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小认同自己的性别,孩子有性别认同障碍怎么办
1、让孩子从小认同自己的性别
性别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性别的自然认知,如果孩子在幼儿期不能及时完成性别认同,日后就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别偏差行为,影响各
1、让孩子从小认同自己的性别
性别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理性别的自然认知,如果孩子在幼儿期不能及时完成性别认同,日后就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别偏差行为,影响各方面的发展,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透视:性别错位缘何出现
先天原因:生物学研究表明,在胚胎期,人的性腺结构在发育初期倾向于形成女性器官卵巢,心理学家曼内称之为“夏娃原理”。如果缺乏雄性激素,胎儿在母体内就会引起男性大脑女性化,从而造成性别认同的困难。
后天原因:人的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我性别体象的理解,对神经内分泌和排尿等生理活动机制的初步明确,以及通过父母的示范作用、社会的强化作用和语言的影响等得以发展的。很多家长认为,性别认知是件自然不过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顺理成章地完成性别认同,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其实,除了先天原因的影响,一个孩子最终确认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主要是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渗透下缓慢进行的。如果外界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导向,孩子就有可能产生性别角色混淆。
孩子产生性别错位的3种家庭高危区
单亲家庭及其辐射区:单亲家庭里缺乏母亲的温柔细心或是父亲的果断自信,难以给孩子一个完整和谐的成长环境,长时间和同一性别成人生活的孩子比较容易偏离正确的性别角色,而很多家长对这种缺憾的影响却浑然不觉,等发现孩子的性别认同存在问题时,孩子已经偏离正常轨道很远了。常见的还有由于父母一方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孩子的家庭。
不和睦家庭: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成长于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性格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要么叛逆偏激,要么固执怪异。这类孩子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正确完成性别认同,可能会把投射在父母身上的反感,转化为对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
家长误导家庭:比如,有的家长出于对女孩的偏爱或其他原因,将自己家的男孩“装扮”成女孩模样,(或反之)……长期“异性打扮”,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同混淆。尤其当孩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困扰。
影响孩子性别错位的其他因素
学校:在最初的受教育阶段,孩子接触的“施道者”基本上都是女性,幼儿园的“男阿姨”自然是凤毛麟角,甚至在国内大多数城市的中小学校,教师性别生态失衡的问题也日渐凸显。男教师的一些性格和生理特点,是女教师不可替代的。学校男教师少,就如同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容易使孩子的心理、思维出现缺陷。而且多数学校还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男生。
社会: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为了增加生存的砝码,很多女性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家长目睹升学以及就业等方面的残酷竞争,因此提早给孩子打“预防针”,处处以男孩的标准要求女孩。另一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文/颜金成)
专家观点:性别教育不容忽视
性别认同是孩子探知外在世界的途径之一,是一个人对自我性别的归属感,也就是对于自己是男是女的划分。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是一个对自身、对他人不断探索认同的过程。3~4岁时,大部分孩子已经能认同自己和他人的性别。
有的家长以为孩子能准确地叫出“叔叔”或“阿姨”,就是对性别的认知合格了。有的家长则局限于性生理教育,完全忽视了性别角色教育。
