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教育,父母不要以我为主,教育孩子不要打别人 父母软硬兼施

2022-03-28 08:27:00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教育,父母不要以我为主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一种自我中心倾向——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不能意识到别人特别是

1、教育,父母不要以我为主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一种自我中心倾向——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不能意识到别人特别是孩子对同一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方法是最正确的。如果父母们长期以这种倾向去教育孩子,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传统家教模式使父母们产生自我中心倾向

对少数父母来说,自我中心倾向是其个性特征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这部分父母从年幼时起,对待各种事物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定势,认识、解决问题一贯地不太考虑他人的态度和方法。在对待孩子时,这种定势不但反映出来,而且更为强化。也有少部分父母,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比较严重,“父为子纲”的思想仍在作怪,在他们看来,父母与孩子,父母就是绝对权威。

自我中心倾向源自于认识原因和情感原因

在认识原因角度出发,一方面认为“孩子是我的,怎样教育、培养当然我说了算”,于是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各项具体事情,都是“我”的主意、“我”的办法最好,别人(包括孩子)不能发表不同意见。另一方面认为,“孩子太小,我是大人,孩子必须听大人的”,大人比小孩高明,比小孩成熟,“我说你听,我训你服”是天经地义的。这类父母忘记了一个重要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内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积极性不调动起来,光父母“一头热”,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吗?

在情感上,由于父母超量的爱,恨不能为孩子包办一切,呵护过度,服务过头,“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情感,会大大强化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倾向,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负效。

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识孩子是受教育的主体

孩子的成长,内因是关键。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使孩子产生动机,从而行动起来去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新的动机。孩子的需要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动机也有正确不正确之分。父母应分析孩子的需要,激发孩子的正确动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果父母一切包办代替,就是以父母的需要代替孩子的需要,以父母的动机代替孩子的动机,孩子完全成了客体,其主体精神被压抑、遏制,怎能有好效果呢?父母必须必须记住,对于孩子来讲,“我”是外因,“我”的教育行为,目的是使孩子积极起来,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我”应该认真反思。

二、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

心理换位,就是父母以孩子的身份去想一想要求做和将要做的事情。这种换位,能极大地减少父母在实施教育时出现盲目主观。

作换位思考时,应充分体察孩子的角色地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的个性特点,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孩子这个年龄时经常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尤其要强调把孩子当孩子。

为了使换位思考更切实际,专家建议:父母可读一读《儿童心理学》和《中学生心理学》。没有书,可以向孩子的老师或其他能者请教。

三、耐心倾听孩子“心声”

教育是双边行为,一边“教”,一边“受教”,善于倾听受教育者的“心声”是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

倾听的前提条件是尊重孩子和具有民主意识。许多父母能做到无微不至地爱孩子,却做不到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与封建父母制意识和“主宰”思想有关。父母应该明白,孩子虽小,也是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凡事听听孩子的想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在家庭中,要创造一种孩子能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孩子的话,不管多么幼稚,父母都要耐心倾听。倾听之后,分析孩子的愿望、要求,引导、鼓励其积极的成分。对于孩子一些不妥当的想法,则应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孩子提高认识。孩子仍然不明白的,允许孩子存疑,等待时机再进行引导。

最后,专家提醒:父母应尽力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精神,但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听孩子的,否则将导致教育上的放任自流。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教育孩子不要打别人 父母软硬兼施

  当孩子变的沮丧时,他们会打人往往是很常见的。但孩子在小的时候应该学习不去打别人,这样当他们长大后,他们才不会殴打任何人。下面的指示将教会爸爸妈妈教育孩子不要打别人。父母可以参考一下,或许会有所帮助。

  与你的孩子交谈

  如果你看到或注意你的孩子殴打别人,包括打成年人或者是他们讨厌的人,那么你是时候采取一些行动了。平静地坐下来与你的孩子谈谈,让他们明白,不管殴打谁,这种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不会被别人容忍的。告诉孩子这是不文明的行为,是一个礼貌的孩子不该拥有的行为,打架不能解决任何事情,反而会带来麻烦。

