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中国母乳喂养十大关键词,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1、你不可不知的中国母乳喂养十大关键词
臂弯间传来阵阵酸麻,乳尖上忍受着丝丝疼痛,但这些都抵不过你脸上那抹满足的微笑,一切困难都已值得……母乳喂养,是这世上最幸福
1、你不可不知的中国母乳喂养十大关键词
臂弯间传来阵阵酸麻,乳尖上忍受着丝丝疼痛,但这些都抵不过你脸上那抹满足的微笑,一切困难都已值得……母乳喂养,是这世上最幸福的姿势,也是母子间最温暖的纽带。
人们都知道母乳是宝宝的黄金口粮,但对母乳的成分、中国的母乳喂养现状等,知之甚少。支持母乳喂养,需要每一个人的力量。2015年8月1日—7日是第24个世界母乳喂养周,你可以从了解十个母乳喂养关键词开始,加入支持母乳喂养的大军来,共同推广科学母爱。
1800万
每年究竟有多少新生宝宝要接受母乳喂养?国家卫计委有这么一个数字: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106.9万对单独夫妇申请再生育。在“单独两孩”政策影响下,我国还将继续迎来一个新的宝贝出生小高峰。预计2015年,有将近1800万新生命降临,嗷嗷待哺。这些宝宝们都能如愿享受到妈妈“爱的供养”吗?愿你的加入能够刷新中国母乳喂养的新记录!
27.8%
事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惊人。根据国家卫计委2014年数据显示,我国0~6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27.8%,其中农村30.3%,城市仅为15.8%,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38%。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在生命的最初6个月应纯母乳喂养,并且母乳喂养最好持续到2岁以上。在推广和坚持母乳喂养的问题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背奶妈妈
今年世界母乳喂养周主题为——职场妈妈,“喂”爱坚持。在中国,职场妈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其中,坚持母乳喂养的她们还有一个更形象的称呼——“背奶妈妈”。这些妈妈上班时带着保温袋、冰袋、奶瓶等装备,利用工作间隙存储母乳,下班后再把母乳背回家喂宝宝。但专用“哺乳室”尚未普及,一些妈妈不得不四处打游击,甚至在厕所里挤奶,不卫生,也很尴尬。
母爱10平方
“母爱10平方”活动,就是在关爱“背奶妈妈”的背景下诞生的。201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联合发起该活动,倡议更多机构和企业设立母乳喂养室,为选择母乳喂养的母亲提供支持。值得欣慰的是,当前已经有很多公司开始为产妇提供更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并在工作场所建立母乳喂养区,方便职场妈妈“喂”爱坚持。
抵抗力
那么,母乳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让职场妈妈们如此”执着”?根据研究显示,新生的宝宝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容易感染,母乳不仅为婴儿提供了易于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素,而且还含有帮助婴儿抵抗感染的抗体,如白细胞,乳铁蛋白,溶菌酶等抗感染蛋白和抗感染因子,母乳能够提供给孩子最初的抵抗力支持。因此,为了给宝宝最好的抵抗力,职业妈妈们即使再累,也要坚持“背奶”。
母乳研究
母乳这么好,让人们不禁想要探究它的秘密。实际上,从几十年前开始,世界范围已经有众多专家和机构开展母乳研究。在中国,首开母乳研究先河的,是伊利母婴营养研究中心。历经十三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母乳研究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取得了如α+β专利蛋白、乳铁蛋白等多项突破,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产品中。
专利蛋白组合
专利蛋白组合是中国母乳研究的重大成果。伊利母婴营养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发现,母乳中黄金比例的α-乳清蛋白和β-酪蛋白,可以在短时间内被蛋白酶所消化,产生丰富的必须氨基酸,同时极易被水解,效率远远高于普通蛋白,且不容易过敏,能够帮助宝宝大幅度提升抵抗力。根据该成果所推出的金领冠婴幼儿奶粉,含有贴近母乳黄金比例的α+β专利蛋白组合,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是乳制品领域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品牌!
