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物到人类意识的发生,当孩子的性别意识发生错位
1、从动物到人类意识的发生
  意识的发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点的阶段(未分化阶段)——动物的运动细胞和感受细胞还没有分别出来,运动
1、从动物到人类意识的发生
意识的发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点的阶段(未分化阶段)——动物的运动细胞和感受细胞还没有分别出来,运动和感受性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如单细胞动物。
线的阶段(一维阶段)——动物有了某种可分别的感受性。但这种感受作用大概是孤立的,还没有构成某种中枢。许多种低级动物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面的阶段(二维阶段)——暂短时间和有限空间有联系的感受。这种动物在每一时刻的感受作用仿佛形成了一种或简单或复杂的一个面。
体的阶段(三维阶段)——感受性变成了感知觉。形成比较复杂的立体性认识。时间性联系和空间性联系整合为胚芽状态的思维,也就有了初步的意识。
人类个体从胚胎开始的发展过程,大致重复了动物意识发展的过程。
例如刚刚诞生的婴儿,刺激他任何一个部位,他都用全身动作来回应,说明婴儿开始可能处在二维到三维阶段。
那么,意识与思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了胚芽状态的思维,也就有了初步的意识?
维果茨基认为::思维的发展对于整个意识结构与心理机能的全部活动有着中心的意义。"
潘菽指出,:由于有了思维活动,人类的整个认识活动也就获得了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的性质,换言之,就成为意识。":在人类的种族发生过程中,在其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确定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开始出现了思维,就能明确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条件下开始有了意识。"
意识是由各种心理机能所构成的系统。维果茨基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某种整体。就像机体决定机能一样,意识决定着系统的命运,必须用整个意识的变化去说明任何机能间的变化。"田意识由机能结构(心理形式)和意义结构(心理内容)组成。
因此我认为意识是一种:预设"(心理的意向和认识的结合。处在最高层次是动机、目的),这是动物所没有的。我理解,在意识这个系统中思维是中心。我们要探索意识的生成,就必须研究以思维为中心的整个心理系统。
但是,意识为什么使人成为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应该说主体的生成表现为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不同层级的觉醒。是对自我不同层次存在的不断发现。正像苏联伊,谢·科恩所说::各种使人意识到自己是活动主体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就叫做自我意识。它的关于自己的各种表象,则组成一定的‘自我意象’。"
我们可以看到,主体形态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经过身体的我、精神的我,社会的我几个方面的发展,主体将会逐步成熟。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当孩子的性别意识发生错位
镜头一:
灯红酒绿的迪厅里面,一个少年猛烈地摇着头想要使自己变得清醒一些。然而,刚刚吸食下的毒品早已经麻痹了他的神经。看着身边一幅幅露出了奸邪笑容的面庞,少年无奈地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了他们。然而,等他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后,才发现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传说中可怕的恶魔已经找上了他,少年从医生口中得知,自己竟然因此患上了艾滋病。
镜头二:
夜深人静的街巷,又是一个尚处于花季的少女。在她的脸上,没有青春的朝气,只有死一般的沉重。没有人知道少女刚刚做了什么,她的脸上还有尚未散去的怒气。她回想起了在学校的一幕幕。同学们都知道她和她是恋人,一起吃饭,形影不离,甚至晚上还要睡一张床。但父母为什么要干涉自己呢?
