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子宫肌瘤的症状是什么 警惕子宫肌瘤六大预警信号(2)

2022-02-21 18:03:00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子宫肌瘤的症状是什么 警惕子宫肌瘤六大预警信号(2)

预警信号四:肿块在下腹部能摸到肿块,特别在膀胱尿液充盈的情况下肿块触摸更明显。越是不痛不痒的肿块越应当警

1、子宫肌瘤的症状是什么 警惕子宫肌瘤六大预警信号(2)

预警信号四:肿块

在下腹部能摸到肿块,特别在膀胱尿液充盈的情况下肿块触摸更明显。越是不痛不痒的肿块越应当警

预警信号五:压迫感

多数子宫肌瘤患者无任何感觉,然而,如果肌瘤位置较低,即使肿瘤不大,也可压迫邻近器官如压迫膀胱时,出现排尿困难;如压迫直肠可发生排便困难;如压迫输尿管可以出现腰酸背痛等症状。

预警信号六:不孕

有少数子宫肌瘤的患者可能不孕,其原因是肌瘤导致子宫变形,使受精卵着床不利。

三类女最易患子宫肌瘤

第一类:未育女性提前进入更年期

女性一生原始卵泡数目有限,排卵的年限约有30年。妊娠期和哺乳期,由于激素作用,卵巢暂停排卵,直至哺乳期的第4~6个月才恢复,卵巢由此推迟了一定数量的排卵,有生育史的女性要较晚进入更年期。而未育女性得不到孕激素及时有效保护,易发生激素依赖性疾病,子宫肌瘤就是其中之一。

2、子宫肌瘤的症状:子宫肌瘤有什么症状

子宫肌瘤的症状是什么?子宫肌瘤的早期,绝大多数无症状,往往在妇科普查或b超检查时被发现。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为子宫出血、腹部包块、疼痛、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白带增多、不孕、贫血等。 子宫出血为子宫肌瘤的主要症状,出现于半数或更多的患者。其中以周期性出血(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或者月经周期缩短)为多,约占2/3;而非周期性(持续性或不规则)出血占1/3.出血主要由于壁间肌瘤和粘膜下肌瘤引起。周期性出血多发生在壁间肌瘤,而粘膜下肌瘤则常常表现为不规则出血。浆膜下肌瘤很少引起子宫出血。个别病例月经量反而减少。

肌瘤所致出血量多的原因:①肌瘤患者常由于雌激素过高而合并子宫内膜增殖及息肉,致月经时量多;②肌瘤所致子宫体积增大,内膜面积增加,出血量过多和出血过久。尤粘膜下肌瘤时,粘膜出血面积可达225cm以上(正常约15cm);③粘膜下肌瘤,粘膜表面经常溃烂、坏死,导致慢性子宫内膜炎而引起淋漓不断出血;④壁间肌瘤,影响子宫收缩及绞钳血管作用,或粘膜下肌瘤内膜剥脱而本身无法收缩,均致出血量多及持续时间延长;⑤较大肌瘤可合并盆腔充血,使血流旺盛而量多;⑥更年期月经不调。

月经量过多或者经期延长均可单独存在或合并出现。若与月经周期缩短(过频)同时存在,则可在短时间内丢失大量血液而致严重贫血。粘膜下肌瘤脱出于阴道内呈非周期性出血,量可极多。大的息肉状肌瘤亦常引起持续性的流血。

3、子宫肌瘤的症状是什么 警惕子宫肌瘤六大预警信号(3)

权威研究表明,女性一生中如果有一次完整的孕育过程,能够增加10年的免疫力,而这10年的免疫力,主要针对的是妇科肿瘤。

第二类:性生活失调影响子宫健康

传统中医学讲,子宫肌瘤归属于:症瘕"(肚子里结块的病)范畴。而:症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有关。

中医讲解:症瘕":妇人为性情中人,夫妻不和,势必伤及七情,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气血失调,气滞血淤,淤积日久,则可为:症瘕"。可见,夫妻间正常的性生活刺激,可促进神经内分泌正常进行,使人体激素正常良好地分泌,而长期性生活失调,容易引起激素水平分泌紊乱,导致盆腔慢性充血,诱发子宫肌瘤。

第三类:抑郁女性多发子宫肌瘤

中年女性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精神压力,易产生抑郁情绪。而伴随着绝经期的到来,女性开始出现:雌激素控制期"。在这个时期中,女性自身的抑郁情绪,很容易促使雌激素分泌量增多,且作用加强,有时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同样是子宫肌瘤产生的重要原因。

中医讲情绪对子宫肌瘤的影响时提到::气滞,七情内伤,肝失条达,血行不畅滞于胞宫而致,表现为下腹痞块,按之可移,痛无定处时聚时散,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4、警惕:子宫肌瘤有什么危险信号?

专家提醒:女性必须时刻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如发现如下症状,就必须提高警惕,及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1、月经产生变化:月经失调、经量增多、痛经。

2、白带增多:由于肌瘤使子宫面积增大,腺体分泌增加导致白带增多。

3、有疼痛感:肌瘤较大压迫神经引起下腹痛或者腰痛。

4、下腹部包块:肌瘤长至拳头大时,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到肿块,质硬、不平。

5、压迫感:肌瘤增大会压迫膀胱,导致尿急、排尿困难,压迫直肠,可导致便秘。

6、贫血:由于子宫肌瘤引起月经过多,可导致大量出血。严重时可表现为全身乏力,脸色苍白、心慌气短、面色晦暗,脱发、免疫力下降、体质虚弱等。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