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怎样观察幼儿的教育活动(如何观察幼儿活动)

2022-12-12 12:07:56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如何观察幼儿活动记录的方法一般有两种。1,时间取样。是指观察者从全部时间中抽取相对较短的一个时间段,观察儿童在这一时间中某一事先确定好的特定行为是否发生。2,事件取样。

如何观察幼儿活动

记录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1,时间取样。是指观察者从全部时间中抽取相对较短的一个时间段,观察儿童在这一时间中某一事先确定好的特定行为是否发生。

2,事件取样。首先要确定那些我们要观察的事件,在观察情境中等待这些 事件的出现。与时间抽样不同,时间抽样是20秒观察一个孩子,然后记录,然后再过20秒,再观察记录。

如何观察幼儿活动情况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幼儿的注意是否集中:观察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和游戏中的注意类型、注意维持的时间,和注意发生时的行为表现。(1)幼儿的外部行为表现幼儿在注意一个对象时, 通常会形成一种有利于指向和集中的动作和状态。比如看时“目不转睛”,听时“侧耳倾听”,想时“全神贯注”。幼儿处于注意状态中会停止无关的行为。例如,当幼儿注意听老师讲话时,他会停止手上的游戏。(2)幼儿对所参与的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幼儿对某件时间感兴趣时,表现的异常兴奋和精力充沛,有完成活动的愿望,难以受外在剌激干扰,且注意持续时间较长。

怎样有效观察幼儿的区域活动

、室内及走廊上的吊饰不宜太多太满,色彩要协调。

2、活动区域的创设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至少能够容纳4—6名幼儿进行活动。

3、材料的选择要卫生、环保、提倡恰当地利用废旧物品。

4、环境的创设要随课程活动内容的变化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如重大节日、社会重大变化、重大事件等)而随时变化。

5、墙壁布置的高度要与幼儿的视线平行或略高于幼儿的视线。

6、环境的创设要体现教育的过程,要体现幼儿的参与,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7、在展现幼儿的作品时,教师可通过整体构思、简单装饰等方式对幼儿的作品进行二度加工,使展出后的幼儿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

如何观察幼儿活动研讨会

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方法:

1、教研组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及时与学生和教师交流,在听课中发现教研专题,开展教研活动;

2、针对该次教研活动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选择优秀教师的课例进行观摩研究;

3、将模范教师的公开课、评优课或教研课的全过程记录,播放给教师观看,并进行研讨;

4、举办自由发言的讨论会,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

5、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关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下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案。

6.作业设计评选

7.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8.说课比赛

9.录像课评选

10.教学质量分析

等等

幼儿园如何开展观察活动

  【活动内容】大班纸艺扎染活动

  【活动情况记录】

  扎染活动中有六位幼儿在活动中,我们看到小朋友对扎染活动的兴趣是很高的。

  我观察到穿蓝色条纹上衣的男孩(小蓝)。在活动一开始,他并没有进入状态,并没有开始动手做,旁边的王子悦跟他说什么也不回应,只是安静地看着同伴们的活动,他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这时候可以听到扎染区喧闹的声音,小朋友说话的声音比较大,不一会儿,他开始动手了,将手中的纸进行对角折,再将两个小角对折,可是,他似乎不满意这样的折纸效果,于是,重新打开、铺平,然后开始往里面对折、不停的对折、对折、对折直至将纸完全卷起来,在这个活动过程当中,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很认真,他的动作也非常的娴熟,不时的还压一压纸,要把纸压平整,折的非常整齐,接着开始把它往里面卷,卷的动作也是非常娴熟的。他非常认真地在做自己的事情,并不关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也没有在意有张纸掉在颜料盘里了。这时候老师的声音响起来了:“把那张纸捡起来!”小蓝听到老师的声音,眼睛开始关注着这张染了颜料的纸,并一直注视着这张染了颜料的纸,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这时候他嘴里嘟囔了一句什么,期间看了老师一眼,好像是在想办法把手中的纸固定住,接着用橡皮筋把它扎起来了。

  【分析】

  小蓝的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专注,有自己的想法,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坚持性好。通过他折纸的情况看,掌握、运用于染纸活动中的折法不能满足于他的思想,可以看出,他很想通过更多的折法,让自己的作品更有特色一些。但是,小蓝对老师是很在意的,所以,老师说的话很快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力,一直关注着事情的变化和结果。我们的观察是针对个别幼儿的,但是通过对小蓝的观察可以看到班级的扎染区的设置、材料的放置、教师的指导、介入过于主动、高控需要进行调整、改进。

