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家长不要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 爱孩子就赋予他们权力吧

2022-04-13 06:12:00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家长不要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 爱孩子就赋予他们权力吧

父母总是渴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灿烂的笑脸,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乐。然而,幸福的童年绝不

1、家长不要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 爱孩子就赋予他们权力吧

父母总是渴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灿烂的笑脸,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乐。然而,幸福的童年绝不意味着只有笑脸,幸福也不意味着拒绝哭泣。相对于笑,哭可能更接近于我们的本质。

哭是我们来到世间的第一声报到,哭曾是婴幼儿与成人沟通的唯一方式,哭几乎是婴儿的全部语言。哭也是我们表达情绪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你是怎样面对孩子的哭呢?你允许孩子哭吗?你能够像爱笑颜时的孩子一样爱哭泣的孩子吗?

如果你只爱笑脸的孩子,注定无法让孩子真正地幸福,因为他可能有一颗低抗挫力的玻璃心。

母亲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是在满足:好妈妈"的体验

哭可以缓解情绪压力和紧张,在哭泣悲伤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现实,哭泣使幼儿在面对自己弱小的基础上,从中恢复过来,逐渐变得真正的强大。

然而,当孩子因为悲伤、沮丧、生气等哭泣时,爱孩子的母亲真的允许孩子哭泣吗?

三四岁的童童(化名)想搭一个像自己一样高的塔,然而,搭着搭着积木总是倒塌。

终于童童有些生气地大哭::我搭不那么高",妈妈看到童童因为搭不高而哭泣,心疼极了,赶紧过来安抚童童::宝宝,不哭,这些积木不好,妈妈给你买些可以搭的很高的积木,要不,妈妈帮你搭怎么样?"

童童反而更生气了::不要,我不要"。

妈妈::宝宝不哭了,我们吃点好吃的怎么样?"

童童::不吃,我就要搭很高很高的塔"

妈妈::看动画片?你不是最爱看动画片吗?"

童童听到看动画片,停止了哭泣,露出了笑脸。放松的亲禁不住抱着童童亲了一下。

看到孩子的笑脸,妈妈不再纠结难受,舒了一口气,心情也阳光起来。

此情境中母亲的反应很常见。乍一看,甚至可能会感动于母亲对孩子的爱,因为母亲用自己的力量想方设法把孩子带离痛苦,重获笑颜。是的,看到孩子明媚阳光的脸庞难道不是母亲最大的欣慰吗?

然而,细致地体验这个化哭泣为笑颜的过程,其中最多的却是母亲的焦虑,而并非温柔的容纳。真实往往很残酷,觉察和面对并不容易,这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困难所在。

童童的内心可能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我是全能的,我想做什么都可以做成。我现在却搭不成想要的高塔,这怎么可能,难道魔法失效了,我不是全能的,我生气又难过,哭泣,我不是全能的,不是全能的好可怕。。。。。。

妈妈来了,她看起来很紧张焦虑,看来这件事真的可怕,她和我都无法面对,她好像不愿意看见我哭和难过,哭是不好的,这会令她不安和难受,看,她在努力地哄我开心。但是,我希望她看到我的悲伤,她不看。什么?看动画片,这个想法不错。我一笑,妈妈不焦虑了,她还抱着我亲了一下,我开心她爱我。我哭泣,她焦虑。

母亲的内心可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宝宝搭不好生气哭泣,心情不好,我好难受,见不得孩子掉眼泪。孩子好可怜,这么小就要承受这种无助,我真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我是个爱她的好妈妈,我要让她开心幸福阳光,我要把她带离痛苦。看,她笑了,我心里踏实了,舒服了,禁不住亲一下表达我此时的心情。

从这个很难觉察的心理过程可以看出,母亲自始至终并未看到孩子的内心需要,而主要看到自己的需要,顺着自己焦虑的感觉,通过控制孩子的表现和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调节到一个舒服的状态:我是一个好妈妈,牺牲自己给孩子开心和幸福。

只可惜,这终究是个美丽的幻想。

拒绝面对孩子的沮丧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婴儿期获得的全能感(即感觉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是健康的、适应的,然而,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正常的现实生活一定会提供幼儿逐渐打破全能感的机会。

就像童童搭不了想要的高塔,这是造物主自然安排的学习体验挫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接受自己并非全能的,面对并接纳自己的有限的基础上,逐渐锻炼了强健的内心,抗挫力,或者称为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就是这样锻炼起来的。

有的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抗挫力,刻意创造挫折,倒实在是没有必要,因为自然的生活本身提供的已经足够。

这种强健是建立在真实的、自我是有限的基础上,而不是在能干的父母的帮助下,继续维持全能幻想的自信,虚假的自信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在这个谎言再也难以为继时引爆。

悲伤哭泣是面对挫折的开始,因为接受自己是有限的过程,同时也是哀掉自己失去全能感的过程。哀掉通常比维持表面上的欢笑更能给人们实在的力量感。而母亲见不得孩子难过,在焦虑的驱使下剥夺了孩子从挫折中恢复的宝贵经历和体验。

一些少有经历过挫折的、学业非常优秀的、尤其是名校的大学生,随着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遇到再也无法继续维持全能幻想的事件时,如交友、恋爱、工作、融入新的环境等,看起来阳光优秀的一个人,像是忽然陷入精神疾患状态,着实令人费解,实际这个炸弹在早年就埋下了,只不过现在引爆了而已。