乳铁蛋白
中国母乳研究另一大成果,就是乳铁蛋白。它是一种与铁有极强结合性的糖蛋白,具有主动免疫调节的功能,能够有效的促进铁原子的吸收,同时增强宝宝的吸收能力,是提升宝宝抵抗力的小能手。非母乳喂养、免疫力低下、缺铁性贫血的宝宝尤其需要补充。添加了乳铁蛋白的金领冠呵护产品,通过提高铁的吸收利用率,能够增强宝宝的吸收能力和抵抗力,使宝宝身体更强壮。
母婴生态圈
数字化的时代下,妈妈们的育儿习惯也发生转变,开始转向从网络中获取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的信息,这就要求母婴服务系统同步升级。基于“互联网+”思维,伊利构建出了中国首个“母婴生态圈”,这个“圈子”涵盖了产品研发、高端服务和科学育儿多方面。依托“伊利母婴生态圈”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妈妈们所关注的母乳和抵抗力相关热点问题,源源不断地反馈至伊利的研发中心,为中国母乳研究提供方向参考。
十二五课题
更值得高兴的是,国家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母乳喂养和母乳研究事业。今年,伊利承接了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研究项目,将母乳研究提升到国家层次。同时,伊利牵手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同升级母乳数据库,将中国母乳研究推向了国际高度。社会各界的支持力量,将为职场妈妈坚持母乳喂养提供更多帮助。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哺乳时乳头的正确衔接和适宜体位。
乳母喂奶时应该采取舒适的直立端坐体位,这样母亲的乳房可以自然下垂。在其后背、胳膊放个垫子,在脚部放个矮凳作为支撑,会更舒服。
婴儿不要包着,这样方便吃奶,还可以避免过热。如果乳头是突出的,用手呈“c”型小心地托住乳房其他部分但不要改变乳房的位置。如果乳头平坦或凹陷,把手放到乳房的下方,呈“c”型托住乳房,并用拇指和食指帮着把乳头凸出来。
托住婴儿(从他的肩后),让其面向母亲,让婴儿身体自然地环绕母亲身体。要让婴儿的体位舒适,方便吸吮。使婴儿的上嘴唇对准母亲的乳头,用乳头逗孩子让他把嘴张大。
当孩子嘴张大后,快速地把孩子送到乳房上,这样孩子会很好地满口含住乳房。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将孩子送到乳房处,而不是把乳房送到孩子的嘴边。
孩子的下巴应该挤进乳房,并且孩子的嘴巴尽可能张大,下嘴唇向后翻。在上嘴唇上方露出的乳晕比下嘴唇下方的多。如果哺喂的体位正确,孩子的鼻孔不会被乳房堵住,即用不着用手按着乳房把孩子的鼻孔露出来。
在最初短暂的强烈吸吮后,吸吮的节奏会变得慢而平稳,颌骨的运动幅度加大,这种充分的吸吮动作不会引起母亲的不适。吸吮过程中的暂停是正常的,并且随着吸吮的继续,停顿会越来越频繁。
如果婴儿的面颊被吸得内陷或可以听到“啪嗒声”,说明孩子没有正确地衔上乳头及其周围的乳房。
婴儿吃饱以后会自动松开乳房。奶头看上去像被拉长了一点但不会有损伤。在分娩后的最初几天,乳头会比较敏感甚至有触痛。随着母乳喂养的建立,这种问题会自行消除。如果乳头已经出现了疼痛或破裂,即便是纠正了哺喂体位和衔乳方法,在喂养开始或结束时还会疼痛。这时应该告诉母亲:随着乳头的愈合和哺乳的继续,这种不适会消失。如果婴儿在吃奶的时候体位和衔乳正确,吸吮有效,应该不会有乳头疼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母乳喂养的关键在“早”
宝宝的小嘴一接触到奶头就开始吸吮起来,尽管什么也没吸出来,我还是坚持每隔3~4个小时就让她吸吮。48小时后,儿媳就开始分泌初乳了,我不停地让宝宝吸吮,儿媳的奶水越来越多了……
俗话说“金水、银水,不如妈妈的奶水”。母乳喂养不仅对婴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也有利于母亲产后尽快康复。
我家小孙女被护士从产房抱出来,我首先观察她的五官是不是端正,然后看了看四肢是否活动自如。抱回产房大约10个小时左右她就开始大便,大便是那种黑绿色的胎粪。第二天中午,她出现了小便,我看到两便通畅就放心了。
