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区家政招聘信息(东乡区家政保姆)
1. 东乡区家政保姆
岳阳龙湾邓氏
始迁祖尔那公,明初由江西迁楚,卜居巴陵龙湾。生七子:明一迁贵州,明三迁华容,明四迁陈宋山转迁长沙,明五迁磨刀坑,明七迁枫树门,分迁麻塘铺成排头,明二、明六居长湖,明二四世孙文通迁临湘谢塘,文远自谢塘迁尖山黄泥洞。清光绪24年(1898)纂有族谱。
岳阳邓受屋邓氏
始迁祖成七公,元天历间由江西迁岳阳长湖金沙坪,四传至受公,明正统8年(1443)卜居岳阳中村乡伏太村邓受屋。1992年纂有族谱。
华容邓氏
据其1917年谱称:禹公三十世至宋时泳公,居官所至,以廉节见称,晚岁坐事屡迁,旋谪江西,转徙华容,又传数世至正本、正源、正始、积宗诸公。正本为仁分始祖,积宗为义分始祖。仁分籍邑东沙港,义分籍邑东邓家山及花砖头。仁分老派:学以成家政,儒宗祚自永,奕泽惟忠恕,敦崇德乃本("永"字后改用通派)。义分老派:宏文传可大,本笃兆其昌,惟学克修诚,以斯久益彰("昌"字后改用通派)。通派:国运昌隆际,名垂竹帛时,簪缨联世胄,兰桂秀芳枝,创业崇勤俭,为人止孝慈,协修绳祖武,厚德启鸿基。本族名人邓辅德,著有《古垄头集》二卷;邓友鸣、邓永浩,明兵部车驾司郎中。
华容津湖垸邓氏
始迁祖仁寿("英"字派),原居望城靖港隔塘村邓家坪,为生计,清光绪6年(1880)迁居华容津湖院。现族人分居护城、城关、新河和岳阳、湘潭等处。派语:钧天司制兆,鸿楚伯侯兴,英俊荣邦国,名扬彩凤登,诗书传世泽,家族万年存。
华容东山红岗邓氏
始迁祖明武公,字积宗,世居江西丰城县落星桥,元初兵乱迁长沙北门,元至元年间,转迁华容东乡杨公岭五公庙(现东山乡红岗村9组),后人聚居东山红岗、先红、天井一带,分居全县各地。建祖祠于红岗黑湾,堂名三登。老派语:尔积千辅友永伯公玉一而于。续派语:(自十三世始)宏文传可大,本笃兆其昌,惟学克修诚,以斯久益彰。1990年监利、岳阳、华容、江陵同祖江西丰城之邓氏子孙联宗修谱,定联派为:(自二十一世始)同庆联新谱,经书育茂才,遵循先哲训,忠义耀云台。续派用至"昌"字止,"昌"字派合通派"庆"字派。
湘阴牛口塅邓氏
始迁祖春华公,明洪武间由塅山迁牛口塅,子二:显盛、原赵。后裔世居牛口塅、六方湾、韩湾围、复兴围、牛洲等地。宗祠在牛口塅。班序:国正天心顺,家齐祖德昌,诗书垂永裕,发越有声扬。
湘阴樟湖岭邓氏
始祖惠迪公,生亲三,亲三子之先,字明生,清康熙11年(1672)自江西新淦县登贤乡长乐里迁居湖南湘阴樟湖岭。之先公生二子:高贤、高才。高贤子六:学顺、学谪、学文、学孔、学成、学仕;高才子六:学勋、学宇、学武、学中、学诗、学礼。后裔居樟湖岭、长沙靖港口、南县灵官洲等地。班序:先高学乃大,功懋德斯宏。
湘阴金鸡山邓氏
称系出汉高密侯禹之孙骘。传二十二世至唐时进思、进忠,始宦游来湘,进思任岳州刺史,进忠官衡州刺史。
湘阴邓家坝邓氏
始祖孟全公,出自金鸡山邓氏,居长沙万寿都,传四世至朝相公,于明万历24年(1596)迁湘阴邓家坝。
平江龙门邓氏
始迁祖匡持公,唐昭宗年间自四川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12578人。
平江安定宦田邓氏
始迁祖恭公,清顺治元年(1644)自广东嘉应迁此。清同治间平江客家邓氏曾合纂族谱。
平江大坪邓氏
系出禹公支裔以成公,以成公十三世孙永禄生三子:兴国、兴邦、兴家。清乾隆间,兴国由湖北荆州监利县迁湖南岳州府平江县东乡大坪源,生二子:宝周、宝用,后裔世居于此。班序:以虞日选全惟佳伯仁先乔俊嗣永兴。
平江黛屏源邓氏
系出骘公十九世孙亮生之三十四世孙兴国,兴国之子宝周,字显有,清康熙56年生,由广东迁江西,复迁湖南平江东乡黛屏源,后裔世居于此。班序:志道克遵详,修文立法良,经传垂泽远,宝树肇家望。
平江交冲、斑鸠坳邓氏
系出骘公十九世孙亮生之三十四世孙元泷,元泷之子宝明,字昌明,清康熙49年生,由广东迁江西,复迁平江南乡,生二子:树仁、树魁。后裔居平南交冲、平东斑鸠垇等地。班序:元宝树肇家望。
平江平东邓氏
系出禹公支裔明叟、隆叟、荣叟。荣叟十二世孙子连生四子:先泷世居郴州伯村洞阳坡头曹田湾;元泷由曹田湾迁平江新江辜家洞口;玉泷、吉泷无考。后裔居平江东乡斑鸠坳、高段、交冲等地。宗祠在蒋山。班序:和叟甲显必,永珂林希任,明应化子泷,宝树肇家望。
平江芦溪邓氏
系出禹公支裔开泰,传七世至裕麒,裕麒之子其禄生昌隆,昌隆生三子:顺德居西岭脚众庄,顺清居周台,顺遂居下壕。顺德生三子:庭礼、庭让、庭献,顺清四子:庭树、庭梓、庭柱、庭材,后裔分居枣树湾、五德贯、芦溪等地。支祠在枣树湾。班序:裕其昌顺庭朝承大兴应才高光世守宝树肇家望。
平江坑口黛屏源邓氏
系出志斋公五世孙传聪。传聪八世孙尚义,清康熙时由广东迁浏阳,复迁平江东乡濯水坑口黛屏源,生二子:任喜、任珑。后裔世居此地。班序:传宗兴广素,正有士尚任,宝树肇家望。
平江钟洞邓氏
系出志斋公曾孙子才,子才之九世孙垂兴,清时由广东迁浏阳,复迁平江北乡钟洞,后裔世居于此。班序:才福修文立法,良经传垂泽远,宝树肇家望。
平江宦田苏家垅邓氏
系出志斋公九子信,信公十一世孙垂泰,字均常,清康熙时由广东始迁江西镇平,继迁浏阳,复迁平江宦田苏家垅,生四子:泽贻、泽施、泽广、泽盈,后裔居平江东乡宦田横槎、钟洞、恩溪、苏家垅等地。班序:信克子质羡,文立法良经,传垂泽远,宝树肇家望。
平江许南邓氏
系出志斋公六世孙子仁,子仁八世孙朝林生宝缙,由广东迁浏阳,复迁平江南乡许南,后裔居平江南乡许南。班序:仁文材松可,聪德贤朝,宝树肇家望。