因为一般长度的人生,几乎没有人可以一辈子不遭遇挫折。

2、孩子哭泣的时候

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会心烦。在我们看来,孩子的哭声意味着我们做父母的无能。我们以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声麻烦就会过去。

在孩子开始哭的时候,也许我们换一种做法可以起到直接调整孩子情绪的作用。只要我们留在孩子身边倾听他,不打断他的哭泣,他的烦恼会随着哭泣逐渐消散,哭泣也会随之停止。原因是:哭泣能愈合创伤。由于你给孩子机会自己排除受到伤害的感觉,之后他会变得更坚强和自信。

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它把孩子的烦恼转化为他们获得自信的机会。倾听,要求你与孩子合作。他努力消除自己的坏情绪的时候,你要留在他身边,提供他所需的支持,使他在整个过程结束时,重新充满信心和希望。所以在孩子开始哭泣时,我们应当停下手边的事去倾听他,不打断他的哭泣,这样有助于愈合孩子受到伤害的感情。

倾听孩子,既不意味着你认可他的情绪,也不意味着你纵容他。你只是在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孩子只在烦恼得不能正常思考时才会哭闹。你的倾听可以逐渐减弱不良情绪对孩子的控制。一旦完成整个倾听过程,孩子自己的良好判断力就会得到恢复。

倾听一个哭闹的孩子本身并不复杂,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益,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不能剥夺孩子的处事权力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个宝,什么事情都要替孩子包办,有的甚至想要知道孩子的一切,包括隐私,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其实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不能过分地关心孩子的事情。孩子遇到困难了,家长表现得比孩子还忧心,孩子出现失误,家长就觉得自己有很大的责任,坐立不安,这样的心情不坏,但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力,孩子会以为是自己连累了父母。孩子遇到事情后,由孩子自己拿主张,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有能力,今后遇到难事也会开动脑筋想办法。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使孩子失去自我,无法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观察社会。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产生两种极端的结果,一种孩子对父母的指引全盘肯定,对父母过于依赖,形成思维惰性,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另一种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全盘否定,陷入盲目的敌对之中,强化了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父母和孩子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谁都没有必要为了对方而牺牲自己,更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对方。孩子是否成为主流社会认同的:成功的人"与父母是不是:尽职尽责"没有必然的联系。

  孩子也应该得到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能被侵犯,例如,孩子的日记,家长不能偷看孩子的电话家长不能代替孩子接听;孩子自己的私事不能对外张扬等等。

  如果家长不意识到这些,以为孩子不懂事,许多事情可以由家长来决定,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样只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家长不要这样给孩子喂药

1、强行灌药:有些父母用按头、撬嘴、捏鼻的方法,待孩子张嘴吸气时硬将药物灌入。这样喂药十分危险,因为孩子在哭闹和吸气时,药物非常容易进入气管,从而可以引起呛咳,甚至造成呼吸道堵塞而窒息死亡。

2、恫吓强迫:有些父母以训斥、羞辱、恫吓甚至打骂相加的方式强迫孩子服药,这对病体虚弱的孩子无异于“雪上加霜”,孩子尽管能够含泪强咽苦药,但常会引起胃肠痉挛、恶心呕吐或尿失禁,有时还会使药物误入气管。

3、突然袭击:一些家长趁孩子张口哭或笑时,突然将药物投入其口中,随即灌水冲服。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此时孩子的声门处于开放状态,突然投入的药物可随吸气而误入气管。

4、暗中偷袭:有的父母乘孩子熟睡之际将药灌入其口中,这更是危险的做法。由于孩子的咽喉狭窄,且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睡眠中咽喉部神经突然受到刺激,会发生咳呛和喉痉挛;如果药物误入气管,可以引起窒息。

5、游击作战:有些父母采取“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的方法,将一次常规用药量分为几次喂服,或将两次药量合为一次喂服。这种喂药方法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难以保证用药安全。

6、整药碎服:不少药物不能采用研碎喂服的方法,例如肠溶衣药片,因为这种药物对胃有刺激,而且药物被胃液分解破坏使疗效下降。如果研碎后服用,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还有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7、蒙混哄骗:有些父母将药物拌入豆浆、牛奶或乳糕等食物中喂服,此法欠妥。因为牛奶中的钙、磷、铁等可与药物成分发生作用或结合而影响疗效,或沉淀而影响吸收。乳品中的脂肪和蛋白还会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倘若多次这样哄骗,孩子会发生拒食和挑食。

8、果汁送药:果汁多为酸性,而很多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会被分解破坏,影响吸收和治疗效果,甚至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如抗生素、不少抗感冒药、消化系统用药多不耐酸,或可因酸而增加副作用,尤其是健胃、止泻的中药,多是靠其苦味发挥治疗作用,故不宜用果汁送服。

小儿宜采用短期或临时用药。如需长期用药,则需定期复查病情,及时调整,以免产生蓄积中毒和药物依赖。

严格掌握小儿用药剂量

小儿特别是新生儿用药比成人敏感,把小儿当成“小型成人”而将成人用药量估计减量是不正确的。必须由小儿科医生根据小儿及新生儿的生理特性、药物性质计算出较为准确的用药剂量。否则,用量不足会使机体产生抗药性,给彻底治愈带来困难;超过小儿规定用量会引起中毒,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