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家政常识

美国幼儿园教育模式(美国幼儿园教育模式的特点)

2022-12-11 16:22:26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美国幼儿园教育模式的特点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在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成因1 中西方历史背景的不同在西方的历史上,移民

美国幼儿园教育模式的特点

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在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成因

1 中西方历史背景的不同

在西方的历史上,移民现象是很普遍的,这就造成了当地文化的多样化,外来文化的新思想和新习俗很容易被接受,并融入到本土文化,因而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就相对增大了。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国人为许多传统和习惯所限制。尤其是封建观念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保守自闭的思想影响了大多数人。

2.经济体制不同

西方在“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更

多的机会、更少的生存压力。用人体制比较完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因此人们有更广泛的择业余地。没有高低优劣的看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社会注重学历,生存压力非常大,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工作上。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就是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生活稳定。

3.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个性,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根据这种价值观,父母把孩子和他们自己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中国人推崇的是集体利益而不是个性。在中国人的哲学中,个人价值要服从集体利益,父母丢弃了自我,重视孩子的“自我”。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千方百计为孩子设计好了未来。西方家庭用最基本理性化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培养孩子的义务是一项社会义务。中国人崇尚道德,家教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抚育孩子的义务是家庭的。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

1. 家长与孩子关系方面的差异

中国家长的支配欲强,要求孩子从小就要听家长的话,希望什么事情都要依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管和被管的关系。

在西方父母和孩子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尊重的关系。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自的个性,应顺其自然地发展。孩子所处的小环境是自由宽松的。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干涉和限制他们的行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该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和斟酌,尽可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2. 教育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家长只重学习,更有人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一切都好。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和希望过高,采用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本持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事事处处关心有佳,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觉得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状况、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忽略不计。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安排好了的,认为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未来。

西方家长的成名成家观念相对来说比较淡薄,他们不是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以培养一个自力更生的人为出发点,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具备独立生存能力,且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人。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使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3. 日常行为习惯的差异

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背离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例如幼儿教育时就提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一定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薄,公民意识薄弱,这与家长长期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做事必先学会做人。西方家长则在孩子懂事开始就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和善待他人,看重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4. 心理健康和沟通的差异

我国许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健康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这样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过低,以至经不起遇到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们自悲、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寻短见。这些大多都是由于家庭教育水平低下造成的,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而酿成的悲剧。从家庭教育来看,中国的家庭教育就是对孩子限制,代替孩子选择他自己的愿望,用一个术语来说叫做专制型的教育。

美国幼儿园教育模式的特点是

1.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此时的幼儿教育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课程也是完全效仿国外。1903年至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对蒙养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其主体内容都是参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早期的学前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一方面借鉴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进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并形成了“单元中心制课程”、“行为课程”等课程模式。1932年10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学前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新时代,迎来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改革期。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已经确认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此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经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此外,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与科学化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规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科,并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具体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纲要。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苏联分科教育的经验,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分科教学自从被引进到我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分科课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格局。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学前课程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原本的课程体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空白期。

4.20世纪80年代以来(1976年至今):进一步变革与完善。经过10年动乱,1976年开始,我国的教育开始全面恢复。1976年至1990年间,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实现了由沿用“苏式”模式到初步改革阶段的转变,尤其是1981年《学前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颁布,更是促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变革。

80年代,国外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特别是蒙台梭利、杜威、布鲁纳、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在我国广泛传播,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90年代以后,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改革。90年代前中期“学前课程变革的主题更加鲜明,出现了游戏课程、情感课程、领域课程、生存课程、上海新课程等多种课程实践。”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化交流的加强,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总之,9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都逐步扩大,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已初步形成。

美国的学前教育模式

K12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初中级教育体系。K是指kindergarten(幼儿园),即从幼儿园(4-6岁)一直到十二年级(7-19岁)的教育历程。除了k以外,在发达国家这都属于义务教育体系。也有叫P12的,这里的P指Pre-school(学前教育),基本意思一样。

美国幼儿园的教育方式

1856年,德国移民玛格雷特·舒尔茨夫人在威斯康星州的沃特敦开设了美国第一所幼儿园,少年期的她在听过福禄贝尔的一个有关幼儿园教育思想的演讲后深受影响,在开设幼儿园后,舒尔茨夫人也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福禄贝尔的幼儿园思想进行了有效实践:指导孩子们唱歌、游戏。

但沃特敦的这所幼儿园在一战期间由于美国反对德语的使用而被迫关闭了。虽然这第一所幼儿园并未对美国的幼儿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舒尔茨夫人曾将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讲述给了伊丽莎白·皮博迪,这也使得她终身献给了美国的幼儿园教师事业,这也对美国的幼儿园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幼儿园课程模式

中国环创基本上都是老师完成,国外会有幼儿参与

美国幼儿园教育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国外幼儿园设计上要丰富,与国内多遍的内容也为幼儿的生活增多了选择性。

第二,空间的界限设计也不同国外幼儿园室内的空间多,开场灵活,强调多种可能。而国内则多封闭,且多为单元式,强调安全和管理的便利。

第三,国外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的重点一般是公共的交互空间在引导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共享上构思很多,而国内则侧重幼儿的活动室和卧室的舒适度。

第四,国内幼儿园内的自主性不足,不同于国外那种交互式的教育理念,缺乏与他人的合作和接触,以及家长的参与。

第五,从整体的空间设计上讲,国内的室内环境设计空间区分明确,多由不同功能的房间组成,而国外则多有室内外环境相互渗透,室内环境设计整体性更强。

美国幼儿园教育与中国幼儿园教育

这些国家和地区既包括丹麦,芬兰,韩国,美国,爱尔兰,葡萄牙,新西兰,法国,匈牙利,意大利,英国,比利时,瑞典,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巴西,墨西哥,古巴,蒙古等发展中国家和我国澳门,台湾等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先后确立了免费的学前教育制度。

美国幼儿园课程特点有哪些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针对美国幼教界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而提出来的。幼儿园在很早就对幼儿进行正规学术培养的错误做法,引起了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幼儿期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具体形象的、以游戏为主的自发性学习,而不是这种“小学化”教学。

学前教育方案最应考虑的就是儿童的需要,并因儿童的需要来裁剪课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相反地来“裁剪”儿童以让其适应学前教育的课程。

美国幼儿园教育模式的特点有哪些

从整体角度来说,美国教育制度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前三者构成了大学前的教育(保育学校及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美国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显著特点是不限制性别、阶级、年龄等方面,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美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特点

社交能力。合作能力,学习的能力。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论述美国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及对我国幼儿园的启示

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有三种主要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浪漫主义流派、文化传递流派、进步主义流派。基于这三种理论,学前教育课程模式主要包括:直接教学模式(B-E模式)、高瞻课程(high-scope)、银行街模式(bank-street)、蒙台梭利模式、光谱方案(零点计划课程)、发展适宜性课程、卡米-德弗里斯模式、发展-互动课程,等等。

精彩推荐
家政厨师招聘(厨房厨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