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孩子“任性”有什么关系,如何让孩子不再任性
1、环境与孩子“任性”有什么关系
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如果孩于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一般说来,儿童由
1、环境与孩子“任性”有什么关系
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如果孩于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
一般说来,儿童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孩子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孩子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
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和要求。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想怎样就怎样,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知识方面的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孩子的消极创造性行为。再就是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
与同伴交往机会的缺乏,导致孩子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这就会使孩子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有位家长说::我们孩子闹起脾气来,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饭从不按时三餐,想吃时就吃,而我们吃饭时,他准是在一旁玩个不停,且最好由人陪在他身边,如果硬劝阻他,他会哭闹不止。"像这样的儿童就可以被认为有任性心理症结。
儿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同时,孩子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愤怒的情绪,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人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作为家长首先要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当然由于孩子任性的表现干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据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可参照以下几种方法:
1、采用:负强化"的方法
任性,哭闹,家庭教育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
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打骂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孩子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儿童,在商场里玩得很上瘾。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
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坚持要在商场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可能愉快地答应了。然后妈妈领着他坐公共汽车回家。
3、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
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
4、有时可以采用暂时回避的方法
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坦诚地交流,让他说明原因。在这时再进行说服教育工作。这种方法对于理智水平较差的家长可能难于做到。
5、榜样暗示法
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家长可以用电影、电视或图书故事中的典型人物的具体形象、具体情节和行为活动给孩子看或讲给孩子听,使他从中受到暗示,得到启发和教育。
6.吸引法
家长可以从孩子任性的指向性和动机中发现一些蕴藏着的积极的可培养的心理因素,即所谓的:闪光点"加以诱发和引导。这样做,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当然,解决孩子任性的方法还很多,关键在于培养孩子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2、如何让孩子不再任性
建议1: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任性的时候也是如此。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个特点,及时用别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暂且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
罗冠宇是一年级的学生,由于父母的娇惯,罗冠宇养成了任性的毛病。
有一天,父母带罗冠宇去商场,罗冠宇看到一个孩子手里拿着玩具枪,吵嚷着也要玩具抢。其实罗冠宇家里有许多类似的玩具抢,但是父母知道如果此时不答应罗冠宇的要求,他就会撒泼、哭闹,不迭目的不停下来。
父母就告诉罗冠宇说::好,父母给你买,咱们一起去找。"罗冠宇一听父母答应了,就高高兴兴地同父母一起向前走。父母故意绕开了卖玩具抢的柜台,并且一路给罗冠宇讲他爱听的故事,结果,出了商场,罗冠宇都没有想起要玩具抢的事情。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能暂且为父母解了围,但对孩子的任性只是治标不治本。父母需要事后对孩子加以教育,告诉其要求的不合理性,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任性是错误的。孩子意识到是自己的不对,下次才不会重犯错误。
建议2:给孩子树立有效的榜样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崇拜的人物,当孩子出现任性的行为时,父母拿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来说话,孩子的任性就会有所收敛。
黄自雄是二年级的学生,他特别害怕打针。有一次,黄自雄发烧,需要输液。黄自雄看见医生拿着针管,说什么也不让医生给他扎针。只要医生一朝床前走,黄自雄甩胳膊踢腿,哭闹不止。这下难住了医生,也让妈妈很头疼。
医生无奈,只好走开了。妈妈见黄自雄安静了下来,给他讲起了解放军的故事,告诉他解放军叔叔都不怕流血牺牲,更别提打针了。
黄自雄最羡慕解放军,长大后的愿望就是想当个解放军。听到妈妈这样讲,黄自雄小声地对父母说::黄自雄也不怕疼,妈妈叫医生来吧。"医生来打针时,虽然黄自雄还是害怕,可是他闭着眼睛一声没吭。
孩了有时候任性是出于害怕,这时候父母不能采取强硬的态度,而是要从对孩子的了解下手,让孩子与他心目中的榜样作对比,自行做出正确的行为,而不再任性。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分清孩子的“任性”与“韧性”
对待任性的孩子,既要用一些具体的方法纠正他的坏毛病,又要从根本上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和亲密平等的亲子关系,可说是“无招胜有招”。经调查发现,父母既有权威又能尊重孩子的民主型教育,能培养情绪稳定、善于控制自己和约束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较少任性。
