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有个可爱的理由,孕前与牙医有个约会
1、恐惧有个可爱的理由
洗衣机、抽水马桶乃至街坊邻居的宠物狗,这些在你眼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一个1岁大的小宝宝来说,也许就像是侏罗纪公园里那些奔跑的怪兽。周围
1、恐惧有个可爱的理由
洗衣机、抽水马桶乃至街坊邻居的宠物狗,这些在你眼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一个1岁大的小宝宝来说,也许就像是侏罗纪公园里那些奔跑的怪兽。周围的世界,既充满惊喜也带来莫明的恐惧。
如果说有一只“野兽”徘徊在你的卧室,你会不会莫名惊诧?当然,那个发出怪声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你家的吸尘器。但对于一个1岁的小宝贝而言,它可能就是一个要随时会跳起来捉住他、咬他的怪物。至少,14个月的嘟嘟就应该是这么想的。嘟嘟的妈妈觉得又好笑又无奈:“每当我用吸尘器给家里的地毯吸尘时,嘟嘟就会声嘶力竭地大叫,跺脚,那恐怖的样子真是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劝他!”
动物、惊雷乃至哪怕是相貌最和善的陌生人,都可能让1岁的宝宝受到惊吓,甚至大哭。不过家长们也不必因此而过度担心,这时候的孩子对满是新鲜、稀奇“怪物”的世界产生恐惧(有时候还伴随着猎奇)的心理,是很普遍的,这是孩子认知发展的一个健康标志:这意味着小宝贝从此可以从记忆里获取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判断,以预测未来的动向——比如预知曾经向他咆哮过的狗可能再次向他吠叫,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能感知恐怖)意味着孩子已开始能对他所不熟悉的东西产生知觉。当被暴露在与以往不同的或奇怪的事物面前时,1岁多的小宝贝心里会感到脆弱和不安全。”明尼苏达大学婴幼儿发展训练中心的副主任,阿米·苏斯曼-斯蒂尔曼博士这样说道。
孩子因恐怖而焦虑的程度部分地取决于他天生的气质与脾性。但是,不管你的宝贝是一个勇敢的小探索者,还是一个羞怯的小乖乖,家长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正视孩子的忧虑,并且给他提供足够的保证,让他感觉安全。下面是一些经常会遇到的状况,希望这些化解的方法能够帮得上你的忙。
恐惧之一:妈妈不见了
“妈妈!妈妈!”苗苗终于还是发现妈妈不见了!尽管家人在妈妈上班准备离开的时候,拼命分散他的注意力,逗他玩耍,敏感的苗苗还是发现了妈妈的离去。叫“妈妈”对于一个1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熟练之功,于是苗苗伤心地大哭,嘴里一直喊着:“妈妈……”1岁左右的宝宝最为恐怖的事情,莫过于妈妈从身边离开。
如何化解:所幸,这种在孩子15~18个月时将达到极致的“分离焦虑”不会永远存在。此前,你要让孩子学着适应你的暂时离开并与你平和地道别。临走的时候,不妨亲亲他,告诉他你要去哪儿、什么时候会回来,不要因为觉得可能孩子不懂就省略这些“仪式”。美国天佩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助理教授,凯瑟琳·赖麦里博士建议说:“与孩子分手的时候,让孩子拿着他最喜欢的玩具,并保证说你会想他。或者答应他,你回来时会和他一起搭积木
恐怖之二:巨大的声响
轰隆隆……又一声响雷!闷了好几天的暴雨也哗哗地下起来。果果从前一次闪电就开始变得有些惊惶了,他指着窗外,拼命向大家“诉说”,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要发生什么。雷声巨响,果果一下扑进了妈妈的怀里,还好奇心不减,偷偷看着巨响后的暴雨。
生活里充满了各色1岁宝贝闻所未闻、惊心动魄的巨大声响。这些小不点儿可不明白这些可怕的怪声是从何而来的。
如何化解:这时你要告诉宝宝噪音不会伤害到他。同时,简单地向他解释这“怪声”的来源。如果孩子讨厌或恐怖的是家庭用具,比如吸尘器所发出的声音,那么,你不妨展示给孩子如何开和关这些东西,让他觉得自己可以控制这个发出怪声的“怪物”。平时,你也可以用噪音来与孩子玩些游戏,比如和宝宝一起用敲锅或罐的方式来模仿雷声,同时告诉他下雨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声响。
恐怖之三:可怕的陌生人
聪聪可是个调皮的小男孩儿呢,可爸爸一带他出门,他可就成了腼腆、害羞的“小姑娘”了。叔叔想抱抱他,他缩着个头,阿姨想亲亲他,他拼命往爸爸身后藏,大哥哥冲他做了个鬼脸,聪聪却一下就被吓哭了!