性别角色决定了人的性角色和未来的社会角色,它既包括对自身的认识,也包括对他人及环境的认识。通过性别角色教育,孩子会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建立自我的观念,如何尊重异性以及如何与别人交往合作。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性别认同模糊,性别角色紊乱,长大以后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受到影响。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固然复杂,但幼时在性别认同方面的认知障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另外,一些幼时便产生性别角色紊乱的人,内心所渴望的性别与真实的性别产生冲突,形成内外不平衡的压力。这样的人喜欢穿异性的衣服,认同身边的异性;有些还会把这种矛盾表现在角色扮演的层面上,做异性所做的事,最后发展到选择变性。
男女两性生理机能上的差异是先天性的,认知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则是后天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取决于从儿童期开始接受的成人的影响和教育。因此,性别教育在幼儿阶段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提倡“男孩要有男孩样(刚毅、果断等)”、“女孩要有女孩样(温柔、细心等)”,培养孩子与其性别角色相符的个性,这会对他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极大帮助。如今,大多数的城市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又住在封闭单元的生活环境中,这就需要家长从性别教育的角度,为孩子形成良好认知打下基础。
在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态度,对性别认同混淆或行为偏差的孩子,不能简单地训斥,让孩子产生紧张甚至是犯罪感。应循循善诱,最好能“润物细无声”地为孩子上好这人生重要的一课
编后语:给孩子一张“明性片”
家长是孩子早期生活环境的缔造者,也是孩子性别认同的启蒙者,孩子在性别认同上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性别教育重视与否。没有天生有错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因此,家长应该尽快行动起来,给孩子送上这张重要的“明性片”。
承认和赞赏
家长首先要承认孩子的性别,让男孩认识到自己是男性,女孩认识到自己是女性。性别认同是孩子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这会使他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希望拥有这些性别特征。家长要在口头上明确告诉孩子:你,是男孩;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机会,告诉孩子关于性别的知识,男孩借此认同爸爸,女孩认同妈妈,进而通过学习,逐步建立起自我的性别特质。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性别还要表示赞赏,家长如果对孩子是个男孩或女孩表示高兴,孩子也会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
榜样的作用
孩子在观察中得到的知识和启示,会在实际生活中试着运用起来,尽管其中一些信息也许在储存多年后才能有所模仿和启动。父母是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对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影响,如果爸爸有些“娘娘腔”,或是妈妈习惯大大咧咧地说话做事,都要在孩子面前有意克服,以免孩子“依样画葫芦”。另外要注意的是,对于孩子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孩子和异性的友谊,也不可以让孩子和异性过分亲近。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孩子还会在身边寻找同性作为榜样来效仿,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同性榜样,鼓励孩子比较自己和“榜样”的差距,确定努力方向,以使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对他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也有很大的作用。
奖励和惩罚