  【调整策略与建议】

  一、扎纸、染纸分开设置区域。

  扎纸是染纸的基础,扎纸活动中幼儿需要安静的环境,扎纸活动部分需要同伴间相互交流、学习、思考。而染纸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兴奋,见效快,难度也比较低,在染纸阶段,对扎好的纸蘸上颜料后的效果,幼儿是很期待的,幼儿一看到自己的染纸效果容易兴奋、激动,所以比较难控制一些,相对会更加嘈杂一些,建议老师将扎、染分设成两个区域。

如何观察幼儿活动的发展

您的孩子xxx是个内向、不爱说话但很懂事的孩子。针对他的特点,我们在对他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注意对他进行了个别教育:

第一、我们尽量找机会与他多聊天,积极鼓励、帮助他克服胆怯的心理;

第二、引导爱说、性格开朗的幼儿与他共同游戏,用同伴来影响他,使他性格逐渐开朗起来;

第三、我们在集体面前给他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他的自信心。通过一段时间的个别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最近,我们班正在开展“小小电视台”的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您不是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走走看看吗?这是非常好的做法,以后您带他出去的时候,注意引导他多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和变化,经常给他出一些小问题。还可以让他把问题带到班上在“小小电视台”上和小朋友们说一说,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

教育孩子非一日之功,您不要太着急。只要我们配合一致,共同努力,相信孩子会成长为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子汉。谢谢您的合作!

幼儿园观察活动内容

怎样写观察记录

1.确定观察目标。

观察前,幼儿教师要围绕幼儿身体动作、语言表 达、智力发展、情绪情感与社会性互动等发展领域,对自己的观察范围和目标进行明确界定,弄清自己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想发现什么和期望解决什么问题。

2.掌握观察记录要点。

观察目标、观察时间、观察地点、 观察者、观察对象(性别、年龄)、 观察实录、观察分析、反思、措施等。

3.恰运当用观察的基本方法。

随机观察:是指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任何时间、场合、环节都可以进行观察。

有目的观察:主要是根据事先设定的幼儿各种行为的发展水平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

4.观察记录须找准问题的“眼”。

教师要做好观察记录须找准问题“眼”——所研究问题的由来,惟有如此,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但有些教师不能找准所要观察记录的问题的“眼”,致使所做的观察记录难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怎么观察幼儿活动

湛蓝色的天空上飘着洁白的云朵,操场上是孩子们欢乐的身影。户外活动时间到了,今日他们选择的是纸筒。xx和xx两个孩子拿到了几个纸筒开始玩,xx负责扶住纸筒,xx负责往上叠加纸筒,不时有别的孩子来把纸筒推倒,但他们没有放弃,继续叠加,并不时为他们的成功欢呼雀跃。

  两个孩子继续叠加纸筒,细心翼翼的,纸筒倒下后,他们又很默契的继续配合,在放的过程中,xx没有将纸筒全部对齐,纸筒摇摇晃晃的,细心的xx发现后,及时的将纸筒一个一个的对齐。

  活动结束后,大部分的孩子已经进教室去休息、喝水了,操场上还剩下xx、xx、周昀棪、姜莉馨等几个小朋友齐心协力将纸筒一一的“送回家”。

  行为分析:

  在今日的户外游戏中,xx和xx两位小朋友对纸筒叠高异常的感兴趣,从游戏开始到结束,两个孩子一向在玩叠纸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如何将纸筒垒高的呢?孩子采用了一个一个站立叠加的方式,在不断的尝试中、被别人推倒后,孩子们没有放弃,继续叠加纸筒,直至成功!在经过反复的叠加过程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垒高纸筒的技能。

  支持策略:

  1.针对孩子今日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针对性的表扬,例如:xx和xx是两个人合作完成垒高游戏,以此带动更多孩子专注玩游戏。

  2.小班的孩子乐于玩叠高游戏,可是只是局限小的积木,对于大型的材料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所以玩得花样也比较的单一,并且很多孩子也不能做到像xx一样专注,会出现用纸筒打闹,针对小班的孩子,不能完全的开放,教师还是有必要介入指导或提出玩得目的和规则。

  3.在建构区投放纸筒材料,让孩子进一步探索纸筒的各种玩法。

  小班户外观察记录 篇2

  观察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观察地点:草坪

  观察对象:...

