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吃饭的育儿分享 小二班 幼儿
家园互动,提高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教育不仅要适应幼儿当前的发展,更要为幼儿的持续发展与未来生活奠基。从幼儿当前发展看,生活活动能保护幼儿的健康生存,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从幼儿长远发展看,生活活动为幼儿适应未来的社会做准备,并为他们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做人与做事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 当孩子第一次进入幼儿园时,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适应集体生活,特别是进餐、午睡、入厕等生活自理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小班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之中,而生活自理活动充满了精细动作的尝试和练习。所以,让幼儿学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仅能帮助他们形成自我服务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动作,体验成功,增强性,从而尽快地适应集体生活。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的幼儿,基本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他们自幼受宠,依赖性强,意识差,自理能力差,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培养自理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然而现代家庭的独生子女,进入幼儿园后,许多小班的孩子不会进餐,不会自己洗手、擦脸,不会自己解小便,脱穿简单衣服等。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孩子现在的生活,而且也会给孩子将来学习、生活、处事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从小班孩子入园的情况看来,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造成的,通过,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家长过度溺爱 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心肝宝贝”,在家里许多大人围着他转,哄他开心,因此许多小朋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时候吃一顿饭,孩子在前面玩,大人在后面边跟边喂,边玩边吃、边看电视边吃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力亲为,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能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 2、补偿心理 许多家长因为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便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高水平”的生活待遇。想到自己小时候受的苦,现在有条件了,就绝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同样的苦,从而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要知道,给孩子一定的动会并不是意味着让他受苦。 3、放纵心理 一些家长在“树大自然直”的思想支配下,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自己吃,我自己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现在孩子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因此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较迟缓。 4、怕麻烦 由于小班孩子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让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饭粒,家长嫌脏,吃好了还要搞卫生,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而且干净;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避免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能力和性的发展。 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我认为要提高小班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做到家园互动。三、家园互动提高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圆满的教育效果。”家庭是孩子生活和 受教育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如果失去家长的配合,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就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在进行工作时一定要得到家长的配合。针对小班孩子的特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家园互动的方法:1、开放家长半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对于刚进小班的孩子来说,家长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但对于只是教师口头的反馈还不够,他们需要亲眼看见才能够放心。于是我们会为家长开放半日活动,提供机会让家长到幼儿园看看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从生活到游戏,从运动到学习,家长看到了孩子在园各方面的表现,心里也就踏实了。而在看的过程中,家长也就看到了自己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同时也会把自己的孩子与其它孩子进行比较,在家里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其次,有利于家长在家配合幼儿园更好的教育培养孩子。2、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家长 小班幼儿学做事的主要阻力来自于家庭,家长总是有许多顾虑和担忧,而导致不放心。我们就可以通过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积极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以及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和方法。比如在家长会上,我们与家长一起分享一些经验:有些孩子刚上幼儿园会哭闹,这时就会有家长告诉孩子:“等你睡觉起来,妈妈就来接你了。”结果造成孩子一直跟老师说要睡觉。听了以后,很多家长都笑了,因为的确有很多家长是这么说的,他们不会想到孩子听了这句话之后的表现。经过老师的,家长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问题了。我们也会利用演示法,向家长演示穿脱衣物的方法,使家长在家中教孩子时,与幼儿园采用一样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掌握。 同时还可以学习、吸收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在班中交流,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我班有一个孩子冯馨月开学初时没有纪律意识,常常不分时间在教室里随便走动,我就和她的家长取得,她的妈妈也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针对这一情况,家园就采取一致的教育,经过一个阶段,孩子有了明显的进步。只有家长有了正确的观念,才能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共同、一致地培养孩子。那么我们就有责任让家长了解家园互动的作用,并指导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园互动。3、教师要定期、经常地与家长沟通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小班幼儿,当他们第一次离开家,进入集体生活时,家长和幼儿都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因此更需要我们做好家园沟通工作。为此,我们创办了“小二班班级博客”,就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能力、行为表现等与家长定期、经常地进行沟通,使家长能感受、体会孩子在自理过程中的能力进步。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的自理行为和生活习惯能在家、园一致的环境中养成。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家长的反馈,更好的了解孩子孩子在家的表现,从而能更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 4、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家长在育儿的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欠缺,在进行家园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也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介绍给家长,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3岁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容易分散注意,因此在教育中我们提醒家长要注意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1)、直观法: 对最基本的技能,由家长做示范,然后指导孩子一步一步学着做。2)、故事法: 选择和自编一些故事,讲给孩子听,让他们通过故事,明白一定的道理,从而知道怎样做对, 怎样做不对。3)、游戏法: 将要学习或练习的内容融入到游戏中,然后和孩子一起玩这种游戏,在游戏中欢欢乐乐地学会某种本领。4)、表演法: 根据孩子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要求,创设一定情境,家长和孩子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中进行练习。5)、奖励法:凡有进步的,哪怕一点一滴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有一定的奖品。除了上面几种方法,还有提问法、观察法、竞赛法、娱乐法等,在具体的运用中还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5、教师要有与家长共成长的意识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成长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家长就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所以我们不能把家长看成是单纯的受教育者,是幼儿园旨意的执行者。这就不能发挥家长的作用,形不成家园互动。当然,幼儿教师受过专业训练,并经常能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研究新的教育方法,而家长从总体上说,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幼儿园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但家长从孩子出生后,就看着孩子成长,对孩子的了解比教师要深刻的多,并且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又是许多教师所欠缺的。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只有建立了平等合作的关系,家园双方才能互相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家园互动的局面。 从家长的反馈意见中,我们也知道了家长非常欢迎这类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很好的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以及自己的孩子在班级中处于什么样的层四、小结 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的那样:“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孩子、家长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家园互动,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提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