孩子做了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符的事,家长应该给予奖励;除了偶尔的表演性行为,对孩子不当的性角色行为,家长要反应冷淡,让他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或是给予适量的“处罚”。这种奖励与惩罚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支持或压力,促使孩子根据自己的性别角色做出相应的行为,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必须是全方位的。我们提倡的“男女平等”,是在人格和生存权利上的一种社会准则。培养孩子具有善良、坚强、勇敢、自立等优秀品格,固然无须区分男女,但是,我们绝不能就此而忽视、抹杀甚至是违背大自然赋予孩子的性别属性和差异,因为我们不难想像,一个男女角色混淆的社会,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所以,请给孩子一张“明性片”,使他尽快完成性别认同,进而定位自己的性别角色,以及与其性别角色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这样,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孩子有性别认同障碍怎么办
涛涛,男,4岁半,长着娃娃脸,活泼可爱,家长、老师都特别喜欢他。但是,让人感到不安的是,最近,家长发现涛涛不喜欢和男孩子一起玩,却总是和女孩子在一起,喜欢抱洋娃娃等。涛涛的父母说,从小他就很喜欢妈妈的化妆品和衣服,总是涂妈妈的口红、围妈妈的围巾或穿妈妈的衣服。起初,父母也没有在意,还逗他说::涛涛真漂亮,像个女孩子,要不咱们变成女孩子吧?"但如今涛涛女性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父母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经测评,涛涛被诊断为有儿童性别认同障碍。
儿童性别认同障碍一般表现为喜欢穿异性的服装,与异性在一起玩耍,不喜欢和同性在一起,经常表现出异性的声音、姿态等。幼儿虽然能意识到自己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但是对男女之间的差异还很模糊。如果只是偶尔做出异性的举动,穿异性的服装,父母也不必太在意。
1.原因
造成性别认同障碍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1)先天因素,即生理上的问题
如男孩儿具有的女性激素过多,或女孩儿具有的男性激素过多,都会导致障碍的产生。
(2)后天因素。这里主要指的是家庭因素
有的父母很喜欢女孩子,但生的却是男孩儿,于是就总喜欢把自己的儿子打扮成女孩儿的样子,给他留长头发,穿花裙子。幼儿还没有明确符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在性别认同上出现问题。还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做出了异性的举动,觉得很有意思,不但没有阻止,还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这强化了孩子的不当行为。而且,父母在孩子的性别认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个处于幼儿期的男孩子虽然被人称作男孩儿,却还不知道男孩儿和女孩儿的区别,以及什么行为才是男孩子该做的等等。他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经过多方面的模仿和强化才形成了符合自己性别特征的行为。而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就是其模仿的重要对象。如果一个家庭中,缺少一个像父亲一样阳刚的角色,那么这个男孩子就会由于缺少模仿对象,而表现出过多的女孩子的行为。还有的家庭虽然不缺少模仿对象,但由于母子关系或父女关系过于密切,使孩子与其同性别家长接触过少,也会导致这种问题的产生。
2.对策
首先,要强化孩子正确的行为,减少其错误的行为。例如,涛涛穿妈妈的衣服时,家长要严肃地告诉他,这么做是不对的,让他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态度不要粗暴。
而当他做出符合其性别特征的行为时,要立即给予表扬。其次,如果父母没有时间,长期在外,家庭中缺少同性模仿对象时,就要找亲友或熟悉的人来代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其模仿的对象。最后,可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让其多与同性别的孩子接触、一起玩耍。例如,可以鼓励涛涛多参加体育活动,与男孩子多接触,并在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称赞他,如:你真棒,像个小男子汉":你太勇敢了"等等。在幼儿园里,教师多提供一些这样的机会,对孩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称赞也很重要。如果这些措施都没有显著效果的话,就要找专业的医疗机构来解决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注意孩子的性别认同障碍
小琳一天天长大,已经11岁了,可她妈妈的担心却在一天天增长。看着女儿老是喜欢男孩子的服装,做男孩子的游戏,找男孩子玩,而且当妈妈告诉她,应该像女孩子那样时,小琳却顶嘴说:"我就要像男孩子那样!"
小琳爸爸、妈妈的朋友看到小琳老喜欢穿男孩的服装,好心地告诉他们:"这孩子有点易装癖,你们可得当心!"易装癖这词对小琳父母十分陌生,朋友解释说,易装癖是一种病态,就老是喜欢穿异性的衣服。听了这解释,小琳父母似懂非懂,"病态"却让他们担心加重一层,觉得赶紧找医生看看。
医生听了小琳父母介绍小琳的情况后,又仔细问了问她的身体发育情况,再看了看小琳发育,最后,无可奈何地说:"你们最好带孩子去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吧。"