一个留着络腮胡子的男人、一个促销“小丑”乃至一个戴着古怪帽子的朋友,都有可能使宝宝进入恐怖的心态。
如何化解:不要贸然让孩子去拥抱一个陌生人或被陌生人抱,如果孩子不愿意这么做的话。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先坐在你的怀里,慢慢让他去熟悉和适应一张陌生的脸。同时,鼓励你的朋友们在把注意力转向宝宝之前,先与大人聊一会儿天儿,以给孩子适应的时间。这种“陌生人焦虑症”通常会在孩子1岁半到两岁的时候得到缓解或消失。
恐怖之四:会“吸人”的下水道
尽管豆豆和其他小宝宝一样都是喜欢玩儿水的,可他还是讨厌去洗澡,因为他一看见浴缸的下水孔旋转着“吸走”了所有的水,他就会叫着张开双水要妈妈抱,因为他总认为他也会被吸走的。
正如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母婴项目临时总监卡迪亚·约翰斯顿说的:“这么大的孩子往往还分不清究竟什么是危险,而什么不是。”
如何化解:这种“下水道恐惧”还会出现在宝宝对于抽水马桶的厌恶上(相应地也就成了讨厌坐上马桶)。家长可以暂时中止惯常的洗浴,而代之以海绵搓澡的方式。持续约一至两个星期。在父母监护的情况下,让孩子爬进无水的澡盆或浴缸玩耍,也是降低孩子对下水道恐惧的好方式。当重新开始让孩子在浴缸里洗澡时,可以在浴后排水之前,先将宝宝抱出来。当然,在给宝宝洗澡时,同时加进些游戏项目,会转移他的注意,并让他逐渐放松在浴缸里的感受的。
恐怖之五:会叫会要人的小动物
看着阿姨家的小狗,甜甜真是好奇得要命!但是小狗突然冲着她“汪汪”了两声,甜甜吓得一下就哭了。害得阿姨还把小狗骂了一顿。以后甜甜在家听见外面的狗叫,都会怕得不行。猫、狗以及鸟类总会让孩子们好奇。但它们那些意想不到的行为,也可能会使孩子惊吓不已。
如何化解:首先,家长需要明白,具备对于动物的某种健康的警觉意识是一件好事,
不要立刻就说孩子胆小。然而,假如一个孩子特别害怕动物,那么,对于动物了解得越多,就越会让他消减恐惧。比如,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动物世界》,边看边给他讲解,让他慢慢了解动物是怎么回事。平日里,带着孩子一起接近一些温驯的动物,鼓励他摸摸它们,喂它们食物,看它们玩耍(但切记要注意安全)。家长们不必心急,随着孩子长大,他会慢慢消除对于小动物的恐惧的。
来看看,是不是你的宝宝也怕过这些东西?
* “我儿子第一次看见电扇转起来的时候,吓得倒退着就躲到了我的怀里。我们当时觉得他太逗了!” (丁丁妈)
* “贝尔怕洗头!她害怕洗头时喷头的水淋到头上。每次要洗澡,她就说‘能不洗头吗?’直到现在还这样。”(贝尔妈妈)
* “有一回我捡了一条柳枝,拿它逗孩子。没想到,宝宝居然摸了一下柳枝,就把手往回缩,好像很害怕的样子,我不解,试了好几次他都这样。”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孕前与牙医有个约会
如果计划怀孕,你应该去“拜访”一下口腔科医生,做一次必要的口腔检查,听听牙医给你的建议。因为保证牙齿健康,也是平安度过孕期的前提之一。
为何做口腔检查?
为了孕育宝宝,女性朋友都会有意识地到医院做内科、妇科的相关身体检查及化验。不过,你知道吗?口腔检查也很重要!怀孕会引起许多生理变化,使孕妈咪的口腔疾患增多。孕前未加控制的口腔疾病,可能会给你的妊娠带来不少隐患。如果孕期牙齿痛起来,孕妈咪情绪焦虑,又担心用药对胎儿有影响,治疗很棘手。那时,可真苦不堪言了!
口腔隐患有哪些?