对于那些明星间的花边同性绯闻,我们恐怕平生都没机会去确谈。但如今是一个信息社会,也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孩子们接收各种信息的渠道不再如从前一样单调。从1995年到2008年,涉及同性恋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比比皆是。而我们的孩子也有可能在无知中加以效仿,最后让自己走上了一条恋爱关系的非主流之路。
为了解同性恋青少年在中学的处境,香港小童群益会曾在网上访问了近五百名青少年,调查发现当中有六成人数为同性恋。在这些同性恋中,八成受访者在十五岁前已得悉自己性倾向并表示有朋辈知道其性倾向,而五成的人因此遭到恶意排挤和诽谤,主要是言语暴力及嘲讽,抗拒交往等,也有一成多的同性恋受访者遭到肢体伤害、勒索及性骚扰,而男同性恋受到排斥歧视的比例都远较女同性恋高。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人类记忆与痕迹的问题
记忆的生理基础,就是我们感知过或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皮质上留下了痕迹。
痕迹是什么?录音是在录音带上留下了痕迹;录像是在录像磁带上留下了痕迹;记忆是在大脑皮质上留下了痕迹。这种痕迹是什么样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显微镜也无用武之地。当前国外有很多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有人认为这种痕迹是脑化学分子变化的结果。有人企图用脑细胞的生长变化来解释痕迹。这与脑细胞的突触部位发生着微观生长及微观萎缩有关。从神经生理方面解释,细胞突触的功能,也符合用进废退的效应。无论如何,记忆的生理基础,所谓那个痕迹,必须从神经生理,神经解剖和记忆过程中脑化学变化方面来进行研究。
脑细胞用进废退的道理,也足以说明记忆力的发展幅度是很大的,只要科学的培养提高、加强记忆,绝大多数人,记忆的效果会逐渐增强,衰老与病变是另一回事。人的大脑皮质约有100—150亿细胞,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大脑还有很大一部分潜力未曾加以利用,据估计,这种未加利用的潜力,竟达百分之90。同样,一百多亿脑细胞,有多少参加了记忆的功能,这也值得研究。科学落后的时代,宏观世界(行星、恒星,星系等巨大的物质实体的领域),微观世界,亦称小宇宙(电子、质子、中子等极微小的物质粒子的领域),过去不能感知,当然也无从记忆那些东西。现在由于先进技术和精密仪器,宇航、遥感、望远镜、显微镜等的利用,感知的东西多了,记忆的内容也多了。古人处于萎缩状态的那些脑细胞,现在就处于积极状态了。人是猿进化来的,猿的脑只有200—300克,人为1400克,这就为人的学习和记忆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过去那种记多了伤脑筋,装满了,记不下的担心是多余的;有些大科学家、文学家,头脑记得的东西那么多,到了高龄还在学习,而且记忆力相当好,这就是用进废退的道理。教师们懂得这个道理,对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更有信心。但不是盲目的乱填硬塞,"一定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生理卫生,有劳有逸,循序渐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未成熟主体自我意识的发生
主体性即主体质的规定性。主体性的心理机制的核心是自我意识。:人作为一种存在者成为全部存在者的中心即主体,必须是在人对于自己的主体身份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因为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主体不可能是真正的主体"。因此研究未成熟主体的主体性必须研究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由于主体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客观世界,尤其是与他人互动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也离不开对象意识的发生发展。
意识本身具有双态性—一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同时生成,不可分离
心理学家伊·谢·科恩明确指出::意识活动本身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双态性,即同时反映属于‘自我’(主体)的东西和属于‘非我’(客体)的东西。‘自我’和‘非我’这两个模态只有互相对立才有意义"。
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究竟是怎样同时生成,又不可分离呢?:要使外物真正成为我们认识的对象,那么认识者必然同时要把自身作为自己的对象。单纯的感觉尚不能成为认识的要素和环节,只有当我意识到我在感觉时,感觉才会成为我认识的要素和环节。在这里感觉的对象是外在的。没有外物作用于感官,我们就不会有感觉。但是在我意识到我感觉到……时,我意识的对象都不是在我之外。而是‘我感觉到的……’即在我以内,或者说是以‘我,为对象了,这表明,由客观到主观,由对象到认识,必然要发生一个转变,即把外部世界转变为内部对象。"
:外部对象和内部对象,实际上是同一对象,却又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等同……。感觉总是表现为有限性,思想总是表现为普遍性。两者是不能等同的。两者又是同一的。思想所以能以自身为对象,即有赖于感官以外物为对象。"
而意识的这种双态性虽然一开始就存在,但是个体自身在早期是不能清晰地意识到的。最初,未成熟主体虽然能意识到对象世界,但是不能发现是-我"在意识。有了意识并不等于就能清晰地意识到自我。所以未成熟主体虽然有主体性,但它最初只是潜在的,尚未成熟的,不能自觉的,只是逐步在身体层次上、情感层次上、行为层次上发现自我的主体性,而不是在意识层次上发现自我从而,能主宰自己的较高层次的主体性。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