  观察者:...

  观察实录:

如何观察幼儿活动并撰写观察记录

幼儿园洗手观察记录分析与措施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小朋友洗手的速度很慢,要洗很久才出来,于是我在小朋友洗手时就发现曾超在玩水,而且玩的很开心,还有一些小朋友上完厕所后看见曾超在玩水,也过去效仿,最后一群孩子都玩了起来。这时我走过去后说:“你们在干嘛呀,别的小朋友都洗好去吃水果了。”他们听了我的话后才依依不舍的去用毛巾擦小手去了。

如何在活动中观察幼儿

中班十月份游戏观察要点:

第一,看幼儿有没有主动参与游戏的意识。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有时候能够看到个别孩子不参与游戏 ,喜欢一个人玩。

第二。在游戏过程中有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有些小朋友很喜欢玩游戏,但是在玩着玩着的时候呢,他就会违反游戏规则,导致游戏不能够正常的进行。

如何观察幼儿活动的好坏

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使他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一、爱模仿 小班的幼儿模仿现象显得较多,看见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总是要去做,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总是想要。

比如,看见别人在玩球,就想玩球,看见别人戴帽子,也要戴帽子。

这个年龄的儿童在游戏中,喜欢和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

比如玩开汽车,大家都要当司机。

一辆车上有好几个司机,甚至没有乘客,他们并不在乎,反而玩得很高兴。

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二、情绪作用大 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是无意性的。

在3岁多,这种特点更为突出。

比如,这个时期的幼儿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起来,对他们一般地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

用有趣的事情吸引他,倒是可以很快地使他忘却原来的不安。

小班幼儿容易激动,常常越哭越兴奋,甚至全身抖动,当他哭得很厉害的时候,对他讲道理更是听不进去。

这时只能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爱的声调说话,让他感到亲切,情绪上渐渐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以后,才能对他进行说理教育。

小班幼儿各种认识过程的无意性都占压倒优势。

他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所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支配。

比如,在注意方面,小班幼儿容易被一些色彩鲜明和形象生动的物体所吸引,而不能去注意一些他所不感兴趣的事情。

在记忆方面也是如此,小班幼儿常常是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被迫去记忆时反而记不住。

小班幼儿也不能进行有意的想象和创造。

做事情时往往不能自己提出明确目的,根据成人的要求去行动时往往不能有始有终,中途遇到吸引他的事情,就放弃了原来的活动。

三、认识依靠行动 1、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

3岁多的幼儿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

比如让小班幼儿把几个图形拼成图画,他拿到图形后立刻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动手拼,他做不到。

往往是无意中拼出了某种形状,他才有所发现地说出, 2、小班的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

比如听故事时,听到“小鸟飞起来了”,就用手做飞的动作。

3、小班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

当他注意看图书中某个人物时,常常用手去指点。

为了使小班幼儿注意听讲,必须要求他眼睛看着老师,双手放下。

如果幼儿手里拿着别的东西,眼睛看着别处,他的注意就会离开老师的讲述。

4、 小班幼儿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的认识活动非常具体。

小班幼儿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

你如何理解幼儿社会化问题?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个体是有理想的,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

(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

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是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

三、社会化的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二)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这是由于人脑有大约1咖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神经网络,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

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个体进人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

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

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

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

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

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四)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

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空间。

参照群体的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五、社会化的外延 (一)政治社会化 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和行为。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

爱国意识的发展,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 1.国家形象阶段此阶段以国歌、国旗及领袖作为国家象征。

儿童对国家的热爱,主要表现为对国家象征的崇敬。

升国旗、唱国歌、悬挂领袖肖像是培养爱国意识的有力手段。

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此阶段以有关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依据。

因此应通过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享有公民权利,参与政治活动来培养爱国意识。

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此阶段爱国观念扩展到本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与国际责任之中。

( 二)道德社会化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

它有三个方面: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

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3.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 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2.“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3.“性别角色”表示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性别不同,社会对其的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

婴儿出生起,双亲已按其不同的性别加以培养教育。

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时婴儿的性别认同亦是不一样的:女婴模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

例如学校和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目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书也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

(四)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语言是人们相互理解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社会习俗和态度,并以此塑造自己的人格。

语言是个体联系他人与社会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