平江长田市登湖邓氏
系出志斋公十二世孙德荣,德荣生元生,元生之四子登湖由广东迁浏阳瓦子坪,复迁平江南乡长田市李家塘,登湖生六子:宝凤、宝发、宝富、宝荣、宝彬、宝汉。后裔居长田市李家湾。班序:德元登,宝树肇家望。
平江尖峰殿邓氏
系出志斋公十二世孙德荣,德荣子元生子六:登楚、登兴、登旺、登湖、登煌、登发。清康熙时登楚由广东迁浏阳瓦子坪,复迁平江南乡安定桥田陌口尖峰殿,登楚子四:宝振、宝纲、宝立、宝纪。后裔居平南田陌口尖峰殿等地。班序:德元登,宝树肇家望。
平江田陌口邓氏
系出志斋公之子礼,礼公三十二世孙简生,清顺治11年生,由广东迁浏阳,复迁平江南乡田陌口,后裔居田陌口尖峰殿。班序:礼钦友政时,仁文嵩泷敬,如德简景,宝树肇家望。
平江宦田兰亭邓氏
志斋公之子仁公十世孙垂绛子二:泽雨、泽展。泽雨自广东迁江西赣州府赣县,继迁浏阳;泽展,字承文,于康熙间自广东迁江西赣州府赣县,继迁平江县东乡宦田兰亭里,子三:远钦、远齐、远仕。后裔居平东宦田兰亭里。班序:志道克遵祥,修文立法良,经传垂泽远,宝树肇家望。
平江长田栗山邓氏
系出志斋公,其三子恭公十一世孙色连,于清康熙时由广东迁浏阳,复迁平江长田市栗山。后裔世居长田栗山。班序:色孟洪,宝树肇家望。
平江南乡邓氏
系出志斋公,其三子恭公十二世孙子宪子文烘,文烘子宝谦,明天启三年生,由广东迁浏阳,复迁平江南乡。后裔居南乡及浏阳双江等地。班序:宪文,宝树肇家望。
平江南乡邓氏
系出志斋公,其子恭公十二世孙尚登,尚登子声富,声富子宝占,字登魁,清康熙五十九年生,由广东迁居浏阳,复迁平江南乡,生四子:树超、树越、树起、树趣,后裔世居平江南乡。班序:恭祚文敬日,珑琦耐法景,祥宜肇兴,宝树肇家望。
平江柳家洞邓氏
始祖志斋公,子恭,十一传至宜鲁公子二:玉连、玉英。玉连,清康熙四十六年生,由广东偕弟玉英同迁湖南浏阳,继迁平江东乡柳家洞,生三子:文兴、世兴、良兴,后裔居东乡柳家洞。玉英自浏阳继迁平江北乡大洲子,子五:荣兴、华兴、富兴、贵兴、永兴,后裔世居平北大洲、烟冲等地。班序:恭祚文敬日,珑琦耐法景,祥宜玉兴,宝树肇家望。
2. 东乡保姆介绍所
1、越剧《红楼梦》
越剧《红楼梦》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故事改编,剧本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体现原著的精神风貌。1958年首次公演,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和王文娟主演。越剧《红楼梦》是越剧舞台上一座极难逾越的艺术高峰、也是中国戏曲宝库中一笔宝贵财富。
2、越剧《孟丽君》
越剧《孟丽君》是越剧中的经典,这部越剧孟丽君情结曲折,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越剧孟丽君被许多流派进行过演艺,使得越剧孟丽君成为了越剧常演曲目 吏部尚书孟士元之女丽君才貌双全,国丈刘捷之子刘奎壁与元帅皇甫敬之子皇甫少华皆慕名提亲。
士元左右为难,决定比箭招亲,少华获胜。皇甫敬战事失利被俘,刘捷借机诬陷其叛变,并请成宗皇帝将丽君赐与奎壁为妻。皇帝听信谗言准奏。皇甫夫人让少华逃走,自己与女长华进京请罪,为卫勇娥所救。丽君留书请乳娘之女映雪代嫁,女扮男装逃走。
3、越剧《则天皇帝》
杨谷中1981年编剧。取材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及熊德基《论武则天》(197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文娟饰演武则天。写唐高宗的嫔妃武昭仪,掐死亲生婴儿,嫁祸于王皇后,计夺正宫之位。又欲加害亲生子——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贤,以夺取皇位。
武后的所作所为,引起太子贤、程贤妃、大臣裴炎和上官仪等人的忧虑和不满。唐高宗亦有所察觉,经密议,决心下诏废后,以除隐患。谁知消息泄漏,正当上官仪草“废后诏”时,武后赶到,上官仪遭囚。太子贤被贬后,举兵讨武。
4、越剧《忠魂曲》
越剧现代剧。薛允璜、薛宝根、张森兴于1977年编剧。写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遵照毛委员指示,带领儿子岸英与保姆孙嫂留居东乡板仓,坚持地下斗争,因被密探发现一起被捕。杨开慧在敌人酷刑面前坚贞不屈,不幸牺牲。上海越剧院1977年10月首演于中国剧场。
5、越剧《西园记》
《西园记》,越剧古装戏。庄志1980年根据明吴炳所作的同名传奇及贝庚改编的昆剧本改写。中国明末传奇作品。吴炳著。西园记》描写细腻,艺术构思巧妙,以真假误会、人鬼错认的手法推动剧情发展,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适合舞台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改编上演,并摄成影片。
3. 东乡县家政服务
答:题字者是舒同。舒同(1905 年--1998 年),原名舒文藻,出生于江西东乡县孝冈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曾任中共东乡县委书记,领导东乡的工农革命运动。