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多给孩子些“自由度”,孩子有事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也主动和孩子多谈心,平等、真诚地对待孩子。父母能得到孩子信任,就能增强教育效果,防止孩子任性。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整天唠叨得孩子烦不胜烦,孩子就容易任性。
特别要提醒父母的是:孩子任性不好,要纠正。但父母不能把孩子有主见、想法和自己的不一样就看作任性。确定孩子任性的标准决不该是“听不听我的话”。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独立性,对事情有了自己的见解,父母要允许。父母还要分清楚“韧性”与“任性”的界限。
“韧性”是坚信自己的做法正确,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的一种顽强精神的表现。而“任性”则不同,它是不分是非,固执己见,不受任何约束。任性是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不听劝告的表现。一个人要是没有丝毫主见,做事情没点韧性,很难成功。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如何巧妙应对孩子的任性
有一位初中生,因为临近期末考试,母亲把他正在看的小说藏起采,于是发脾气不去上学,借采十多本小说在家连续看了三天三夜,对父母的责骂充耳不闻。平时,只要是他看上的衣服,鞋子等,就必须要买,也不管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父母不能满足他,他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逼迫父母就范。有时候,因为妈妈烧的饭莱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会把筷子一放,躲进房间生闷气,不管妈妈怎么劝,也不肯吃饭,实在是任性至极。
一些任性的孩子在家里常常表现为说要什么就非要什么不可,如果不能满足就:大闹天宫",从早到晚与父母纠缠不休,直到要求被满足为止。在学校里常不顾及他人感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稍不顺心就勃然大怒,大哭大闹甚至大打出手,因此与同学的关系常常处不好,任性和逆反心理不同,逆反心理常是愿望得不到尊重时表现出的一种发泄行为,而任性则是一种以自我要求为中心而形成的不良个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任性的形成常与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过于娇惯宠爱有关。有些孩子从小生活在任性、散漫,无拘无束,唯我独尊的环境里,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喜好,不顾他人的感受,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半点委屈,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由于父母的百依百顺,使得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存在缺陷,总是以自己的喜好采论人论事,并且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甚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会使孩子丧失自我控制欲望的能力。
父母可以这样对待任性的孩子;
(1)蹲下身子,学会尊重。家长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切勿:以势压人"。一位教育家说过,—名好的、合格的,受孩子喜爱的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蹲下和孩子说话。
当孩子有厂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和他们讲心里话,同他们用朋友的方式交流。
(2)要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自我约束教育,比如,家长和老师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共同向孩子提出一两个增强自我约束力的基本要求,努力使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接受一致的要求。
(3)自我反省,做好表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时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对长辈不尊重或在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是,采用争吵,对抗的方式,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首先要做到,只有这样,孩子对家长的教育才能心服口服,教育才能收到最体效果。
(4)家长和老师相互沟通,如果孩子按要求傲到,应予以表扬和鼓励,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生活中提高自制能力,克服任性,娇气等缺点,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要鼓励孩子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改掉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感受的坏习惯,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质。在教育过程中,孩子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意见,让弦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尊重。当披子的意见正确时,鼓励他,他的意见有偏差时,不一味地压制杖子,非要孩子接受家长的观点。与此同时,还要对孩子独立思考,不盲从的行为给予鼓励。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孩子任性与父母娇惯有关系吗
孩子任性的原因是什么?孩子任性应该怎么办?孩子任性与父母娇惯有关系吗?下面小编就为你一一解答下。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即宝贝的任性是他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与父母的娇惯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宝贝的成长发育,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多的事物,这些事物带给宝贝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为了解开自己心头的疑问,宝贝总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宝贝看到邻居小弟弟有一辆电动小汽车,而他的电动小汽车与自己的不太一样,他急于探究这种区别存在的原因,于是宝贝可能会任性地坚持要妈咪给自己买一辆一模一样的小车来延续自己的探索活动。这时候,因为宝贝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他会凭着自己一时的情绪与兴趣来行事,宝贝的任性便显露出来。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对一切事情都想亲力亲为,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行为,往往会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地表现出来,这就导致了我们所说的任性。父母对宝贝的这种任性行为既不可惟命是从,也不要断然拒绝,而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毕竟它也是宝贝的一种心理需求,应该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