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对幼儿最有效的纪律,行为及纪律的管理技巧

2022-02-19 07:15:01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对幼儿最有效的纪律

  一旦宝宝学会走路和说话,很多父母都会想着如何来管教这些孩子了。虽然纪律有着消极的含义,但纪律在约束孩子方面提供了必要的遵守

1、对幼儿最有效的纪律

  一旦宝宝学会走路和说话,很多父母都会想着如何来管教这些孩子了。虽然纪律有着消极的含义,但纪律在约束孩子方面提供了必要的遵守条件和界限。文篇从7个方面介绍了最有效的纪律策略。新手父母可以根据实情参考。

  对于幼儿来说,很多有效的纪律管理技巧可以阻止劣习问题而取代对孩子们的直接惩罚。这些有助于你给宝宝在1岁到3岁之间制定一个有效的纪律方案和策略。

  1.给孩子缓冲的时间

  很多幼儿在过渡期都喜欢发脾气。幼儿在被要求离开操场时会很沮丧。但如果你给孩子一些缓冲时间的话,他会有所期待并更加听话。一种方法是给出宝宝5分钟,3分钟和1分钟的警告,也就是说时间到了要立刻离开。你也可以告诉孩子用手指演示离开的剩余时间。另一种方法就是设置计时器,让孩子知道计时器响起时就是转移到下一个活动的时间了。

  2.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因为想要某个东西而变得沮丧,例如商场里的一盒饼干,你要试着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并指给孩子另一个项目,比如:看看这个小男生衬衫"等等。幼儿通常只有短暂的记忆力,并常常很轻易的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3.避免潜在的问题

  另一个限制孩子的有效纪律就是要避免常规问题的发生。如果孩子坚持要把盆子放到地上,你可以把盆放入柜子并锁住柜子。如果在你的家里有个特别的东西同时你又很烦躁孩子去碰的话,你可以把它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直到孩子长大了再拿出来。

  4.应对孩子的脾气

  幼儿生活事实是他们极有可能在某些时候发脾气,这发脾气的地方也可能是公共场所。在应对孩子发脾气的最佳方法是迅速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并帮助孩子冷静下来。让孩子试着保持冷静而不失望。之后在问孩子为什么发脾气。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是因为饿了或者累了。

  5.让任务变成游戏

  让孩子听从指挥的一个有趣方法就是在安排孩子任务时让他做一个简单的游戏,例如,你想让孩子回房间午休,你告诉孩子可以先像青蛙一样在客厅跳跳。

  6.让孩子抉择

  因为孩子们不想被控制,所以造成了很多破坏纪律性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让孩子自己来选择。比如给孩子两件衬衫或在睡前多给孩子一本书等等。

  7.限定完成任务的时间

  一旦孩子过了两岁后,你就可以给孩子引入这个概念了。这个方法可以让孩子摆脱拖拉,并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行为及纪律的管理技巧

国有国法,用以维持社会体系的功能运作;校有校规,用以维校务的正常运作;班级虽小,仍无例外。就社会学角度来说,班级自成社会体系,成员朝夕相处,互动频繁,如同学校一样,需要制度化的常规,明确规范成员的活动。班级教室管理最令教师穷于应付的应属班级学生行为及秩序方面的问题。在中学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狂风暴雨期,许多的不当行为常在校内发生。因此,教师要有效防患和管理班级学生的行为问题,必需要有一些基本原则和技巧。

壹、班级常规的意义

班级常规是学生在教室内日常生活的一种规律,也是教师或教师和学生共同合适地处理教室中人、事、物等因素,使教室成为最适合学习的环境,以易达到教学目的的一套有系统或不成系统的规则。这一套规则由教师所订或师生共同约定,用以配合教师教学或指导班级活动的进行,使学生建立一套稳定的生活模式,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如何作为,也知道别人对自己行为的期望。

贰、班级常规辅导的注意事项

一、在建立班级常规方面:

订定合适的班级规约以为学生日常作息活动的准则是教室管理的重点,规约的拟定可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但若太过严苛或执行不当则会有反效果。班级规约的研订应在第一周内完成,教师可与同学一同订定并张贴于教室布告栏中。教师应向学生说明规约内容使学生了解并且愿意遵守。尤其是在学生的行为准则方面更应让学生知道奖善罚恶。

订定班级常规应该注意下列原则:

班级常规必须符合三个标准:(1)明确,(2)合理,(3)可以执行。当然,简单也不容忽视。

不可一次规定太多规则,一般而言,以五~十条为宜,须等学生己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渐增加。如一次订得太多,等于没有目标一样,每一条规则,表明一件具体行为。

常规内容必须以书面明示,不宜仅以口头约定,文字亦不得含糊不清。

学期一开始就订定班级常规,第一天是订常规最好的日子,以后可利用班时间加以订定或修改。

有效的常规是:(1)描述清楚,(2)正面措词,(3)简短扼要,(4)数目不多。

班规分成「通行」与「单行」法规。通行者,即上课、下课、排队、打扫等常规;单行者,即针对破坏、偷窃、打架、喧闹问题行为之正负加强。

班级常规可贴于公告栏,或印制成小卡片分发给同学。

一时办不到(如年龄太小)或较困难的行为标准,暂时不要订定,或将其分解成数个次级班规,分层实施辅导之。

二.在班级常规辅导方面: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始业时的常规辅或教师新接班级时的初始辅导,务必切实把握,有效运作。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塑造和谐愉快的班级气氛,教师更容易发挥积极的影响力,协助学生建立常规。

选拔优秀学生干部,强化班级组织功能,再予适商授权,可有效迅速地建立班级常规。

良好班级常规的建立,常非一朝一夕,教师应有耐性,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使之有效、扎实地养成遵守常规的习惯。

了解学生是未成熟,尚在学习中的有机体,其情绪可能不够稳定,常规学习效果可能因人因常规而有所不同。

为了方便,常规的订定与辅导往往将常规分成几项,更重要的,让让学生有统整的了解,前后一贯地遵行。

常规的辅导,事实上即为全生活的辅导,学生所应习的常规很多,实在无法一一列举,因此,辅导时,除已列常规外,还不能忽视偶发状况和类似潜在课程领域内有关生活上应该注意的行为之辅导。

各种常规,学生遵行情形如何,显现行为是已符合要求,教师应随时追踪视察辅导,如透过班级干部组织,责成同侪间相互扶持提醒,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提升班级常规辅导的实效。

和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放学后常规的表现情形,做为在校继续辅导的重要参考,同时,亦可要求长协同监督辅导学生,不分上学、放学均能持续督导学生遵行班级常规和学校的校范。

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行为特质,在班级常规辅导时,应特别留意,避免造成学生的挫折与困扰。参、若学生违反班级常规的处理原则

一、管教学生应以可见的行为为主:

有效的管教,其先决条件是,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可见行为上,学生的行为,要待表现出来后,方能判断是好是坏,该赏该罚,可接受或不可接受,老师千万不可仅凭笼统模糊的感觉,就「修理」学生。管教学生如果无的放矢,非但违反原则,效困等于零,且易产生不良副作用,尤其在似乎是集体起哄时,更必须明确地找出可见行为的行为人来处理,而忌讳连坐式的统统有罚,如此,有些学生固然是咎由自取,却也有人遭受池鱼之殃,只是面对老师的权威,敢怒不敢言,这是极其不当的处理方式。

二、清楚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有效的管教,应先订定学生常规的行为标准,务使每位学生确实明了何种行为是好的,何种行为是坏的,何种行为可以接受,何种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师生可运用透过共同讨论的方式,作明确的约束,以为共同遵守的准绳。千万不可由教师暗立规则,或随兴之所致,信手拈来,更不可由教师个人好恶,或过度情绪化,而致随意管教,如此方式将造成学生的动辄得咎,不得安宁,不但管教无功,亦将造成班级气氛的分离,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三、避免惩罚不良的行为:

有效的管理,应该极力避免惩罚不良行为。管教学生,非在实不得己的情况下,不宜使用惩罚。目前除教育行政单位一再申明禁止体罚外,一般心理学者也都反对采用惩罚的方式,尤其是报复性或泄忿式的惩罚。理由如下:惩罚会摧毁师生间应有的和谐关系,妨碍情感的交流;惩罚只对不良行为暂时压制,不能使它永久根绝;惩罚只告诉学生何者为非,没有告诉学生何者为是,缺少教育学生的正面的和积极的作用;严厉的惩罚,往往连带引发学生的焦虑或憎恨情绪,使之不喜欢班级,不喜欢学校,而不愿就学;惩罚造成学生恐惧心理,有碍创造力和潜能的发展,是一种反教育的管教方式。

四、要以好的行为取代坏的行为:

有效的管理,应指导并鼓励学生以良好的行为取代不良行为,以免学生的行为领域顿成-真空状态,致使其它的坏行为乘虚而入。

当学生的某种不良行为因无人理会,或暂时受到禁止,应马上提供一种可被接受的行为来替代它的地位,藉以占据该生的心思,分散也的精力,不然,其它不良行为会接踵而来,造成管教上的困难。

五、找出不良行为的肇因:

有效的问题行为辅导,应该先找出学生问题行为的肇因。不同学生虽然表现相同不良行为,却可能由不同原因造成;反之,不同学生受不同因素的刺激,可能产生不同的不良行为。不同原因应该运用不同的辅导方法,所谓追根究底,擒贼擒王,追寻不良行为的真正的原因,再对症下药,是辅导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则。比如,同是偷窃,有的同学可能因为匮乏,有的可能是因为心理的失衡;同样打架,有的可能是基于报复,有的可能是受到同学的怂恿,这些不同的因素,都会影响辅导的方法。

六、机动选用合适的处理技巧:

机动选用合适的处理技巧,是问题行为辅导的重要原则。处理技巧,如同医生的处方,处方不对,自然无法治病,选用的处理技巧不能适用于处理的问题行为,辅导自然无效。其次,问题行为的辅导,经常是一个持续性的历程,在此一历程中,须根据学生进步的情形或心绪的转化,考虑运用不同的适当辅导技巧,以收到良好的辅导效果。

七、敏于知觉问题行为的存在:

敏于知觉问题行为的能力是问题行为辅导的重要条件。导师敏于知觉问题行为可能发生,即可辅导在先,使之消失于无形;导师敏于知觉问题行为之存在,可立即施予辅导,使之改过向善;导师敏于知觉本班的学生状况,可以了解本班先要先要建立何种常规,次要建立何种常规;导师敏于知觉不同的学生可能发生不同的问题行为,而及早选用合适的辅导技巧,分别实施辅导,终能收到辅导的效果。导师如果缺乏敏觉力,而无所用心,则班上同学可能有偷窃者、撒谎者...,导师均将无知晓,遑论处理辅导了。

八、有效借重学生同侪或运用社会资源:

有效借重学生同侪力量或运用社资源,实施问题行为的辅导处理,可以使班级经营和学生问题行为之处理发挥更广的效果。目前的社资源丰富,人力充沛,导师可善加运用,以协助辅导学生处理问题行为,再者,学生同侪间相互影响力很大,导师也可善为借重,不但可减轻导师负担,更可提升问题行为的辅导效果。

肆、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技巧

一、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学生如能自我约束将可减少许多教室管理问题,要培养这种自律的能力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1)利用各种机会,指定某些任务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培养学生在教室内的礼节及同理心。

(3)要求学生准时认真完成各项功课要求。

(4)避免滥用教师之权威和命令,禁量由学生自行判断,解决问题。

二、预防不当行为的发生:

教学情境很少是突然间失控的,学生不当行为的发生也非偶然,乃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最佳的教室管理乃是防患未然,使不当行为有发生时机。以下是几项可行的策略:

(1)关怀并支持学生:倘若能叫出学生名字,了解各自专长、特征、兴趣、个人问题,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鼓舞,行为问题自然会减少。