4. 东乡区家政保姆电话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2021年人口有383846人,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居住在市内的港,奥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员。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38319人,相比全区10年,共减少54473人减少12.43%。按普查机构分,全区共有家庭户123064户。
5. 东乡区家政公司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于浙江金华,毕业于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
其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6. 东乡家政保姆公司哪家好
陈水根,男,汉族,江西东乡人,研究员。1973年8月在江西师范学院(现为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后留校,在艺术系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先后师从中文系赖淮靖教授、余心乐教授、胡守仁教授、陶今雁教授等进修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文艺理论等,先后参加多种英语进修班学习英语。现在文学所任副所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文名
陈水根
出生地
江西东乡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科研成果
先后参与了两本书的写作,即:余品华研究员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南海出版公司,1990。陶今雁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咏物诗辞典》,本人撰写了10万9千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2002年修订再版。
先后参与了两本书的副主编工作,即:《迈向21世纪的个体私营经济》,王明美研究员主编,本人为副主编之一,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江西社会发展五十年》,王明美研究员主编,本人为副主编之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独立撰写了《鄱湖棹歌研究》一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获省社科院2002——2004年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学术论文
1.《浅谈白居易的粹灵之气》,独撰,江西社会科学,1987,6。
2.《论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汤文进研究员合作,江西社会科学论文专集,1989,获江西省哲学学会二等奖。
3.《必须大力加强道德建设》,与汤文进研究员合作,论文集,1990。
4.《简论八大山人诗画人格美》,独撰,江西社会科学,1990,1。
5.《论文天祥浩然正气说》,独撰,文天祥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6.《论周敦颐音乐美学思想》,独撰,江西社会科学专辑,1994。
7.《科苑学人哲学副研究员汤文进》,独撰,江西社会科学,1994,1。
8.《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新开拓》,独撰,江西社会科学,1995,6。
9.《论周敦颐的美学思想》,独撰,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5。
10.《学贯中西,美学名家——宗白华》,独撰,百年留学精英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11.《郑板桥家训美育思想论》,独撰,江西社会科学,1997,10。
12《京九铁路贯通与江西文化对策刍议》,独撰,赣文化——从大京九走向21世纪,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13.《简论傅雷的家训思想》,独撰,江西社会科学,1978,7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省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14.《曾国藩家训诗文书法美学思想述论》,独撰,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2。