将口腔疾病在怀孕之前治愈,不仅能避免孕期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对宝宝和准妈妈的健康也是有好处的。一般来说,全面的口腔检查可以在孕前6个月进行。那么,口腔隐患有哪些呢?
1、牙周病
怀孕时期雌性激素增加、免疫功能较差、牙菌斑菌落生态改变,这些变化会使牙龈中血管增生,血管的通透性增强,牙周组织对牙菌斑的局部刺激反应加重,从而出现血管增生等发炎症状,还会发生其他牙周问题,如牙周会浮肿、牙齿松动、肿疡等。
研究发现,孕妈咪的牙周病越严重,发生早产和新生儿低体重的几率越大。所以,怀孕前应该进行牙周疾病的检查和系统治疗,消除炎症,去除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
2、龋齿
龋齿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蛀牙”,由于孕期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的改变,孕妈咪容易忽略口腔卫生,由于食物残渣附着在牙面上,使口腔内细菌增多,而且食物残渣中的碳水化合物发酵产酸,会导致牙齿脱钙,形成龋齿。
孕前若有龋齿,常常因为怀孕而加重蛀牙的发展。如果孕前未填充龋洞而发展至深龋或急性牙髓炎,剧痛会令人辗转反侧,夜不能眠。并且有调查显示,母亲有蛀牙,下一代患蛀牙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所以,孕前治愈蛀牙,对自己和小宝宝的健康都是负责任的。
3、阻生智齿
阻生智齿是指口腔中最后一只磨牙(俗称“后槽牙”),如果不能完全萌出,部分牙体被牙龈所覆盖。若怀孕前有阻生牙未拔除,再加上牙菌斑堆积,阻生牙四周的牙龈就会发炎肿胀,随时会导致冠周炎发作,伴随的组织间隙感染,令你的腮部肿胀,张口困难,无法进食。假如炎症控制不及时,还会出现海绵窦静脉炎,严重时会威胁孕妈咪的生命。因此,孕前口腔检查时,如有需拔的阻生牙,一定要尽早拔除,以免后患。
4、残根、残冠
如果怀孕前有残根、残冠而未及时处理,孕妈咪容易因其周围的炎症而出现牙龈肿痛。因此,残冠、残根或以前已做根管治疗而明显地有根尖病灶的牙齿,都应该及早治疗,或拔牙、或补缀,以避免怀孕期间疼痛。
健齿tips
● 每日早、晚刷牙。掌握正确刷牙
方法,应分上、下、左、右区进行刷牙。上牙从上向下刷,下牙从下向上刷,牙齿内外都要刷到,各区牙齿应反复刷洗10~20次。
● 养成餐后清水漱口的良好习惯,可去除牙齿上的菌斑和软垢,并对牙周组织(主要是牙龈)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以增强牙齿的抗病能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宝宝和颜色有个约会
宝宝从出生三四个月开始就对色彩有了感受力。年轻的爸爸、妈妈要抓住最早时期用较好的方法帮助宝宝认识颜色,这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培养绘画兴趣都是大有益处的。但宝宝对颜色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不断训练和培养。
如何引导宝宝认识颜色呢
一、多为宝宝提供一些丰富的色彩环境。可以在宝宝的居室里贴上一些色彩协调的画片,在宝宝的小床上经常换上一些颜色清爽的床单和被套,小床的墙边可以画上一条七色彩虹。在宝宝的视线内还可以摆放些色彩鲜艳的彩球、塑料玩具等,充分利用色彩对宝宝进行视觉刺激。
二、宝宝如能盯着某种颜色或转动头部看到别的颜色时,成人可以指着这些玩具对宝宝说:“这是红气球”,“那是小白兔”,“这是黄花”等用语言加以描述,加深宝宝对颜色的感知。
三、当宝宝长到1岁多,咿呀学语时,成人和宝宝可以一起做“我说,宝宝指”的游戏。例如:你指着几种颜色的气球问“哪只是红气球,哪只是蓝气球?”让宝宝用手去指,指对了就亲亲宝宝,并说:“宝宝真乖,这是红气球。”如宝宝指错了,就说:“再看看,哪只是红气球?”宝宝还是指不出,成人就要反复指着红气球说“这是红气球。”
宝宝认识红色以后再认识绿色。也可变换说:“这是红气球呢,还是绿气球?”让宝宝学发“红、绿、蓝”的音。还可放上各种颜色的玩具,让宝宝按成人的要求拿出同颜色的玩具。
四、宝宝到2岁时,成人可用各种颜色笔画些宝宝熟悉的植物、动物、水果等。如:太阳、草地、花朵、树叶、苹果、小鸭等,并边画边说:“这是红太阳,这是绿色的草地,这是小黄狗”等等。也可把各色蜡笔放在一起,让宝宝帮助拿颜色,如画红花,成人可说“请宝宝拿红蜡笔给妈妈画红花……”
只要反复训练,方法得当,循循善诱,宝宝到3岁时,就可以认识“红、黄、绿、黑、白”五种颜色了。
颜色与宝宝的性格解密
色彩心理学家研究得出,从宝宝偏爱的颜色中,可一窥宝宝的内在性格哦,不妨参考,当然,这一切也许并非一层不变的呀——
偏爱红色的宝宝:
对于任何事物都是五分钟热度,没有耐性。他们通常比较自我,表现欲望很强,希望别人能够认同他们、接受他们。那么,在适当的时机,多给予他们鼓励与称赞才是。
偏爱绿色的宝宝:
通常缺乏主见,爸爸妈妈跟他们说什么,他们都会说“好”。积极度不够,有些缺乏自信,容易受他人影响。
偏爱紫色的宝宝:
心思细腻,会给人比较高傲的感觉,对自己家人很亲密,对外人戒心强,爱憎分明。
偏爱兰色的宝宝:
比较感性,心思细腻,需要他人不断地给予关怀,也会照顾到别人的情绪,会关心人。
偏爱粉色的宝宝:
心思也细腻,更加感性,有包容心。如果他身为哥哥或姐姐,会很有责任感的。
偏爱黄色的宝宝:
最标准的“好奇”宝宝。他们很好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绝对做到“打破沙锅问到底”。身为黄色宝宝的妈妈,常常不知道宝宝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的兴趣变化很快。
偏爱白色的宝宝:
通常会让别人感觉他们懂得掌握自己需要什么,但往往并非很了解他们。在白色宝宝的思考逻辑里,有时感觉自己是茫然的。看起来他们好象做什么事都很专注,可呈现的结果似乎又不是如此。面对白色宝宝,做事情时需要父母明确的导引,同时给予认真的肯定才是。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有个“粘人宝宝”怎么办
在“婴幼儿发展测验”中,孩子看到生人会害羞是从五个月大开始的,到了十个月大的时候,90﹪的孩子都会有此情绪反应。一直要到快满五岁时,九成以上的孩子才能很容易的和父母亲分开。
心理学家鲍尔贝专门研究“母亲与儿童分离对儿童以后行为的影响”。
鲍尔贝提出结论是:婴幼儿与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适度的依恋(也就是粘人现象),幼儿既可找到满足,又可以找到愉快。安全的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我信任,并且成功地和自己的伴侣与后代和乐相处。如此说来,宝宝的粘人状况如果不是太严重,就不必太忧虑,要以健康的心态来看待。
针对较粘人的宝宝,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原则如下:
1、先建立自己坚定应对的心态父母与孩子分离时,要清楚知道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现在不能和孩子玩,或有充分理由必须离开。不要在心里产生罪恶感,认为孩子哭闹是自己没有给予爱的安全感。
2、试着向孩子诉说自己正要去忙的事虽然只是一岁大的孩子,但如果常和他说话,他会明白你的意思。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咪正要煮晚餐,你要在娃娃床里玩玩具。等煮好了,我会陪你玩哦!”孩子渐渐明白父母要做的事,而你也确实去做你所说的事,这样可以培养互相信任的感受
3、以游戏方式进行渐进式的分离。
4、不要因宝宝粘你而处罚他。
5、不要吓孩子说外面的人都是可怕的坏人、魔鬼或大野狼。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5、我家有个“告状王”
如果孩子动不动就将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向你告状,这是不是让你令一些父母不知所措:对他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真是两难……
其实,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 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
所以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首先你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宝宝告状6大动机
1、为渲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渲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不要让你的宝宝受委屈
2、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惩罚犯错孩子的有效偏方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当孩子向你告状,你需要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step1 认真倾听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父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如何正确理解孩子的稚气
step2 弄清事实
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
step3 对症处理
父母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和孩子告状的原因之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教孩子学会处理矛盾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已经帮他们处理过很多问题了,不妨让孩子试着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
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莫让宝宝过度依赖你。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