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法律法规的变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属于什么风险
那得需要看那些方面的法规变更了,假如国家根据经济情况和贸易往来重新制定或者是修改相关法律法规,肯定会对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因为政策变化,处于不同金融领域的企业或多或少的需要转变经营方式或者其他方向等。
国家对地摊经济的支持,会解决多少人的收入?
解答这个问题,可以用公开数据进行大体估算。
首先,地摊经济属于第三产业。根据Wind数据,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18.5%上升至2019年的47.4%,几乎占到全部就业人口的一半。
第二,个体就业者是地摊经济的主体。2019年城镇和乡村的个体就业人员占到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是26.42%和18.06%。
中国就业总数是多少呢?根据人社部《201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4亿人。
城镇个体就业者约为7.7*26.42%=2.03亿人;乡村个体就业者约为7.7*18.06%=1.39亿人。
假设有四分之一的个体就业者会摆摊经营,那城镇地摊业主约有0.51亿人,乡村地摊业主约有0.35亿人。
今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时,总理曾提到,西部一个城市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增加了10万个就业岗位。
这个城市说的是成都。今年3月份,成都市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就开始实行柔性执法的新政策,允许流动商贩经营,截至5月28日,成都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0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147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130个,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但这并不具有普遍参考意义,因为不同城市的城市文化、消费习惯等并不相同,成都是一个典型的消费享受友好型城市,本身就充满了烟火气,川菜在带动夜经济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所以成都搞地摊经济很容易成功,这些天然优势是不能普遍复制的。
另外,地摊经济还取决于各地方城市的具体管理措施。目前,中央文明办对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就行了重大修改,今年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但各地城市管理的水平,并不能普遍达到成都那样的弹性和柔性。
同时,地摊经济业主流动性较大,成分复杂,难以做出精确统计。受到以上各种因素的约束,地摊经济的实际人数应该会明显低于上述的推算。
我们可以在再一个有趣的推算。台湾地摊经济比较发达,士林夜市非常有名。根据2018年数据,台湾地摊摊位一共有30.7万个,从业人数47.6万人,一个地摊摊位平均带来大约1.5个人就业。按照上述公开报道的数字,成都新增的摊位合计约4.14万个,带动新增就业10万人,平均一个摊位解决2.4个人的就业。
目前,西部证券研究所预计我国209个主要城市(一线-四线城市)有望开放50万个摊位,预计可以新增就业120万人。这个估算,与台湾和成都的人/摊位的比例接近。
根据目前部分城市地摊经济政策看,其实很多城市可提供的新增摊位是比较有限的。
但对于经济基础好的城市来说,地摊经济还是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
2007年全国“两会”前,上海和重庆市先后解禁马路摊点,2015年广东省出台新政策,对食品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进行管理,实现了地摊合法化。三地就业率和消费,在新政策推出后都有明显上涨。
2007年,上海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6年的4.4%下降到4.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6.7万人,减少1.1万人,个体就业人数36.05万人,增加0.99万人。
2007年,重庆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6年的4%下降至3.98%,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4.13万人,减少1.27万人,个体就业人数98.25万人,增加14.7万人。
上海和重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7年1月的9.72%,13.8%提升到2017年3月的14.41%和20.1%。广东省的情况也是类似。
总体看,地摊经济确实对拉动就业促进消费有效果,但效果的多与少,需要与城市特点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策。
对于放开地摊经济这件事,东北财经大学中国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表示:地摊经济、农贸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的现代化不矛盾,如果在城市放开地摊经济、农贸市场、流动商贩,对于促进灵活就业、以及非正式就业人群的意义非常重大,大概可以解决5000万人的就业问题。
放开地摊经济能解决5000万人的就业问题,那么这个决策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然而,真的能带动这么多就业岗位吗?此前,成都市允许摆地摊后,两个多月内增加了10万个就业岗位。继成都市之后,浙江也提出合理设定流动摊贩场所鼓励灵活就业,后续成效也非常不错。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城市居住人口越来越多,所以放开地摊经济可以解决5000万人的就业问题,确实是可行的。
我国目前有7.7亿劳动就业人口,其中1亿人从事非正式就业,约占劳动就业总人口的15%。参照发达国家的非就业人数比例,如果放开地摊经济、农贸市场、建材市场、小商品市场、早市、夜市等等,至少可以促进5000万人就业。而这5000万就业岗位,又将带动数量庞大的消费和可观的经济增长。
过去影响地摊经济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建设文明城市,管理者认为大的现代化超市、商场才是文明城市,而地摊经济不符合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建设。其次,就是各城市担心地摊经济会对卫生城市的考核造成影响。对于这方面,国家确实要管理,但管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禁止。不能因为卫生城市建设、市容建设而禁止地摊经济。
城市领导、管理者一定要改变观念,城市的文明化和现代化与地摊经济并不矛盾。一个城市不会只有大机构,没有小摊位。城市的现代化应该是包容的,经济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态链,各种经济要和谐共存。只有更加包容,城市才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变得更有活力,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