15.《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我们江西最要紧的是做什么》,与王明美研究员等合作,内部论坛349,1998,获省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6.《论梅兰竹菊的人格美》,独撰,江西社会科学,2000,8。
17.《论棹歌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独撰,江西社会科学,2001,9。
18.《论二晏词风形成的原因》,独撰,九江师专学报,2001,2。
19.《鸳鸯湖棹歌试论》,独撰,南昌高专学报,2002,3。
20.《简论陶宗仪沧浪棹歌》,独撰,井冈山师院学报,2002,4。
21.《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任务》,独撰,江西社会科学增刊,2002。
22.《蠡塘渔乃述论》,独撰,抚州师专学报,2003,1。
23.《圭塘欸乃集简论》,独撰,赣南师院学报,2003,2。
24.《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传统歌谣》,第一作者,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25.《从避暑山庄看“样式雷”的园林建筑美学观》,独撰,样式雷建筑文化新书,江西科技出版社,2005。
26.《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努力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独撰,中国社会学会2005年学术论文集。
27.《宋末元初江西词派的第一人——刘秉忠及其词》,独撰,江西科技师院学报,2006,1。
28.《刘辰翁的贺词赠答词唱和词》,独撰,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百花州文艺出版社,2007。
29.《论凤林书院词人赵文的词》,独撰,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调研报告
1.《关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调查报告》,与汤文进研究员合作,社会科学情报,1988。
2.《瞒婚之风不可长——关于我省一些乡村瞒婚的调查和纠正措施》,独撰,内部论坛355,1998。
4.《新余市私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第一作者,迈向21世纪的个体私营经济,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5.《分宜县双林夏布集团调查》,第二作者,迈向21世纪的个体私营经济,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6.《广丰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独撰,南昌大学学报专辑,1998
7. 东乡区家政保姆招聘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东周时期周景王之子姬樊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前521年在位),将自己的小儿子姬樊封在阳邑(今河南济源),史称其为“阳樊”。
周景王二十五年~周敬王姬丐四年间(公元前520~前516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为篡夺王位,于周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发动了叛乱。在此期间,阳樊为避王室之乱而奔居燕国。燕惠公接纳了阳樊,将自己的别邑唐(游猎玩耍之园区,今山西冀城)赐予他,此后燕国的别唐又改称为阳邑。后来燕惠公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启动了政治改革,欲重用下层有才华的官吏以取代贵族诸大夫,却遭到了上层贵族们的强烈反对,燕惠公不得不逃往齐国避难。有意思的是:当时齐国大夫高偃率齐军接应燕惠公,并将其保护起来后,也将其安置于阳邑(今山东临沂沂水)。燕国诸贵族拥立了新君,即燕悼公,并对要复立燕惠公的齐、晋联军采分化瓦解的策略,迫使得齐国承认了燕国拥立新君的现状。从此以后,燕国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就此在政治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各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灭燕国。
阳樊在此期间又不得不转迁至冀邑(今北京西南部),然后以自己原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子孙后代皆因之,成为阳氏一大族。阳氏族人大多尊奉阳樊为得姓始祖。
