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动机,及时评价,阅读的动机和目的相当重要
1、了解动机,及时评价
在一个幼儿园里,儿童正在准备去散步。一个六岁的男孩关心备至地帮助一个小女孩:帮他扣上大衣扣、戴上头巾、戴好手套,然后拉着她的手,等在大门口。
1、了解动机,及时评价
在一个幼儿园里,儿童正在准备去散步。一个六岁的男孩关心备至地帮助一个小女孩:帮他扣上大衣扣、戴上头巾、戴好手套,然后拉着她的手,等在大门口。一位成年人问他,“这是你的妹妹?”男孩惊异地看着他答道:“不,不是妹妹,因为她小。”并且加上一句:“对小的要帮助啊!”很难想象,是男孩自己得出了“对小的要帮助”的结论。在他短短的生活经历中,一定是听到父母或其他大人讲过要帮助弱小者的话。如果大人不对儿童行为予以评价(批评不好的行为,表扬好的行为),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道德教育。
小儿子来到父亲跟前,
小孩问道:
“什么是好,
什么是坏……”
b·b·马雅柯夫斯基接着又写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但不是所有父母都明白,恰恰是他们的评价能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行为。对每一具体行为都要作出评价。当儿童做出了愚蠢的行为,就要指出他这一点,但不要忘记加上一句,在其它场合他表现很善良,很灵敏,很听话。因为不能只根据某一行为来评价整个的个性,否则是很不公道的。要弄清问题的原因,提醒儿童要这样作,不能那样作。要设法了解儿童的动机,这对儿童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上,是什么动机摆在首位,很能说明个性的倾向性。儿童的动机可以很快变换,各种动机在他那里都处于“同等地位”(给小朋友一个玩具,又立即抢人家一块糖;在不愿意睡觉的时候,亲了妈妈一下,可是立即又哭了起来)等等。大一点的学前儿童就不这样,各种动机是不“ 平等”的,而是“排列”成体系了。这种年龄的儿童,凡是受过正常教育的,已经会抑制自己的直接欲望,会掌握自己的行为了。因此,了解儿童行为的动机,并及时给予评价也就相当重要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阅读的动机和目的相当重要
不同的阅读目的构成了有效阅读。也许这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不管怎样,它的确说明:阅读的动机和目的是相当重要的。为了理解文章的内容,先得了解有关知识背景,而阅读效率很大程度就取决于这个重要因素。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阅读基本上是一个复杂的刺激——反应的过程,它解释了整个阅读情形。理解,作为一个主要的反应,是阅读中最重要的心理要素。理解极大地依赖于我们为进行心智活动所做的适当准备。
要确定每一类读者对足球比赛报道的各种心理定向并不难。对各类读者来说,一旦牢固地确定了阅读目的,那么阅读速度与准确性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了。不过,那些与阅读目的不相干的其他因素几乎可以全然不顾。对所有读者来说,主要动力是兴趣,对文章的题材或某些特定部分的兴趣。因此,兴趣影响人们阅读效果的程度大大地超过其他因素。
在引出结论之前,让我们简要地讨论一件日常所做的事——读报。人们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阅读每版报纸,订阅报纸不是为了消磨时光,而是为了了解世上发生的事并将某则有趣的事贮存到自己的知识仓库中。选读报纸的首要一步是要抉择何者可取、何者可舍。报纸的排版是为了我们一看见大字标题,就能选择要读的内容。大字标题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你应该采用何种必要的阅读方法。
现在,摆在我眼前的是《卫报》头版中的重要文章。左边是登有重要文章的两个专栏和一篇《一个陪审团的日记》,中间的栏目上方是篇特写:《警察被控告时谁来付款?》,下方登载着《给编辑的信》,专栏右边排列的是《伦敦通信》。
据已往的读报经验,大家都很清楚,各种不同文体需要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报上的社论大多表述了种种见解,因而,读者需要以批判的眼光加以阅读。这意味着我们不但要领会文中表达的内容而且要对它加以评价,从而形成我们自己的观点。在这特定的版面中,唯一使我感兴趣的是一篇讨论报纸所有权问题的社论,全文长达600个词。下面就是这篇现成的文章。如果你对这个题目也有兴趣,那么按照你平时读自己感兴趣的社论那种方式来读它。阅读时不计时间。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物质需求
教育学界有一个很有名的观点叫做:因需施教",即父母要了解孩子的需要,根据孩子的需要来进行教育,因此,了解孩子的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而孩子的需要不外乎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在现代家庭里,物质生活空前充裕,作父母的都会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过得比同龄人好,很多父母都是在拥有了足够的物质条件之后才考虑要孩子;父母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也非常重视,给孩子吃各种营养品,穿名牌衣服,用高档的玩具、文化用品等等,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也摘下来供孩子把玩。可是,在心理需求方面呢?作为父母的你是否同样非常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呢?