媳妇从产房出来3个小时后,我就用纱布蘸着温水,为她擦洗乳房,接着我就让宝宝吸奶。孩子姥姥质疑:“这么早哪里会有奶呀?”我说:“有没有奶也要让孩子吸上几口,这样可以刺激妈妈产奶。”
宝宝的小嘴一接触到奶头就开始吸吮起来,尽管什么也没吸出来,我还是坚持每隔3~4个小时就让她吸吮。48小时后,儿媳就开始分泌初乳了,尽管量不是太多,还不够吃。后来我还是不停地让宝宝吸吮,儿媳的奶水越来越多了。
以前的书本上讲:母乳喂养每隔2小时喂一次,牛奶每3~4小时喂一次。其实,这种方法早已经过时,目前主张按需喂奶,只要孩子哭闹了,不是大便或者小便,一定是饿了,母亲就应该给孩子喂奶。如果她睡得很香,超过了3个小时,不必把她强硬弄醒喂奶。这样,一天大概要喂10~12次。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其营养成分完全符合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易消化、易吸收。
母乳中(特别是初乳)含有大量抵抗病毒和细菌感染的免疫物质,可以增强婴儿抵抗疾病的能力,母乳喂养的孩子一般来说抗病能力强,很少得病,这是其他任何代乳品都无法实现的,惟母乳所独有。
母乳含有促进大脑迅速发育的优质蛋白。必需的脂肪酸和乳酸,另外,在脑组织发育中起重要作用的牛磷酸的含量也较高,因此,母乳是婴儿大脑快速发育的物质保证。在哺乳过程中,母子间肌肤的密切接触、互相凝视,可以增进母子间的感情,母亲喂奶时对婴儿的爱抚动作,能使婴儿感受到母爱的温暖,获得心的满足及安全感,对孩子今后形成良好的个性十分有益。母乳喂养不仅为孩子提供了物质营养,还提供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
另外,母亲通过哺乳在与婴儿的密切关系中得到心理安慰。婴儿对乳房的吸吮刺激,能反过来促使母体催产素的分泌,预防产后出血,有利于产后母亲子宫的收缩和产后恢复健康。所以笔者希望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够用自己的奶水哺育自己的孩子。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想要“母婴双赢”?!四个母乳喂养重点你不可不知
众所周知,母乳喂养对于宝宝和妈妈来说,不论从情感维系还是身体健康来讲,都是一种绝佳的喂养方式。但是,对于母乳喂养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例如如何哺乳、母乳的营养成分、如何断奶等问题,有的新手妈妈并不十分了解。今天,小编就来为各位科普下关于母乳喂养的四个重点,助力各位达到“母婴双赢”!
重点1--不必严守规则,可按需喂养
目前比较推崇的喂养方式是按需哺乳,即只要是宝宝饿了就要喂奶,或妈妈觉得奶胀时也可以给宝宝喂奶,喂奶的间隔和次数不受时间限制。尤其是宝宝刚出生的前几周,更应该按需哺乳,这是母乳喂养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新生宝宝发育十分迅速,但消化系统及各项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而,在宝宝吃奶没有形成规律前,只有按需哺乳,才能保证生理发育的需要,才不会影响到生长发育。此外,不断地吸吮还能刺激妈妈分泌泌乳素,从而使乳汁源源不断地产生,同时还有利于缓解妈妈奶胀,避免因乳汁积聚而导致的乳腺炎。
重点2--母乳营养丰富,但并不全面
母乳虽然营养丰富且价值高,但并不代表母乳的营养成分一定面面俱到。其中一些对于宝宝发育起关键作用的营养素含量却很匮乏,并不能满足生长所需的量,例如对于促进身高发育和提升抵抗力等方面十分重要的维生素ad。经科学研究表明,中国妈妈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只有4-100iu/l,维生素a含量也远低于全球水平,主要是因为妈妈无法从饮食中获取足量的维生素ad,进而导致体内缺乏,致使母乳中的维生素ad含量也较少。根据《亚临床状态维生素a缺乏防止方案》、《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止方案》以及《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的建议:婴幼儿从出生后15天起应每日口服维生素a1500iu-2000iu,维生素d400iu-800iu,并坚持到3岁。