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耍性子爷爷有求必应“隔代教育”弊端多多
1、学生耍性子爷爷有求必应“隔代教育”弊端多多
“当你因为要求得不到父母的满足而哭闹的时候,你的爷爷奶奶一般是什么态度?”“爷爷奶奶会满足我的要求。”在一份问
1、学生耍性子爷爷有求必应“隔代教育”弊端多多
“当你因为要求得不到父母的满足而哭闹的时候,你的爷爷奶奶一般是什么态度?”“爷爷奶奶会满足我的要求。”在一份问卷调查中,50%的小学生选择了这个答案。在目前郑州市区小学生的教育中,“隔代教育”出现了种种问题。昨日上午,中原区伏牛路第四小学邀请了有关专家上了一堂课,听课的40多位 “学生”都是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人。 孩子不写作业,老师拿爷爷来吓唬,基本不奏效
在中原区伏牛路四小,100多名学生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而老师们在平时的教育中也发现“隔代教育”远没有父母的直接有效。
在近日这份关于隔代教育的问卷调查中,全校50%的学生家长表示“自己和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分歧”;当孩子因为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的时候,50%的爷爷奶奶会立即满足孩子的要求,另一半则“耐心讲道理”、“打骂训斥”、和“置之不理”。另外,家长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多数爷爷奶奶则认为“孩子太小,长大了再自己做也不迟”、“大人应该帮着做”。
除了通过问卷反映出的问题外,伏牛路四小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也发现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该校教语文的王老师说,班上有学生没按时完成作业,当老师告知学生的爷爷奶奶要督促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第二天这个学生依然没写完作业。“下一次,我就告诉学生的父母,结果第二天这个学生的作业不仅按时完成了,字还写得特别工整。”王老师说,有时候祖辈的“隔代教育”方式都比较温和,不舍得对孩子严厉,就养成了学生的一些坏习惯。
“隔代教育”易催生3大问题
据市教育局职业教研室的胡利民老师介绍,相当一部分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地受到“隔代教育”的影响。而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溺爱”往往比父母来得更直接,力度更大,然而“这种溺爱已经成了一种伤害”。
胡老师说,0~7岁是孩子个人品质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让“隔代教育”的溺爱泛滥,对孩子的发展会有负面影响。根据多方面的数据显示,“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隔代亲”极有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三个方面的影响。
“从个性形成方面看,这种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任性的性格。”胡利民老师解释,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孩子犯了错误不及时纠正,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
如果孩子和老人生活久了,还容易让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造精神消失殆尽。“因为老人容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教育和养育观念相对滞后。他们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对于孩子因为好奇心而出现的“捣乱”、“破坏”等创造性的探究行为,老人因为担心孩子受伤往往极力劝阻。
从日常行为来看,经常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儿童容易变得“视野狭小,缺乏活力”。专家称,因为多数老年人喜欢安静,不爱外出活动,而孩子和爷爷奶奶长期相处,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容易失去天真的本性。
“隔代教育”并非一无是处,祖辈父辈扬长避短是良方
据了解,目前“隔代教育”存在的最普遍的原因是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请爷爷奶奶照顾、教育孩子。
不过,也有一些市民认为“隔代教育”并非一无是处。刘女士的儿子已经上高中了,她说孩子从小也是在爷爷奶奶家里生活,因为教育方法得当,孩子比同龄人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要丰富得多。据郑州市教育协会的王老师介绍,祖辈家长有爱心,也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对于隔代教育而言,关键是怎样扬长避短,发挥祖辈和父辈对孩子不同的教育功能。”胡利民老师建议,对扮演“子女”和“父母”双重角色的家长而言,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身的职责。“比如晚饭后给孩子讲故事,周末带孩子外出活动。”胡老师说,同时也要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教育孩子的新经验。另外,对老人宠爱孩子等错误的做法,要耐心和老人商量。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隔代教育的几种弊端
1.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人到老年格外疼爱孩子,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同时由于面对的是第三代独生子女,老人心理上会有一些顾忌,怕出差错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们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孩子有了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时间一长,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人人都得听自己的,稍不合心意就大哭大闹。每每遇到这种情况,老人又怕孩子哭坏,就面般哄劝。孩子发现通过撒泼、发脾气等任性行为可以达到目的,于是,一有机会就会发脾气要挟家长,以满足自己的非分要求。
2.过分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而不少祖辈习惯于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当孩子把玩具乱撒一气时,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整理;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时,他们担心孩子摔倒,会抱着孩子上下楼梯;当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又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就一口一口地喂……这种种做法,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孩子的大脑也用不着独立思考,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孩子一旦遇到困难或要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没有信心去解决问题,继而产生愤怒、不满足的情绪。
3.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祖辈的观念相对滞后,不太容易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出现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
4.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使孩子错失了形成诸如爱劳动、谦让等优秀品质的良机。
父母在教孩子知识、满足孩子要求时,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是否有益,能否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祖辈当然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们更多注重教孩子认字、数数,却不大意识到应随时随地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爱劳动、谦让、照顾别人、坚持性等优良个性品质。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时,他们一方面嫌孩子碍手碍脚,另一方面因怕孩子累了等原因加以阻止。这样,无形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动手了。当孩子与同伴交往出现纠纷时,祖辈总是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想方设法为孩子讨回“公道”。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爷爷奶奶入学补习隔代教育