小琳的毛病出在哪儿?小琳不是"易装癖",小琳的问题是儿童性别认同障碍。儿童性别认同障碍发生于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临床上,诊断为性别认同障碍的男孩多于女孩,但女孩出现性别认同障碍的情况也较常见。
儿童性别认同障碍通常都始于4岁左右,不过,也有2岁时就发现性别认同障碍的案例。怎样诊断儿童的异常行为是否属性别认同障碍,其临床上的基本症状是:
(1)对其自身的生物学性别有着长期的、严重的不适应;(2)认为自己是异性或期望自己是异性。这些感觉和行为是长期的而且是有问题的,并表现出异性角色的行为,如像一个"顽皮的假小子"或"女人气的假小囡"。
女孩子如果有性别认同障碍,往往会因自己是女孩,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由此,希望她自己是一个男孩。在有些案例中,她们甚至就认为自己已经就是男孩了。
她们常常模仿同龄男孩,讨厌传统的女孩子玩具、游戏,喜欢玩男孩的玩具,做男孩的游戏。随着其性别认同障碍日益严重,她们对其女性生理特征也会产生强烈的厌恶情绪,或拒绝接受其性生理特征,并常常幻想自己会像男孩子一样发育,或不会经历正常的女性身体发育变化。
儿童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并不意味在成人时也会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大部分有性别认同障碍的儿童到青春期发育时,都会恢复正常的性别角色,因此,发现孩子出现性别行为异常,父母不必过于焦虑。
不过,也有少数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仍处于所说"性别焦虑"或角色困惑。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性别认同障碍应当引起重视,随时注意孩子的行为,及时找心理咨询师咨询,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减轻或消除因行为异常受到的其它心理压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父母应正确引导孩子进行性别认同
现在,大多数父母只有一次选择:养育一个男孩或养育一个女孩。这唯一一次选择也不一定能如愿:想要女孩的父母生了男孩,想要男孩的父母却生了女孩,冥冥中像有人故意跟父母开玩笑。当现实与愿望相悖时,愿望并不会在遗憾中消失,它会固执地在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再现。希望要女孩但是生了男孩的家长,便把男孩子当女孩子养,将孩子管得规规矩矩,打扮得花枝招展;希望要男孩而生了女孩的家长,便从小培养女孩的冲劲,让她像男孩那样敢冲敢打,不拘小节,说话粗鲁。
父母"性倒错的愿望”,摆布着年幼的孩子,使他们的性别观念始终是模糊的,在他成长发育过程中,将有更多的关于“性”的困惑。慢慢地,他甚至会对自己的性的本质特征抱怀疑态度,他渴望自己能转变成异性。
一个人自己体验的心理性别与生物学性别应该是一致的。父母“性倒错的愿望”,会改变孩子的心理性别。所以父母必须顺着孩子的生理性别施于养育,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自己是男是女,以自己的性别特征出现在人群中间,那样,孩子才会依照自己的性别特征在社会中生存。
有些父母的为难之处在于,他们对于孩子茌性别上的特征所知甚少,他们掌握的不过是浮光掠影的一些概念。
比如,有些父母给女孩下的定义是:胆小、温顺、好面子、爱打扮:而给男孩子的定义是:淘气、好动、富于攻击性。于是,父母便根据这些特点来“因材施教”、“因材施爱”了。但男孩、女孩在性别方面的特点远不止这些,男女有别,在孩子身上同样明显。
十岁前的女孩子——
骨骼、肌肉、神经发育比较早。
记忆及阅读能力强。
不做作。
发音比男孩准确。
更容易跟母亲建立友情。
更注意色彩和整洁。
占有物质的观念更强,可以不假思索地宣布:“这是我的。”
更希望引人注目,受人夸奖。
更爱帮助别人,更爱接受别人的帮助。
更担心发生灾祸和疾病,有时神经质。
更倾向于表现出性别差异,很愿意自己是女孩。
更爱给父母制造假象,以博父母欢心。
有更多的虚荣心和嫉妒心。
十岁以前的男孩子——
空间辨别能力强。
多动症比例高于女孩。
容易有精神压力,情绪紧张。
爱拒绝别人,爱提出反对意见。
爱随心所欲。
爱标新立异。
对成人言行的模仿能力更强。
喜欢干大“工程”。
内心诚实。
容易孤独和恐惧。
喜欢听父母用商量的口吻说话。
愿意在性别上分出优劣,有性别歧视观念。
意识到流露情感是男人的禁忌。
容易产生自卑感。
顺应孩子的性别培养孩子,会使孩子更健康、更出色。但是孩子的性别特点,也可能使父母在教育上出现迷失。中国有“贵养女孩、贱养男孩”之说,比如女孩子“乖”、“听话”,便容易得到父母的保护和关心,造成了女孩子独立性减少,依赖性更强。女孩子反应力强,却更容易产生惰性,加之父母对女孩子更宽容,女孩的思考能力难以发展。女孩子对外界敏感,加之父母的推波助澜,更容易形成病态的心理,比如嫉妒、仇恨、抑郁。另一方面,传统的男子汉气概通常是一种心理防卫,父母把“男子汉气概”的角色意识灌输给男孩,孩子会过早地发展自己孤立的情绪和不信任感,内心怨恨的积聚和受挫感也随之增长。
父母在孩子性别问题上必须小心谨慎:
●不要对孩子说类似“你要是男(女)孩就好了”“我们本来想要男(女)孩的,结果生了女(男)孩”之类的话,孩子总是会按父母的心愿去做。
●父母在言谈中不要有性别歧视的观念。
●让孩子按自己的性格特点来发展。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