(2)公平善待每一位学生并尊重他们:教师不可偏袒某位学生,以免其它学生感受不平,造成学生的嫉妒、不满。教师应将每位学生当作独立、有尊严的个人而尊重他们。

(3)提供机会让学生协助教师处理事务:例如请那些有行为问题倾向的学生偶尔帮忙教师整理资料,或为班级服务,可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注意及正面的期待,从而减少不当的行为态度。

(4)保持一致的行为标准:当班级规约,行为准则建立之后,教师在执行时应确实遵守,不可前后不一而使规约失去公信力。

(5)发展班级的凝聚力和忠诚感:教师应提供各种全班活动的机会,如郊游、舞会、班歌、班旗等。此外与其它班级的竞赛活动也会有助于发展全班的隶属感和荣誉心、忠诚感。

(6)利用肢体语言,如眼神、手势:对于少数学生在课堂中的不当行为,例如不注意听讲、说悄悄话、左顾又盼等,教师可利用眼神来制止学生的这类行为。有效地利用目光接触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回复到正常的学习活动。此外,利用一些小手势也可以纠正学生轻微的不当行为。如果目光和眼神无法引起学生注意时,教师可以离开讲台,趋近学生位置,轻敲其桌面或小声要求学生停止不当行为。

伍、创造良好教室秩序的原则

班级的经营必须能塑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班级的管理要具成效,就必须去塑造积极性的班级气氛,其策略大致如下:

一、要有常模:这是师生共同期盼的某种行为标准,亦即班级公约的基本要求。有了明确的班级公约,班级学生的行为表现才有准则,才不致脱序。

二、要有期望:师生对于其班级都要有共同的期许,每一个成员都有共同的期许和目标就会团结和谐,班级秩序自然良好。

三、要有吸引力:意指班级成员相互尊重的程度。鼓励建立同侪情谊,但不是分裂排斥的小团体,班级内的冲突自然减少。

四、要能沟通:班上成员要能有相互表达意见的机会,并都能热心参与班级活动。

以上四种策略可供教师在营造良好班级气氛参考。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可以从该班级的气氛中察觉。建立并维持适当的班级气氛可说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陆、结 论

教师在班级经营中,为了秩序的维持,除了权威性的运用,应也不时加上真诚关怀,恩威并济,软硬兼施。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同理心、尊重心不能拾去,让学生心服,不只是口服;让学生感动,不只激动。而这些良性的成果,就隐藏在每位教师理念中,校园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共识到此理念,相辅导的生根必能札实,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辅导文化摇篮中的个体,相信在教师权威关怀双管下,真诚同理尊重心下,让每位学生,得有尊严,学得更愉快。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一种与幼儿有效互动的方法

  首先,这样做是可能的。科学研究指出,人的思维速度比说话速度快3—9倍。因此,在听幼儿说话的时候,你的思维是不愿意等待,也可以不等待的。你完全可能边听、边想。尤其幼儿说话的速度一般比成人慢,你不思考他的表达,反而可能走神,想别的事去了。

   听幼儿说话或看到幼儿的某些表现时我们需要想什么?

   我认为至少要通过思考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户外活动中,高春英老师发现班上的小朋友忽然争吵起来,争论的焦点是:小蜜蜂是好虫还是坏虫",这是高老师观察、思考后回答了:是什么"的间题。通过进一步交流,高老师找到了幼儿对蜜蜂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是每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祺鸣说::蜜蜂蜇人,是坏虫!"几个女孩子却说::小蜜蜂采花蜜,蜂蜜可甜了。蜜蜂是好虫!"这里,高老师通过观察又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面对幼儿的争论应该:怎么办"呢?高老师向孩子们提出::小蜜蜂什么时候才蜇人?"小朋友都回答不出来了。这时,高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幼儿讲些什么,而是请大家回去自己寻找答案。第二天,当高老师来到幼儿园,聪聪已经捧着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等着她了…

   高老师通过即时思考所采取的行动引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与蜜蜂有关知识的热情,亲历了一次主动学习的过程。

