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嫁女儿风俗?
婚嫁是一个永不衰老的话题。“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自然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婚嫁在石首称为“红喜事”。凡遇婚嫁,人们都要举行热闹繁复的庆贺仪式,天长日久,形成了系列的婚姻仪式歌。这些流传于石首民间的婚俗歌谣,内容丰富,生动地记录了婚庆的完整过程,也充分表现了具有石首独特地域婚庆风俗的人文情怀。
石首把结婚称“完婚”、“过喜会”。结婚前,必办三茶六礼。“三茶”即“受茶”、“定茶”和“合茶”。订婚时,男方以“百果”相送,寓百年合好,是为“受茶”或“下茶”。结婚时,男方以莲子、枣子为礼,比作连子连心,早生贵子,即为“定茶”。新人入洞房后,合饮一杯茶,表示婚后同甘共苦,这就叫“合茶”。婚姻六礼为提亲、问名(合八字)、订婚、过大礼(送聘礼)、报期(择婚期)、迎娶。前五个主要是议定婚姻,最后一个才是正礼,是婚礼的核心。
古代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那时要想确立婚姻关系,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谓媒妁,媒就是男方的媒人,妁就是女方的媒人。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俗话说,说好一门亲,穿好一身新。媒人只有嘴上功夫十分了得,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要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婚姻的协议。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而且做媒人还要勤于跑腿,正是在媒人的极力撮合下,新人才会走到一起。一直到“新人进了房”,才把“媒人甩过墙”。流传于石首一带的“打媒人”、“请媒人”、“骂媒人”、“谢媒人”等与媒人有关的歌谣,或首肯,或指责,诙谐风趣,都说明了媒人的重要性。据说媒婆从来不怕人骂,反倒怕人不骂;人不骂,她的“霉(媒)气”反而脱不了。
提媒婆,更恨她,胡言乱语嘴喳喳。不怨爹,不怨娘,怨那媒人坏心肠。媒人肉,用锅熬,媒人骨头当柴烧,媒人皮,当鼓敲。(骂媒人)
新娘在出嫁的前一天,须由一位父母子女齐全的妇人用素线将新娘脸上的汗毛扯去,之后再用煮熟去壳的鸡蛋,在脸上滚动,使皮肤细嫩光滑。扯脸也称开脸,以示不再是未婚少女。开脸是一种民间传统的美容方法,它和现在的姑娘出嫁前进美容院化新娘妆是一回事,都寄托着新娘对美的追求,对新生活的憧憬。扯脸时边扯边念开脸词。
开脸开脸,转换新颜。一开金枝玉叶,二开贵子状元,三开龙凤呈祥,四开百事合欢。开脸大吉,花果团圆。(开脸词)
结婚前一天,男方家陪“十弟兄”,女方家陪“十姊妹”。参加陪十弟兄十姊妹的都是同辈未婚的亲朋好友。在陪十弟兄和十姊妹筵席上唱的歌,也称为喊诗。陪十姊妹还有一个说法,以示新娘出嫁后,娘家有人相助。
瓜子尖尖,碟子圆圆,口嗑两块,白米当先。请嘞!一只凤凰飞上天,惊动八位大神仙,八位神仙来饮酒,九位弟兄陪十友。请嘞!太阳出来一枝花,照在西边帝王家,正宫娘娘生贵子,满朝文武插金花。请嘞!一对喜鹊当门叫,明天就有新姑到,前面打的黄凉伞,后头坐的四人轿。请嘞!(陪十弟兄)
这里的“请嘞”,是指喊诗完毕,即请喝酒。
十朵鲜花围一蓬,其中一朵分外红。今日相陪十姊妹,明日一个凤配龙。一对凤凰前头飞,一对喜鹊紧相随。凤凰叫来花开果,喜鹊叫来果团圆,花果团圆万万年。(陪十姊妹)
新娘出嫁,要请有子女的妇女充作嫁娘,嫁娘在新娘上轿前要唱嫁娘歌,劝诫和祝贺新娘。
风和日丽人舒畅,大姐嫁人泪汪汪,一顶花轿门前放,新娘坐在花轿上。女走母哭泪花流,半喜半悲在心头。喇叭声声轿上路,花轿花帘望不透。司仪唱礼新人起,白头偕老交杯酒,今年洞房闹花烛,明年赶把爹娘做。(嫁娘歌)
结婚成立家庭自然令人高兴,但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以后不能朝夕相处,孝顺爹娘,难免令人伤感。花轿进门后,新娘哭别父母兄嫂,以示难舍难分。哭嫁歌就是在新娘出嫁时,待嫁新娘和亲人之间哭唱的抒情性歌谣。流传下来的“哭嫁歌”、“娘教女”抒情性强,哀婉动人,催人泪下。母亲以这种哭唱的方式教育女儿,出嫁后要谨守妇道,孝顺父母,和睦邻里家庭,小两口相敬如宾相亲相爱,开枝散叶。歌谣将外在的规则习惯,化为内在的德性追求,其作用看起来不是那么立竿见影,但深入人心而长久。它交流了伦理道德和人生观,因而能够启迪道德意识的自觉。对一个人的人格养成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天的教育,子女将铭记一生。这也是“孝”文化的传承。
难为我的爹,难为我的娘,把我拉到十八岁,如今也是白忙一场。难为我的老子,难为我的亲娘,把儿养大没报恩,儿是一个不孝人。娘送儿的陪嫁,两双缎子鞋,脚穿绣鞋踏上地,心中想起娘亲来。爹送儿的陪嫁,阴蓝竹布衫,自己一身是补丁,为了女儿着了难。哥送妹的陪嫁,打了箱和柜,栽树十年成绿荫,一片绿荫给了妹妹。嫂送妹的陪嫁,一对花枕头,鸳鸯戏水鹊登梅,梦中也往娘家飞。辞别爹和娘,辞别哥嫂亲人,雀鸟也知反哺义,我不是那无义人。(哭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