也就是说,每天孩子至少要吃3-4升母乳才能达到基本营养需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母乳中的维生素ad量与宝宝实际所需量相差甚远。外加从食物中也很难获取到足量的维生素ad,因此,需要父母为宝宝额外补充维生素ad,以增强抵抗力、促进骨骼发育、维护视觉发育以及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常见的品牌有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大企业生产且口碑好,经过多年市场验证,早已成为很多妈妈的首选品牌。
重点3--四种哺乳方式,安全又舒适
喂奶姿势看似简单,但却包含了很多学问,错误的喂奶姿势可能导致呛奶甚至引发宝宝窒息。而正确的姿势则不容易让妈妈疲累,宝宝吃得同样顺畅无忧。
①摇篮式:用一只手的手臂内侧支撑住宝宝的头部,另一只手则放在乳房、乳晕上。
②交叉式:在摇篮式姿势的基础上,把宝宝的身体稍微倾斜一点,这样宝宝吃奶时嘴的角度会有所变化,更容易吸到奶。
③橄榄球式:用手臂夹着宝宝双腿放在身体侧腋下,让宝宝上身呈半坐卧位姿势正对妈妈胸前,用枕头适当垫高并手掌托住宝宝头部,另一只手指张开呈“八字形”贴在乳头、乳晕上。这个姿势适合剖宫产的妈妈,可避免宝宝压迫腹部的手术切口。
④侧躺式:宝宝侧身和妈妈正面相对,腹部紧贴在一起。这种姿势更适合夜间哺乳。
重点4--做好断奶准备,需循序渐“断”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在不影响辅食添加的基础上,母乳可以喂到宝宝2岁甚至更大!但1岁后,奶应该作为辅助食物,不再承担宝宝生长发育营养的主要来源,如果宝宝恋奶严重,影响正常饮食,就需要妈妈适时实行断奶计划了。一般选择春、秋季节,健康状况良好时断奶最佳。此外,还要注意提高宝宝对辅食的兴趣,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诱导和强化,使宝宝因受到鼓励而感到愉快,还要增加其他家人与宝宝相处的时间,让宝宝在心理上把断奶当作一个自然过程。但妈妈需要注意,强迫宝宝断奶的方法不可取,否则容易造成宝宝的抗拒心理。
虽然随着宝宝的长大,食物种类更加丰富,但宝宝生长迅速,仍旧需要充足的维生素ad,用于快速的身高增长,增强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的完整性,增强对抗病菌的能力,让宝宝长得更高,身体更强壮,而单纯通过饮食是较难满足日常需要的维生素ad的。所以,每天科学地补充维生素ad到宝宝3岁,能够为宝宝树立一道坚实屏障,让宝宝在面临食物种类变换时拥有更好的身体抵抗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不可不知:流感关键词
2007年01月15日14:31
症状:起病方式多为快和突然。其临床特点为:畏寒,少有寒战;发烧,体温速升至38~40℃;头痛,全身无力;眼球外肌疼痛,腰背和四肢酸痛;厌食,恶心;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等。少数病人的临床症状以胃肠道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在潜伏期后期至急性期早期可排出大量病毒,有强烈的传染性。隐性感染者由于无临床症状而不被发现,更容易传播病毒。
潜伏期:1~3天。
传染期: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约7天)都有传染性。
隔离期:退热后两天。
普通感冒与流感有何区别?
临床表现不同。流感起病急,全身症状重,高热(38.5℃以上)、肌痛、关节痛、头痛;但局部症状轻,流涕、咽痛、鼻塞等。普通感冒大多起病较缓慢,病人多有受凉史,临床症状轻,仅有低热或不发热,病程短,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如流涕、鼻塞、咽痛等。
危害程度不同。流感可发生流行或世界性大流行,而且临床症状重,可引起严重的肺炎、支气管炎、心肌炎、心包炎等并发症,可造成死亡;而普通感冒多为散发,也不造成严重并发症或死亡。
病因不同。流感由甲、乙、丙型流感病毒引起,普通感冒由其他病毒或病原体引起。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