事实上,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与物质需求同等重要,不要以为孩子吃好穿好就是真正的幸福。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的赞赏;在家里有地位。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因此,父母平时应该多多留心,了解孩子的需要,做善解人意的好父母。看看下面这个事例,也许你会有一些感悟。
1 5岁的初三学生晓越,他的父母都是公务员,家庭环境非常好。在同学们看来,晓越家境好,家庭也很和睦,几乎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真是让人羡慕极了。然而,晓越并不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幸福。有一天,他的母亲在偶然间看到了晓越写的日记:
半夜1 2点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写日记……太疯狂了,呵呵。大家都以为我很幸福,然而幸福的人有各自的幸福,不幸的人有各自的不幸,我是属于后者的。在别人看来的幸福,在我眼里却是不幸,因此我永远生活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很久以来,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我简直要崩溃了,很想自杀。但是我怕我死了父母会伤心,所以才勉强活了下来。我的未来会怎样,真的不知道!
晓越的父母估计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以前竟然有过轻生的念头,一直以为自己能给予儿子丰富的物质条件,儿子就可以过得很幸福,完全不知道儿子居然有这样的想法。
这个真实的事例也给我们以启示:孩子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并不是吃饱了喝足了就幸福了。家长如果能多注意孩子内心需求,在心理上多给孩子一些照顾,孩子的心理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才不至于走弯路。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永动机的神话
永动机的想法起源于印度,公元1200年前后,这种思想从印度传到了伊斯兰教世界,并从这里传到了西方。
在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如图所示:轮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12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个铁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这个设计被不少人以不同的形式复制出来,但从未实现不停息的转动。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生,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个数多。于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便停在右图中所画的位置上。
从哥特时代起,这类设计方案越来越多。17世纪和18世纪时期,人们又提出过各种永动机设计方案,有采用“螺旋汲水器”的,有利用轮子的惯性、水的浮力或毛细作用的,也有利用同性磁极之间排斥作用的。宫廷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企图以这种虚幻的发明来挣钱的方案设计师。有学识的和无学识的人都相信永动机是可能的。这一任务像海市蜃楼一样吸引着研究者们,但是,所有这些方案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他们长年累月地在原地打转,创造不出任何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机器对外界做功,都要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机器是无法做功的。这时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斯台文、惠更斯等都开始认识到了用力学方法不可能制成永动机。
19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的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更精确、更丰富的科学基础。有力地打击了那些认为物质运动可以随意创造和消灭的唯心主义观点,它使永动机幻梦被彻底的打破了。
在制造第一类永动机的一切尝试失败之后,一些人又梦想着制造另一种永动机,希望它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且既经济又方便。比如,这种热机可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由于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的,因而这种热机可永不停息地运转做功,也是一种永动机。如左图所示:
然而,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于1851年提出了一条新的普遍原理:物质不可能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这样,第二类永动机的想法也破产了。
永动机的想法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这个神话的被驳倒,不仅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也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了解暴食动机改善孩子行为
尽管这种身体的不自主机能很难改变,但只要下定了决心,给孩子重新设定一种正常的条件反射,在吃之前,要孩子三思而后:食",那么解除暴食症,也不再是难事。
家长把孩子最容易暴饮暴食的时间段、地点和数量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自己的记录,和医生协商出最好的治疗方式和康复计划,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改正这一坏习惯。
许多人都会发现自己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特别想吃东诬,有的人是在不开心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站在冰箱旁边吃东西,有的人在和朋友讲电话的时候,很自然地拿起一包薯片吃。这些都是不良的习惯,孩子们往往自己很难察觉,这就更需要家长起到监督的作用。利用这些信息,归纳出孩子容易出现暴饮暴食的地点和环境,下次再遇到相同的情况时,就会有所准备。
在孩子最容易吃东西的地方,不放太多的食物;在孩子最想吃东西的时候,减少食物的供应量,从而逐渐改变孩子的生理习惯。让孩子自己意识到暴饮暴食的不良结果是更重要的,自己提醒自己注意比父母的监督更有效。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