尽心尽力照顾孙子孙女,子女却认为太过娇惯,这成为不少老年人的烦恼。昨天上午,通州区葛布店北里小区成立了隔代教育学校,专门为这些爷爷、奶奶开设家庭教育课程。
钱女士的孩子今年4岁,钱女士说,以前她和婆婆的关系很好,最近,却经常因为孩子发生矛盾。钱女士举个例子,前几天,孩子的袜子破了,钱女士补了补,可孩子怎么也不 愿意再穿,甚至跑到奶奶面前大哭。婆婆为了哄孩子,故意装出一副批评钱女士的样子。钱女士担心以后孩子会越来越不好管。
现在,钱女士的婆婆已经到社区的隔代教育学校“就读”。学校由四名退休的教师自发组成,免费招收的“学生”是一些家中有隔代孩子的老年人。老师将在这里教授“家长行为规范”、“教育孩子要爱与严相结合”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课程。
据学校的聂兰英老师介绍,成立隔代家长学校,“主要是大家一起探讨家庭教育”。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隔代教育的弊端有哪些
隔代教育好不好呢?隔代教育有哪些缺点呢?一起来了解下隔代教育的弊端。
1. 过分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
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2. 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
另外,宝宝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宝宝,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宝宝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宝宝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宝宝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宝宝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3. 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宝宝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一些捆绑,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当然,也有不少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他们还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宝宝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宝宝的思维,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5、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有求必应吗?
开篇语
关键期理论由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提出,并以此获得诺贝尔奖。今天,关键期理论已经成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依据。关键期早教强调,在儿童对动作、语言、认知、社会性等6大领域里某项能力获得特别敏感的时期,给他适时、恰当的培养,从而使其更容易地获得这些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分12期,陆续推出1—2岁宝宝关键期系列早教文章,分别对语言、延迟满足、情绪发展、想象力、安慰行为、分享行为等不同时期儿童需要发展的能力给以解析,给爸爸妈妈们更好地进行早教提供参考。
宝宝说
我是个急性子,我要喝奶了,说喝就要喝,冲奶的时间都不能等;看上什么玩具了,我马上就得要……
妈妈很爱我。她什么要求都满足我。告诉小朋友一个秘密:哭是我的一大法宝。要什么就哭,有什么不满意也哭。只要我一哭,妈妈就紧赶慢赶地来啦,我想要的就都有了……
妈妈说
我很爱我的宝宝。孩子一上学就要开始受累了,所以我要在这之前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无论他要求什么,我总是尽量做到有求必应。我怕听到他哭。他一哭我的心就颤。
但最近我发现,宝宝的性格怎么越来越急躁,越来越娇惯,没有一点耐心。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罢休。唉……
专家说
其实,妈妈不应该无限制地满足宝宝的要求,应该学会对宝宝说“再等一会儿”。要让他学会,为了一个更长远、更有价值的目标,他应该放弃眼前的小满足、小愿望。要让他学会“延迟满足”。这样,他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树立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1—1.5岁的宝宝,开始进入了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要对他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培养了。
什么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幼儿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反映的是一个孩子在面临种种诱惑时,能否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不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延迟满足能力对宝宝未来的意义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
而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在未来发展倾向上则缺乏上述品质,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贪睡懒觉不起床等;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也相对较多;进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退缩、固执,优柔寡断;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怎样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1)教孩子学会“等待”
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父母可以迟一会儿满足他,不要害怕孩子反应激烈。这实际上是孩子和父母进行心理较量的必经阶段。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也能扛得住,并接受等待。1岁左右的宝宝可能还不明白“等”的含义,家长可以将之具象化,比如对他说“奶在冲,等会儿再喝”,“等把饭吃完,再玩玩具”,等等。
2)教孩子学会“善解人意”
要让孩子慢慢懂得,还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从而学会善解人意,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孩子要求和妈妈一起玩游戏,此时妈妈可以和他商量:“我有件重要的事要做,等做完了再陪你玩。好吗?”如果方便,你可以让孩子在一旁看着你做事。
3)把对孩子的奖励积累起来
孩子需要鼓励,需要奖励,这会增强他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但奖励也是有技巧的。比如,可以给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用贴贴纸或红星的方法,积累奖励,积累到一定数量,就给他最想要的一个大的满足。这样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将来也才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实现更长远而更有价值的目标。
4)从易到难
培养延迟满足能力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承受能力。对1岁多的宝宝来说,让他学会等待和忍耐,不妨从一分钟开始。时间上要从短到长,难度上从易到难,一点点增加。
5)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善于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如果父母严于律己、善于克制,他对孩子的要求会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