阳姓起源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代北鲜卑莫胡卢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莫胡卢氏,代人,(魏)孝文改为阳氏。”代北(今河西走廊及以北一带)鲜卑族人入主中原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顺利平定地方叛乱后,把彻底的汉化政策当成一生最重要的事业,谁敢阻拦,就会遭到最无情的惩罚。他的亲生儿子、十五岁的太子拓拔·恂就是因违抗父亲的汉化政策而送了命。
在元宏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莫胡卢氏改为汉姓阳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太傅阳处父,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太傅叫处父,以擅长使用“虚饵之计”闻名天下,并导演了晋国“三易中军”的历史事件。因他被封于阳邑(今山西太谷东阳城),因此称阳处父,时人尊称其为“阳子”。晋襄公姬欢(姬环)执政时期(公元前627~前621年在位),一大批晋文公姬重耳时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的老臣相继去世,大夫赵盾和狐射姑等都升迁高层,但相互之间为权利时有争执。
在阳处父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起源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瑕,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楚穆王熊商臣(公元前625~前614年在位)有个儿子名叫扬,公子扬的孙子叫公子瑕。在楚平王芈居(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公子瑕出任令尹,被封于襄水之阳(今湖北襄阳),号称阳匄。周敬王姬丐元年(楚平王十年,吴王僚即姬诸樊八年,公元前519年),吴国与楚国争夺江南霸主地位,出兵伐楚,当时吴军以公子光为元帅。楚平王排令尹子瑕偕司马蒍越迎战,可惜子瑕抱病出征,病逝于途中,楚军士气因此低落,行军至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部)与吴军遭遇,楚军尚未列阵即自行溃退,结果楚国大败,损兵折将,失地丢人。
在令尹子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襄阳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起源五
源于复姓,出自古代以阳为字的复姓,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在中国历史上,有带“阳”字的复姓四十余个,即:欧阳氏、高阳氏、靑阳氏、孙阳氏、子阳氏、周阳氏、泾阳氏、逼阳氏、梗阳氏、戏阳氏、鲑阳氏、叶阳氏、陵阳氏、鲜阳氏、栎阳氏、濮阳氏、太阳氏、两阳氏、老阳氏、安阳氏、成阳氏、南阳氏、咸阳氏、朱阳氏、索阳氏、螺阳氏、东阳氏、灌阳氏、襄阳氏、丹阳氏、风阳氏、平阳氏、凤阳氏、邵阳氏、溧阳氏、吉阳氏、阳高氏、阳信氏、昆阳氏、演阳氏等,大多是以地名形成的复姓。
到了秦、汉朝时期以后,这些复姓族人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多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阳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阳姓起源六
源于契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辽政权纳喇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纳喇氏,源为契丹族,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代孙耶律·大石之部众,史称黑契丹、哈剌契丹,世居西辽(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也迷里河即今新疆额敏河地区,东起土兀刺河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里河即今叶密里河流域广大地区),后被蒙古别速惕氏部落首领、成吉思汗属下大将别速惕·哲别击败吞并,逐渐成为蒙古别速惕氏部族民,汉义“太阳”。
元末明初,蒙古族纳喇氏族人中有取姓氏汉义改汉姓为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在明、清朝时期,满族中有引称纳喇氏者,满语为Nara Hala,后多冠汉姓多为那氏、纳氏、何氏等,亦有称阳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起源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宋朝时期蒙古乃蛮部太阳汗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乃蛮部,是公元十二~十三世纪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语的一个游牧民族部落,汉译又称乃马部、乃满部、廼蛮部、奈曼部、奈蛮部、耐满部,相传其最早住在吉利吉思地区,其族源可能同唐朝时期南下的黠戛斯人有关。
