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与遗传因素,兔唇的遗传因素
1、多动症与遗传因素
曾有人对多动症的遗传产生过怀疑,但国内外的事实资料表明:遗传是多动症的重要因素:1、1975年《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报道,在研究18例患有多动症儿

1、多动症与遗传因素
曾有人对多动症的遗传产生过怀疑,但国内外的事实资料表明:遗传是多动症的重要因素:
1、1975年《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报道,在研究18例患有多动症儿童的家庭史中,发现多动症儿童的同父母同胞兄弟姐妹的发病率比异父母或异母的兄弟姐妹高,后者又比普通人高;
2、1985年有专家报告了814例多动症患儿中,40%的亲属中有神经精神病或性格障碍等;(3)国内专家在1990年对800例多动症患儿进行研究,发现14.2%的病例有本病家族史,有11对双胎同时患病。
所有这些充分证明了遗传因素与多动症有密切的关系。总之,遗传因素是本病的内因,其它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及环境因素也是诱发和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兔唇的遗传因素
发生兔唇的原因,遗传因素也占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家属患有兔唇等先天性疾病遗传给胎儿的几率大概为4%。兔唇的婴幼儿发生的几率会因为直系或者旁系亲属的发生有关,如果亲人有类似的畸形发生,那么新生儿患兔唇的可能性也会有所增加,因此认为唇裂畸形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遗传学研究认为兔唇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直系亲属中有兔唇畸形者,其后代的兔唇发生率比亲属中无兔唇畸形者要高。遗传因素往往难以避免,但可以通过尽量减少环境因素的干扰,减少宝宝发生兔唇的几率。
3、多动症的家庭影响因素 应这样护理多动症儿童
导致多动症的家庭因素有哪些呢?多动症多发于儿童,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无法集中精神做一件事,总是处于多动的状态,家长为此感到很烦恼。其实,多动症的发病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导致多动症的家庭因素有哪些呢?多动症儿童又该如何护理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多动症的家庭影响因素
1、教育方式不正确
现在很多家长教育的方式不正确,因孩子学习不好,就打骂孩子,对孩子进行暴力性解决的方式,影响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学习好的时候也不进行鼓励,这样会使孩子情绪低落,引起多动症。
2、家庭遗传因素
多动症是一种个性发生偏移,关键是自控能力不足,继而出现活动过多,注意力涣散等表现,而自控能力的强弱与中枢神经元突触间隙处的去甲肾上腺素有效浓度有关。该处去甲肾上腺素不足时,儿童自控能力就较弱,反之自控能力就较强。但去甲肾上腺的不足,并非都是脑损伤的结果,而是由于多种内外因素作用的结果。根据基因-酶的学说,在多巴胺β羟化梅酶( dbh) 的多少,首先决定于在某种染色体上的dbh基因如何。
多动症的家庭影响因素
多动症小儿受遗传因子的影响,dbh的不足,神经元突触间去甲腺素浓度减低,就出现了多动症的症状,但这种遗传因素只是内因,多动症的发生还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3、父母感情破裂
4、环境对遗传因素的影响
关于环境能否影响遗传的问题,这也是早已由医学家特别是生物遗传学家、生物化学家的科学研究所证实。环境中的不同类型的刺激如x线、紫外线、高温,都可以影响遗传的改变,药物进入体内通过改变体内内环境的成分、性质,也可以影响遗传。
遗传对人的智力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一般调查表明,父母智力高的,子女智力往往也比较高:父母智力平常,其子女智力一般;父母智力有缺陷,子女也可能有智力发育不全。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环境对智力有影响。如,“狼孩”,自幼被狼掠走哺喂长大的婴儿,由于正处在智力发育阶段生活于狼群之中,他爬行、狂叫、咬人的特性业已形成,在他重新回到人群中也不能恢复人的本性了,说明狼群构成的环境改变了人性的遗传。
就智力而言,遗传仅仅是为其提供了上下限度,即智力发展的高低的可能性。对大多数人来说,胚胎发育时期孕妇营养状况、精神状态和对胎儿实施胎教等措施的有或无,以及出生后的喂养好坏、环境如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个人学习和实践的状况,综合影响其智力的高低。遗传(特别是指智力上的遗传)的可塑性较大,而环境(包括母体内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就是塑造一个人的智力的力量。正是这种原因,人们能够见到这样的现象:一对智力水平一般的劳动者夫妇,养育了一位科学家或艺术家,而一对智力水平较高的教授夫妇,却养育了一个智力极一般的劳动者。
综上所述,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胎教是优生工作中打基础的工作。通过胎教,使胎儿大脑发育更好一些,为出生时塑造一个较好的先天的有智力开发前途的孩子。然而仅做这些还远远不够。出生后的合理喂养和充分的营养供给,以及出生后的教育训练,都是保证充分开发先天智力基础的必要条件,是使胎教婴儿继续教育成才的必经之路。否则,就像一个音乐世家的子弟被放到一个没有音乐的环境中,他永远成不了音乐家一样。历史上也有先天的条件好,后天“不用而废”了的早慧儿。如控制论的先驱维纳曾在自传中写道:与他一起被称为“神童”的三四个人,后来都因为不爱学习、不求上进而变得毫无作为。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