  对孩子严格,但使用温和亲切的措辞

  如果你对着孩子大喊大叫说::你是个坏孩子,你竟然打人"!这可能会使你的孩子认为他是一个可怕的人。你反对的是孩子打人的行为,而不是孩子。

  你已经和孩子谈论过了但他还是会打人,那么绝对要采取行动

  这一次,你要比以前更加严格,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他还不能克制自己打人的行为,他将会受到惩罚,让孩子在他的房间里思过。告诉他,他越是打人,你会越会感觉愤怒,会越严格,那么他将会有更多的惩罚。

  坚持你的界限

  你需要坚持自己的界限,不能纵容孩子的这种打人行为,如果你奖励孩子的打人行为,或者表示支持这种行为,那么孩子的不良行为将永远不会结束。

  你需要保持清醒

  坚持你的界限。清楚的知道这些行为是不可以的。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不会导致孩子误入歧途。

  记住,你讨厌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

  不要让孩子以为你厌恶的是他,这样他会更加叛逆,要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是不好的。

  记住,你的孩子会殴打他人可能是有原因的

  下面是一些为什么你的孩子会殴打他人的原因:

  ·沮丧;

  ·愤怒;

  ·引起注意;

  ·只是触碰的意思。

  如果是他人挑衅在先,或者侮辱了你的孩子,那么他打人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也不表明你可以纵容,你应该告诉孩子除了打人之外的更好的解决方式。考虑将孩子的这种打人行为告诉你的儿科医生,从而知道孩子打人的原因。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请不要让您的教育过度

  新时期,导致孩子心理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过度教育。所谓过度教育,是指人们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急于求成,期望过高、过度,而又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强迫教育。

  有的家长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仅凭主观、想象,加上望子成龙心切,错误地认为对孩子早期教育越早越好、越多越好,甚至引经据典地称,小儿大脑有很大的潜力可发掘,于是让刚学会讲话的2~3岁孩子练习写字、读外语,让3—4岁的孩子抱着一年级的课本煞有介事地:熟读"。如孩子不:听话",不按家长要求去做,则采用物质引诱,好‘言相劝,甚至是训斥、打骂软硬兼施的办法。殊不知,早期教育不仅仅在智力的教育,认字、算数、学外语、背诗歌等仅仅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父母不顾客观规律一厢情愿地过度教育不仅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而且最为严重的是可导致孩子心理畸形。

  过度教育的表现及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过分保护。家长唯恐孩子吃不好,穿不暖,住不舒适,全家老小围着孩子转,形成了:421"家庭模式,即祖父母、外祖父母及父母,圆圈的中心就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中被尊为:太上皇",视为:宝贝",什么事也不用干,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非常舒适"的生活,这样教育和培养出来的孩子,在与人相处时根本不会考虑别人,心目中只有自我,唯我独尊,缺乏和不理解每个人对社会和家庭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样,无形中人为地使孩子远离社会,当他们步入社会时,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必然束手无策,处处碰壁。其结果不仅没有:成才",而且很可能成为一个难以适应社会的弱者、懦夫;二是过多的干预。小儿的好奇、多动,本是孩子天真无邪的活动,这也阻止,那也干涉,就会使他们缩手缩脚,无所适从。其实,整天害怕孩子闯祸、出乱子或担心在街上发生车祸等意外事故,其本身就是胆怯、懦弱、无能的表现。这样可使活泼、天真的孩子逐渐变得胆小、怕事、自控力差和感情脆弱。

  儿童的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决定。过度的干预,会使性格脆弱的孩子变得更加脆弱,原来倔犟、固执的孩子变得更加倔犟,甚至会激发出强烈的反抗情绪,对父母的要求总是采取:对着干"的态度。此外,还有可能培养出一种暴躁和懦弱集于一身的双重性格的孩子,在学校唯唯诺诺、忍气吞声、软弱无能,可在家里却发号施令,稍不遂意就大发雷霆,与在外相比,判若两人。

  由此可见,无论是过度保护或过度干预,培养教育出来的孩子是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不能保护自己的弱者。因此,早期教育不能盲目从事,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及本身的特点,不能毫无根据地提出什么硬指标,除了早期智力开发外,还要从思想、行为和道德上进行培养,从体育及美育等方面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心身得到健康的发展。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父母千万别说不要你了

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同时,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又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或抚养者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当然,家长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通过骗孩子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讲,是无法区分家长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