   教师观察幼儿立即采取适当行动,常是一种与幼儿有效互动的方法。比如,教师注意倾听幼儿的话,用:重述"的方式丰富幼儿的语言、扩展他们的词汇和知识,就是一种支持幼儿自主发展的策略。幼儿指着书上的图画告诉我们::兔兔——蘑菇!"我们可以说::噢,这儿有一只小白兔,它在高高兴兴地采蘑菇呢!"这时幼儿可能会很自然地跟随我们说出:小白兔":采蘑菇"甚至:高高兴兴"等词汇。在这里,幼儿首先感受到的是成人的肯定和鼓励。由于成人的语言是建立在幼儿语言表达基础上的,他们很容易理解,同时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又使他们乐于在重复成人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语言。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有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众所周知,想象力是从事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幼儿美术的创造力体现为创造性想象。幼儿绘画之所以为美术界所看重,为那些绘画大师们所看重,就在于从画面上那些天真离奇的构想、稚拙有趣的造型、生疏随意的配色、信笔涂鸦的方法中,画家感受到有益的启示和丰富的联想,从而对自身的创作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故幼儿在绘画中可以“无中生有”、“异想天开”、“胆大妄为”,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一、生活是幼儿想象力的源泉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理智活动。”他指明了形象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生活里的形象反复出现会在人的记忆里产生意象,想象力是在意象基础上发展而来,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首先应丰富他们感性经验。首先应多带幼儿去郊外体验大自然的风光。春天的百花齐放、柳枝发芽,燕子呢喃;夏天河水碧波荡漾,泛舟河上、岸旁垂钓、听青蛙歌唱;金秋硕果累累,树叶有红、有绿,遍地金黄;严冬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大地着上神秘色彩,使幼儿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又引起许多的幻想。其次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如马路上的车水马龙,交警叔叔不畏酷暑寒冬在指挥车流;妈妈每天不辞辛苦地骑车送孩子上幼儿园,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看到修路工满身尘土挥汗劳动,使幼儿知道现代建筑是许多人不辞劳苦的结晶,就会产生不同的新鲜感受,更会联想出许多往事传说。带幼儿听音乐,看晚会演出,使幼儿不但领略到乐曲的美妙,更能提高审美意识。例如教幼儿画“新式汽车”前,我先带他们观察马路上各种车辆,而后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各式各样的玩具汽车,使他们由远及近、有浅入深地感知了汽车的构造、用途,在此感性经验基础上又向他们出示了许多奇特的新式汽车图片,孩子们兴奋异常,思维开阔,大胆想象,按捺不住急切作画的心情,就连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中去。结果孩子们创造出了“飞机汽车”、“苹果汽车”、“机器人汽车”等极其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作品。

二、情感是想象力发展的不竭动力。

幼儿天生就会画画,他们会用绘画来发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心智,因为心灵是智慧的土壤。艺术的表面是形象,艺术的背面是情感。我们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孩子在画什么东西,但实质上是一个孩子在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发泄,是用画笔来表达他内在心灵的需求。画画是人人本有的天禀,幼儿天生就爱画画,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那种不能用语言和言情表达之外的表达,就是绘画。所以儿童画是幼儿情感的必要表达方式。他们从两岁开始,只要手中有画笔,就喜欢画画涂涂,旁若无人地陶醉在想象之中,如果大人横加喝斥,就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学习过程,让幼儿画其所画,画其所想,使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注重引导幼儿的情感因素,只有情趣才能爱画画,只有爱画画,才能有激情,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好作品。例如听了故事《美人鱼》后,孩子们深深为美人鱼的故事所感动,讨论热烈,有的说: “美人鱼太可怜了,我不想让它死。”有的说:“我想让美人鱼会说话。”有的说:“我想让美人鱼结婚”等等。我让孩子们画“我能为美人鱼做点什么”,孩子们纷纷拿出手中的笔,画出了自己想象中的美人鱼,五彩缤纷,形态各异。刘音小朋友画出了美人鱼过圣诞节,小鱼们送给美人鱼许多漂亮的礼物;齐筱颖小朋友画出了美人鱼要生孩子了,美人鱼的肚子特别大,里面有两个小美人鱼。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画,她说:“我想让美人鱼有孩子,这样她就不会死了!”多么稚拙的语言,毫无造作之气,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