在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别帖乞·屈出律的后裔子孙和族人中,多有以先祖汗称“太阳汗”为汉化姓氏者,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起源八
源于改姓,出自南宋时期开国男杨大巽,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杨大巽,南宋末期著名将领,以功封醴陵县开国男(南宋王朝官爵,相当于县侯,五爵中的末位),逝世后葬于城北姜桥。杨大巽的次子杨霖,在元朝初期避难远遁,改姓阳氏,称阳霖。
至元朝时期政局平稳了,阳霖复迁回瓜畲(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瓜畲乡地区)。下传十二世至阳明季,族分今湖南醴陵鲤浦、湖南攸县东冲、江西安福瓜畲三大衍派,皆不复杨氏而沿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成为今天著名的瓜畲阳氏大族。
阳姓起源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起源十
源于姬姓,出自源于西周时期的古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考》记载,周王朝初期,有一个附庸的小方国,称阳国,故址位于古青州南部(今山东临沂沂水)。由于阳国紧邻强大的春秋霸主齐国,在周惠王十五年(齐桓公姜小白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出兵击破阳国,并将自己齐国之人迁入其都,阳国就此灭亡。
阳国亡国之后,原阳国王族子孙以及一些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阳氏,世代相传至今,为阳氏之始。
阳姓起源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鲁国大夫季孙阳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阳虎,即阳货,姬姓季孙氏,是鲁国执政上卿季平子(季孙意如)的家臣,著名的鲁国大夫。鲁国季氏家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即季氏家族的大管家。在执政上卿季平子逝世后,阳虎专权,自己执掌鲁国政事,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后挑起了著名的“阳货之乱”。“阳货之乱”的社会背景,就是齐国势力的介入。阳虎与公山弗扰曾在周敬王姬丐十五年(鲁定公姬宋五年,公元前505年)共谋囚禁了执政上卿季桓子(季孙期),关押在蒲圃(今山东曲阜南门外泰安一带),为此曾求见孔子征求意见,孔子拒绝与之相见。季桓子被迫与阳货订盟后方获释。
到了周敬王姬丐十八年(鲁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阳虎勾结“三桓”的一些子弟和家臣,谋刺季桓子于蒲圃,计划以季桓子之弟季寤取代季桓子,以叔孙武叔的庶兄叔孙辄代替叔孙武叔,自己则代替孟懿子。鲁国其他三家贵族即“三桓”联合起来攻击阳虎,阳虎的军队被叔孙武叔和孟懿子联手打败,只好退守自己的邑地阳关(今山东宁阳)。相持到周敬王姬丐十九年(鲁定公姬宋九年,齐景公姜杵臼四十七年,公元前501年),阳货看看自己势孤,遂奔逃齐国,不料齐景公见其无用了,根本就不收留他,无奈之下,阳虎又奔往晋国,投靠了晋国的赵简子(赵鞅)。据史籍《春秋左氏传·定公五年》中记载:“鲁阳货执季桓子。阳货欲见孔子。”在《左传·定公八年》中又记载:“鲁三家攻阳货,阳货奔阳关。是年,公山弗扰召孔子。”
在季孙阳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阳虎氏、阳货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阳氏,世代相传至今。
阳姓 分布
山东省的泰安市泰山区、新泰市,云南省文山州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阳朔区、临桂区、灵川县,甘肃省的东乡市、陇西县,河北省的玉田县,湖南省的道县、醴陵县、攸县,四川省的广元市朝天区、南充市营山县、南充市西充县(观凤、青狮、仁和、双河等乡镇)、泸州市泸县立石镇、毗卢镇、巴中市平昌县、自贡市、宜宾高县,广汉市,贵州省的威宁市,重庆市的梁平县,湖北省的广水市,江西省赣州市,江西省南康市,江西省上犹县,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阳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