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政的书籍(古代关于家庭礼仪的书有哪些)
1. 古代家政的书籍
一、摆地摊
小地摊,不要看这个生意特别常见,只要选择正确的产品,利润是非常高的,别看网上很多人吐槽摆地摊,但确实有一部分人靠地摊Z取了“辛苦钱”
现在很多高校大学生、高中学生,都是借助摆摊积累了第一桶金。
在互联网上或当地的批发商城小批量采购,一般和批发市场老板聊天比较看眼缘,特别是小批量采购,为了更低的价钱,肯定要对批发市场老板胃口。
适合一人开店,而且投资少的项目
其次进货之后,还要考虑摆摊位置、周围人群、地段是否允许摆摊等等因素影响,举个例,我以前居住的小区楼下有一个卖炒饭的阿姨,一年基本上能卖几十万,ZQ还是有几个因素:
外卖没有如今这么流行;
因为是新住宅,周围大部分偏上班族;
周围餐饮店比较少;
老板的炒饭味道不错。
基于上述的几个因素,就可以理解阿姨为啥这么ZQ,当然也是辛苦钱,但Z的钱总比许多上班族多。
经济型快餐店
现在快餐这个行业可以说是餐饮中比较热门的细分赛道,但是入场门槛并没有那么高,就类似前两天写的一篇文章提到:稻香村在北京也开始卖快餐了!
现在面馆、快餐,只要味道不错,价格比较合理,特别是在办公区,不会欠缺上班族的回头客,而且这类门店只要位置偏远一点,类似部分工业园区,那么前期投资就不会很高!
适合一人开店,而且投资少的项目
干洗店
而干洗店业务,针对高档次消费者人群而言是特别有行业市场的,并且利润也是非常可观的。
由于大家生活水平的提升慢慢改变了干洗行业,干洗行业的客户群体逐渐高端化,有很多人靠这一个领域发财致富,一个人是完全可以运营。
在一些高档小区开一间洗衣店,只需投资几套干洗设备和一些洗衣店原料,外加一个门面租金!我是钱QQ/微信:11578821
适合一人开店,而且投资少的项目
早餐
如今,绝大部分八零后和九零后都是有了自己的家庭。
尤其是那种工作比较忙的人,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少,很多人都不会早起做早餐,会选择在外面买东西吃或在早餐店吃。
在办公楼周边人多的地方租一个小门店,按照本地人的饮食结构来挑选类别。
适合一人开店,而且投资少的项目
家电清洁
家政相关品类,近几年可以说是比较热门的细分品类,首先只要去学习家电清洗的技巧,完全可以低成本地组建一个家政服务小团队,业务基本可以覆盖空调、冰箱、洗衣机、油烟机等家电的清洁工作。
适合一人开店,而且投资少的项目
家电回收
在许多人口流动比较大的城市,房屋出租需求非常大,也带动了许多餐饮行业,但是大城市的蝴蝶效应影响着许多行业,特别是二手家电行业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
许多房东对二手电视还是有一定的需求,如果有一定资源,可以考虑回收倒卖二手家电,从中Z取差价,很多人做这方面Z了很多钱!
适合一人开店,而且投资少的项目
宠物殡葬
如果是比较关心创业的朋友,可能知晓前几年宠物行业可以说是朝阳行业,虽然这个行业发展确实很好,但在许多城市目前都开始出现饱和状态,除非有一些新的创新,不然竞争压力很大。
所以就有很多创业者把目光集聚到宠物的细分领域,目前来讲,宠物殡葬可以说是一个还没有完全打开的市场,如果有焚化的关系,那么可以考虑在二、三线城市开一家,逐步去做口碑,相信利润也是不低的!
