安然学习,这一切红利,都是因为这些白衣天才让我们可以尽情享受。
所以致敬她们,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所应当,也是我们的使命担当。
4. 白岩松与医生
作为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其严肃、深沉、认真而被人们所熟知。虽然他对明代家具的这一评价出乎很多"以洋为贵"、"以新为美"的大众的意料,但他所讲的却是国际家具界、收藏界公认的事实,绝非空穴来风,也并非一家之言。
著名作家、黄花梨家具收藏家海岩,金马影帝、为收藏家具考察过全世界家具的收藏家张涵予,百家讲坛主讲人、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 ...等等数十位文艺界知名人士都经常公开表述他们对中国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的极力推崇。
近100多年来,西式家具随着西方文化一起涌入国内,对中国家庭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逐渐摒弃了自己的家具文化,纷纷把中国家具换成"洋气、高档、有品位"的各式"洋家具",以至于今天大部分中国家庭用的家具都是西式的。
殊不知,在国际上最受推崇的、最受 西方家具界膜拜的典范,恰恰就是我们中国人所摒弃的中国家具,在国际上所有 知名的综合博物馆中,中国家具都是重点收藏。
其中,中国的明式更是国际收藏界、家具界公认的”无法超越的巅峰“,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 中国的明式家具往往都被放在显著的地位。
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
十八世纪英国家具大师Thomas Chippendale(1718-1779)在《家具指南》一书中指出:在世界的范围内,可以以“式”相称的家具类型仅有三类,即:明式、哥特式和洛可可式(路易十五式)家具,其中, 中国的明式家具位居首位。
明中后期,文人士大夫仕途受阻,生活观念和生活意趣发生变化,他们积极地参与生活方式的经营,追求情致、风雅、趣味、清韵和脱俗的闲淡生活。
明代文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熏陶和影响了当时家具的形态和气质,极大地丰富了明代家具的审美层次,并赋予其高雅的情调和深厚的文化,最终形成了世界家具的巅峰、世界家具三式之首--明式。
明式家具 由于有了文人的积极参与,就注定会赋予家具诗情画意的意境和表现力。文人会将自已的古雅之气通过家具这个载体予以表达和体现,这正是明式家具与历代家具不同的关键所在。
晚明时期,文震亨所撰写的《长物志》充分表达了文人士大夫的这种情结,此书可以说是当时文人的生活时尚手册,引领着一大批文人雅士乃至普通民众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这便是明末清初明式家具发展至巅峰并蔚然成风的原因之一。
明式家具 以其简洁典雅的造型,严谨科学的结构闻名于世,不仅仅停留在实用品的层次,而更加追求其审美的情趣、收藏的价值。
入世之担当的儒家赋予了明代家具以庄重、温厚、伟岸;出世之逍遥的道家赋予其以空灵、简素、清新。
儒学倡导的道德礼仪教化注重在家具中体现出人与人的关系。“交椅”体现人的地位的至高无上;八仙桌的不同位置体现不一样的重要性;用“拜匣”盛放名帖以示郑重的礼节。
道家哲学注重道法自然的超脱。“天圆地方”的圈椅造型体现了文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心灵,明代家具使用珍贵红木天然用材不加髹漆,呈现天然纹理的自然之美,寄托文人的山水情怀。
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明代家具,它反应给我们最直接、最突出的感受,是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书卷气。
明代家具作为明代文化的载体,它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流经了若干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依然能够透过一件件明代家具深刻的感悟明代社会浓郁的文人气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奢侈品。
十五世纪,中国的大漆家具开始陆续进入西方。十八世纪,更多的硬木家具也开始进入西方。十八世纪法国宫廷对“中国风”的钟爱,使得“明风”在全欧洲范围内的流行,结合法国本土文化,最终诞生了“洛可可”式家具,引领了欧洲家具界的时尚之风。
一直到近代,中国式(明式)还是现代家具设计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名曰“中国主义(Chineseism)”。上世纪40年代,丹麦人汉斯威格纳(Hans J Wegner)由明式家具中产生灵感,从而推动北欧家具风格走向极简主义,并影响到其他北欧设计师——借鉴明式家具中的设计理念,逐渐形成后来的“极简主义”、“后现代”等北欧风格,这股时尚之风席卷全球。
初次接触明式家具时,有不少人认为明式家具怎么与一些欧式家具有不少相似之处,还一度认为明式家具是从欧式家具演变而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事实上,是西方现代家具在设计中大量借鉴了中国明式家具元素!
当我们驻足停留,回望历史,蓦然间,才发现明式家具作为现代时尚家具的鼻祖,早在四百年前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穿越在明清时期,而且一度影响和发展了西方各种家具形式,成为西方家具界膜拜的典范。这也是为什么明式家具与现代风格的欧美家装能完美搭配,协调统一的原因所在。
5. 白岩松致敬基层医生
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推荐的:
1.《走到人生边上》是白岩松的自传体随笔集,记录了白岩松的一生经历及心路历程,以及他对于人生、爱情、家庭等话题的认识和思考。
2.《告别青春》是白岩松与著名心理医生梁漱溟合作的一本描写现代青年成长状况的读物。书中结合了实践案例和心理学知识,深入分析了许多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3.《你今天真好看》是一本治愈系随笔,书中记录了白岩松在不同场合下的感悟和思考,描述了他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美好事物的追寻。
4.《沉默的大多数》是白岩松的一本社会报道类作品,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种种变迁,以及白岩松亲身见证的那些历史瞬间和社会现象。
6. 白岩松演讲医生
白岩松被访问失眠 实话实说是《实话实说-感受坚强》。
在人的一生中,内心深处常常会有几次惨烈的战争。或因
为情感的重创或因为亲人的离去,还有理想的破灭甚至是因为
一场疾病。
在外人看来,“战争“中的你也和平时没什么不同,和平
日一样的上班下班,只可能沉默多了些,偶尔拥有的笑容会有
些异样,但人群中大家都各有心事,这些蛛丝马迹很少有人读
懂,因此注定了这场“战争“只有你一个人来品味。
无论怎样的内心战争,总是敌不过时间这个对手,当硝烟
慢慢退去,一个人默默打扫战场的时候,那种惨烈的情景常常
让自己触目惊心。
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战争,而且不只是一场,但其中最惨烈
的还是因疾病而起的交锋,而这种疾病的表现偏偏不是卧床不
起,而是卧床难眠。因此白日中的自己还在人群中,但每到夜
晚,就不得不在无眠的床上,让内心的交战越来越激烈。这场
战争已经结束多年,本来不打算回首,希望一切都象没有发生
过的一样最好,但谁想到,一次节目中的偶然吐露天机,这场
“战争“的炮火硝烟又陆续回到我的眼前交火。
1999年初,一位17岁的张穆然小姑娘牵动了京城众多人
的心。小小年纪由于疾病,生命即将走向尽头。记者在采访她
的时候得知,她想参与主持一期《实话实说》,和喜欢的主持
人见见面谈谈天。这样的愿望我们当然愿意满足她,于是有了
《实话实说-感受坚强》这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