三、实践是想象力的发展的归宿

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想象力丰富,作画自由,无所顾忌,随意夸张,对世界充满新鲜感,什么都想知道,他们好奇好动的特征大都反映在玩上,在玩中增长知识,在玩中求乐。了解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辅导时就应该从玩开始,玩就是美术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例如小班的玩色活动就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在辅导画画时,应打破常规,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应童心,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判断能力,为其创造一种自由、愉快、和谐的民主气氛,尊重天性,顺其自然,潜移默化地引导。想象是创造的前奏,不会想象就不会创造。对此,教师要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相结合,集绘画、诗歌、舞蹈、音乐、游戏于一体,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好奇的张扬,启发幼儿大胆落笔,创作与同伴不一样的作品。只有在自由自在的创作过程中,幼儿才会画出智慧的火花,才会更好地发挥想象、创造潜能。多鼓励和提倡儿童大胆地画,无论是想象画、写生画、创作画、自由画,都应让儿童亲自去体会一下,实践一下,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儿童的天赋才能得到发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性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挖掘,儿童的聪明才干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记得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水果想象画”,在孩子们观察和了解各种水果的基础上启发想象:“现在我们来变魔术,让这些水果变成小精灵,有眼睛、嘴巴、手、脚……而且会哈哈大笑,会生气,跟小朋友一样,它们生活在自己的王国里,如果你是水果小精灵,你愿意打扮成什么样子,做什么”。孩子们兴奋不已,随着音乐做出了各种动作,并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在绘画时兴致昂然,边画边联想,没有一个说“老师我不会画的”。结果有的画出了水果小精灵放录音机开舞会,有的画出了西瓜国王发脾气,有的画出了美的菠萝公主,长着长长的卷发,穿着美丽的花裙子……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评价是发展想象力的催化剂

常常见过这样的情景:孩子们拿着自己引以为豪的作品让爸爸、妈妈看,听到的却是一句劈头盖脸的指责:“你这画得是什么呀?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人的胳膊有这么长吗”……。画得“像还是不像”不能作为对儿童画的评价标准。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孟纳多次提醒家长:“儿童美术的特性就是满足儿童交流和宣泄感情的需要”。儿童画表现了儿童的思维方式,成人认识世界是凭着理性,而孩子们认识世界是凭着想象。儿童阶段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关系,他们想象力强而写实性差,其作画天真烂漫,随心所欲,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充满了童真和稚气,表达了他们那颗可爱的童心,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幼儿绘画内容。我认为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的原则首先是肯定。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拿起笔来画出第一笔时,他的创造性思维就开始启动了。不管画得怎样,都是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的。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首先,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赞赏幼儿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与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们有更多沟通。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独特性和创造性。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画家”,如果我们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就会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感。其次,要寻找幼儿绘画作品中独特的想象力,每一幅儿童画都有作者自己的想象力存在,在其中有内容想象、形象想象、色彩想象,而且小作者想象时的联想方法也有很多种。比如,画小鸟会联想到鸟妈妈、鸟爸爸、鸟爷爷、鸟奶奶……这是同类联想;再比如画公共汽车会联想到卡车、警车、大吊车、救护车……这是不同类联想;还有拟人联想,如画水果想象画时,小朋友联想到了“西瓜国王”、“葡萄姐姐”等。还有难能可贵的科学幻想、生活联想、奇思妙想,如小朋友绘画作品中设计的海底怪鱼会发炮弹,帮助小鱼,保卫家园;小蜗牛长着翅膀和乌龟赛跑;大恐龙住在自己的家里等。我们应从这些想象入手,抓住他们最新的、奇特的、怪异的,不同于别人的东西,给予特别的鼓励。世界有多大,幼儿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幼儿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宽!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