2. 古代关于家庭礼仪的书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学有三部经典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古代礼仪书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3. 古代关于家庭礼仪的书籍
当下,中国社会史研究与生活史紧密结合,引人注目。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生活史、地域史、专题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生活史研究多采用“社会生活”的概念,这是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
但近年来,在生活史研究中强调“日常生活”的概念,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史研究蔚然成风。
事实上,日常生活史在海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多视角、跨学科,以其独特价值成为一种学术潮流,因为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在结构层次上看历史,而是希望能够理解普通人生活的文化意义。
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见人又见物”,有血有肉,包括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人生礼仪、人际关系、婚姻家庭、文化娱乐、时令节日、宗教与神灵信仰、丧葬习俗、皇帝崇拜等。
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古代社会日常生活丛书”,收录了冯尔康、常建华、伊永文等知名历史学者有关“日常生活”的多部论著,从生育、交往、休闲活动、消费行为等看似琐细的对象中理解人类生活的实态,内容涵盖从皇室到平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古代中国闲情琐记》
伊永文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著名历史学者、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伊永文先生以文化随笔的方式来介绍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以游戏闲情为经,以新奇自然为纬,用学术通俗化的口吻,娓娓讲述从皇宫帝苑到市井闾巷的悠悠往事,逼真地再现了传统中国人的生活百态。
《古人日常生活与社会风俗》
冯尔康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史学大家冯尔康先生的读史札记。本书以古人社会生活为范围,内容包括古人衣饰的规制与风尚,古人的婚姻家庭生活,人口的再生产、死亡、丧葬、迁徙和社会救济,社会结构中人们的群体生活,古人的文化娱乐等。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
常建华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先生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整理了有关岁时节日的文献资料,力图更准确、细致、系统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汉族岁时节日的基本面貌,并提出一些新说。
《中国古代女性婚姻家庭》
本书由传统婚姻制度习俗、妇女专题和明清家族研究上中下三编组成。书中,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常建华先生除介绍与古代婚姻家庭有关的文化史知识外,还通过专题的形式对历史上的特殊妇女群体和家族制度与家风家训进行了梳理与探讨。
《宋代市民日常生活》
著名历史学者、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伊永文先生以文化随笔的方式来介绍宋代市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了时序、别样风流、赢钱赌物的游戏、体育运动、技艺、防火技术、吃的艺术、婚育习俗、休闲生活等方面,逼真地再现了宋代市民日常生活百态。
《明代社会日常生活》
著名历史学者、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伊永文先生以明代小说、戏曲等市民文学资料为基本史料,经过详细、认真地选择,并与正史记载相互参证,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较为详实地勾画出了明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基本情况。
《清代社会日常生活》
史学大家冯尔康先生在本书中杂谈清朝时期人们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这些现象,涉及清朝制度、政策、观念、生产方式、社会经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人等,生活中表现出的历史人物的个性、命运,社会生活对历史演变的作用。
4. 古代风俗的书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始见于《史记·封禅书》。《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
5. 介绍古代风俗的书
这种书籍有很多。例如:杨荫深著的《衣冠服饰》(世界书局1946年版) 李干忱《破除迷信全书》(1924年)、 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1928年)、 嵇宇经《民间游戏》(1928年)、 贾逸君《中华妇女缠足考》(1929年)、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1933年)、 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1935年)、 陶希圣《婚姻与家族》(1935年)、 吴守雄《婚丧喜庆礼节文件大全》(1935年)、 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1946年)、 卫聚贤《岁时令节》(1946年)、 邓子琴《中国礼俗学纲要》(1947年)、 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1947年)。在网上找的这些。推荐这些吧,希望对楼主有用。
6. 家政知识类书籍
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该词,目的是说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
7. 古代家教书籍
一、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 ——《格言联璧》
二、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
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格言联璧》
三、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格言联璧》
8. 关于家政的书籍
1.《昆虫记》
《昆虫记》(Souvenirs Entomologiques)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书首次出版。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2.《第七条猎狗》
《第七条猎狗》是2008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沈石溪。
《第七条猎狗》是作家沈石溪的成名作。这篇短篇小说,展示了沈石溪非同寻常的讲故事的能力。讲述的是老猎人召盘巴和他第七条猎狗的故事。老猎人闯荡山林40年,却得不到一条称心如意的猎狗,一直引以为憾。这第七条猎狗是军犬的后裔,“撵山快如风,狩猎猛如虎”。老猎人爱狗如爱子,给它取名赤利,是傣族传说中会飞的宝刀的意思。
3.《兵猴》
《兵猴》这是一本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的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人类文化和社会文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但生命中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动物小说更有理由赢得读者,也更有理由追求不朽。
4.《保姆蟒》
《保姆蟒》是沈石溪动物小说精彩拼音版系列之一。《保姆蟒》内容主要包括保姆蟒、舞蛇、猎蟒、漏网野狗、猫狗之间、乞丐虎、山彪、母熊大白掌、善举白旗的鱼、鱼道等等。《保姆蟒》作者是沈石溪。
5.《猎狐》
选取著名作家沈石溪获奖作品,包括《猎狐》、《圣火》、《大青猴》、《驯服烈马》、《剽牛》、《象群迁移的时候》、等获奖代表作品,表现动物的亲爱、爱情、生存哲学,情节跌宕起伏,文字朴实生动,描写栩栩如生,很强的可读性和文学性。
9. 古代人的生活书籍
正史主要是以二十四史为主我就来给你介绍一下其中几部供你研习: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占三分之一,《蜀书》只占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而关于蜀汉的史作阙如,而且蜀汉也不像魏、吴二国设有史官,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其进行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但是这个只是演义,大部分并不真实。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并且,本书在中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春秋》经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其中成于先秦的较著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但后世亦有不同说法,清人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也说:《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
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传》的《春秋经》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异,传文按年合并,先经后传。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和帝刘肇)后附殇帝(殇帝刘隆),《顺帝纪》(顺帝刘保)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
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它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历时十四年。
本书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而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史的。由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对于编纂上的这些问题,编者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发刊缀言中指出,此书仅仅是作为史稿公之于世,「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侭管此书存在错误和缺点,它根据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实录、清代的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档案等,今天也可以见到,但编者把大量的资料汇集起来,初步作了整理,这就使读者能够得到比校详细系统的有关清代史事的素材。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因此,这部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全书《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艺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仅次于《列传》,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食货志》、《兵志》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食货志》十四卷,相当于《旧唐书·食货志》的七倍。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蔡京、黄潜善、秦桧、张邦昌、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道学》四卷,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道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
《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